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曾經指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區之一。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679年9月2日),北京及周邊地區發生了該地區有文字記載以來最大規模的地震。震中位於平谷、三河,震級8級,範圍波及河北、山西、陝西、遼寧、山東、河南等省,破壞十分嚴重。根據文獻記載,僅北京一地就造成一萬二千七百餘間房屋倒塌,一萬八千餘間房屋損壞,近500人被壓致死。 《光緒順天府志》這樣記載,“十八年七月庚申京師地震。通州、三河、平谷、香河、武清、永清、寶坻、薊州、固安等處尤甚。薊州地內聲響如奔車,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無數,壓死人畜甚多”。法華人杜赫德在《中國地理歷史政治及地文全志》中如此描述當年地震的慘烈:“埋葬在廢墟內的有四百多人,鄰縣通州有三萬多人壓死。”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災難性大地震:陝西岐山地震 發生於周幽王二年 (公元前780年)。這是中國史書記載比較可靠的最早一次大地震。地震時,“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國語·周語》)。三川即今陝西省的涇河、渭河、洛河。估計震級可達7級以上。 北邊郡國地震 發生於西漢綏和二年九月丙辰(公元前7年11月11日)。據史書記載,這次地震波及“自京師至北邊郡國三十餘壞城郭,凡殺四百一十五人”(《漢書·五行志》)。京師即今陝西省西安市。漢時北邊郡國應包括今甘肅、陝西、山西、河北等省在內。史書對這次地震有“水出地動”的記載,這可能是中國關於震前地下水異常變化的最早記載。 甘肅金城、隴西地震 發生於東漢永和三年二月乙亥(公元138年2月28日)。據初步考證,這次地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測震儀器(張衡的候風地動儀)記到的破壞性地震。當時候風地動儀放在洛陽,距震中約700公里。東漢時的金城郡包括今蘭州市在內。震級估計為埿級。地震時,“二郡山岸崩,地陷”(《後漢書·順帝紀》),“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壞,壓殺人”(《後漢書·五行志》)。 山西洪洞、趙城地震 發生於元大德七年八月六日(1303年 9月17日)。這是中國歷史上詳細記述大地震最早的一次。此震“壞官民廬舍十萬計”(《元史·五行志》),“村堡移徙,地裂成渠,人民壓死不可勝計”(《元史成宗紀》)。破壞區沿汾河地塹延伸長達 400多公里。震級約8級或更大。 陝西華縣地震 發生於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1556年1月23日)。這是中國歷史地震中死人最多的一次地震。"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明史·五行志》)。地震前,該地區長期沒有中小地震活動。但震前8小時左右,在震中區有“地旋運,因而頭暈”)《隆慶·華州志》)的記載。這次地震首次記載到地震時“地中出火”(地光)的現象。震後,災民曾考慮用木板作房牆,以便抗震。此震極震區長軸與渭河地塹方向一致。估計震級約有8級或更大。 廣東瓊山地震 發生於明萬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1605年7月13日)。《康熙瓊山縣誌》記載:“亥時地大震,自東北起,聲響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盡,城中壓死者數千,……”。估計震級為7.5級或更強,為海南島地區歷史上最大地震。這次地震前礦井中還發生形變坍塌現象。“是日午時銀礦怪風大作,有聲如雷,動搖少頃,坑岸崩,壓挖礦人夫以百計。夫外處震於亥時,而礦內午時先發,所謂本根傷而枝葉動。” 山東莒縣、郯城地震 發生於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 (1668年7月25日)。這次地震是中國歷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級估計為8.5級(圖2)。據《康熙郯城縣誌》記載,“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從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遂一顫即傾,城樓堞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極震區延伸方向與郯廬大斷裂方向相一致。最遠的有感地區距震中達1000公里。據《康熙海州志》記載,地震時海水有顯著變動。震中附近地區在此震前後,歷史上並無其他破壞性地震的記載。 河北三河、平谷地震 發生於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這是北京附近地區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震中裂度為Ⅺ度,破壞面積縱長500公里,北京城內故宮破壞嚴重。