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野武將

    一場戰鬥中受傷士兵與陣亡士兵的比率,對軍事史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我想舉一個五代的例子。這是一場,慘烈的攻城戰中,然而,相對於受傷、甚至重傷計程車兵,直接陣亡的人數並不高。這可能說明,到了五代的時候,戰鬥中的傷員已經可以比較有效的撤離火線,換而言之,戰鬥過程中的批次組織已經相當發達了。

    至少宋以前,史料中對於傷亡的書寫很模糊。或者是誇大的修辭,來體現一方的勝利或一方的潰敗。或者是一個約數,很難採信。而且,通常死與傷不分,就粗略的說一下,死傷數萬人之類的。

    比如,五代時,討伐杜重威之戰,《新五代史·慕容彥超傳》有:是時,漢兵頓魏城下已久,重威守益堅,諸將皆知未可圖,方伺其隙,而彥超獨言可速攻,高祖以為然,因自督士卒急攻,死傷者萬餘人,由是不敢復言攻。“死傷者萬餘人”是一個很粗略的寫法,基於這樣的史料,很難估計實際傷亡,更不要說傷亡比了。好在,《冊府元龜》對之有詳細的記錄,以下這條,陳尚君先生認為出自《舊五代史》,而邵晉涵輯《舊五代史》時沒有充分利用《冊府元龜》:官軍損傷者萬餘人,死者千餘人……

    這裡有兩個地方我覺得很有趣。一是傷、亡分開——過度解讀一下的話,損傷會不會特指肢體損傷,就是說輕傷的沒有計入?二是當時各營似乎有比較細緻的統計,這萬餘、千餘不是一個毛估估的結果,是統計以後的約數。這樣的話,這個數字就可以用一下。

    由此,這場攻城戰中,死亡和重傷的比率在 1:10或者1:7、8。對我來說,這個數字中,受傷的人比想象中多很多!直接陣亡的比率相對比較小。這可能說明,在攀爬雲梯的過程中有一定的保護,或至少,傷員可以從第一線撤離。從軍事指揮學的角度說,這本身已經比較有意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對付微信里老要紅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