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圖說農村事
-
2 # 鍾情三農
第一,中國對於主糧的市場需求遠遠高於雜糧雜豆!簡單而言就是主糧重要,雜糧雜豆可有可無。華人可以不吃粗糧,但是不能不吃主糧啊!其次,中國目前的糧食種植情況來看,主糧的種植效益遠大於雜糧,而且收益更加的穩定。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這才是為何少種或者不種雜糧的主要因素。所以,不管是從國家糧食安全這一宏觀層面而言,還是從農民的種植效益這一微觀層面,中國還是要保證主糧作物甚至是口糧作物這一絕對的市場份額和種植面積,在一些不適宜種植口糧或者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才適當增加雜糧的種植。
-
3 # 豫東小農
記得在我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在種植夏季農作物的時候都會選擇性的種植一些五穀雜糧,比如說紅高粱,綠豆,穀子等!但是隨著我們長大以後慢慢的就很難再看到種植這些農作物了!就其主要原因應該是這幾點:
首先現在大田的農作物收種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對於五穀雜糧的種植和收穫還沒有實現相對應的機械化!比如說穀子的收種就比較麻煩,穀子顆粒比較小一些!到目前為止我也沒有在我們這十里八村的看到有成畝種植的。其次就是它們的產量比較低,並且沒有對口的收購商!穀子和紅高粱的種植特別是在結穗以後,對於小麻雀等飛鳥的防治就比較麻煩!雖然說種植的比較少但是我覺得只要能夠形成規模化以後,種植五穀雜糧的前景還是比較好的!隨著我們物質生活條件水平的提高,咱們老百姓也一樣能夠吃的健康一些,對於五穀雜糧也越來越希望每天能吃一點,做到平衡肥合理的健康飲食!
-
4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小雜糧,現在的種植面積的確挺小。一方面是產量偏低,一方面很多的小雜糧不適合機械化的種植和收割作業,還有一方面就是小雜糧的價格跨越太大,也有一定的市場風險。
小雜糧,種類還是比較多的。比如糜子、小米、紅小豆、綠豆等等。曾經的種植面積也比較大,但是現在因為眾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小雜糧作物的種植面積大量萎縮。很多的小雜糧都是以特色作物、訂單農業以及有機農產品的形式存在。
1、產量偏低。這些小雜糧的產量明顯低於水稻、玉米、小麥等大田作物。以穀子為例,畝產量大概就在500斤左右;而紅小豆、綠豆的產量更低,大概也就在300-400斤/畝左右的產量;糜子的產量大概也就在300-400斤/畝左右。所以,現在種植小雜糧的產量明顯的低於常規的大田農作物。
2、餐桌主食的穩定。現在的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進步,產量大幅的提高。曾經被稱作細糧的大米和白麵已經成為了餐桌上固定的主食。曾經的“七五粉”、“八五粉”也成為了歷史。反而現在很多人都在購買那些纖維素含量高一些的麵粉。所以,在餐桌食物如此豐富的今天,口感和口味相對有特色的小雜糧就被邊緣化了。大多是以輔食存在。
3、機械作業的難度。這些小雜糧都有一個特點,機械化收割難度大,比如紅小豆、綠豆成熟時的炸莢;穀子和糜子連機械化種植都不能實現,對於種植的工作量要求比較大。在人工成本如此高的今天,不能機械化種植、收割就意味著成本的大幅提升。這也對小雜糧的發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所以,小雜糧的種植面積縮水,也是有原因的。種植上的難度、市場的風險,都影響到了小雜糧的面積擴充套件。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
5 # 範中沒進舉f7xd
我是農民,在我們這裡,由於氣候和乾旱的原因,雖然不種水稻,但小麥、玉米還有土豆是主導產業,其它小雜糧也種的有好多種,比如胡麻、豌豆、小扁豆、莜麥、燕麥、大豆、菜籽、糜子、穀子、蕎麥等等。
