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
2 # 梨城雅士
美洲氣候適宜物產豐富,
適合當地人的生存發展!
當地印第安人無需擴張,
勢必會影響到軍隊建設,
同時印第安人宗教信仰,
不利於抗擊西方殖民者,
上述原因影響當地強大,
但是印第安文明很偉大!
美洲氣候適宜物產豐富,
適合當地人的生存發展!
當地印第安人無需擴張,
勢必會影響到軍隊建設,
同時印第安人宗教信仰,
不利於抗擊西方殖民者,
上述原因影響當地強大,
但是印第安文明很偉大!
1532年,西班牙人皮薩羅帶領一小隊人馬(不足兩百人),生擒了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
要知道,印加帝國是美洲新大陸最大、最富庶的國家,人口最多、統治機器最嚴整、技術最先進,而且這個國家的皇帝可不是什麼虛位元首。皮薩羅生擒阿塔瓦爾帕,象徵歐洲人征服了美洲。
一、美洲大陸為何敵不過歐亞大陸?
先從終極因—食物生產方式談起。
食物生產方式決定了人口數量與社會的複雜程度。美洲與歐洲在食物生產方面最明顯的不同,在於大型家養哺乳動物。歐亞大陸上的13種家畜(綿羊、山羊、牛、豬、馬、單峰駝、雙峰駝、驢、馴鹿、水牛、犛牛、爪哇野牛、大額牛),不僅是人類主要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提供肉與奶),也供應毛、皮,還是陸上運輸工具,平時運送人員、物資,戰時更不可或缺。在農耕上,它們也節省了人力,提高了土地的產量。大約到了中世紀,水力與風力逐漸取代了畜力,但是在那以前,家畜是人力之外主要的“工業”能源,例如碾坊拉磨、開關水閘等,無不由家畜代勞。
美洲呢?美洲只有一種大型家養哺乳動物,就是駱馬。駱馬只出沒於安第斯山脈一個很小的區域,以及附近的秘魯海岸地區。駱馬供應肉、毛、皮,也可以運輸物資,但是不產奶,不供人騎乘,不能拉車、拉犁,不供應工業能源,更別提衝鋒陷陣了。
♦ 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肖像
歐亞大陸和美洲在糧食作物資源上也有差異。不過比起動物資源的差異,就沒那麼顯著了。
1492年,歐亞大陸上農業已很普遍。大部分歐亞社會都從事農耕、畜養動物。農業在美洲也很普遍,但是狩獵—採集族群佔據的土地比例大多了。在美洲,沒有食物生產業的地區包括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南部、加拿大大平原,以及幾乎全部北美洲西部地區(只有西南角的小片土地上有灌溉農業)。
但是,當歐洲人輸入了適當的家禽和作物之後,美洲土著也能在他們祖先的土地上創造奇蹟。舉例來說,許多美洲土著社會後來都以馬術聞名,有的則以養牛、養羊見長,加拿大大平原、美國西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都有這類美洲土著。這些例子說明,美洲廣大土地上沒有出現食物生產業的唯一原因,就是缺乏可馴化的動植物資源。
美洲也有一些地區自行發展出了農業,但與歐亞大陸相比,其發展受到五大因素的限制:(1)美洲的農作物主要以蛋白質含量不高的玉米為主,歐亞大陸則有種類多樣而且蛋白質含量高的穀物;(2)美洲作物的種子必須一粒一粒用手種下,歐亞作物的種子則可以撒播;(3)美洲需要人自己動手耕作,歐亞則用家畜犁田,因此一個人可以耕作大片的田地,還能開發如北美大平原般肥沃卻乾硬的土地;(4)美洲缺乏可以增加土壤肥力的動物肥料;(5)美洲的農事中,脫粒、碾磨、灌溉等許多工作只有人力可用,沒有動物可代勞。
