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中樵翁

    子午谷奇謀的內容是“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這裡有一個很大的不確定點就是一要保證行動的隱蔽性和快速性,所以魏延走子午谷只能帶少數精兵,人多了走不快。同時還需要天氣好。第二要求快速攻下長安和潼關。我們知道長安可不是一般的小城池,是個大城。指望5000兵馬能攻的下來嗎?除非魏延一到長安守將開門投降。但是當時魏國勢大蜀國勢小不到萬不得已魏將是不會投降蜀國的吧。並且當時魏華人口最多人才也最多,很多人由於三國演義的緣故覺得魏國沒什麼大將這其實是不對的。魏國的人才是最多的。

  • 2 # 把盞常聊

    諸葛亮,典型的正面人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傑出的理想主義戰士。可一說起魏延呢?即使沒什麼錯,也得給你安上一個錯誤:腦後有反骨!我問問大家,這反骨長的啥樣?有誰見過嗎?

    魏延的錯誤在哪兒?說到家就因為他不僅是一個識大局、明大義,能判斷是非、有個人主見的人,還是一個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敢作敢為的漢子。

    魏延第一次出場,正是在劉表剛死,劉琮在蔡瑁、張允等人的慫恿下欲投降曹操的關鍵時刻。受曹操所迫,劉備帶著眾多百姓要劉琮開啟城門進城避難時,蔡瑁、張允非但不開門,還令士兵向城下射箭。這時惹怒了一位英雄,大喊道:“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說罷掄刀砍死守門將士,開啟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您聽聽、您看看,此刻魏延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其行深透大義,其言擲地有聲呢?!

    魏延的第二次露面就是在長沙太守斬殺老將黃忠之時。老將黃忠,並非背叛,只不過是講了點兒武德,便要被太守韓玄推出去斬首了。緊要關頭,魏延又表現出了其剛直、仗義的本能,揮刀殺入,砍死刀手,救起黃忠,大叫道:“黃老將軍乃是咱們長沙的保障,今日無故殺他,豈不是跟殺咱長沙百姓一個樣嗎!太守殘暴不仁,輕賢慢士,咱們大家把他殺了吧!”瞬間,數百民眾跟隨而上。魏延殺上城頭,一刀將太守斬為兩段!關鍵時刻,總能挺身而出,魏延,真乃英雄是也!

    從以上兩段文字,可以看出,魏延的英雄之舉,無不充滿了剛直、正義。這樣的言行、這樣的氣概,咋就成了腦後有反骨的依據了呢?

    魏延斬了韓玄,獻出了長沙城後,非但沒有功勞,反而被諸葛亮喝令刀斧手推出斬首。諸葛亮為啥要有此舉呢?從表面上說,是魏延食其祿而殺其主,乃不忠。居其土而獻其地,為不義。因此丟擲了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的說法,故先把他殺了,以絕後患。但是要剖開諸葛亮內心,從根兒上說呢,你就會發現,魏延令他不快的,絕不僅僅是背主,而是因為魏延是一個深明大義、有獨到見解、獨自主張的人。在打著“忠”的旗號講究順從的大環境下,這種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是不會做出盲目順從、盲目愚忠的表現的!那麼,在一個習慣於家長制、一言堂的時代,孔明會同這麼一個被他視為刺兒頭的人推心置腹的共商國家大事嗎?

    更何況,如果魏延偷襲子午谷的建議取得了成功,無疑會大大提高魏延在蜀軍中的地位。對此,事無鉅細、事必躬親的諸葛先生會一切從國事出發、且將頭功記在魏延的賬上?他,能有如此的胸懷嗎?

    因此,我有理由懷疑:在諸葛亮心裡,最最重要的,就是自始至終維護住自己的權威,好以此號令天下。當這個權威有受到威脅之嫌疑的時候,暫時放棄一下國家利益也未嘗不可……

    魏延背主,非但沒有棄義,且還是為了義。可咱們的孔明先生呢?

  • 3 # 歷史一品彙

    午谷奇謀不是那麼容易成功的,不敢說一定會失敗,但成功的機率很低。因為這個計謀的特點:神兵天降,突然出現在長安,攻曹魏於不備。但風險也比較多:1.雖然蜀漢分兵進軍,諸葛亮的佯攻吸引敵軍注意力,減少了魏軍對子午谷的注意,但諸葛亮的北伐都是在春季,午谷春季多雨,加上子午谷要走十天更增加了行程,也增加了暴露的機率。2.即使平安的走出了子午谷,在通往長安的路途中,還是會被敵軍的探馬發現,當從各方面增援的魏國大軍趕到後,必將在長安附近的平原地區與蜀軍展開決戰,這對擅長複雜地形作戰的蜀軍可是非常不利。3.即使魏延兵臨城下,想要快速攻下長安也非易事,魏延只有五千兵馬,而長安牆高磚厚,非一時能破之。那麼魏延將面臨糧草不濟、後勤不足的尷尬境地,最後,被曹魏的大量援軍圍而殲之。當然,這只是我個人觀點,如果你有不同看法,請留言討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初中,感覺修改病句比較難,有沒有好的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