每到春暖花開,青黃時節,放眼望去,一片片,一塊塊的梯田裡,最多的是玉米,其次就是麥子,最後就是土豆。在這些大片的梯田裡,像星星一樣點綴著一點點的胡麻,還有些許小扁豆 之類的農作物。到了夏末秋初的季節,麥子、小扁豆等夏季農作物收穫了,才能看到還有些胡麻、大豆、穀子、糜子之類的,點綴在田野上,使大地看起來還是那麼生機盎然。
從大地上就可以分辨出來,小麥、玉米、土豆的種植面積最大,而其它小雜糧星星點點,在無聊地點綴著美麗的大自然。
城市人看到這個景象,不禁有些困惑。超市裡售賣的小雜糧都價格很高,而小麥、玉米等價格較低,農民為什麼不多種小雜糧而少種些小麥和玉米呢?下面,我來跟大家聊聊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
一:農民對有限土地的利用。農村自從包產到戶以來,每一塊田地都被分割成一塊塊的小塊田地,分給各家各戶。土地也分三六九等,每戶也從三六九等各自分得一塊。每戶分得的土地也是有限的,在種植上要合理利用,無法把所有的品種都種上。因此好的土地裡種植主導農作物,只有次一點的土地才種植點次要的。
二:小麥、稻穀、玉米是農民的主糧,小雜糧只是換換口味,不宜做主糧,主要原因就是:(1)小麥是中國北方人的主食,它含有人體所需的絕大多數營養元素,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口糧。
(2)小麥的出現是歷史性的轉折,因而得到了大面積的種植。
大約距今4500年前,小麥傳入中國。在當時人類還在為溫飽而犯難,每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就會出現食物缺乏的時節,小麥是秋播夏收的一個品種,它的出現有效的緩解了這一困局。且小麥抗寒能力強,還耐旱耐澇,並且產量喜人,所以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中國,小麥得到了人們的青睞,開始了大面積的種植。
(3)小麥面的多樣化製作和口感成就了人們的麵食習慣。
小麥面富含麵筋蛋白,具有很好的韌性,易於加工成不同形狀的食品,口感也會更加多變。自然就成了人們口中的美食,隨著時間的推移,麵食習慣慢慢就流傳了下來。
(4)南方人以稻穀為主食,北方人以小麥為主食。
原因都是由於氣候所致,長期種植高產的小麥和稻穀,並靠小麥和稻穀養育了一代代人,長期以來的食用而習慣了這種口味。
三:小麥、稻穀和玉米的產量比其它小雜糧的產量都大得多,因此農民選擇種植高產農作物。四:雖然小麥價格比小雜糧的價格都要低,但產量大,相對來說還是種植小麥比較划算。北方旱地的小麥畝產基本都在400斤左右,而胡麻、小扁豆畝產100斤左右,穀子、糜子等畝產也不及小麥。
五:小麥是秋播夏收,時間上比較好操作;而小雜糧一般都是春播秋收,有些甚至到了深秋才能收穫。夏天收穫莊稼,氣溫高,莊稼容易曬乾收藏,人也幹起活來舒筋暢骨;到了深秋,再在地裡幹活,人凍得瑟瑟發抖,莊稼也不容易曬乾,一不小心還會發黴。
六:絕大多數小雜糧都是高吸肥農作物,對土地的傷害很大。像蕎麥、穀子、糜子等農作物,根系發達,吸收土地營養的能力極強。種植後的土地就會顯得特別貧瘠,各種營養物質極度匱乏,再來種植其它農作物,就會減產。
夏季收穫莊稼的土地,能有效地翻耕,在夏天Sunny的照曬高溫下殺死土壤當中的有害菌和蟲卵等,而秋季收穫莊稼的土地,在夏天還在生長莊稼,收穫後就已經馬上受凍了,土地得不到緩解,對土壤傷害很大。
七:農民種植小雜糧,一般只是為了土地利用,輪作一下,倒個土地的茬口,有利於下一輪農作物種植。豆類作物都有一種特殊的根瘤菌,根瘤菌透過入侵豆科作物的根系,使根系膨大成一個個的小瘤子狀,這就是豆科植物的根瘤。這個根瘤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吸附空氣中的氮元素轉變成能被作物吸收的銨態氮,從而達到富集土壤中氮素的目的。土壤中的一部分被作物吸收,一部分在土壤中沉積下來。因此豆類作物種植後的土壤非常肥沃,有利於下茬作物的生長。農民就會在接連種植幾茬麥子的地裡,種植一茬豆類作物。
早在中國1400多年以前《齊民要術》就記載了“凡谷田,綠豆、小豆底為上;麻、黍、胡麻次之;蕪菁、大豆為下……谷田必須歲易。”已指出了作物輪作的必要性,並記述了當時的輪作順序。長期以來中國旱地多采用以禾穀類為主或禾穀類作物、經濟作物與豆類作物的輪換,或與綠肥作物的輪換。