這些差異意味著,在1492年,就每人每小時的平均農業產出而言,歐亞大陸生產的卡路里與蛋白質要遠多於美洲。食物生產方面的差異,是歐亞大陸和美洲土著社會發展迥異的主要終極因。所有使歐洲人得以征服美洲的近因,都可溯源至這個終極因。
再來看近因。最重要的有病菌、技術、政治組織以及文字。
與食物生產差異最直接相關的是病菌。一些傳染病經常光臨擁擠的歐亞社會,許多歐亞族群因此獲得了抵禦它們的能力。這些傳染病中,有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殺手”:天花、麻疹、流感、鼠疫、肺結核、斑疹傷寒、霍亂、瘧疾等。美洲社會在哥倫布造訪之前,唯一經歷過的群聚傳染病只有非梅毒性螺旋體病。
兩大洲在病菌方面的差異,源自家畜的差異。在人口密集的社會傳播的病菌,大多數是由家畜病菌演化出來的。歐亞大陸的家畜種類較多,因此有機會嘗試進入人體的家畜病菌就比較多。美洲沒有什麼家畜,群聚傳染病的病菌當然就少了。
♦ 1665年倫敦大瘟疫
威力可與病菌相比的是技術:
(1)1492年,歐亞大陸上所有的複雜社會都已經使用金屬工具了。相比之下,美洲社會仍以石頭、木頭、骨頭為製造工具的主要材料,儘管安第斯山區和美洲其他一些地方也用銅、銀、金、合金等,但主要是用來做飾物。
(2)歐亞大陸的軍事技術遠勝於美洲。歐洲人的武器有:鋼劍、矛、匕首,加上小型火器與大炮,還有鋼鐵打造或鐵環串成的護身盔甲。面對強敵,美洲土著拿出來的武器只有木頭或石頭做的棍棒、斧頭(安第斯山脈中偶爾有銅製的)、投石器、弓箭、編織的盔甲。此外,美洲土著也沒有足以對抗歐洲人的馬匹的動物。
(3)歐亞社會用來使機器運轉的能源,遠豐富於美洲土著。最早突破能源限制的發明是利用畜力。牛、馬、驢可以用於拉犁、推磨、打水、灌溉或排水。水輪在羅馬時代就有了,用途日漸廣泛,到了中世紀,利用潮汐或風力的裝置也出現了。到了1492年,歐亞大陸上所有利用畜力、風力、水力完成的工作,在美洲仍舊以人力操作。
(4)在歐亞大陸上,輪子老早就是陸路運輸的基礎。利用牲畜拉車用不著多說,即使以人力拉動獨輪車,所能搬運的物資,也要超過徒手好幾倍。輪子還用在陶藝上,鐘錶也靠輪子執行。美洲土著從來沒有利用輪子做過上述這些事,在墨西哥發現的陶製玩具上倒是有輪子。
(5)最後是航海。許多歐亞社會發展出大型帆船,有些能乘風破浪、橫渡大洋,並配備了六分儀、羅盤、尾舵、大炮。無論是裝載量、速度,還是可操作性、適航性,那些船隻都比美洲土著建造的筏子優越多了。安第斯山區和中美洲幾個比較進步的社會,就是用那種筏子搬有運無、交通貿易的。
除了病菌與技術,歐亞社會與美洲社會在政治組織方面也有不同。到了中世紀晚期或文藝復興時代,歐亞大陸上大部分社會都由國家統治。其中,哈布斯堡王朝、奧斯曼帝國、中國、印度的莫臥兒王朝,以及13世紀勢力達於巔峰的蒙古帝國,都以征服四鄰起家,最後形成混雜了多種語言的政治體。美洲只有兩個帝國,印加帝國與阿茲特克帝國。在南美洲熱帶地區、中美洲阿茲特克帝國勢力不及之處、美國東南部,也有許多酋邦(有些無異於小型國家)。美洲其他地區的社會,只不過是部落或遊群。
最後一個近因是文字。大多數歐亞國家都有使用文字的官僚系統,也有很高比例的平民能讀書識字。文字增強了歐亞社會的競爭力。相比之下,在美洲,只有中美洲一個小區域的一小群知識分子掌握了文字的奧秘。印加帝國發展出一種基於結繩的記賬系統和助記手段,可是與文字比起來,它的功能差遠了,無法作為傳遞詳細資訊的工具。
二、美洲的歷史里程碑,為何普遍晚出?
