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emo9107121

    想當年法國大革命時候羅蘭夫人感慨“自由啊,有多少罪惡假汝之名”,放到現在就是“質疑啊,有多少智障假汝之名”。你要說趟河好歹是詞義上的問題,這個鷸蚌相爭到底在質疑啥呢?比起夾嘴說話來,這兩貨居然能說話而且還說的是漢語才是正兒八經的神奇吧?

    至於什麼質疑精神就是純屬本末倒置了,質疑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質疑的目的應該是透過質疑這種手段,獲取到對事物更深層次的認知。為了質疑而質疑,形式大於內容,空洞而毫無意義的所謂“質疑”,反而是對質疑精神的褻瀆!

  • 2 # 學峰5717

    欣聞最近一些小學生對小學課本上的某些課文的有關內容提出自己的質疑,諸如后羿蹚河啦,鷸蚌相爭,鷸被蚌夾住嘴怎麼還會說話啦等等。對於這些質疑,我覺得不論提的對與不對,都是難能可貴的,應該給予表揚。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從小學生角度來看,他們年齡還少,正是學習和探索知識的主要時期,他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還比較低。既然能提出和敢於提出一些問題,這是一種好的現象,說明他們的求知慾望很強,作為人民教師來說應該予以表揚,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刻意多加引導.啟發,鼓勵他們能夠大膽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與老師一同解決問題。這種大膽探索.求真務實的精神,無論對於後天的學習或者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上的東西都是前人或現代人從生活實踐中發現和總結出來的東西,不一定全對,我們要用發現和批判的眼光來看待。正確的要繼承,錯誤的就是要拋棄。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只有這樣,社會才能進步,國家才能發展。綜上所述,我們對於小學生對教材的質疑,還是應該加以肯定的!至於提問中的錯誤之處,也應該幫助他們分析訂正,以求正解。比如蚌夾住鷸的嘴,怎麼還會說話?這樣的問題應該告訴小學生,蚌夾住鷸的嘴是真的,它們還會說話卻是不可能的!那麼,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這是為了引出“漁翁得利”這個結論,即點明中心的需要。再說,擬人化的寫法在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中是很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僅此而已!

  • 3 # 業火生菩提

    有一個詞叫以假練真,有一句話叫打比方,作者透過描寫一件事,真正想表達的卻是其他的東西。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講的是二人的辛苦爭鬥,卻讓第三人得利,講的是道理,你卻噴“嘴被夾住了怎麼說話”,其實換個故事講述一樣,一樣可以表達這個道理,比如蛇雕相爭,獵人得利。

    讀書不得真味,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種置疑既無價值,也沒什麼值得誇讚的;如果你置疑這個道理本身,我會對你敬佩有加,這才是真正的不懼權威。比如你置疑愚公的精神是否可取,杞人憂天是否應該否定...,這才是直指道理本身,不管你說的是否正確,我都佩服你的置疑精神!

  • 4 # 老羊鏟史

    寓言本身是想用一種故事(想象)來闡釋一個道理,而不應該糾結於寓言故事的本身,農夫和蛇、東郭先生和狼、龜兔賽跑等等,都是這樣。如果按所有的寓言都較真的話,《西遊記》《白蛇傳》《封神演義》都要戒掉吧,動畫片也不用看了。

    借小孩子之名,興炒作之實,可以休矣。

  • 5 # 馬繼華

    現在的槓精已經開始從網上到線下,從家長到孩子,開始各個角度質疑教材的瑕疵!有人會說,有錯誤質疑不對嗎?質疑是對的,但是你想過,你是來學習還是來挑刺的?世上沒有完美的東西,關鍵是你眼裡看到什麼!任何人任何知識都是有侷限性的,不要以為自己很聰明,其實自己認為很對的知識,在更高的人和以後的時代回過來看,也是錯的!

  • 6 # 射曰天狼

    這問題說的好像當今小學生聰明些一樣?我們當年讀書難道不知道鷸蚌相爭嘴巴夾著不能說話?難道不知道削足適履是誇張?買櫝還珠是比喻?掩耳盜鈴是誇張修辭手法?一飛沖天中的大鳥根本不存在?騰蛇壽龜都是莫須有?廉頗一頓飯十斤根本不可能?要都這樣抬槓,那麼幹脆別學語文了。語文課本目的是讓學生學習代表的精神內涵,明白道理,而不是讓學生認為那就是現實!否則還看什麼動漫,科幻?那不都是鬼扯淡?不提倡學生質疑語文課本,有本事你質疑物理,化學,數學定理公式。能推翻那才算你有真本事!

  • 7 # 滾滾洪流874

    我們的教課書為什麼要改來改去,被一些不良愚蠢之人懷疑這懷疑那,這些半個大腦人考慮事情只考慮一半,聽他們愚蠢的問題也懶得駁斥,教委的人智商沒問題吧,只要對教育學生有幫助的真能量就可以。

  • 8 # 劍客談教育

    小學生質疑語文課本流行起來,表面上看是小學生天真可愛,膽大,敢於向權威(課本)發出質疑,是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體現,但不妨問一問,這種事情一直都有,為什麼會突然之間這麼流行,紛至沓來?

    1,炒作與網紅

    如果說,一開始的確是某小學生對於漢字“蹚”的使用產生了質疑,他的想法和表述都是值得肯定的,這就是一種有益的思考,讀書須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但他的疑被某些人敏感的抓住了炒作點之後,就開始添油加醋,到網上大肆渲染,目的已經發生變化,不是讚美質疑精神,而是要打造網紅人設。尤其是後面不斷曝出的小學生質疑之事,已經很難判斷是確有其事,還是跟風“擺拍”了!