三河知縣任塾震後作記:“七月二十八日巳時,餘公事畢,退西齋假寐。若有人從夢中推醒者。視門方扃,室內闃無人。正惝恍間,忽地底如鳴大炮,繼以千百石炮,又四遠有聲,儼數十萬軍馬颯沓而至,……。次日人報縣境較低於舊時,往勘之。西行三十餘里及柳河屯,則地脈中斷,落二尺許。漸西北至東務裡,則東南界落五尺許。又北至潘各莊,則正南界落一丈許”(《乾隆三河縣誌》)。顯然,地震時發生了大規模的地面形變。 山西臨汾地震 發生於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六日(1695年5月18日)。這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震中烈度Ⅹ度強,破壞面積縱長500公里。在一個8級地震的震中區附近再次發生8級地震,這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次。前一次8級地震是1303年的洪洞、趙城地震。 雲南東川地震 發生於清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1733年8月2日)。這次地震震級估計為7.5級,是中國地震史料中記述地面斷裂最詳細的一次地震。“自紫牛坡地裂,有罅由南而北,寬者四五尺,田苗陷於內,狹者尺許,測之以長竿,竟莫知淺深,相延幾二百里,至尋甸之柳樹河止,……”(《雍正東川府志》)。地震後人們注意到城牆垛“南北則十損其九,東西十存其六,抑又奇也。”這是中國地震史料對地震力方向性的最早描述。 寧夏平羅、銀川地震 發生於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震中烈度Ⅹ度強,破壞範圍半徑達380公里。震級估計為8級。極震區長軸與銀川地塹方向一致。《乾隆寧夏府志》記載:“酉時地震,從西北至東南,平羅及郡城尤甚,東南村堡漸減。地如奮躍,土皆墳起。平羅北新渠、寶豐二縣,地多坼裂,寬數尺或盈丈,……三縣城垣堤壩屋舍盡倒,壓死官民男婦五萬餘人”。又據故宮檔案載:靠近黃河的一些城鎮,震後地裂“湧出大水,並河水泛漲進城,一片汪洋,深四、五尺不等,民人凍死、淹死甚多。”這是中國內陸因地震引起河水氾濫成災的一次震例。 雲南嵩明地震 發生於清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1833年9月6日)。這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震中烈度達Ⅺ度,破壞範圍半徑達260公里。它是迄今所知雲南省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前“先期黃沙四塞,昏曉不能辨,凡三晝夜,……震之時聲自北來,狀若數十巨炮轟,……最烈則嵩明之楊林驛,市廛旅館,盡反而覆諸土中,瞬成平地,……”(魏祝亭著《天涯聞見錄》)。 臺灣基隆近海地震 發生於清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67年12月18日)。這是中國地震史中引起海嘯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估計為6級。“沿海山傾地裂,海水暴漲,屋宇傾壞,溺數百人。” 蝗災 :中國是一個蝗災頻繁發生的國家,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蝗災,其地域分佈主要集中在今河北、河南、山東三省,陝西、山西、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也有較多的分佈。這些蝗災不但對歷代的農業生產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而且引發了眾多的饑荒、疾疫乃至社會大動亂。據不完全統計,自公元前707年至1949年的2700多年,中國發生大小蝗災940多次,唐、宋時期平均2-3年一次,明清和民國時期幾乎連年發生。古代的蝗災,常造成赤地千里,禾草皆光,饑荒四起;甚至有“開封大蝗,秋禾盡傷,人相食“的悲慘記載。歷史上有幾十個帝王對防治蝗災下過旨令。如隋唐五代時期貞元元年(785年)夏,東白海,西至河隴蝗災,群飛蔽日,旬日不息,所經之處草木葉及畜毛吃盡,餓瑾枕道。在蝗災的防治上,中國古代一直存在著科學與迷信的鬥爭;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知識的普及,科學逐漸戰勝了迷信。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災之國。據有的學者不完全統計,從秦漢至明清,各種災害和歉飢就有5079年次。其中,水、旱災最多,還有蝗、雹、風、疫、地震、霜雪奇寒等災害。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災荒這個時期實際上發生的災荒要比上表所列數字多。值得注意的是,兩漢是有史記載的繼夏禹之後第二大災害群發期,水、旱災,風暴,蝗、雹、疫災和地震呈多發、併發趨勢。