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憂的劍客

    從政治角度上講,李光地一生謹慎清勤,秉持大義,不拘小節,懂得為官之道。

    從民義角度上講,李光地興修水利,治理河務,免除賦稅,心繫受苦受災的平民大眾。

    從軍事角度上講,李光地忠誠勇猛,為朝廷出謀劃策,平定三藩。

    從文學角度上講,李光地在文學方面著作豐富,對當時理學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 2 # 向敬之

    李光地是康熙時代的理學名臣,歷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吏部尚書,康熙四十四年晉升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帝在任命通知書寫道: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優,著升為文淵閣大學士。

    李光地久在康熙身邊工作,聖寵正隆,深得皇帝歡心。康熙帝曾說:“李光地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無過光地者。”(《清史稿·李光地傳》)康熙將他引為知己,確實不易。

    《康熙王朝》李光地劇照

    但這一切,不能說明康熙帝非常信任李光地。這有二事可以作為證明:

    一是李光地與陳夢雷的官司。雖然康熙帝崇李抑陳,但在李光地平步青雲時,康熙突然將貶黜盛京的陳夢雷召回京城,作為皇三子胤祉的侍讀,經常陪同康熙帝外巡,並主編《古今圖書整合》。康熙如此安排,其實是對李光地的一種監督,暗示李光地要夾著尾巴做人做事。

    二是馬齊因力挺皇八子胤禩,被康熙罷免後,李光地成為了大臣們的核心人物,就連大學士嵩祝也趨奉之。於是,康熙將馬齊復出,以其來制衡李光地。

    李光地死於康熙五十五年。六年後,雍正繼位,稱李光地為一代完人,加太子太傅,應該是一種感恩。

    雍正在潛邸的策士戴鐸曾在康熙五十二年間被外放福建,特地找到了病休在老家的大學士李光地,請他為還是雍親王的胤禛說好話。不久,李光地進京參加千叟宴,得了康熙不少賞賜。他們之間有過私聊,聯絡到後來康熙不斷鍛鍊胤禛的理政能力,並以皇十四子胤禎為撫遠大將軍,轉移大家的視線,讓胤禛在康熙駕崩前才成為大家猜來猜去的謎底。李光地力薦之功,讓雍正感激不已。

  • 3 # 季我努學社

    李光地是福建安溪湖頭鄉人,清代康熙時期的名臣,康熙三年(1664年),李光地以試策論舉於鄉,康熙九年(1670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任內閣學士,直隸巡撫,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為官五十年載。然而,時人和後世對他卻譭譽參半,李光地去世後,康熙評價他“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雍正在其祭文裡讚揚他是“一代之完人”,時人楊名時稱讚他“先生之在官也,公忠易直,論人言事,無所依回,一不掩其是非之實。”而在民間故事中,李光地卻被塑造為愛耍官威、為人陰險的形象,他與陳夢雷的“蠟丸案”為其招了不少“黑”,在《集美民間故事選》中還有一則名為《李光地潑屎白己跪》的民間故事,講述的就是李光地樹官威卻弄巧成拙的事情。

    李光地

    不過,現今的歷史學研究者對李光地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主要側重於他對康熙朝吏治的貢獻。康熙十九年八月(1680)至二十五年十月,李光地任內閣學士,此間,他經常向康熙諫言,為康熙出謀劃策,頗受康熙的賞識與信任。具體言之,李光地的功績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三藩之亂時,福建耿精忠叛,李光地赴福州與陳夢雷密議入閩破敵之策,康熙為之動容,說“深為可嘉”。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清軍復福州,第二年康熙即任命李光地“著額外升為學士”。李光地任學士時,每每廷議政事時,不隨波逐流,反而很有主見,他為清廷平復臺灣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說服康熙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總兵官,加太子少保銜,率部攻打臺灣。時康熙曾就如何進兵臺灣諮詢廷臣意見,朝中大臣皆因八旗不擅水站,持反對態度,唯獨李光地因“舉內大臣施琅習海上形勢,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臺灣。”施琅後來率領清軍成功收復了臺灣,李光地也隨之被康熙嘉賞,康熙事後說道“臺灣之役,眾人皆以為不可,獨光地以為可取”。

    二、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二月,李光地任直隸巡撫期間,由於政績卓著,多次受到康熙的褒揚,“身勞而心安則為之,利少而義多則為之”,康熙稱其為“名臣”。他對民政、刑獄、社會生產等各項事業,無不綜攬,崇尚務實,以國計民生為重,盡心盡職,彭紹升評價他:“公在官以清勤自勵,恤民之隱,尤盡心於農田水利”。此外,李光地曾授康熙旨意,負責永定河工程疏浚工程,在他的治理下,原定一年才能完成的工程,四十天就竣工了。康熙帝因此特地頒賜詩、字,並御書“夙志澄清”匾額。

