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的歷史
如果我們要追本溯源,契丹人應該是遠古東胡部落後裔鮮卑人的旁支。
公元前209年,即秦二世胡亥即位那一年,匈奴冒頓弒父自立。位於匈奴東部的東胡人以長輩自居,並自恃強大,屢屢向匈奴冒頓單于索要寶馬和美女。匈奴冒頓單于迫於匈奴內部還不穩定,只好忍辱負重,答應了東胡大人的無理要求。
東胡大人見匈奴冒頓單于如此軟弱可欺,於是,食髓知味,又向匈奴索要匈奴和東胡之間無人居住的“甌脫”。所謂甌脫就是在北方遊牧民族之間,或者不同的政治實體之間,為了避免雙方在遊牧時出現矛盾,經過雙方協商,就會在雙方勢力範圍交匯處留下一片地區,彼此雙方都不能進入,作為雙方的緩衝地帶。這些地方,或許是座丘陵高山,或者一條大河淺灘,也可能是根本無法遊牧的沙磧地,也有可能是水草並不豐美的戈壁。
匈奴和東胡之間就有這麼一塊甌脫之地。東胡經過兩次試探,發現那個膽敢弒父自立的冒頓單于膽小怕事,於是就愈發膽大起來,就想將這塊甌脫之地奪走。冒頓單于忍無可忍,認為“土地是國家之根本 ”。一寸國土都不能割讓,於是立刻動員早已怒髮衝冠的匈奴將士,以迅雷不及之勢,向東胡部落發起了攻擊。
東胡部落被殺得措手不及,東胡大人不僅被匈奴冒頓單于直接砍掉了腦袋,他的腦袋還被做成了尿壺,日夜受到羞辱。東胡部落至此土崩瓦解。絕大多數東胡士兵被殺或者投降了匈奴。還有一部分東胡族眾不願意在匈奴的統治下苟延殘喘,就分成兩部向草原深處退去。其中一部逃到了烏桓山(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境內)一帶,自稱烏桓部,在東漢末年被曹操所滅;一部逃到了鮮卑山(大興安嶺北段)一帶,自稱鮮卑部,並蟄伏於群山草原長達二百多年,以待東山再起。後來,在五胡亂華時期建立諸燕王朝的慕容氏以及拓跋氏、乞伏、禿髮都是鮮卑部的後裔。
東晉年間,鮮卑葛鳥菟部落被鮮卑慕容氏的前燕打散,整個部落一分為三,其中的一支就是後來建立了北周的鮮卑宇文氏;另外兩支就是契丹和庫莫奚,他們相約逃到了松漠之間(大約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西拉木倫河流域及其支流老哈河中下游一帶)。北魏建立以後,為了打壓契丹和庫莫奚,兵出西拉木倫河,將契丹和庫莫奚強行肢解,契丹被迫遊牧於松漠東部,而庫莫奚則遊牧於松漠西部。
至此,契丹民族正式崛起於松漠之間。唐朝末年,阿保機成為了契丹部落的首領,他先後出兵室韋(蒙古人的先祖)、靺鞨(女真人的祖先),繼匈奴、突厥之後,再一次統一了北方草原。公元916年,阿保機正式稱帝,國號:契丹。契丹在契丹語中是“鑌鐵”的意思,所以,契丹的軍隊就被稱為“鐵騎”。接著,阿保機正式將自己的迭剌部和先前的遙輦氏八部改稱為“耶律氏”,而將與迭剌部和遙輦氏八部通婚的其他部落全部改稱為“蕭氏”。從此,阿保機就了自己的姓氏“耶律”,而契丹的歷代皇后也多數姓“蕭”。
契丹立國之初只是擁有今遼河上游一帶,疆域不過幾萬平方公里,歷經太祖耶律阿保機、太宗耶律德光、世宗耶律隆緒歷代帝王的南征北戰,疆域面積已經東北到黑龍江口;東到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渤海;西南至甘肅及新疆;西北至阿爾泰山;北到外興安嶺;南則進入中原腹地,佔領了長城兩側的燕雲十六州。
具體來說,今天東北三省全境;北京市全境;天津市大部;河北省的唐山市、張家口市、承德市、秦皇島市、廊坊市全部及保定大部分縣市;山西省的大同市、朔州市全部及忻州市的寧武、神池、五寨及偏關等縣市;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全部及鄂爾多斯的東勝區、準格爾旗等區旗;蒙古國全境;俄羅斯的阿爾泰邊疆區、阿爾泰共和國、阿穆爾州、赤塔州、濱海邊疆區、哈巴羅夫邊疆區、布里亞特共和國的南部;北韓北部地區都是當初契丹的勢力範圍。其疆域面積不會低於450萬平方公里,而同時期北宋,全國面積大約在280萬平方公里,其全華人口大約在四百萬左右。
公元1125年,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在應州被金將完彥婁室所俘,同年被押解到了金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區),契丹王朝(遼朝)宣告滅亡,共享國祚210年,經9位帝王。
那麼,遼朝滅亡後,契丹人哪裡去了呢?
