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房記

    今天,給大家推薦幾本書信集的圖書:

    《奈保爾家書》

    這部作品為我們解答的是:窮困潦倒的父親如何培養了一位大師,如何成就了一個家族?

    一個貧困的移民家庭中,有七個子女。兩個兒子獲政府國家獎學金入讀牛津,其中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五個女兒,長女獲獎學金留學印度,三女和么女在英國獲得學位,次女高中畢業成為一名教師,四女放棄醫學獎學金,後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

    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V.S.奈保爾,在他17歲時,考取最高國家獎學金,離開特立尼達赴牛津讀書,從此開始和父親書信往還。四年後,父親過世。又四年,兒子成功出版第一本小說。

    作家V.S.奈保爾

    《奈保爾家書》收錄了V.S.奈保爾和父親的往來書信。這些信件構成了奈保爾大學期間的精彩編年:牛津生活的得意與失意;與父親分享共同的對寫作的愛好,以及在文學創作上有所造詣的願望;以及回家旅程的辛勞,等等。

    特別是,這些往來書信涉及心性、胸懷、信仰、執著、藝術和愛情。這位偉大父親寫給兒子的信,為奈保爾打開了一扇扇窗戶,奠定了他走向未來的基石,在一定意義上,這些信件就是奈保爾一生力量之泵。

    《親愛的提奧》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印象畫派巨匠。1853年3月30日,生於荷蘭布拉邦特。一生屢遭挫折,備嘗艱辛。1890年7月29日,在法國美麗的瓦茲河畔結束了年輕的生命,年僅37歲。

    《親愛的提奧》由凡高寫給弟弟提奧的幾百封信組成,是理解凡高的成長、創作、思想轉變的第一手材料。凡高自殺半年後,提奧去世。凡高寫給提奧的這幾百封信,由提奧的妻子約翰娜整理並交付出版。但由於卷帙浩繁,一般讀者不易閱讀。1930年,美國美術史論家歐文·斯通夫婦按照傳記體例,將書信縮編成一本流暢、連貫、分量始終的書,即這本《親愛的提奧》。

    凡高繪向日葵中 高更作品

    凡高在信中寫下最動人的話,他說:

    當我畫一個太陽,我希望人們感覺它在以驚人的速度旋轉,正在發出駭人的光熱巨浪。

    當我畫一片麥田,我希望人們感覺到原子正朝著它們最後的成熟和綻放努力。

    當我畫一棵蘋果樹,我希望人們能感覺到蘋果裡面的果汁正把蘋果皮撐開,果核中的種子正在為結出果實奮進。

    當我畫一個男人,我就要畫出他滔滔的一生。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種無限的、深刻的、真實的東西,我不再眷戀人間……

    除了火一般的熱情,凡高在信中還娓娓述說著自己對藝術的獨特見解、自己在藝術探索中的孤獨寂寥,字裡行間更滲透著濃濃的兄弟間的手足之情……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

    左為夏志清,右為夏濟安

    或許夏志清作為文學評論家,在大眾讀者中的知名度不及作者如張愛玲和錢鍾書。但夏志清對張愛玲小說的研究可謂是影響深遠。他在小說史中花了很大篇幅分析介紹張愛玲的作品,並將之與曼斯菲爾德、凱·安·波特、韋爾蒂和麥克勒斯相提並論。這對當時的港臺文學界乃至之後的內地文學界震動很大。香港科技大學鄭樹森教授曾表示:“要是沒有夏公在40多年前對張愛玲的定位,肯定沒有後來創作上的‘張派’、研究上的‘張學’、讀者群中的‘張迷’。”

    1947年夏志清赴美求學到1965年夏濟安因病逝世的17年間,兄弟兩人的通訊六百餘封。這些書信由夏志清珍藏六十餘載,經夏志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權,蘇州大學季進教授註釋整理,最終出版,書名為《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

    在這些書信中,他們聊家常,談感情,論文學,品電影,說抱負,議時政,推心置腹,無話不談。從中我們可以真切地觸控到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和那一代學人的心路歷程。

    《愛你就像愛生命》

    在當代中國作家中,很少有人像王小波那樣獲得數不清的讚譽和追捧。他的小說為讀者貢獻了現代漢語小說前所未有的閱讀快感,他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別樣的世界;他的雜文,幽默中充滿智性,為讀者開啟一條通向智慧、理性的道路,被一代代年輕人奉為精神偶像。

    但是理性之外的王小波又有誰知曉呢?