    三、李光地不僅在政治上為康熙提供不少謀略,他在學術上也深受康熙帝的倚重。他經常被康熙帝召入便殿研討義理。康熙帝所御定的書籍多指派他來參定,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五月,李光地受命主持纂修《朱子全書》,此外《周易折中》、《性理精義》等均為李光地校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康熙帝又採納他的建議,將朱熹從祀孔廟的地位“升於大成殿十哲之次,以昭表彰至意”。

    李光地劇照

    康熙晚年,深受諸皇子奪嫡之爭的困擾,李光地作為康熙的親近重臣,康熙曾多次徵詢李光地的意見。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康熙帝稱讚李光地“大臣中,每事為我家計萬世者,獨此一老臣耳。”同年五月,李光地病逝,享年77歲,康熙帝特頒諭悼念,“惟朕知卿最悉,亦惟卿知朕最深。” 雍正初年,加贈李光地太子太傅,祀賢良祠。

    參考文獻:

    王思治:《李光地簡論》,《清史研究》,1993年01期。

    陳梧桐:《論李光地對清初統一事業的貢獻》,《清史研究》1993年01期。

    陳祖武:《論李光地的歷史地位》,《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2年05期。

  • 4 # 黑水布衣

    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將已經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去世的李光地“贈太子太傅,祀賢良祠。”並稱其為“一代之完人”。那麼這位完人是否真的深陷“臘丸案”醜聞?李光地符合“完人”的稱號嗎?

    “臘丸案”是醜聞嗎?

    我們來看看“臘丸案”的來龍去脈。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舉兵造反,三藩之亂開始。當時回家省親的李光地與家人藏匿山谷間,耿精忠派人招安,被李光地堅決拒絕。 第二年,李光地暗中書寫密摺,藏在蠟丸中,派人暗中送往京城。康熙皇帝看到密摺後深為感動,嘉許李光地的忠誠,並下命兵部錄其為領兵大臣。

    這不是忠臣的表現嗎?怎麼成了醜聞?其實不難理解,當時滿清入關的時間並不長,民間還有很多的抗清組織,很多人,尤其是文人是很瞧不起李光地的做法的。這就成了李光地所謂的“醜聞”。但在統治者來看,這完全就是忠君的表現。

    所以看待事情,不能歷史虛無主義,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看。當時滿清已經統治了中國,這已成事實,李光地當時是翰林院編修,這種做法其實無可厚非。

    當然,後世怎麼評價,自有公論。

    李光地是“完人”嗎?

    怎麼算一個“完人”,起碼他得是文武雙全,而且私德不虧吧。

    李光地的武功——收臺灣之功。當時李光地招募鄉勇,擊潰臺灣鄭經部將劉國軒部,官至永州總兵。而平定臺灣的最大功臣施琅,就是李光地推薦給康熙皇帝的。另外,李光地在平定三藩之亂中也貢獻了很多計策。

    李光地的文治——他是位理學大師,並竭力向朝廷推薦程朱理學,並奉旨編纂《朱子全書》《性理精義》《周易析中》,成為清初復興理學的中堅人物。李光地還十分注重科學技術的研究,在天文、地理、曆法、數學、音韻、音樂、兵法、水利等諸多領域都卓有建樹,且在文學、詩歌創作上造詣很高,堪稱清代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學問家。

    而李光地的私德也不差,從不貪戀官位,而始終堅持盡孝,這與“以孝治天下”的古代倫理道德十分契合。

    這麼一看,李光地無論為官還是文人都不錯,但我覺得稱之為“完人”還是有點誇張。

    為何雍正皇帝如此誇獎?

    大家都知道,康熙晚年的儲位之爭非常激烈,很多大臣都是各自依附自己支援的皇子,但李光地卻是例外,也從不也在立儲問題上多言多語。這讓康熙皇帝很滿意。

    (康熙說)李光地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無過光地者!——《清史稿·李光地傳》

    正是李光地的這種做法,讓繼位的雍正皇帝也很滿意,這才有瞭如此高的評價。反正當時的李光地已經去世,咋說都不為過。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李光地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諡號“文貞”。當時的李光地已經是文淵閣大學士了,作為一個漢臣,這已經是很大的殊榮了。歷史中的李光地可比《康熙王朝》中的下場好多了!

