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3hhhhh
-
2 # 資深金剛批發商
感謝收到的邀請,之所以很多人認為劉基更勝一籌那要從燒餅歌說起,很多朋友對劉基的瞭解來源於他的燒餅歌據說可以預測後世500年的興衰更替而且也如同袁李二人所著的推背圖一樣一一與歷史對應。這可能大家覺得劉基更勝一籌的原因吧。其實大家不知道諸葛武侯也有一部推演後世的作品叫做 馬前課。其實明代除了劉基還出了一位著名大術士呢叫做 姚廣孝樓主可以關注一下也是非常有本事的人物。
-
3 # 知未是也
謝邀!關於孔明和伯溫,有人說其實劉基比孔明厲害,我非常贊同這個說法。主要是軍事戰略上劉伯溫更勝一籌。朱元璋說,劉基乃吾之子房也。這說明劉基堪比張良,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戰略目光。尤其是在攻打陳友涼和張士誠先後問題上彰顯了劉伯溫高超的戰略遠見,為朱元璋一統天下奠定了勝局。而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上將劉備置於死地,使劉備一開局就處於敗局,雖有六出祁山和九伐中原,但都無功而返,終致滅亡。關於這一點我們能從"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這句話中就能分出高低。諸葛亮一生謹慎有餘,凡事恭親,他的性格和作風決定了他的作為和結果。我們說孔明戰術上非常高明,但戰略上有失遠見。四川雖天府之國,但四面環山,地處凹地,物資貧乏,不利於建國立業。當年高祖為何要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蜀地難成霸業。而諸葛亮隆中對卻把劉備的根據地選在四川,這不能不說是戰略上的錯誤!諸葛亮無戰略目光許多事情都可以說明,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不能不說是孔明之過。人才培養是國家的大事,孔明當丞相,難道他沒有責任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孔明的戰略目光不比劉基。三國之中蜀國何以最先滅亡?難道這還不足以說明孔明的戰略構想存在問題嗎?所以從戰略上看伯溫和孔明,我們不難看出二人之差距。至於孔明為何比劉基名氣大?我認為孔明沾了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光。謝謝!
-
4 # aqdjr537為
比較兩人,首先我們要從的大環境看起,諸葛亮處的環境是北魏與東吳均以達到安定的政治環境,人民生活不致動盪,雖然戰爭頻發也僅僅只是三家而已,劉備在這種情況下才得到諸葛亮的出山,缺將少兵的劉備依從諸葛亮的計劃聯吳抗魏赤壁之戰擊曹魏,於是劉備得寄居荊州,時勢之限制只能是西取益州作為基礎,待機北伐而進中原。經關羽之失荊州劉備之死白帝,國為殆盡,我諸葛又能奈何!
繼言劉基所處亂世,朱元璋陳兵淮泗,東有方,西有陳,北有元,雖然這三部兵多將廣,均不是為民而生橫徵暴飲民不聊生,這些貪腐之兵不堪一擊鄱陽一戰陳亡,回軍再擊敗張,再北伐驅逐元兵得天下一統也。:
若說智慧兩人可稱伯仲,但客觀環境不同耳,縱使姜子牙張子房又能如何?不敢妄斷先賢罪過!
-
5 # 蕭春融
劉伯溫作為朱元璋戰略思想的主要謀劃者之一,協助朱元璋改朝換代,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其能力顯而易見;而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遠遠沒有《三國演義》和民間傳說那樣神乎其神,相反,他不會審時度勢,不知體恤民情,窮兵黷武,使他主政的蜀國,變成三國時代最弱小的國家。
-
6 # 鐵馬冰河wu
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他是元末明初一位很有學問的知識分子。劉伯溫年輕時曾在元政府中做過官,他見元朝的統治日益腐敗,預感到一場社會大動盪即將襲來,就主動辭官回故鄉歸隱山林。後朱元璋率軍打到浙江溫州一帶時,慕劉伯溫大名,特命人攜重禮與自己的親筆信登門拜訪,非常懇切地請他出山襄助自己,一同推翻腐朽、殘暴的元朝統治。
劉基見朱元璋具備成大事的氣魄與胸襟,就來到了朱元璋的大營。當時,朱元璋的軍隊剛攻克應天府(南京)不久,劉基替他仔細分析了天下大勢,併力勸朱氏不必急於稱王,讓實力強勁的劉福通去正面抵禦元軍的攻勢,讓他當己方的擋箭牌;也不要急欲剿滅浙江的方國珍與江蘇的張士誠。理由是方國珍實力弱小,不足為患;張士誠雖然兵多將廣,有相當實力,但他在攻取平江城(蘇州)後,耽於享樂,不思進取,是個胸無大志之人。如今首要之事,是整頓軍伍,養精蓄銳,準備集中力量滅掉佔據江西、安徽等地的陳友諒。
朱元璋聽罷心悅誠服,連連讚道:“伯溫先生,您真是當代臥龍(諸葛亮)啊”!
