-
1 # 我是綠葉上的紅蜻蜓
-
2 # 使用者白剛
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馬可波羅遊記、偉大的衛國戰爭、戰爭與和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卓亞和舒拉、聖女貞德、英法百年戰爭、林肯的故事。
-
3 # 劍濯山河
雷鋒,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兩本書深深的感染過我的少年時代。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武裝了我的頭惱,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帶領所部無往不勝。
-
4 # 沐子心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234年,諸葛亮在鞠躬盡瘁治理好巴蜀後,為了復興漢室,舉全國之力北伐曹魏,對峙於五丈原。魏軍司馬懿一直嚴防死守,諸葛亮卻病逝於此。諸葛亮集合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和賢臣的所有美德,是後世所有時代衡量為官者賢愚忠奸的標尺。
丞相千古!
-
5 # 風大豬也能飛
《世說新語·德行三十九》:王子敬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子敬雲:"不覺有餘事,唯憶與郗家離婚。
每次讀《世說新語》,讀到這則短短的、加上標點符號也才五十字的小故事,我都會為其後面的故事所感動。
王子敬,即王獻之,王獻之家族世代信奉道教,“世事張氏五斗米道”。有一次,王獻之病得很重,按當時的道家信仰,生病時,要向道家上書,寫明病人姓名,並坦白自己的罪行。當道家問王獻之做過什麼錯事時,王獻之說:“想不起有什麼別的事,只記得與郗家離婚的事。”
王獻之的坦白之後,有一個很悲涼的故事:王獻之長得非常瀟灑,為人又很沉靜,在當時有很多瘋狂的女粉絲,但王獻之卻是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他有自己的女神,即舅舅的女兒——表姐希道茂。郗道茂比王獻之大一歲,王獻之自小就對錶姐不能自拔。成人後,便央求父親向郗家求婚,很快二人便結了婚。
婚後兩人琴瑟和諧,小日子過得非常美滿。不過,美好的日子總是短暫的,兩人結婚還不到一年,王獻之忽然接到一道聖旨,令他離婚再娶。
作為一國之主的皇帝,為何突然令臣子離婚再娶呢?
原來晉孝武帝的妹妹新安公主已經暗戀王獻之好多年了,但因為皇室要與桓溫家族進行政治聯姻,新安公主只得放下男神,嫁給桓溫的二兒子桓濟。桓溫死後,桓濟、桓熙、桓秘等人想謀殺接替桓溫權力的桓衝,結果被桓充發覺,將他們流放到了長沙。新安公主作為皇帝的女兒,跟著夫君有福同享還行,要跟著有難同當那是不可能的,於是就與桓濟離了婚。
重獲自由的新安公主立馬就想起了自己那個有風度、有才華、有名氣的男神,當年因為政治原因沒有嫁給他,現在終於沒有什麼可以阻止自己嫁給愛的人了。至於郗道茂,很好說,她到現在都沒能給王家生個兒子(王郗兩人結婚還不到一年呢),讓王家休了她不就得了。於是她馬上跑到哥哥面前,一哭二鬧三上吊,終於纏著哥哥下了讓王獻之離婚的詔書。
接到聖旨後,王獻之陷下了兩難境地,一邊是自己心愛的妻子,一邊是無法抗拒的皇權,到底該如何抉擇呢?思來想去,王獻之也沒能找到解決之道。後來靈光一閃,想道,新安公主不是喜歡我有風度嗎?那我變得沒有風度不就行了嗎?於是他開始自殘,用艾草灼傷了自己的雙腳,留下了一生的殘疾,然後上書皇帝,說自己是個瘸子,配不上公主。然而,新安公主對王獻之那絕對是真愛,就算王獻之是個瘸子,那也是個玉樹臨風有風度的瘸子,自己也要嫁給他。王獻之無奈之下,只得服從王命,與郗道茂離婚並娶了新安公主。
雖然跟公主成了親,但王獻之卻根本無法忘了郗道茂,他曾給郗道茂寫過一封信,信中寫道:“我和表姐在一塊生活多長時間都不會厭倦,我們在一起的那一年,短得就像一天一樣。從前我們那種額頭觸著額頭的歡樂,再也不能盡興一點、更盡興一點了,想來真是讓人遺憾啊。我本來打算和表姐一生一世,白頭偕老,哪知命運如此無情,竟然讓我們生生分離!實在是令人傷心惆悵啊。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白天晚上都跟表姐在一起?現在我只能天天流淚,實在是沒有辦法啊。要跟表姐再見面,也許只能等到我死了吧。”
王獻之與公主成親後,兩人的感情並不融洽。為報復新安公主,王獻之故意娶了一個小妾,並對其寵愛有加。可能因為心情壓抑,加上對郗道茂的思念,以及腳傷的折磨,王獻之四十三歲就去世了。也許,在另一個世界裡,他能和郗道茂永遠生活在一起了吧。
-
6 # H.L.F潘
1962年1月9日,毛澤東收到女兒李訥寄回來的一張賀卡,也引起了他對女兒的思念:
“賀片收到,高興。你為什麼不寫信給我呢?為什麼那要吝嗇呢?你不愛爸爸了,是不是呢?我希望不是,你是愛我的,至因我對你幫助太少,缺乏長談,互不交心,所以如此。你給我來封信吧。”
回覆列表
愛國詩人辛棄疾很小的時候,他的先人帶著他登高望遠,指畫山河。
辛棄疾目睹了漢人在金人的統治下所受的屈辱和苦難,這一切是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因而他有著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現實對辛棄疾是殘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的北伐的熱情,卻是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 ,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無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伺下,一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以節氣自負,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懷、憂慮,全部寄予詞作中。
辛棄疾晚年也沒有放棄對敵鬥爭,在六十八歲病逝時也不忘:“殺賊、殺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