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張的後院

    出國讀書和疫情沒有關係,一個是長期計劃,一個是短期事件。

    為什麼出國的原因,主要是分孩子和家長兩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孩子自己,針對這一部分,我覺得留學生自己更有發言權,我當初問過很多留學生,月薪六千,你為啥要出國,以下為答案。

    圭多達萊佐

    你可能會得到很多東西,

    也可能會失去很多東西。

    你可能會找到自我,也可能會失去自我。

    你可能會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

    但你也可能覺得世界並不是越大越好。

    你不知道你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

    但也許這種不確定就是它的意義。

    人生的得與失都是守恆的

    你在國外獲得多少東西,

    同時也就失去了國內很多東西。

    但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問你還要不要出國留學,

    你可能仍然會選擇出國。

    因為你知道,這就是你的命中註定要做的事情。

    你的選擇,就是你與這個世界的緣分。

    陳然

    我在國內看到了我的極限,

    看到了三年後的我;

    看到了五年後的我

    一下子就沒那麼有趣了~

    花花

    當初我爸讓我出國的時候,

    我打死不願意,我爸說:

    你沒看過海,就一定要親自去看下,

    無論去看海的路有多難走,

    無論你看了之後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看到之後就把這一切放在自己的心裡,

    慢慢積攢起來,都是你一生的財富。

    有些東西,是任何媒介都無法傳達給你的。

    王一生

    時過境遷,去和不去,結局也許會相似。

    但多少是有所不同的,沒法講清楚。

    也沒有講清楚的需求了。

    當時千鈞一髮,事後不過爾爾。

    有的人成長得很快,有的人仍然是巨嬰。

    可見一斑。

    Jasmine Cheung

    留學最吸引我的,是無限種可能,

    你不知道若干天若干年後自己將會在哪裡。

    還有明白什麼叫真正的強大平靜。

    下面這句話來自一篇文章,

    我一直抄在一個精緻的本子裡,

    不想堅持下去了就拿出來看看。

    為什麼我們繞了一大圈還是毫無例外地回到了原地,為什麼明明全世界最愛我們的兩個人都已經在身邊了,我們卻還是要離開他們。

    所有漂泊的人不過是為了有一天能夠不再漂泊,能夠保護起自己的家人。只有經過這樣的折騰,這樣看起來的一種徒勞無功,才能明白原點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

    NGC5128

    “此去西洋,

    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

    揹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洋人之科學。

    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

    津巴多

    我桌子上貼著自己寫的小紙條:

    “很多時候,我們浮躁的忘記了夢想,

    以及自己究竟為了什麼而走到現在。

    這時我們要回到最初的起點,尋找那時的激情。”

    沈言玉

    逼你有更強大的內心,

    讓你反思之前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出國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所謂的辛苦,回頭看看就是小事情

    眼界開闊了,心胸也會開闊~

    第二部分就是關於家長,畢竟百分之八十的留學家庭式父母做的決定。這一塊就要老張來說了。

    1、留學行為=投資行為

    留學本身是一種【投資】。類似於炒股,別說【掙回本】,倒貼幾十萬上百萬的也是大有人在的,是的留學也是這種,大多數人是倒貼的。

    那我們能不能把炒股和留學的都看成傻子?

    留學掙回本的成功率我沒法量化,比如成功的機率是50%,那麼你留學不留學?

    看你對風險的承受力了唄。承受不了,預期不到,那就不要,就這麼簡單。

    所以避免兩個極端吧。

    【認為留學必然回本,投資必然成功,留學是一種無風險高回報的行為】

    不用無風險,保守一點來說,留學回本率超過70%,全中國會有大量的學生砸鍋賣鐵,借錢貸款的擠破頭出國。

    【認為有風險的投資都是傻子,你怎麼能買股票呢?賠錢了怎麼辦?你怎麼能留學呢?很多人都回不來本,你不是撒錢嗎?】

    對有些人來說是高風險,但對有些人來說是能承受,因人而異,家家不同。

    2、留學行為=奢侈商品

    首先,這是一種消費行為,留學就好比你買了一個奢侈品包包,這個包包能給你帶來什麼,留學就能給你帶來什麼。

    你買一個奢侈品包包也是裝東西,買個普通包也是裝東西。

    但不同就在於體驗和自我滿足感,以及引來的或好或壞的評價和眼光。

    為什麼去面試,去相親,去見客戶的時候需要倒騰一下自己?不就是為了改變別人對你的部分認知麼?