如西漢建始四年(前29年)九月,黃河在館陶及東郡金堤決口,洪水氾濫兗、豫,人平原、千乘、濟南,4郡32縣受災,淹沒農田15萬餘頃,毀官亭廬舍4萬所。一始建國三年(11年),黃河決魏郡,洪水淹清河郡以東數郡。由於王莽不堵決口,聽任洪水氾濫,致使兗豫平原受災長達60年之久。東漢永初元年(107年)秋,河南連降大雨,伊、洛、汝河特太洪水,造成41郡國315縣大澇。永興元年(153年)七月,黃河氾濫數千裡,死數十萬人。又如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四月,關東大旱,40餘郡國飢,“人相食”。永嘉三年(309年)大旱,“江、漢、河、洛皆可涉”。四年五月蝗災,自幽、並、司、冀至秦、雍,草木牛馬毛鬣皆被吃盡。東晉咸和七年(332年),太原至鉅鹿千餘里慘遭雹災,行人被砸死者以萬計,樹木摧折,禾稼蕩然。元興三年(404年)二月,海嘯,濤水湧人石頭城,上萬艘船隻傾覆,溺死者相望。北魏皇興二年(468年),豫州疫,14萬人死亡。景明元年(500年)、二年,青、齊、徐、兗四州連續兩年大飢,各死萬餘人。南齊大疫,郢城死七八萬人。梁天監十五年(516年)九月,淮河中下游大水,淮堰破決,淹死10餘萬人。 明清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災荒最頻繁的時期。明代,水、旱災實際上各發生241、216次以上,其中大水、大旱各30餘次。清代除個別年份外,幾乎年年有水旱災,其中大水、大旱各有60、55次以上。明代有12年發生7級以上大地震,2年發生8級以上大地震。清代7級以上地震有23次,其中8級和8級以上大地震9次。大蝗、大疫也多。特別是15~17世紀,災害又呈多發、群發趨勢,為中國歷史上第三大災害群發期。其間,特大洪澇災害有:1482年晉東南、豫西、豫北、畿南大洪水,淹死近1.2萬人,沖走牲畜18.5萬餘頭。1553年,黃淮海平原特大澇災,130餘州縣受災。1569年,海河南系大洪水。1593年,淮河發生近500年來最大洪水,120餘州受災。1662年,出現近300多年來跨黃河、長江、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罕見大洪水。1668年,海河南系再次發生特大洪水,下游平原及相鄰地140餘州縣受災。15—17世紀,出現lO多次50年乃至100年一遇的大旱。祟禎十年至十四年(1637~1641年),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6省連續5年大旱,並波及江、淮,同時併發蝗災、大疫,河水涸竭,禾苗枯死,“餓殍載道”,“赤地千里”,“十室九空”,“白骨如山”,一片悽慘景象。其中,1640、1641年最嚴重,先後竟有123、41州縣發生“人相食”,98州縣蝗災。1641年,僅南京大疫即死數萬人,巢縣夏大疫死萬餘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冀、魯、豫春夏大旱,其中山東最重,三季連旱,受災達47州縣。十年,全國連續大旱,波及東部9省200餘州縣,分為南北兩大旱區。十七、十八年,全國又連續兩年大旱。十七年,大江南北,河南、山東俱旱,“赤地千里,京師尤甚,每日渴斃多人”①。十八年,旱區擴大為249州縣及33衛。三十年(1691年),直隸、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大旱。其中,河南於1689—1692年,連續4年大旱,沁、濟、泌河皆竭,禾稼枯死,蝗、疫相繼,民大飢。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關中大地震,死亡83萬人。康熙七年(1668年),山東莒縣、郯城8.5級大地震,死數萬人。十八年(1679年)、三十四年(1695年)畿輔三河、平谷和山西臨汾先後發生8級大地震,各死數萬人。18世紀至19世紀,水、旱等災仍然嚴重。1730年,沂河、沭河發生200年一遇特大洪水,淮河流域100餘州縣受災。1761年,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段幹流和支流暴漲,形成歷史上最大洪水,黃河下游地區遭嚴重水災。這年北方的甘肅和江、浙、皖、鄂348州縣廳衛發生澇災。1788年,長江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荊江大堤嚴重潰決,荊江府城淹沒,死萬餘人。1794年,滹沱河出現200年一遇大洪水,海河流域100餘州縣受災。1801年,海、灤河暴漲,永定河出現近500年來最大洪水,海灤河流域170餘州縣嚴重受澇,天津遭滅頂之災。1720~1722年,北方連續3年大旱,先後有85、235、120州縣受災。黃河中下游地區災情最重,井泉乾涸,河水斷流,禾盡枯,赤地千里,樹皮草根剝掘殆盡,死者相枕藉。其中,1721年特大旱,為百年一遇。這年,蘇南、浙江、福建、江西也大旱。1784—1786年,北方又連續3年大旱。其中以1785年最嚴重,也屬百年一遇特大旱,除魯、豫等省外,還擴大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受災多達300餘州縣。此外,乾隆三年(1739年)、道光十三年(1833年),寧夏平羅和雲南嵩明,分別發生8級大地震,各死50000人、6700人。