在哥倫布抵達之前,1492年的美洲社會,是美洲土著獨立創造出來的,體現了美洲獨立發展軌跡的結果。
下表概括了歐亞大陸和美洲出現關鍵性發展的大致年代。
這個表一定會令博學鴻儒倒盡胃口,因為它把極端複雜的歷史化約成幾個看似精確的年代數字。事實上,表中所有的年代數字不過代表了一段連續發展中的一個點,我把那個點標示出來,目的是提醒讀者注意發展過程。讀者只需明白這張表是經過“簡化”程式製作出來的,是可以用來比較各大洲歷史的。
從表中我們可以發現,食物生產成為人類食物的主要來源,在歐亞大陸比在美洲早了5000年。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地區獨立發展出食物生產手段,之後從那些創造中心傳播到了其他地區。歐亞大陸的肥沃新月地帶、中國,美洲的安第斯山區、亞馬孫河流域、中美洲、美國東部,都是這樣的核心地區。
至於核心地區的主要突破成就向外傳播的速度,由於歐洲考古學者的辛勤工作,我們對歐洲的情況有很好的瞭解。根據表中英格蘭的各項資料,我們知道食物生產手段與村落生活方式從肥沃新月地帶傳入英格蘭花了5000年左右。後續的重要發展,例如酋邦、國家、文字,特別是金屬工具,傳入英格蘭的速度就越來越快:銅器和青銅器花了2000年傳入英格蘭,鐵器只花了250年。很明顯,定居農民組成的社會比較容易採借其他農業社會發展出的金屬技藝;狩獵—採集族群則不容易從定居的農業社會採借食物生產手段——最後他們往往被農民替代。
為什麼所有重要的歷史里程碑在美洲都樹立得比較晚呢?我想到了四組理由:(1)起步遲;(2)可供馴化的動植物資源有限;(3)傳播屏障;(4)美洲人口稠密的地區或較小,或孤立,彼此並無緊密互動。
人類在歐亞大陸的活動,早在100萬年前就開始了。但根據考古證據,人類在公元前1.2萬年左右才從阿拉斯加進入北美,最晚在公元前1萬年前到達南美洲南端。美洲狩獵—採集族群到達南美洲南端之後的1500年,食物生產已在肥沃新月地帶興起。
肥沃新月地帶和中國的早期農民,繼承了幾萬年來現代智人為開發當地環境資源而發展出來的技術。比如,肥沃新月地帶的狩獵—採集族群為利用野生穀物而發展出來的石鐮刀、地窖等技術,也可以為那批最早栽種穀物的農民所用。相比之下,第一批進入美洲拓墾的族群到達阿拉斯加時,攜帶的都是適應西伯利亞北極凍原的裝備、知識與經驗。他們必須在陌生的環境中摸索,自己去發明適合新環境的裝備。也許這才是美洲的發展比較遲緩的主因。
美洲的發展落後於歐亞大陸的一個更為明顯的因素,是美洲適合馴化的動植物資源有限。當初狩獵—採集者開始生產食物,並不是因為他們預見食物生產會對後代子孫有利,而是因為起步階段的食物生產,已能帶來比狩獵—採集更好、更穩定的生活。而在美洲,起步階段的食物生產相對於狩獵—採集的優勢,遠沒有在肥沃新月地帶和中國那麼大,部分原因是美洲缺乏可供馴養的野生哺乳動物。因此,美洲的早期農民仍然以野生動物作為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不得不兼職當狩獵—採集者。肥沃新月地帶和中國的農民就沒有這樣的問題,他們定居不久就馴養了野生動物,既然有了自足的食物生產方式,就不必再去狩獵或採集了。此外,歐亞大陸家畜的糞便可以肥田,後來家畜又能犁田,不僅增加了農業的生產力,還進一步提升了農業的競爭力。
♦ 漢代陶豬,引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美洲野生植物的一些特色,也削弱了食物生產在美洲的競爭力。這個結論在美國東部體現得最清楚。那裡土著馴化的作物大約還不到12種,包括小籽粒穀物(沒有大籽粒穀物)、豆類、纖維作物,還有果樹與堅果樹。中美洲的主食作物玉米也是個好例子(玉米傳播到美洲其他地區,也成為各地的主食作物)。肥沃新月地帶的野生小麥、大麥,在短短几世紀內就演化成農作物,形態上也幾乎沒有什麼改變;而野生的墨西哥類蜀黍大概經過了好幾千年才演化成今日的玉米,在演化過程中,其生殖生物學、生產種子的能量分配機制都發生了鉅變,種子堅硬的外殼褪去了,穗軸也增大了許多。
因此,即使我們接受最近一些學者的主張,認為植物馴化在美洲發生得比較晚近,從村落開始出現(約公元前3000—前2500年),到終年定居的村落普遍出現在中美洲、安第斯山區內陸、美國東部(公元前1800—前500年),也花了約1500年或2000年。美洲本土的農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只是狩獵—採集族群的小型“副業”,只能供養稀疏的人口。要是我們接受傳統的看法,認為農業在美洲很早就發生了,那麼美洲的農業就是花了5000年才發展到可以供養定居村落的程度,而不是1500年或2000年了。而在歐亞大陸,我們觀察到的是,食物生產興起和村落出現的時間很近。(一些地方在農業發展之前,光靠狩獵—採集就足以供養定居村落,例如,舊大陸的日本與肥沃新月地帶,新大陸的厄瓜多海岸地區、亞馬孫河流域。)
