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143160127吳世金

    “清明流行‘補償式返鄉’”,是怎樣一種補償呢?

    問題用了“流行”,說明應用已經很廣泛了。但是,恕我孤陋寡聞,還不知道清明有補償。後來在網上搜索以後,才知道“清明補償返鄉”,原來是在遠方打工的孩子,因為抗擊新冠疫情,不能夠回家陪父母過年。自己在打工的地方,就地過年。在清明節前夕,國家解除了核酸檢測,居家隔離的禁令。人們可以自由流動,人們能夠利用清明假期,補償回家過年陪父母的遺憾,或者損失。

    “補償返鄉”的另一層意思,是和父母住在一起,同樣是抗擊疫情,沒有陪父母去旅遊。借用清明假期,陪父母去旅行。

    這種提法,大概是為了弘揚傳統美德,宣揚百善孝為先的民族文化精神。這樣的倡議,是能夠得到大家的支援的。

    為了抗擊疫情,相應國家的號召,就地過年,雖然給自己留下了遺憾,但是,為國家和自己作出了貢獻,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也是百年難遇的事情。它不僅給我們提供了戰勝病毒的財富和經驗,也給人們提供了思想文化精神的深化,讓年輕人懂得了“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深刻含義和緊迫感。

    疫情的衝擊,打破了人們固有的思維,從時間和空間上給人以醍醐灌頂的驚醒反思:在生活的現實世界中,不可預知的事情,會突然發生,會突然降臨,在人們來不及做好準備的時候,非常迅速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為了應對未知的挑戰,及時盡孝,時不我待。所以,倡議“清明補償返鄉”,我們是支援的,鼓勵的。對一些人來說,即使是流於形式,也是開啟了形式到內容的旅程,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

    我既不屬於“異地過年”的打工人員,也不是居住在城市裡的家庭。自然不會有“清明補償返鄉”的設想,或者願望。但是,並不能夠因此而淡泊對清明的感受。

    因為,清明,對生活在故土的鄉村人來說,是更為重要和隆重的。傳統的文化風俗習慣,清明祭祖,族人吃“清明會”,是代代相傳的盛會。這個盛會,能夠消除也有的矛盾,冰釋前嫌,凝聚彼此人心。

    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對“清明補償返鄉”的關注不同。但是,鼓勵與支援仍然是必要的。

  • 2 # 飄香酒罈

    轉眼又快清明啦,被“疫情”圍困太久的你,有沒有計劃清明小長假“補償式返鄉”呢?

    如果春節沒有回家的人,我想清明返鄉一定是最佳選擇。因為既可以看望健康的親人,更可以祭祀遠去的故人。

    我們有一句俗語“走親戚”,就是親戚是要常走動的,再近的親人如果不常走動,互不往來也會變得生疏的。更何況有的人可能還有父母健在,所以說,對於那些錯過了春節返鄉的打工者來說,這個小長假一定是返鄉的模式。

    清明祭祖,是我們的一種傳統習俗,我們的民族自古就有弘揚孝道,感恩親情的傳統,如此還可以喚醒家族共同記憶,促進家族成員的凝聚力和認同感,親情更親。

    當然,大部分人還是和我一樣,工作生活在自己的家鄉,就不存在“返鄉”的概念,那麼這個小長假有什麼打算呢?

    清明時節,是花開的季節,從南向北,桃花、油菜花、海棠花、櫻花、梨花、次第開放中, 最驚豔的映山紅也在山中欣然抖開了它的顏料包,還有牡丹花也奢華地趕來了。正是踏青的好時節。

    清明時節,正是結伴遊戲,文藝佳人暢詠感懷,秀姿舞者抒展情懷的好時機,“曲水流觴”不忘傳統。古代此時,“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吉。”後來發展成文人墨客詩酒唱酬的一種雅事。多年前去“紹興蘭亭”還參加了一次這樣的活動。

    必定假期就三天,想得再多也要有取捨,你選好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算換套房子,普陀區發展潛力如何,值得入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