    王小波自1977年認識李銀河以來,便堅持以信寄情,在紙張上傾灑他對李銀河熱烈純真的愛。

    李銀河說:“現在再讀他寫給我的那些情書,我就覺得更像一件藝術品。他的表達除了對我個人的情感以外,還有一種審美意義。”

    雖然王小波已經逝世20年,但是他從前一筆一劃寫下的文字已成經典,被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延續生命活力。

    《兩地書》

    《兩地書》是作者與景宋(許廣平)在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間的通訊結集,共收信一百三十五封(其中魯迅信六十七封半),由魯迅編輯修改而成,分為三集,1933年4月由上海青光書局初版。作者生前共印行四版次。

    這一本書信集的內容與普通情書不同。我們知道,魯迅和許廣平對社會、國家充滿關注和憂心,在他們的通訊中,甚至很少看到私情的流露。更多的,是對當時局勢的分析和兩人理想的互訴。二人的師生關係,讓他們的通訊也別具特色。許廣平在信中常稱呼魯迅是“魯迅先生吾師左右”,落款往往是“小學生許廣平謹上”。魯迅說過,他們的《兩地書》中“既沒有死呀活呀的熱情,也沒有花呀月呀的佳句”,但他們在開始時,就是那麼的不生疏,那麼的不需客氣,那麼的無間。”

    魯迅和許廣平

    他們之間的感情承受了一些非議,但志同道合的二人還是走在了一起。在1925年10月許廣平所寫的《風子是我的愛》中,有這樣的愛的宣言:“即使風子有它自己的偉大,有它自己的地位,藐小的我既然蒙它殷殷握手,不自量也罷!不合法也罷!這都於我們不相干,於你們無關係,總之,風子是我的愛……”而魯迅於1934年12月在送給許廣平的《芥子園畫譜》上所題的“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正是他們愛情生活的寫照。

    《我願意捨棄一切,以想念你終此一生:

    朱生豪情書精選》

    本書是一本朱生豪先生寫給他的愛人宋清如的情書精選集。

    朱生豪與宋清如寫了整整九年的信件,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從1933年相識到1942年兩人結婚,再到1944年朱生豪去世,這些情書見證了傳奇而悲壯的愛情。正是由於偉大的愛情和患難與共的知己,才成就了一代譯莎巨匠。

    宋清如、朱生豪結婚照

    書中共精選了朱生豪先生的188封情書。這些情書無不展示了他當時寫作的手跡和心跡,更讓我們重新認識了一個立體的栩栩如生的朱生豪,這或許是他的同學、友人都不曾認識到的,因他在旁人面前不愛開口,所有的幽默、聰敏與遐思,只對他親愛的“好友”宋清如講。

    朱生豪在信中常稱宋清如是“Darling boy”,自稱“朱朱”。

    《其實不識字——在漢字裡重審生活》

    這本書由35封信組成。信是一位自稱老楊的大學教師寫給學生小毛的。每一封信,談一個漢字。但這不是一本講述漢字歷史的書,也不是識字讀物,而是一本借漢字重審生活的書。

    作者藉助對漢字的疏解,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漢字觀:漢字不只是工具,還蘊含生活哲理。我們的漢字是耗損的漢字,我們已經失去了向漢字學習的能力。而伴隨漢字耗損的,實際上是我們思維和生活的耗損。

    作者循循善誘,從字的本源講起,追溯古人造字詩字的本義。再從本義中反觀現代生活,為讀者提供了重審生活的視角。

    作者豐厚的學識,溫和的態度,不俗的見解,另三十五封信中的每一封都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讀完此書方知,我們都是那個認識很多字卻其實不識字的小毛。這本書就寫給每一位這樣的小毛,每一個我們。

    《給青年詩人的信》

    里爾克留給我們這樣十封給青年詩人的信。如何成為一個詩人,如何面對寂寞,如何解決職業的苦惱?二十歲的年輕人致信詩人里爾克,傾吐生活的種種疑惑不安。同樣年輕的詩人如何給出答案?

    十封裡爾克的信完整呈現,特別收入里爾克詩作十八首;特別附錄馮至論里爾克四篇及里爾克作品節選兩篇。

    里爾克

    譯者馮至說:“第一次讀到這一小冊書信時,覺得字字都好似從自己心裡流出來,又流回到自己的心裡。感到一種滿足,一種興奮。”“里爾克是一個稀有的書簡家,……幾年來,這幾冊書簡每每是我最寂寞、最彷徨時候的伴侶。”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潛先生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朋友的信,對青年關心的話題,讀書、升學、作文、做人、修身、談情、愛戀等做了探討,勸青年樹立遠大理想,眼光要深遠,夯實基礎,勿貪圖世俗名利。娓娓道來,很受讀者歡迎。本是朱光潛先生的成名之作,此後多次重印。

    朱光潛

    朱光潛先生作為中國現代著名的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對事對物有著自己品評與判斷,這些品評與判斷都融入到《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對處在迷茫期的年輕人有著很大的指導作用。

    希望大家喜歡這些書。

  • 2 # 省媽養兒

    剛好我看過不錯的兩本。首先第一本我推介翻譯過莎士比亞悲喜劇集的朱生豪先生的《醒來覺得甚是愛你》。對於想戀愛,或者正在戀愛又或者單著的人都是很有益又有趣的學習範本。

    在有就是《查令十字街八十四號》。這本書的作者海蓮是個幽默風趣又慷慨大方的愛書之人與買書給她的書店員工們之間的長達差不多二十年的通訊。她的信風趣幽默讀起來讓人想起這一句話:美麗的外表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很值得一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室早二聯律和三聯律嚴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