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顓與

    “勤”和“慎”  康熙處理軍國大政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勤”,另一個是“慎”   康熙一生勤政。“勤政實為君之大本,怠荒實亡國之病源”。滿清的皇帝,從天命到光緒帝(除同治帝)都是勤政的。從康熙開始,皇帝每天都要御門聽政,就是在皇宮乾清門前,由皇帝親自主持御前朝廷會議。因為最初康熙聽政主要在乾清門,所以稱作御門聽政。即使在康熙十八年發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照常早朝,御門聽政。康熙從親政之日起,到去世前,除因生病、三大節(元旦冬至皇帝壽辰)、重大變故外,幾乎是每一天都聽政的  集中帝權  即位之時,清朝處於雖然建立,但國家正百廢待興的局面。而康熙雖然繼承皇帝,但因為年幼,國家大事的決斷基本掌握在四位輔政大臣手中。這四位輔政大臣,索尼居首位,總掌啟奏批紅等大權 愛新覺羅·玄燁  ,但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蘇克薩哈富有才幹,但與鰲拜不和。其後的遏必隆則為人圓滑,不與人爭鋒。對權力最有野心的是鰲拜。為了在索尼退下之後掌控朝政,鰲拜一方面拉攏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擊蘇克薩哈。在處理朝政時,鰲拜十分專橫,根本不將康熙帝放在眼中。康熙帝說:“天下大權,當統於一。”(《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康熙帝為強化皇權,上演了一場智擒鰲拜的歷史大戲。   康熙以退為進,在祖母的支援和幫助下,一方面避免與鰲拜發生正面衝突,一方面韜光養晦,此時兵部左侍郎潘湖叟黃錫袞密助年幼的聖祖康熙主政於朝,逮捕鰲拜;力贊提督施琅請設官鎮守議,出師於臺。庚戌以協助聖祖統兵征剿獲勝、平定‘三藩’克振軍威有功,九年八月遂贊襄機務協助國朝舉賢才振綱目、定國是正人心,勞績茂著,深受聖祖倚重。康熙九年十月,拜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左侍郎時兼武英殿Quattroporte官專心指導玄燁學習治世本領,並尋找適當時機剷除鰲拜。   為進一步鞏固皇權,康熙皇帝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並逐步形成了以南書房為核心的政治中心,加強了皇權。政治完善在政治上,康熙進一步加強了皇權。他表示“天下大權當統於一”(《清聖祖實錄》卷275,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身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於人,則斷不可行”(《清聖祖實錄》卷284,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辛亥)。為此,他一方面透過各種手段,採取強有力的措施,限制滿洲貴族的權力,如剝奪各旗王公幹預旗務的權力,破除“軍功勳舊諸王”統兵征伐的傳統,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政治影響等。另一方面,康熙將用人之權、獎懲之權親自控制,不許大臣干預;並設立密奏制度,以廣泛體察下情。這種統治方式為被雍正、乾隆二帝繼承和發展,併為清代其他皇帝沿用。  編輯本段治國有方  崇尚儒學  康熙自幼就對儒家學說充滿濃厚興趣,認為“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康熙起居注》第1冊第80頁)。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製《日講四書解義序》中,明確宣佈清廷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儒家學說為治國之本。康熙崇尚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文化專制達到了頂峰。晚年因選擇繼承人失誤,兩度廢立皇太子,造成長達20餘年的諸皇子為奪儲位的結黨爭鬥,致使吏治懈怠,朝中黨派林立,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康熙帝的這一態度為滿清內部持續數十年的文化紛爭(也是治國方略的紛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經濟發展  康熙認為“家給人足,而後世濟”,在繼續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時,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體現了他仁愛的一面。其一,是廢止“圈田令”,即廢止滿清貴族圈近京州縣田地的特權,將土地讓與百姓耕種;康熙在詔書上說:“自後圈佔民間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給還民間”,其二,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清初規定墾荒三年內免稅,以後改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墾荒田十年後徵稅。這一政策刺激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使耕地面積迅速增加。其三,實行更名地政策。對於農民耕種的原先屬於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詔農民可以不必支付田價,照常耕種。  文化民族  康熙強調興禮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詔說:“盛治之世,餘一餘三。蓋倉廩足而禮教興,水旱乃可無虞。比聞小民不知積蓄,一逢歉歲,率致流移。夫興儉化民,食時用禮,惟良有司是賴。”  政績介紹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復經濟,清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清初人口從明末的五、六千萬急劇下降,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華人丁數字是1913萬,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為2462萬。這只是丁數,不是人口總數。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三藩,攻佔臺灣,使清朝的疆土進一步擴大。當時大清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到曾母暗沙,北達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為1300萬平方公里。  收復疆域  初步形成了剿撫並用的方針,即“亂則聲討,治則撫綏”(《清聖祖實錄》卷180,康熙36年2月壬寅),“仰憑天道,俯愜人情,以萬不得已而用兵”(《御製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序》)。康熙認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清聖祖實錄》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為了維護帝國的統一,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遏制了沙俄的擴張,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攻佔了臺灣;康熙還親征新疆準噶爾,擊敗噶爾丹,使蒙古土爾扈特臣服滿清。