總結:由於小雜糧的品種較多,種植起來比較繁瑣;且小雜糧口味各不相同,對於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飲食習慣有差異;還有種植之後對土地的肥效之差異,並且產量較低;還對於種植的農民來說,收穫時間上的不利;相對於小麥、玉米和稻穀之類來相比較,雖有價格上的優勢,但比較下來還是不划算,因此小雜糧不適宜大面積種植。
-
6 # 農資人實錄
小雜糧,泛指生育期短,種植面積少,種植地區和種植方法特殊的作物,比如高粱、穀子、蕎麥、莜麥、黍子、糜子、小豆、綠豆、黑豆等。在農村,這些作物並不是不願意種植這些作物,而是由其種植和銷售價格、作業面積等決定的,收入利潤不高則不願意種植,而能做到購銷一條龍的,比如一些地區的穀子、高粱、紅芸豆等還是種植意向的。 一、小雜糧的種植環境及氣候
小雜糧所謂小,是指種植面積不大、畝產量不大、需求不高、價格不高、種植困難等。現在的農民種植小雜糧,大多是為了自家及親戚享用,一般不做太大面積種植。而小雜糧的特性決定了小雜糧大多分佈在中國的高原地帶,如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青藏高原等,比如黃土高原的穀子,青藏高原的藜麥、青稞,內蒙古高原的穀子、黍子,雲貴高原的豆類等。小雜糧大多適宜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種植,所以高原地帶正是其種植優選地,而這些高原地區正是大多一季作物,相比之下不如種植小麥、玉米、大豆、土豆等效益更好。
二、小雜糧的種植成本分析小雜糧的種植相對來說比較原始,大多在丘陵、山地,交通不便,耕種費事,種子以自留種為主,且除草、中耕、收穫比較費事,還有病蟲害的防治也比較困難。現在大多數農民以自種自給為主,用肥也大多一炮轟,一般不做什麼病蟲害防治,從質量角度講是屬於無公害那種,產量並不高,收穫時比較費人工,所以大多為自用而種植。比如晉北的黍子,大多是為了留用在紅白事宴時做糕用,糜子更是少之又少,一般只為留著自己做粥用。從畝產量來說,根據氣候和雨水情況,100斤到300斤不等,穀子、高粱等畝產從500-1000斤不等。
但是,並不代表所有小雜糧都無人種植,一旦有了銷售渠道,這些小雜糧並不比主糧效益差。
四、穀子、高粱、藜麥、紅芸豆等小雜糧農民種植意願北方人喜歡喝小米粥,穀子去皮就是小米了。比如山西、河北、內蒙等地就有固定的穀子種植區域,穀子根據品種不同,其產量可達500-1000斤/畝,地頭價格從2元/斤-3元/斤不等,一般來說雜交的穀子畝產量高些,但價格低些,比如張雜3號價格2元,畝產800斤,則畝收1600元,除去種子、人工、肥料等中間費用,農民畝收益5、600元還是沒問題的。
高粱種植一般是以酒廠與農戶合同種植為主,預先放好高粱種,肥料等,講好收購價,農民只是出勞力種植,效益是可以看得見的,一些地區就形成了酒廠的高粱基地。
另外,一些地區的小雜糧形成規模後,就容易種植了。比如山西嵐縣的紅芸豆透過政府牽線出口到國外,就提升了價格,政府統一形成種植規模化,也就成了全縣的小雜糧種植經濟了。
山西靜樂縣就引進藜麥規模化種植,提前與有關商家聯絡好收購模式,也發展成了藜麥種植基地,農民的種植意願非常高,按地頭6塊一斤,畝產400斤算,畝收2400元,比玉米小麥水稻的利潤還大,而且銷售沒問題,如果加上初加工、精加工,那麼效益會更高,農民不種都沒有可能。
五、中國的小雜糧種植前景雖然叫小雜糧,但是從中國種植面積上看,基本佔到了種植面積的將近10%,蕎麥、糜子等作物的種植面積和產量佔世界第二位,綠豆、小豆等豆類作物的產量也是相對較高的。各種豆類豐富了華人民的餐食。
從穀子、藜麥、高粱等小雜糧的種植經驗看,只要能實現銷售有渠道,那麼種植可以實行規模化,當然種植和銷售是相輔相承的,就可以提振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如果能利用現代科技,為小雜糧提供優良的品種,使畝產能相對提高一些,在種植機械和收穫機械做一些調整提升,那麼農民的種植積極性會更高。
從華人的餐食需求來看,大家對於小雜糧的需求是越來越多,比如各式豆類、穀物、糜子類、莜麥等。隨著小雜糧種植技術的提高和種源的優質化,小雜糧一定會有更好的前景。
回覆列表
有一個看似奇怪的現象,糧食市場上小雜糧量小,但是價格高,而生產中農民卻不願去種,什麼原因呢?