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曾經指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區之一。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679年9月2日),北京及周邊地區發生了該地區有文字記載以來最大規模的地震。震中位於平谷、三河,震級8級,範圍波及河北、山西、陝西、遼寧、山東、河南等省,破壞十分嚴重。根據文獻記載,僅北京一地就造成一萬二千七百餘間房屋倒塌,一萬八千餘間房屋損壞,近500人被壓致死。 《光緒順天府志》這樣記載,“十八年七月庚申京師地震。通州、三河、平谷、香河、武清、永清、寶坻、薊州、固安等處尤甚。薊州地內聲響如奔車,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無數,壓死人畜甚多”。法華人杜赫德在《中國地理歷史政治及地文全志》中如此描述當年地震的慘烈:“埋葬在廢墟內的有四百多人,鄰縣通州有三萬多人壓死。”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災難性大地震:陝西岐山地震 發生於周幽王二年 (公元前780年)。這是中國史書記載比較可靠的最早一次大地震。地震時,“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國語·周語》)。三川即今陝西省的涇河、渭河、洛河。估計震級可達7級以上。 北邊郡國地震 發生於西漢綏和二年九月丙辰(公元前7年11月11日)。據史書記載,這次地震波及“自京師至北邊郡國三十餘壞城郭,凡殺四百一十五人”(《漢書·五行志》)。京師即今陝西省西安市。漢時北邊郡國應包括今甘肅、陝西、山西、河北等省在內。史書對這次地震有“水出地動”的記載,這可能是中國關於震前地下水異常變化的最早記載。 甘肅金城、隴西地震 發生於東漢永和三年二月乙亥(公元138年2月28日)。據初步考證,這次地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測震儀器(張衡的候風地動儀)記到的破壞性地震。當時候風地動儀放在洛陽,距震中約700公里。東漢時的金城郡包括今蘭州市在內。震級估計為埿級。地震時,“二郡山岸崩,地陷”(《後漢書·順帝紀》),“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壞,壓殺人”(《後漢書·五行志》)。 山西洪洞、趙城地震 發生於元大德七年八月六日(1303年 9月17日)。這是中國歷史上詳細記述大地震最早的一次。此震“壞官民廬舍十萬計”(《元史·五行志》),“村堡移徙,地裂成渠,人民壓死不可勝計”(《元史成宗紀》)。破壞區沿汾河地塹延伸長達 400多公里。震級約8級或更大。 陝西華縣地震 發生於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1556年1月23日)。這是中國歷史地震中死人最多的一次地震。"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明史·五行志》)。地震前,該地區長期沒有中小地震活動。但震前8小時左右,在震中區有“地旋運,因而頭暈”)《隆慶·華州志》)的記載。這次地震首次記載到地震時“地中出火”(地光)的現象。震後,災民曾考慮用木板作房牆,以便抗震。此震極震區長軸與渭河地塹方向一致。估計震級約有8級或更大。 廣東瓊山地震 發生於明萬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1605年7月13日)。《康熙瓊山縣誌》記載:“亥時地大震,自東北起,聲響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盡,城中壓死者數千,……”。估計震級為7.5級或更強,為海南島地區歷史上最大地震。這次地震前礦井中還發生形變坍塌現象。“是日午時銀礦怪風大作,有聲如雷,動搖少頃,坑岸崩,壓挖礦人夫以百計。夫外處震於亥時,而礦內午時先發,所謂本根傷而枝葉動。” 山東莒縣、郯城地震 發生於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 (1668年7月25日)。這次地震是中國歷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級估計為8.5級(圖2)。據《康熙郯城縣誌》記載,“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從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遂一顫即傾,城樓堞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極震區延伸方向與郯廬大斷裂方向相一致。最遠的有感地區距震中達1000公里。據《康熙海州志》記載,地震時海水有顯著變動。震中附近地區在此震前後,歷史上並無其他破壞性地震的記載。 河北三河、平谷地震 發生於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這是北京附近地區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震中裂度為Ⅺ度,破壞面積縱長500公里,北京城內故宮破壞嚴重。