耶律大石是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精通契丹文和漢文,是遼末著名的軍事將領。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就率部向北進入了今蒙古國境內,並於1132年,在葉迷立(今新疆額敏)登基稱帝,史稱哈剌契丹或者西遼。
西遼建立以後,原遼朝故地的契丹人不願意接受女真人的統治,不少的契丹人不顧山高水遠,向西逃到了西遼的統治地區,尤其是西遼都城一帶。不過,縱然如此,契丹人也不過十幾或二十幾萬,在西域仍然是少數族群,在西遼滅亡後,這些當初西遷的契丹人也就逐漸融入到了當地的民族之中。
今天中亞各民族有相當數量的人都有契丹人的基因。
草原遊牧民族沒有強烈的民族排他感,只要一個民族的力量強大了,周邊的其他民族都會向這個民族進行靠攏,也會自稱是這個民族。所以,自古以來,遊牧民族是很難區分有單一的血緣體。
遼朝滅亡以後,由於女真人對契丹人的殘酷鎮壓,很多的契丹人就逃到了蒙古部族中。而契丹人和蒙古人又宗同宗,都是鮮卑部落的後裔,不管生活習慣和外貌特徵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些契丹人融入到蒙古族中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遼朝滅亡以後,女真人成為了統治階層,擁有絕對的政治、經濟優勢,許多契丹人為了在女真族的統治下為官或者經商,自然而然就女真化了。比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耶律楚材自祖父起他們家世代仕於金朝,常居燕京。
據成書於元朝的《輟耕錄》記載:“金人姓氏中,有石抹曰蕭,移剌曰劉。”石抹、移剌都是契丹姓氏,移剌可能就是耶律的另一種音譯。可以見,遼朝滅亡後,有相當一部分人就歸順了女真人,甚至不乏有皇族耶律氏,至於那些被女真人抓去充當奴僕的契丹人,本身地位就低,為了區別其主人的身份,一般是誰的奴僕就跟了誰的姓。數代以後,也就分不出誰是契丹人了。
另外,生活在燕雲十六州的契丹人,原本這裡就是漢族的聚集地。遼朝滅亡後,為了避禍,一些契丹人就融入了漢族之中。更不要說,原本生活這些地區的契丹人,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其生活方式及語言文字早是遼朝的時候就已經漢化了。
元明之際,石抹家族的庫烈兒率領部分族眾北移到了大興安嶺西北部的額爾古納流域,集結於結雅河、佈列亞河平原,即今天的黑龍江中游地區,最終形成了今天的達斡爾人。上文我們說過,石抹就是契丹姓氏。而根據達斡爾民族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以及族名姓氏都跟契丹相同。所以,今天的達斡爾族被認為是契丹人最純正的後裔。
契丹的歷史
如果我們要追本溯源,契丹人應該是遠古東胡部落後裔鮮卑人的旁支。
公元前209年,即秦二世胡亥即位那一年,匈奴冒頓弒父自立。位於匈奴東部的東胡人以長輩自居,並自恃強大,屢屢向匈奴冒頓單于索要寶馬和美女。匈奴冒頓單于迫於匈奴內部還不穩定,只好忍辱負重,答應了東胡大人的無理要求。
東胡大人見匈奴冒頓單于如此軟弱可欺,於是,食髓知味,又向匈奴索要匈奴和東胡之間無人居住的“甌脫”。所謂甌脫就是在北方遊牧民族之間,或者不同的政治實體之間,為了避免雙方在遊牧時出現矛盾,經過雙方協商,就會在雙方勢力範圍交匯處留下一片地區,彼此雙方都不能進入,作為雙方的緩衝地帶。這些地方,或許是座丘陵高山,或者一條大河淺灘,也可能是根本無法遊牧的沙磧地,也有可能是水草並不豐美的戈壁。
