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緣WZC

    聽說過“白俗元輕”,據說白居易寫完東西先找白髮翁媼聽,他們懂了才“發表”。杜甫先生詩詞格律工穩法度嚴謹,與門裡出身關係很大,一般市井百姓難領略其高妙處。所以我感覺還是白的易於理解。但杜甫詩因工穩好像更易於背誦。

  • 2 # 坐看雲天風起時

    先說白居易,出名很早,十六歲時就因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詩而名聞天下,至今那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還在傳頌!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形成他這種詩歌風格的顯然與他的身世遭遇分不開。白居易年少時因避戰亂,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年輕時意氣風發,對參政極有熱情,屢次上書,指陳時政,鋒芒所向。後來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使他對整個人生進行了思考,佛道思想開始佔上風,對政治的熱情開始減退。當再次被貶後,他更堅持“獨善其身”的道路,對政治已無任何興趣!白居易一生寫過很多詩,他的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其詩作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等。再說杜甫,杜甫的命運坎坷,一生都在顛沛流離,他的詩歌風格形成於安史之亂時期並逐漸在苦難中成形。由於杜甫一生都與官場無緣,生活在底層,比較注重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揹負著對國家和民族沉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感受。杜甫“沒飯不忘君”的藝術風格沉鬱頓挫,影響力巨大。創造了寫實主義不可逾越的高峰,可以說自中唐到宋代以後的寫實詩歌都離不開的杜甫搭建的框架。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由於詩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作多涉及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當時的社會矛盾,同時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裡最多最廣泛的,也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個人認為,大部分年輕人可能更喜歡白居易明快清朗的寫詩風格,也更容易背誦,而經歷過挫折苦難和上了年紀的人也許更喜歡杜甫的詩,因為他更接近社會現實!對吧,你說呢?(圖片來自網路)

  • 3 # 承德11

    杜甫(712一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人(今湖北),生於鞏義(今河南)。是盛唐時期的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李杜成為盛唐詩壇上的兩座山峰。

    杜甫的詩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為主。他有一句詩:“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表達了由憂苦而驚喜的心境。後代詩人就特別喜歡。還有一首絕句:‘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寫出了一種生機盎然之美,讓人覺著生命鮮活而亮麗。他的詩讓人久讀不厭,膾炙人口,使人振奮。白居易(772一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河南新鄭縣)人。他是中唐時期代表人物。他的敘事詩《琵琶行》、《長恨歌》,被後人廣泛傳湧,他是中唐詩壇上具有標誌性人物。

    白居易的詩以致力於諷喻,而抒情見長,平易通俗,深入淺出,便於傳誦。“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

    凡是喜愛這兩位詩人的讀者,只要用心,多讀讀,一定會有收穫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人類是卵生,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