三河知縣任塾震後作記:“七月二十八日巳時,餘公事畢,退西齋假寐。若有人從夢中推醒者。視門方扃,室內闃無人。正惝恍間,忽地底如鳴大炮,繼以千百石炮,又四遠有聲,儼數十萬軍馬颯沓而至,……。次日人報縣境較低於舊時,往勘之。西行三十餘里及柳河屯,則地脈中斷,落二尺許。漸西北至東務裡,則東南界落五尺許。又北至潘各莊,則正南界落一丈許”(《乾隆三河縣誌》)。顯然,地震時發生了大規模的地面形變。 山西臨汾地震 發生於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六日(1695年5月18日)。這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震中烈度Ⅹ度強,破壞面積縱長500公里。在一個8級地震的震中區附近再次發生8級地震,這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次。前一次8級地震是1303年的洪洞、趙城地震。 雲南東川地震 發生於清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1733年8月2日)。這次地震震級估計為7.5級,是中國地震史料中記述地面斷裂最詳細的一次地震。“自紫牛坡地裂,有罅由南而北,寬者四五尺,田苗陷於內,狹者尺許,測之以長竿,竟莫知淺深,相延幾二百里,至尋甸之柳樹河止,……”(《雍正東川府志》)。地震後人們注意到城牆垛“南北則十損其九,東西十存其六,抑又奇也。”這是中國地震史料對地震力方向性的最早描述。 寧夏平羅、銀川地震 發生於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震中烈度Ⅹ度強,破壞範圍半徑達380公里。震級估計為8級。極震區長軸與銀川地塹方向一致。《乾隆寧夏府志》記載:“酉時地震,從西北至東南,平羅及郡城尤甚,東南村堡漸減。地如奮躍,土皆墳起。平羅北新渠、寶豐二縣,地多坼裂,寬數尺或盈丈,……三縣城垣堤壩屋舍盡倒,壓死官民男婦五萬餘人”。又據故宮檔案載:靠近黃河的一些城鎮,震後地裂“湧出大水,並河水泛漲進城,一片汪洋,深四、五尺不等,民人凍死、淹死甚多。”這是中國內陸因地震引起河水氾濫成災的一次震例。 雲南嵩明地震 發生於清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1833年9月6日)。這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震中烈度達Ⅺ度,破壞範圍半徑達260公里。它是迄今所知雲南省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前“先期黃沙四塞,昏曉不能辨,凡三晝夜,……震之時聲自北來,狀若數十巨炮轟,……最烈則嵩明之楊林驛,市廛旅館,盡反而覆諸土中,瞬成平地,……”(魏祝亭著《天涯聞見錄》)。 臺灣基隆近海地震 發生於清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67年12月18日)。這是中國地震史中引起海嘯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估計為6級。“沿海山傾地裂,海水暴漲,屋宇傾壞,溺數百人。” 蝗災 :中國是一個蝗災頻繁發生的國家,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蝗災,其地域分佈主要集中在今河北、河南、山東三省,陝西、山西、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也有較多的分佈。這些蝗災不但對歷代的農業生產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而且引發了眾多的饑荒、疾疫乃至社會大動亂。據不完全統計,自公元前707年至1949年的2700多年,中國發生大小蝗災940多次,唐、宋時期平均2-3年一次,明清和民國時期幾乎連年發生。古代的蝗災,常造成赤地千里,禾草皆光,饑荒四起;甚至有“開封大蝗,秋禾盡傷,人相食“的悲慘記載。歷史上有幾十個帝王對防治蝗災下過旨令。如隋唐五代時期貞元元年(785年)夏,東白海,西至河隴蝗災,群飛蔽日,旬日不息,所經之處草木葉及畜毛吃盡,餓瑾枕道。在蝗災的防治上,中國古代一直存在著科學與迷信的鬥爭;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知識的普及,科學逐漸戰勝了迷信。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災之國。據有的學者不完全統計,從秦漢至明清,各種災害和歉飢就有5079年次。其中,水、旱災最多,還有蝗、雹、風、疫、地震、霜雪奇寒等災害。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災荒這個時期實際上發生的災荒要比上表所列數字多。值得注意的是,兩漢是有史記載的繼夏禹之後第二大災害群發期,水、旱災,風暴,蝗、雹、疫災和地震呈多發、併發趨勢。如西漢建始四年(前29年)九月,黃河在館陶及東郡金堤決口,洪水氾濫兗、豫,人平原、千乘、濟南,4郡32縣受災,淹沒農田15萬餘頃,毀官亭廬舍4萬所。