朱元璋按劉基之策部署兵力,鞏固所佔地盤,訓練士卒,整軍備戰。當陳友諒率數十萬大軍氣勢洶洶地圍攻應天城時,朱元璋採納劉基提出的穩住東邊張士誠,避開東西夾擊的不利態勢,然後以智挫敗陳友諒。之後,朱元璋果然用智擊走了志在必得的陳友諒。公元1363年,陳友諒率60萬水軍再次進攻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激烈鏖戰,陳友諒大敗虧輸,在突圍時中流矢而死。
從此,朱元璋更加信任足智多謀的劉基,誇他就像秦末輔佐劉邦的張良、三國時襄助劉備的諸葛亮一樣智慮深遠。面對朱元璋的厚愛,劉基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並適時地向他提出各類明智的建議。
過了幾年,朱元璋在劉基、宋濂、李善長、葉琛等高人的幫助下逐漸做大,加上隨他一起起兵的徐達、常遇春、湯和等忠心耿耿、能征慣戰的“二十四將”不停的東征西討,終於將元朝統治逐出中原,又基本掃除了群雄 ,他感到自己根基已穩,當初朱升、劉基等人提出的“緩稱王”策略已無必要,在李善長、徐達等人的慫恿勸說下,他自稱吳王,設定左右丞相,開始建立比較正規完善的政權體系。隨著權力逐漸夯實,朱元璋對部下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寬容、體諒了,對那些偶有過失或不慎觸犯他的將吏,他常常擺出一副毫不留情、鐵面無私的嚴肅面孔。
在此情況下,不免有些私心重或動機不良的人為一己私利去誣陷他人,而朱元璋則不問青紅皂白一律嚴懲,於是,應天府的大牢里人滿為患,冤獄也日漸增多。劉基看不下去了,他覺得應該找個機會向朱元璋勸諫一下了。
不久之後,江南大旱,從春至夏好幾個月滴雨未下,糧食眼看顆粒無收,不光農夫急,朱元璋也急的茶飯不思、坐臥不寧。因為如果糧食絕收的話,直接關係到剛建立不久的政權與軍隊能不能發展與穩固。惶急之下,他請劉基入內商量對策。
朱元璋一貫視劉基為無所不能的奇士,他問劉,近來春夏連旱,江河枯竭,田地龜裂,是因為什麼原因?問他有沒有什麼法子向老天祈雨。
劉基乘機進言道:“主公,這麼久不下雨,疑似老天爺用此異災昭示應天牢獄中冤氣沖天吧 ” ?
假如換做別人如此講,朱元璋馬上就會勃然大怒,但它出自劉基之口,朱元璋不敢不信。他命劉基代表自己清查應天府裡的積案。劉基不負重託,果然查出了不少冤假錯案。朱元璋聞報,立即就給那些含冤負屈之人平了反。說來也怪,那些冤獄剛一糾錯平反,馬上天降大雨,江南的旱情很快緩解。
其實,博學多才、深諳天文地理與氣象學的劉伯溫已經預測到幾時會天降甘霖,於是在此前巧妙地規勸朱元璋為那些被冤枉的人平反,實在是用心良苦。但劉伯溫有未卜先知、能掐會算的特異功能的傳聞,從此卻不脛而走,他也逐漸名噪天下。 當時人都將他比作三國時那位料事如神、能撒豆成兵的神奇軍師諸葛亮。劉伯溫與諸葛亮,二人雖各有千秋,但也是有幾分相似之處。
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後,大肆分封有功之臣。那些跟隨他出生入死打江山之人都被封侯賜爵,比如:李善長封南韓公,徐達信國公,常遇春鄂國公,李文忠曹國公,康茂才、藍玉等十八人都封了侯。劉基殫精竭慮出謀劃策,居功至偉,朱元璋要給劉基封“公”,劉基卻堅辭不受。以後,又要封“侯”予他,他還是再三推辭。後來,實在拗不過朱元璋,他勉強接受了一個三等爵位,叫“誠意伯”。
當時,被賜了高位的人都得意洋洋、頤指氣使,他們很不理解劉基的謙遜與低調。但是,飽讀史書、社會閱歷豐富的劉基早就看透了朱元璋的本質——他是一位外寬內忌、可共患難、卻不能同享受的戾狠帝王。因此,他儘量提前預防無妄之災蒞臨,刻意與其拉開一定的安全距離。到朱元璋當皇帝的第三個年頭,劉基就以年老有病為由告老還鄉,但朱元璋不批准。又過了一年,劉基的老婆在家鄉青田病歿,他借回家奔喪的機會回到故里,從此再也不出山了。
劉基果然料事如神。他走後不久,朱元璋開始為子孫削棘,大肆屠戮功臣。那些被他親手賜封的王侯將相們差不多被他殺光,只有劉伯溫等少數人逃過了這一場驚天浩劫(也有史料說他被朱元璋賜毒酒毒死)。這再一次證明了劉伯溫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與極善趨吉避凶的天賦異能。
插圖源自網路
回覆列表
第一,劉伯溫是明朝開國功臣,諸葛亮所在蜀國只是三國之一!第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方針幫助朱元璋取得成功!而且他給朱元璋的建議都很關鍵,基本都是正確的!第三,真實的諸葛亮其實沒有那麼厲害,只是個內政高手,打仗 培養人才方面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