此外,歐亞大陸的東西向主軸,相對於美洲的南北向主軸,更有利於生物資源的傳播,因為東西向的流動更少涉及緯度變化引起的適應問題。與歐亞大陸寬闊的東西向主軸相比,美洲的南北交流還受制於中美洲狹長的地形,特別是巴拿馬地峽。此外,美洲的人文地理更為碎片化,不適合耕作的地區和稠密人口居住的地帶相互穿插。美洲的生態屏障包括:巴拿馬地峽的熱帶雨林,將中美洲社會與南美亞馬孫河流域、安第斯山區的社會隔離開來;得克薩斯州的乾旱地帶,隔離了美國東南部與西南部;美國太平洋沿岸是適合農耕的地帶,可惜被沙漠、高山隔絕了。結果,新大陸的各個“創造中心”(美國東部、中美洲、安第斯山區、亞馬孫河流域)彼此沒有緊密的聯絡與互動,馴化的動物、文字、政治體制完全沒有流動,農作物與技術的流動則緩慢且有限。
♦ 美洲大陸地形圖
美洲這些屏障造成的一些後果值得一提。
美國西南部與密西西比河河谷的農業從未傳入加利福尼亞與俄勒岡州(今日美國的糧倉),後者的土著因為缺乏合適的農作物,仍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安第斯高地的駱馬、豚鼠、馬鈴薯從未傳入墨西哥高地,以至於中美洲、北美洲唯一的家養哺乳動物就是狗。美國東部的向日葵從未傳入中美洲,中美洲的火雞也從未傳到南美洲與美國東部。中美洲的玉米花了3000年、豆子花了4000年,才越過700英里的距離,從墨西哥的農地傳到美國東部的農地。玉米傳入美國東部後,經過700年才發展出適應北美洲氣候的品種,帶來密西西比河河谷的繁榮盛況。玉米、豆子、南瓜也許花了幾千年才從中美洲傳入美國西南部。
美洲的傳播障礙不僅阻絕了農作物與牲畜的流通,對人類社會的其他方面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地中海東部發展出的字母,傳播到了歐亞大陸所有的複雜社會中—從英格蘭到印度尼西亞,只有東亞地區例外,那裡是中國文字的勢力範圍。然而,新大陸唯一的文字(出現在中美洲)從未傳入安第斯山區和美國東部的複雜社會,而這些是最有可能採借文字的美洲社會。中美洲為玩具發明的輪子,從未得到機會和安第斯山區馴化的駱馬合作,新大陸因此喪失了一種強有力的運輸工具。在舊大陸,馬其頓王國、羅馬帝國由東至西都橫亙3000英里,蒙古帝國則橫亙6000英里;但是,中美洲的帝國和國家,與北邊700英里外的美國東部酋邦,以及南邊1200英里外安第斯地區的帝國和國家,根本沒有政治關係,而且似乎都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綜上。我們已經找出了三組終極因,可以說明歐洲人侵入美洲時為什麼佔盡了優勢:
第一,人類早就在歐亞大陸上生活。
第二,歐亞大陸的食物生產效率高,原因在於可馴化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動物資源比較豐富。
第三,歐亞大陸內部的地理、生態屏障沒有那麼難以逾越,不至於妨礙大陸內部的交流。
第四個終極因的臆測成分要高一些,是從一些美洲土著“沒有發明”的東西推測出來的。
他們為何沒有發明那些東西令人不解:安第斯山區的複雜社會沒有發明文字與輪子,而中美洲的複雜社會發明瞭文字與輪子,事實上這些社會歷史同樣久遠;中美洲發明了輪子,卻只用在玩具上,而且後來還失傳了——難道他們想不到手推車(中國就有)的用途嗎?
♦ 塔斯馬尼亞島。考古發現,來到該島的第一批原住民曾擁有過骨制工具及製作技術,但後來這些技術都失傳了。主要原因是塔島原住民困鎖孤島,人口規模受到限制,且沒有與外界的交流,無法維持原來的技術水平,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項項技術消失。
這些令人不解的謎,讓人想起與世隔絕的小型社會里同樣的事例——該發明的沒有發明;發明了的,又沒有善用,以至於失傳。塔斯馬尼亞島、澳洲、日本、波利尼西亞諸島,還有美洲北極地區,都有同樣令人不解的事例。論面積,美洲約為歐亞大陸的76%,我們當然不能說美洲是個小地方;論人口,1492年美洲的人口與歐洲大陸的比較起來也不顯寒磣。但是我們已經討論過,美洲因為地理、生態屏障的切割,已分裂成許多“孤島”,社會之間的聯絡極少。
也許,美洲文字與輪子的歷史,反映的是真正島嶼社會的規律。只是美洲社會的隔絕程度,沒有真正的島嶼社會那麼極端。
本文節選自《槍炮、病菌與鋼鐵》,[美]賈雷德·戴蒙德著,王道還、廖月娟翻譯。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