一始建國三年(11年),黃河決魏郡,洪水淹清河郡以東數郡。由於王莽不堵決口,聽任洪水氾濫,致使兗豫平原受災長達60年之久。東漢永初元年(107年)秋,河南連降大雨,伊、洛、汝河特太洪水,造成41郡國315縣大澇。永興元年(153年)七月,黃河氾濫數千裡,死數十萬人。又如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四月,關東大旱,40餘郡國飢,“人相食”。永嘉三年(309年)大旱,“江、漢、河、洛皆可涉”。四年五月蝗災,自幽、並、司、冀至秦、雍,草木牛馬毛鬣皆被吃盡。東晉咸和七年(332年),太原至鉅鹿千餘里慘遭雹災,行人被砸死者以萬計,樹木摧折,禾稼蕩然。元興三年(404年)二月,海嘯,濤水湧人石頭城,上萬艘船隻傾覆,溺死者相望。北魏皇興二年(468年),豫州疫,14萬人死亡。景明元年(500年)、二年,青、齊、徐、兗四州連續兩年大飢,各死萬餘人。南齊大疫,郢城死七八萬人。梁天監十五年(516年)九月,淮河中下游大水,淮堰破決,淹死10餘萬人。 明清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災荒最頻繁的時期。明代,水、旱災實際上各發生241、216次以上,其中大水、大旱各30餘次。清代除個別年份外,幾乎年年有水旱災,其中大水、大旱各有60、55次以上。明代有12年發生7級以上大地震,2年發生8級以上大地震。清代7級以上地震有23次,其中8級和8級以上大地震9次。大蝗、大疫也多。特別是15~17世紀,災害又呈多發、群發趨勢,為中國歷史上第三大災害群發期。其間,特大洪澇災害有:1482年晉東南、豫西、豫北、畿南大洪水,淹死近1.2萬人,沖走牲畜18.5萬餘頭。1553年,黃淮海平原特大澇災,130餘州縣受災。1569年,海河南系大洪水。1593年,淮河發生近500年來最大洪水,120餘州受災。1662年,出現近300多年來跨黃河、長江、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罕見大洪水。1668年,海河南系再次發生特大洪水,下游平原及相鄰地140餘州縣受災。15—17世紀,出現lO多次50年乃至100年一遇的大旱。祟禎十年至十四年(1637~1641年),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6省連續5年大旱,並波及江、淮,同時併發蝗災、大疫,河水涸竭,禾苗枯死,“餓殍載道”,“赤地千里”,“十室九空”,“白骨如山”,一片悽慘景象。其中,1640、1641年最嚴重,先後竟有123、41州縣發生“人相食”,98州縣蝗災。1641年,僅南京大疫即死數萬人,巢縣夏大疫死萬餘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冀、魯、豫春夏大旱,其中山東最重,三季連旱,受災達47州縣。十年,全國連續大旱,波及東部9省200餘州縣,分為南北兩大旱區。十七、十八年,全國又連續兩年大旱。十七年,大江南北,河南、山東俱旱,“赤地千里,京師尤甚,每日渴斃多人”①。十八年,旱區擴大為249州縣及33衛。三十年(1691年),直隸、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大旱。其中,河南於1689—1692年,連續4年大旱,沁、濟、泌河皆竭,禾稼枯死,蝗、疫相繼,民大飢。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關中大地震,死亡83萬人。康熙七年(1668年),山東莒縣、郯城8.5級大地震,死數萬人。十八年(1679年)、三十四年(1695年)畿輔三河、平谷和山西臨汾先後發生8級大地震,各死數萬人。18世紀至19世紀,水、旱等災仍然嚴重。1730年,沂河、沭河發生200年一遇特大洪水,淮河流域100餘州縣受災。1761年,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段幹流和支流暴漲,形成歷史上最大洪水,黃河下游地區遭嚴重水災。這年北方的甘肅和江、浙、皖、鄂348州縣廳衛發生澇災。1788年,長江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荊江大堤嚴重潰決,荊江府城淹沒,死萬餘人。1794年,滹沱河出現200年一遇大洪水,海河流域100餘州縣受災。1801年,海、灤河暴漲,永定河出現近500年來最大洪水,海灤河流域170餘州縣嚴重受澇,天津遭滅頂之災。1720~1722年,北方連續3年大旱,先後有85、235、120州縣受災。黃河中下游地區災情最重,井泉乾涸,河水斷流,禾盡枯,赤地千里,樹皮草根剝掘殆盡,死者相枕藉。其中,1721年特大旱,為百年一遇。這年,蘇南、浙江、福建、江西也大旱。1784—1786年,北方又連續3年大旱。其中以1785年最嚴重,也屬百年一遇特大旱,除魯、豫等省外,還擴大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受災多達300餘州縣。此外,乾隆三年(1739年)、道光十三年(1833年),寧夏平羅和雲南嵩明,分別發生8級大地震,各死50000人、67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