    買奢侈品,有錢就去花。買了奢侈品不一定會給你帶來直接的金錢收益,但可以帶來精神滿足或者是間接的一些利益和效益。

    有人或許覺得這個比喻不通,無妨!

    留學給人帶來的主要是經歷,三觀的微調,以及不去留學的人無法感受到的一些生活,這才是價值之所在。並不只是為了一紙文憑。

    3、留學的目的有很多,但是絕不包含要掙回成本。

    如果你或者你父母讓你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要掙回成本,那麼我建議你不要去。

    按照這個理論,花錢去名校的都是傻子,根本不可能掙回來的,即便是掙回來了,也不是透過留學這個動作掙回來的。

    所以確定好你留學的目的很關鍵,當然主要無非也就是以下幾個:

    本專業感興趣,決定繼續進修,而國內感覺水平不夠,出發點在於專業興趣

    對科研有較高期望,去更好的高校或課題組進修,之後科研走到底,出發點在於科研興趣

    國內本科/碩士讀完感覺背景對之後職業發展不利,出國鍍個金,出發點在於職業含金量

    想通過出國在自己喜歡的或者家人所在的國家過一輩子,出發點在於海外移民

    家裡有錢,還年輕,想出去看看,玩幾年,多拓展拓展視野,再決定人生的路。出發點在於體驗人生

    重點說一下父母的想法吧,因為大部分資金還是來自於父母的。

    既然回報率這麼低還有很多家長趨之若鶩要送孩子出國留學呢,其實很簡單,一個概念解釋一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什麼意思呢?

    假設你是做爸媽的,你一分錢沒有,你的孩子只能出去廠裡打工,上不了大學。舉例月薪3千。如果你有5萬塊(假設數值),你可以送一個孩子上大學,那這5萬塊錢可以讓一個孩子大學畢業,他的畢業月薪6千,你這5萬塊就能達到翻倍的效益,也是從無到有大學學歷。

    理論上,如果你有50萬,你可以送10個孩子上大學,畢業以後10個孩子就一起是6萬一個月。

    但是,你花50萬送孩子留學,畢業回來之後,畢業收入最多也就一萬多。即使你繼續成倍砸錢,你一個孩子也很難能得到翻倍的收益。

    這個收益率就叫做邊際效用遞減。

    再比方說,只是舉個例子,不需要較真!

    花費0元,不念大學,得到一個60分的孩子。

    花費5萬元,念大學,得到一個75分的孩子。

    花費50萬元,國外念大學,得到一個80分的孩子。

    花費100萬元,國外研究生畢業,得到一個85分的孩子。

    發現了嗎,即使花的再多,能夠成長的是有限的,而且越到高分會越來越貴。

    有錢人是人傻錢多嗎?他們不會算這個賬嗎?

    並不是,他們是在拿一筆錢,去買一個最重要的“可能性”。在行為之前,我就接受了拿不回來對等回報的結果。這筆錢存在銀行賬戶也不會改變我的生活階層,但是我花這筆錢可以給孩子買一個可能性。

    就像,我們普通人買珍珠一定要看到珍珠再買。有的人這種投資就像他買了一堆蚌殼,開不開得出來,他無所謂,那就可以去買來開。

    留學行為買的也是可能性,一個孩子未來無限的可能性,越好的學校帶來的可能性越高機率越大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零基礎自學包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