匈奴和東胡之間就有這麼一塊甌脫之地。東胡經過兩次試探,發現那個膽敢弒父自立的冒頓單于膽小怕事,於是就愈發膽大起來,就想將這塊甌脫之地奪走。冒頓單于忍無可忍,認為“土地是國家之根本 ”。一寸國土都不能割讓,於是立刻動員早已怒髮衝冠的匈奴將士,以迅雷不及之勢,向東胡部落發起了攻擊。
東胡部落被殺得措手不及,東胡大人不僅被匈奴冒頓單于直接砍掉了腦袋,他的腦袋還被做成了尿壺,日夜受到羞辱。東胡部落至此土崩瓦解。絕大多數東胡士兵被殺或者投降了匈奴。還有一部分東胡族眾不願意在匈奴的統治下苟延殘喘,就分成兩部向草原深處退去。其中一部逃到了烏桓山(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境內)一帶,自稱烏桓部,在東漢末年被曹操所滅;一部逃到了鮮卑山(大興安嶺北段)一帶,自稱鮮卑部,並蟄伏於群山草原長達二百多年,以待東山再起。後來,在五胡亂華時期建立諸燕王朝的慕容氏以及拓跋氏、乞伏、禿髮都是鮮卑部的後裔。
東晉年間,鮮卑葛鳥菟部落被鮮卑慕容氏的前燕打散,整個部落一分為三,其中的一支就是後來建立了北周的鮮卑宇文氏;另外兩支就是契丹和庫莫奚,他們相約逃到了松漠之間(大約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西拉木倫河流域及其支流老哈河中下游一帶)。北魏建立以後,為了打壓契丹和庫莫奚,兵出西拉木倫河,將契丹和庫莫奚強行肢解,契丹被迫遊牧於松漠東部,而庫莫奚則遊牧於松漠西部。
至此,契丹民族正式崛起於松漠之間。唐朝末年,阿保機成為了契丹部落的首領,他先後出兵室韋(蒙古人的先祖)、靺鞨(女真人的祖先),繼匈奴、突厥之後,再一次統一了北方草原。公元916年,阿保機正式稱帝,國號:契丹。契丹在契丹語中是“鑌鐵”的意思,所以,契丹的軍隊就被稱為“鐵騎”。接著,阿保機正式將自己的迭剌部和先前的遙輦氏八部改稱為“耶律氏”,而將與迭剌部和遙輦氏八部通婚的其他部落全部改稱為“蕭氏”。從此,阿保機就了自己的姓氏“耶律”,而契丹的歷代皇后也多數姓“蕭”。
契丹立國之初只是擁有今遼河上游一帶,疆域不過幾萬平方公里,歷經太祖耶律阿保機、太宗耶律德光、世宗耶律隆緒歷代帝王的南征北戰,疆域面積已經東北到黑龍江口;東到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渤海;西南至甘肅及新疆;西北至阿爾泰山;北到外興安嶺;南則進入中原腹地,佔領了長城兩側的燕雲十六州。
具體來說,今天東北三省全境;北京市全境;天津市大部;河北省的唐山市、張家口市、承德市、秦皇島市、廊坊市全部及保定大部分縣市;山西省的大同市、朔州市全部及忻州市的寧武、神池、五寨及偏關等縣市;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全部及鄂爾多斯的東勝區、準格爾旗等區旗;蒙古國全境;俄羅斯的阿爾泰邊疆區、阿爾泰共和國、阿穆爾州、赤塔州、濱海邊疆區、哈巴羅夫邊疆區、布里亞特共和國的南部;北韓北部地區都是當初契丹的勢力範圍。其疆域面積不會低於450萬平方公里,而同時期北宋,全國面積大約在280萬平方公里,其全華人口大約在四百萬左右。
公元1125年,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在應州被金將完彥婁室所俘,同年被押解到了金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區),契丹王朝(遼朝)宣告滅亡,共享國祚210年,經9位帝王。
那麼,遼朝滅亡後,契丹人哪裡去了呢?
