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習禮堂國學講師
-
2 # 教書育人潤物無聲
一 少年兒童的基礎教育要注重德行天賦和心性教育。現代中國之前的中國教育,從0到8歲入學開始,學的不是各種各樣的功課,而是應對打掃這種小事。而沒有教給孩子怎麼和老師長輩同輩交往相處的問題,應該如何有分寸有度的去處理關係,就是這個世界人與自然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們現在就是缺失到這些,我們現在的教育屬於工廠化的產品式的教育,出來的產品,共性多,個性少,普及基礎教育來得快,效率高,但是呢,它的壞處就是壓抑了個性,遏制了天賦,對心性成長的關心這樣導致人的天賦不能夠得到很好的推動。不能很好的張揚我們的個性中的正能量。
二,青少年應該在應試教育基礎上增加社會實踐教育,我們看到動物都是用各種方式來生存在這個世界,在成年之前,他們就學會了許多的本領,成年之後基本上就是靠這些本領來生存,而我們人類的成長期更長,所以絕對不是為了考試來學習的,我們的學生應該在成年之前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從而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我們不能因為理論知識的學習就落後了社會實踐老師傳道授業解惑,向學生傳授的理論知識,還要傳授他們實踐方面的知識。
三,中國要吸收和改進中國歷史上的精英教育的經驗,中國古代教育是非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從小就規定了要必讀各類思想類的書目,掌握了這些書目就可以學習各個領域的專攻技能,就像古代的“六藝“一樣,比如說禮、樂、射、御、書、數,後來又要求孩子們必須熟記《六經》,那麼從年輕時掌握了這些以後人們就有了為人處事的“經”,然後才更好的發展自己的“緯“,用今天的話就是必須先學哲學,先將思想境界搞上去,到成年在搞這個門類的研究就容易多了,古代把這些思想哲學叫做“道“,然後將各種技能稱為“術“,這就是我們要向古人學習的地方,而我們現在今天的教育過多的注重了“術”的教育,對道德教育極其的缺乏。
-
3 # 湘水兩岸
發展方向是這樣的。謝謝!但是世界的教育沒有那個國家搞得很滿意。原因是每個國家的教育是相當難完美的。人民大眾滿意的教育之路是非常艱難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國教育毛澤東時代想把孩子們的德,智,體,美,情綜合理性發展。偉人毛澤東的設計和構想是很好的!那個時候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服務人民,報效祖國的共和國的頂樑柱!但由於取消了高考。下面各校沒有真正按照學生的平時成績好壞來推薦上大學。於是忽視了學生的智商也就是文化知識的學習。78年恢復高考至今整整40年了!又把德,體,美,情(情商)丟掉了。搞分數掛帥,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於是數以億計的孩子們整天只朝分數挺進!萬般階下品。唯有分數高!社會,學校,老師,家長一起揮動功利的鞭子拼命抽打可憐的孩子!把中國的學齡孩子死死困綁在分數第一的枷鎖裡向高考這座千軍萬馬的獨木橋上死命地追趕!可憐我們今天物質生活雖然富裕的孩子們。失去了快樂的童年!星期天,節假日被補課和校外培訓所取代了。她們成了讀書的機器人!失去了創新,創造,思維,發明的必不可少的民族精神!體育課被文化課取代了,一代又一代孩子雖物質生活很好,營養齊全,家庭富裕。可身體素質越來越差!比毛澤東時代物質貧乏的孩子的身體素質還差很多。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高分低能,實際能力很差的中國近視眼一代英豪!情商低得可憐。無法與人溝通,合作。成就不了創新,創造,發明的事業!只能像機器一樣地在設計好的流水線上機械地工作!服務人民,報效祖國就更不要說了!北大,清華等名校的高材生基本上都服務他國,報效享受去了!只有非211.985/的普通大學的畢業生才無奈留在祖國。我們的教育出發點都是很好的。可到後來就與願相違,很不理想!所以,今天的教育應該借前車之鑑。好好地總結經驗教訓。真正辦成人民大眾滿意的教育!也就是說,還是應該回歸到毛澤東時代的教育制度上來。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用應。普及大學,改革高考記分辦法。從一年級起就建立每個學生的德,智,體,美,情(情商)的電子擋案和紙質檔案。把小學,中學的每學期末考試成績記入每個學生的電子和紙質檔案。佔高考錄取總成績的百分之八十。高考錄取成績佔高考錄取總成績的百分之二十。假設張同學中學總成績是600分。而高考總成績是600分。那麼600分除以8就是480分。高考成績600分除以2就是120分。高考錄取總分二480分十120分二600分。這就是張同學的高考錄取總分!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們平常穩步學習文化知識,又能避勉把孩子們培養成高考機器人!讓我們的孩子既德,智,體,美,情(情商)全面發展使孩子真正成為服務人民,報效祖國的創新,創造,發明,快樂幸福人材!
-
4 # 楊是一道光
這是個百年育人的大計劃,不是我們幾句話就可以的。我們黨十九大以來在這方面提出了很多改進方案和計劃,尤其從中小學生的減負到校內副課就能看出來教育體系開始重視文體樂全面發展。尤其作為我們家長這是個令人歡欣鼓舞的趨勢。孩子的德、智、體、美、勞是一個綜合能力。需要科學體系實踐才能綜合成長。不但是幾節體育課幾堂文娛課就能達到目的。so,我的建議是:大力發展類似於歐美國家的營地教育模式,首先從教育政策層面有個引導,大力發展營地教育產業,將家、校、營地教育形成合力。教育部門成立專管機構負責落實並監督。使之體系化,專業化,氛圍化。就像適齡青年參軍一樣,使孩子成長中必須經歷的過程。當然,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以上是我的看法。謝謝
回覆列表
從十八大、十九大以來,教育改革力度前所未有,但一個方向是很明確的,就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發展素質教育!以前可能學校抓的"德、智、體"比較多,但美、勞、情,相對弱!從17年開始,有些地區素質教育佔中高考分值30%以上!
德育教育、素質教育是根基。其他方面看孩子的潛能或愛好來引導或挖掘,因材施教!"德"就是品德、道德,怎樣讓孩子從小有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優良品德?這需要家長和學校共同造成的!"智",就是智力、智慧;就是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表達力等!"體",當然是身體健康,如果身體不行,以後好多行業也無法工作!"美",就是審美觀、鑑賞力、創造美的潛能!"勞"是勞動,包括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還有個"情",其實啊就是情商,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一定要最聰明的但需要在社會"混的好、吃的開的"!是的,這也是社會發展中對人才的需要!你說,技術再好,智商再告不懂得人情世故、團隊合作等,哪不成"孤軍奮戰"了嗎?所以說啊,在教育他應是隨社會發展需求而體現特點和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