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全線觀察員
-
2 # 自然創意設計
為什麼很多人相信收費閱讀?因為很多人相信收費閱讀才能帶給他們好處!
很多人覺得那些收了他們錢財的名人和APP,才能教會他們知識,教給他們智慧。
一般來講,大多數付費者最終極的目的都不是追求知識和真理,大多數付費者最終極的目的只是想透過掌握知識而獲得利益,簡而言之就是想掙到更多的錢
有這樣一群急功近利的付費者,就會有這樣一些掙他們錢財的知識供應商,因此買賣知識的商業交易就形成了。
其實這種廉價出售知識的商業活動一直都存在,以往流行過的各類成功學暢銷書,以及各類成功學講座就是這種商業行徑的前身。
這種商業交易之所以在中國大有市場,是跟華人的思維習慣有關係的,華人普遍缺少思辨力,這不是我說的,這是黑格爾的意思,黑格爾說中國的哲學裡沒有思辨。
華人喜歡講學以致用,很喜歡所謂有用的東西,然而表面看起來沒有用東西並不見得就真的是沒有任何用途。
王小波就曾嘲笑過華人的思維習性:
“當年歐幾里得講幾何學,有學生髮問道,這學問能帶來什麼好處?歐幾里得叫奴隸給他一塊錢,還諷刺他道:這位先生要從學問裡找好處啊!又過了很多年,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演示給別人看,有位貴婦人說:這有什麼用?法拉第反問道:剛生出來的小孩子有什麼用?按華人的標準,這個學生和貴婦有理,歐幾里得和法拉第沒有理:學以致用嘛,沒有用處的學問哪能叫做學問。西方的智者卻站在老師一邊,讚美歐幾里得和法拉第,鄙薄學生和貴婦。時至今日,我們已經看出,根直露地尋求好處,恐怕不是上策。這樣既不能發現歐氏幾何,也不能發現電磁感應,最後還要吃很大的虧。”
我想也許黑格爾和王小波說的不完全對,咱中國的哲學家莊子也曾發現了沒有用的往往是才是最有用的這個道理,莊子雲: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為知識而知識還能達到更高的境界,據說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是一個啥都不喜歡,而單純喜歡追求知識的人,據說他沒日沒夜地在古希臘雅典的廣場上找人辯論學習知識,每天一分錢也掙不上,然後被他老婆罵得要死,可以說蘇格拉底的死也是為了追求知識而死的。
所以王小波相信學習知識是一種快樂的活動,他說:
“華人還認為,求學是痛苦的,學海無涯苦做舟。學童不僅要背四書五經,還要挨戒尺板子……總的來說,學習一事,在人家(西方人)看來快樂無比,而在我們眼中則毫無樂趣,如同一個太監面對後宮佳麗。如此看來,東西方兩種智慧的區別,不僅是驢和馬的區別,而且是叫驢和騙馬的區別。那東西怎麼就沒了,真是個大問題! ”
我想經過我這麼為您分析之後,您對知識可不可以用來買賣,以及買賣的知識是否是好的知識等命題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回覆列表
在文章《羅振宇的騙局》提到大部分知識付費其實都是大忽悠”,它傳授的知識“是未經你思考的”。
其實不然,從古到今,知識的供給者有兩類人,第一類人把世界的未知變成人類的已知,第二類人把人類的已知變成個人的認知。所以今天我們說的“知識付費”,並不是在為“知識”而付費,而是為“獲得知識的過程”,也就是“教育”而付費,我們是把錢付給了幫助我們轉化知識的人。
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白,他們大部分只是知識的傳播者,並不是創造者。
所以知識付費旨在幫你“快速解決”問題,把一些難懂或者要花大量時間理解的知識,用你喜歡的方式,一點一點的灌輸到你腦子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學習知識,要懂得用恰當的方式和載體去高效地獲取。
使用者在購買知識付費的同時,需要注意某些內容很多都是披著知識外衣的粉絲經濟。“60天讓你成為專家”、“30天成為英語達人”等,還會附贈導師點評和社群互動,進了社群還能積攢人脈,簡直買一送三。 這類功利性的知識付費內容,必然會在使用者學習了一段時間後產生負面的反饋,並且不容易持久。
所以竇文濤才會覺得某部分知識付費是三流知識,這些知識大多是可以從課堂上學到的硬知識。那些專業科技的軟知識,就是幫助綜合能力和內在素質的提升的知識,比較適合透過知識付費來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