    2,網紅與利益

    炒作網紅的目的簡單直接,就是為了獲取利益。現在自媒體創作群體人數太多,水平良莠不齊,文品高下不一。從業者中投機者甚眾,自己不會選題,卻會剽竊他人創意。只要能賺錢,他們不介意跟風,洗稿、搬運、嫁接、剪輯,結果是一個熱點話題出來,一群人一窩蜂的湧入,撞車事件頻發,同質化嚴重。但沒人介意,反正網民眾多,跟著流量走,吃不上肉也能喝口湯,喝不到湯,也要蹭一嘴油!

    網紅經濟讓許多人奮不顧身,絞盡腦汁也要“在走紅的路上顛沛流離”。一紅吃幾年,誰不拼了命也想紅?

    3,利益與啃小

    但是紅的方法與途徑也不一樣。有的人天生就是網紅臉,往鏡頭前一站,隨便哼哈兩句,直播個吃飯就能紅,日進斗金。有的人才氣足,又是秀兒,像是papi醬,註定會紅。有的故意審醜,整古搞怪,不要臉,也有擁蠆。而有的人,自己怎麼也不成,就把主意打到了孩子身上。

    現在,已經出現了“啃小族”,不少父母費盡心機培養孩子的才藝,目的竟然是把孩子當搖錢樹!帶著孩子四處比賽競演走秀,收入還真是可觀。就像《傷仲永》上說的“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為了那幾個演出費、比賽獎金,透支孩子的天賦和精力,損害孩子接受後天教育的權利。

    誰敢說,小學生質疑不是某些人刻意弄出來撈金的呢?

    4,質疑與槓精

    質疑是進步的階石,需要一代代傳承併發揚光大。小孩子敢質疑權威本身就是巨大進步,但若是這種質疑帶有明顯的成年人思維,藏著故意炒作的痕跡,就怎麼樣都令人噁心了!

    鷸蚌相爭的寓言故事,在孩子們的世界裡,在童話世界裡都是合情合理的,花草樹木、桌椅板凳都能說話都能言語,孩子們又何曾質疑過?只有那思想僵化的成年槓精,才會雞蛋裡挑骨頭,自以為比別人聰明,其實是二到無窮大了!

    假借小學生之口來質疑的,一定是藏在背後為了獲利的。他們還不是那種二哥勁的槓精,純粹為了抬槓而抬槓,他們是故意製造話題,無論人們信與不信,流量都有了。

  • 9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從《小馬過河》到《烏鴉喝水》,從《羿射九日》到《鷸蚌相爭》,提出此類問題而加以質疑的多是低年級的小學生,(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家長或老師的引導提出的質疑),孩子愛學習是應該肯定的,但是同時也說明孩子們的思維是天真的。而家長或者老師試圖為此找出某種正確的答案則不可取,而且是比孩子更幼稚可笑。正確的做法是告訴孩子,這些寓言故事是用擬人化的手法來說明某種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就行了,難不成愚公的家門口真的是堵著兩座大山不成?(附:《羿射九日》中的蹚字,一個意思是從淺水中走過蘭。另一個意思是用犁犁地時把土翻開,除去雜草並給禾苗培土,去過農村幹過農活的都知道,這個也叫作:蹚地。從地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用毛巾撣去身上的土,為什麼?回答是:今天蹚了一身的土…)

  • 10 # 老穆說語文

    老穆有話說

    “質疑”,是一件好事,說明你思考了,說明你對問題進行了簡單地推測與論證,學習就應該有“質疑精神”。

    老穆上學那個年代,也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也曾對有些課本內容有所質疑,但都被老師一一“解決”了,也就打消了疑慮。

    現如今不同了,網路時代,資訊交流更加便利,一個帖子髮網上,就會有大批人進行點評。

    有些問題,受關注的人多了,問題也就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了。

    就拿十幾天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微博”對二年級下冊課文《羿射九日》中存在的問題回覆來說,這個問題是真的有問題……

    老穆帶著大家回顧一下,《羿射九日》中有這樣一段話:

    “……江河裡的水被蒸乾了,連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

    接下來,文章卻說:

    “他翻過九十九座高山,蹚過九十九條大河……”

    細心的同學一定能發現文章前後內容出現了邏輯錯誤,既然“江河裡的水”都被“蒸乾了”,為何下文還有河給他“蹚”呢?

    或許有人說,它就是個寓言,何必當真?

    我們先來看一下“寓言”的概念,如下:

    寓言是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

    故事可以虛構,手法可以誇張,但是,邏輯不能有誤。

    “鷸蚌相爭”是一個寓言故事,鷸和蚌都能說話,我們可以理解,因為這只是個寓言故事,孩子們也都能接受,但是,它們的嘴都被“夾住”了,為何還能說話呢?難道這是“腹語”?

    老穆認為,倘若將課本中的“說”改為“想”,就沒有問題了。

    【結束語】“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提倡質疑精神,但堅決反對盲目質疑,擴大化質疑,嘲諷式質疑。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學習的過程,就是解疑的過程,我們不能堵,要學會疏。你覺得呢?

  • 11 # 星月菩提745

    還在這裡說來講去的,用大腦漿子想想,古言神話故事,是誇張的、幽默的、比喻的、神話的、故事故事,並沒有說是真實的,現在的老師本人就不懂,怎麼為初學知識的孩子們講完整呢?以前我們小時候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晚飯後,躺在院子裡的席子上,雙眼往天上看,母親告訴我們哪裡是織女星,哪裡是牛郎星,哪裡北斗星。母親為我們講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講二朗神擔山趕太陽的神話故事,講大哥與牛倌分家的故事,很多很多,到現在還是記憶猶新。我們小時候只是專心聽著,後來我為我的孩子們講故事的時候,孩子們就會問東問西的,就要一一解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火山噴發對中國有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