  • 5 # 有思想的蘆葦

    後世學者透過對史料、雍正的文章及奏章批閱綜合判斷他是一個神經質極強的皇帝。對待自己的臣子忽冷忽熱,冷起來瞬間人頭落地,熱起來卿卿我我,宛如初戀的感覺,讓人起了一身雞皮疙瘩,更可怕的是今早讓你起雞皮疙瘩,晚上就讓你見不到明天的太陽。能被神經質雍正稱之為一代完人的也就康熙朝的重臣、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一人而已。

    首先是因為李光弟雖作為漢族大臣卻能對清廷做到絕對的忠誠。一次李光地曾路過家鄉福建,回去探望父母,恰逢趕上了耿精忠叛亂,另外他的家鄉屬於割據臺灣的鄭經的活動之地,他成為了耿精忠和鄭經爭相拉攏的物件,都向他發出了橄欖枝,李光地卻連夜帶著父母逃出深山,並與陳夢雷研究出了反制叛亂的對策,寫好後藏於蠟丸之中,秘密交到了康熙手中,康熙備受感動。後蔡寅打著反清復明大旗率領萬人在福建造反時,恰逢丁憂的李光地組織鄉勇將其鎮壓了下去。在堅定的反清復明人士的眼中,李光地成為了叛徒,蠟丸成為了他一生的汙點。

    我認為李光地最大的貢獻便是成為了施琅的伯樂,力排眾議說服康熙帝任命施琅出任攻打臺灣的水師提督。李光帝可謂是獨具慧眼,沒有他的堅持,估計收回臺灣還得幾年。李光地本人業務能力強大,是有清一代少有的能臣干將,他在康熙晚年就做到了直隸巡撫。民政、刑獄、經濟無所不能,其最大的貢獻便是在其巡撫任上疏通了永定河。別人預計花一年的工程,他僅用40天便完工。

    李光地還是當時首屈一指的理學大師,康熙年間重要的理學著作朱子全書、周易折中、性理精義這三部書都是在他領導下編撰完成。康熙聽從他的意見讓朱熹從祀孔廟。晚年的康熙為立繼承人問題頭痛不已,康熙曾多次就立儲問題向他徵求意見,只有李光地能看懂康熙的意思。太子被廢后,朝中重臣大都站在了八阿哥這邊,只有李光地看出了康熙有想要恢復太子的意思。之後,李光地也曾為康熙擁立四阿哥也就是日後的雍正作出了重大貢獻,這是雍正帝最感謝他的地方。立德、立功、立言,他都做到了,不是完人是什麼。

  • 6 # 望和平老人

    李光地在康熙九年中進士為官,康熙十二年囬鄉探親,耿精總,鄭經都想勸他和他們一起復明。他偷偷的跑走,用蠟丸傳給康熙表忠心,有人認為他是叛逆,所以叫醜案。

  • 7 # 使用者格律詩苦旅

    我對李光地評價:

    處世艱難立茂功,

    卓然一代偉人中。

    陪君斗膽關民苦,

    治吏疏親倡潔風。

    五十頭顱甘認擲(不降耿)

    千秋帝業誓從忠,

    文貞賜諡真非易,

    仰止高山見其嵩。

  • 8 # 成熟花貓i

    李光地在康熙九年中進士為官,康熙十二年囬鄉探親,耿精總,鄭經都想勸他和他們一起復明。他偷偷的跑走,用蠟丸傳給康熙表忠心,有人認為他是叛逆,所以叫醜案。

  • 9 # 雷神yyds8689

    李光地是福建安溪湖頭鄉人,清代康熙時期的名臣,康熙三年(1664年),李光地以試策論舉於鄉,康熙九年(1670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任內閣學士,直隸巡撫,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為官五十年載。然而,時人和後世對他卻譭譽參半,李光地去世後,康熙評價他“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雍正在其祭文裡讚揚他是“一代之完人”,時人楊名時稱讚他“先生之在官也,公忠易直,論人言事,無所依回,一不掩其是非之實。”而在民間故事中,李光地卻被塑造為愛耍官威、為人陰險的形象,他與陳夢雷的“蠟丸案”為其招了不少“黑”,在《集美民間故事選》中還有一則名為《李光地潑屎白己跪》的民間故事,講述的就是李光地樹官威卻弄巧成拙的事情。

    李光地

    不過,現今的歷史學研究者對李光地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主要側重於他對康熙朝吏治的貢獻。康熙十九年八月(1680)至二十五年十月,李光地任內閣學士,此間,他經常向康熙諫言,為康熙出謀劃策,頗受康熙的賞識與信任。具體言之,李光地的功績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三藩之亂時,福建耿精忠叛,李光地赴福州與陳夢雷密議入閩破敵之策,康熙為之動容,說“深為可嘉”。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清軍復福州,第二年康熙即任命李光地“著額外升為學士”。李光地任學士時,每每廷議政事時,不隨波逐流,反而很有主見,他為清廷平復臺灣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說服康熙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總兵官,加太子少保銜,率部攻打臺灣。時康熙曾就如何進兵臺灣諮詢廷臣意見,朝中大臣皆因八旗不擅水站,持反對態度,唯獨李光地因“舉內大臣施琅習海上形勢,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臺灣。”施琅後來率領清軍成功收復了臺灣,李光地也隨之被康熙嘉賞,康熙事後說道“臺灣之役,眾人皆以為不可,獨光地以為可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諛奉承你習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