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一府(臺灣府)三縣(臺灣、鳳山、諸羅),隸福建省,並在臺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  平定三藩  所謂“三藩”,是指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來,他們各霸一方,形成幾股割據勢力。“三藩”都擁有大量武裝。特別是吳三桂,“功最高,兵最強”,積極儲將帥,習武備,使“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他們仗著自己日益壯大的力量,飛揚跋扈,不聽約束,給清廷以很大威脅。而且所耗軍費巨大。 愛新覺羅·玄燁  1673年三月,以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最後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    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兵變,提出反清復明,並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嶽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處散佈檄文,聲討反滿。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反清。接著,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川六省收復,一時間清帝國危在旦夕。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起義,起義擴大到廣東、江西和陝西、甘肅等省。   1676年(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被迫投降。廣東的尚之信也於1677年投降。閩、粵以及江西都先後陷落。1678年八月,吳三桂死,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  平定叛亂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爾喀蒙古內部又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漠西厄魯特蒙古內部又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清軍入關之前,漠南蒙古就已歸附大清,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各部,也與清政府關係密切。   噶爾丹起兵被粉碎以後,喀爾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來的居住地。在清政府的幫助下,噶爾丹暫時退兵。   玄燁設定將軍和參贊大臣率兵駐守科布多和烏蘇雅臺等重鎮,加強了對喀爾喀蒙古地區的管理和統治。  遏制俄國  明末清初,沙俄在亞歐大陸上不斷向東擴張,並於17世紀中期侵入了東北亞外東北地區。沙皇多次遣使來清,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關係,但因俄國侵佔清帝國領土等問題而遭到清政府拒絕。此外,由於清初帝國內部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紀80年代中期,康熙才對黑龍江地區的俄國據點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捍衛了東北邊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平穩定。  管理西藏  在西藏問題上,康熙除了承繼順治帝尊敬並冊封達賴政策外,還派兵於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間入藏,擊敗了佔據西藏北部的準噶爾軍隊。此後,清朝分兵駐藏,並任命康濟鼐和頗羅鼐二人協助達賴班禪分理前後藏事務。  統一臺灣,開府設縣  康熙二十二年,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率軍攻佔了臺灣。設臺灣府,隸屬於福建。臺灣府下設三縣——臺灣縣(今臺南)、風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派總兵官一員、率官兵八千,駐防颱灣。從而加強了中央對臺灣的管轄,促進了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康熙8歲喪父,10歲又喪母。母親重病時,玄燁“朝夕虔侍,親嘗湯藥,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病故後,玄燁又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康熙後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嗜書好學的帝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  治學  錢宗範在《康熙》中說:“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自然科學方面的數學、天文、曆法、物理、地理、農學、醫學、工程技術;人文方面的經、史、子、集;藝術方面的聲律、書法、詩畫。他幾乎都有所研究。他寫出了八九十篇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著,他親自審定了多種歷史方面的書籍,他還精通多種民族語言。” 康熙善射。   他最後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親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開河才去的。經過實地考察,他正確地予以否決。   康熙養生之道   康熙在位61年(1661—1722),是帝國時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玄燁活到69歲,他壽命長與其含性養身,飲食、起居鹹成規度,潔衣淨寶,注意生活細節不無關係。康熙的養生之道,在《庭訓格言》中有多處記載,對於我們今天養生有可吸取的東西。   一、飲食有節,起居有序。 愛新覺羅·玄燁  這是康熙的養生之要。康熙曰:“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也。”他說,不可暴飲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貪睡”、“貪食”,更不可“沉湎於酒席中”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二、衣著潔淨,室內溫馨。   愛乾淨,講衛生,成習慣是康熙的健康之友。康熙曰:“凡居家在外,惟宜潔淨。”就是說,不論在家裡或出門在外,都應該乾淨整潔。他說:“人平日潔淨,則清氣著身,若近汙穢,則為沌氣所染。”   三、飲酒有度,藥補慎用。   康熙不反對飲酒,而反對沉湎於酒中及不節制,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康熙能飲酒而不多飲,只是“平日膳後,或遇年節、筵宴之日飲小杯一杯。”他厭惡貪杯之輩。康熙曰:“大抵嗜酒,則心志為其所亂而昏昧,或致病疾。   四、清虛棲心,神靜心和。   “寡慮”、“寡嗜慾”、“寡言”,是康熙養生之道的另一招方。他引庚桑子之言日:“毋使思慮營營。”就是說,不要使你的思慮焦憂不安。康熙以“寡思慮”養神,以“寡嗜慾”養性,以“寡言語”養氣,方可以“養生”。因為,形體是感放生命的器具,而心是形體的主宰,精神則是心聚會的東西。康熙曰:“心靜則心和”,“心和而形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這社會,說話直來直去的不討人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