耶律大石和西遼國耶律大石是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精通契丹文和漢文,是遼末著名的軍事將領。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就率部向北進入了今蒙古國境內,並於1132年,在葉迷立(今新疆額敏)登基稱帝,史稱哈剌契丹或者西遼。
西遼建立以後,原遼朝故地的契丹人不願意接受女真人的統治,不少的契丹人不顧山高水遠,向西逃到了西遼的統治地區,尤其是西遼都城一帶。不過,縱然如此,契丹人也不過十幾或二十幾萬,在西域仍然是少數族群,在西遼滅亡後,這些當初西遷的契丹人也就逐漸融入到了當地的民族之中。
今天中亞各民族有相當數量的人都有契丹人的基因。
融入蒙古族草原遊牧民族沒有強烈的民族排他感,只要一個民族的力量強大了,周邊的其他民族都會向這個民族進行靠攏,也會自稱是這個民族。所以,自古以來,遊牧民族是很難區分有單一的血緣體。
遼朝滅亡以後,由於女真人對契丹人的殘酷鎮壓,很多的契丹人就逃到了蒙古部族中。而契丹人和蒙古人又宗同宗,都是鮮卑部落的後裔,不管生活習慣和外貌特徵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些契丹人融入到蒙古族中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融入女真人或漢人遼朝滅亡以後,女真人成為了統治階層,擁有絕對的政治、經濟優勢,許多契丹人為了在女真族的統治下為官或者經商,自然而然就女真化了。比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耶律楚材自祖父起他們家世代仕於金朝,常居燕京。
據成書於元朝的《輟耕錄》記載:“金人姓氏中,有石抹曰蕭,移剌曰劉。”石抹、移剌都是契丹姓氏,移剌可能就是耶律的另一種音譯。可以見,遼朝滅亡後,有相當一部分人就歸順了女真人,甚至不乏有皇族耶律氏,至於那些被女真人抓去充當奴僕的契丹人,本身地位就低,為了區別其主人的身份,一般是誰的奴僕就跟了誰的姓。數代以後,也就分不出誰是契丹人了。
另外,生活在燕雲十六州的契丹人,原本這裡就是漢族的聚集地。遼朝滅亡後,為了避禍,一些契丹人就融入了漢族之中。更不要說,原本生活這些地區的契丹人,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其生活方式及語言文字早是遼朝的時候就已經漢化了。
達斡爾族元明之際,石抹家族的庫烈兒率領部分族眾北移到了大興安嶺西北部的額爾古納流域,集結於結雅河、佈列亞河平原,即今天的黑龍江中游地區,最終形成了今天的達斡爾人。上文我們說過,石抹就是契丹姓氏。而根據達斡爾民族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以及族名姓氏都跟契丹相同。所以,今天的達斡爾族被認為是契丹人最純正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