到全國各地的大小農貿市場、糧店、超市看一看,小米、高糧、燕麥、蕎麥等雜糧,綠豆、赤豆、豌豆、花豆等雜豆,真是琳琅滿目,而且價格不菲、銷量不錯。
小雜糧旺銷的趨勢說明消費者充分認識到了小雜糧的營養價值和保健的功效,體現了城鄉居民消費觀念的變化。人們由填飽肚子到吃的好、吃的健康,由以精米精面等主食為主到雜而全膳食結構的轉變,也展現岀小雜糧廣闊的市場前景。
可是,為什麼主糧產區的農民不願去種小雜糧呢?之所以叫做小雜糧,是相對於小麥、玉米、水稻、薯類、大豆等主糧作物來說的。小,是因為種植面積小、產量少;雜,是因為種類多、品種多。小雜糧的種植歷史悠久,一直是作為主糧的補充而存在的。
農民不願意種植小雜糧必有其緣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小雜糧種、收復雜,成本高。目前的小雜糧種植仍然停留在比較原始的人力手工播種方式上,難以象大田主糧作物那樣實現了機械化播種。特別是小雜糧成熟後的收穫,大多都需要手撮、棒槌、轆轤碾的最原始的方法。
更為嚴重的是,雜豆類作物豆莢的成熟期不一致,象綠豆,先期成熟的不及時採摘會炸殼落地,尚未成熟的採收早了影響品色和品質。豆莢採收暴曬後靠人工手撮、棒擊去殼收粒,許多的小雜糧都沒有相應的機械播種、收穫脫粒機,播種難、收穫難,嚴重加大了人工成本。
二是小雜糧品種落後、產量低,種植效益差。對於小雜糧的育種重視程度不夠,資金、技術等投入少,致使各種雜糧的優良品種少、更新換代慢,能買到小雜糧優良品種的農資店因量小而價格高。
生產中又缺乏應有的技術指導,所以種植面積難以上規模,普遍種在邊角地、貧瘠地,或者主糧作物受災後的補種地,象玉米受淹絕產而改種綠豆等。
本來小雜糧的產量就就低,如綠豆畝產僅100多公斤、小米畝產僅350多公斤,加之種植地塊肥水條件差、生產管理跟不上,所以種植小雜糧產量低,趕不上種植主糧收益高。
三是種糧效益差、種植圖省事。現在的社會是講成本、講效益的社會,農民也是一樣。糧食價格普遍較低,種植糧食作物,不管是主糧還是小雜糧,一畝地一年的收入趕不上外出打工一丶二個月的收入。
所以穀賤傷農導致農民什麼省事、省心就去種什麼,所以在種主糧還是種小雜糧的選擇上,普遍選擇了易種易管易收的主糧作物。
四是政策缺乏引導,小雜糧種植面積難擴大。不可否認,主糧產量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主要糧食的種植面積是關係到華人吃飯問題的國家大事,因此在各主糧產區國家對主糧種植面積實行了糧食補貼政策,而主糧產區的小雜糧種植好象沒有補貼,所以更加重了農民種什麼省心就去種什麼的想法,致使小雜糧種植面積難以擴大。
總之,種植小雜糧成本高、產量低、效益差,所以,主糧產區的農民寧願種植主要糧食作物,也不願去種植小雜糧。你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