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手談詩

    要說文武雙全,嚴格來說,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算得上文武雙全。就連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這樣的農民皇帝,也有《大風歌》、《詠菊》這樣的作品流傳下來。以武功聞名的皇帝,比如漢武帝劉徹,也有《秋風辭》。肚子裡沒有點墨水,怎麼能成為一代明君,對不對?

    下面挑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皇帝說一下。

    漢朝:漢光武帝劉秀

    歷史上稱劉秀統治時期為 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武功:

    漢光武帝劉秀利用新莽政權被推翻後群雄並起、中原無主的有利時機,以武力進攻為主,以政治誘降為輔,先後鎮壓赤眉農民軍,兼併群雄。

    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文治:

    光武帝崇尚儒術,建國後,劉秀在洛陽修建太學,設立五經博士,恢復西漢時期的十四博士之學。在他的提倡下,許多郡縣都興辦學校,民間也出現很多私學。

    代表作:

    劉秀是一個很有學識修養的人,這一點從他下的詔書中就可以看出來,我們熟悉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有志者,事竟成也。”就是出自漢光武帝。

    《與子陵書》與子陵書古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業,若涉春冰,闢之瘡痏,須杖而行。若綺裡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潁水之風,非朕之所敢望。《勞馮異詔》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勳。隋朝: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和隋煬帝都是文武雙全的皇帝,鑑於隋煬帝爭議太大,這裡選他爹說說。

    楊堅是開皇之治的開創者。

    武功:

    文帝在位期間,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中國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被西方人尊為“聖人可汗”。

    如果說秦始皇統一華夏是千古一帝,那麼隋文帝則是第一次實現了多民族統一。也為接下來的唐朝打下了基礎。

    文治:

    隋朝建立以後,楊堅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為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

    科舉制度也在隋朝創立,在今天看來科舉制度有諸多不合理之處,但是在那個封建時期,卻不失為最科學的選官制度,沿用千年。

    代表作:

    紅顏詎幾。玉貌須臾。一朝花落,白髪難除。明年後歲,誰有誰無。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以來就備受尊崇。他統治時期被稱為“貞觀之治”。

    武功:

    李世民在早年就隨父多次出征,平服發生在今山西省內的各種叛亂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並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史稱晉陽起兵。攻入長安,滅隋。

    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

    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其二,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其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其四,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登基後,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

    被稱為“天可汗”的皇帝,能差麼?

    文治:

    貞觀初年,李世民詔令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書20餘萬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館”以儲圖籍。

    另有“史館”、“司經局”、“秘書省”和“崇文館”等,其藏書質量和數量遠遠超過前代,史稱“群書大備”。

    代表作:

    草秀故春色,梅豔昔年妝。 —— 李世民《元日》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 李世民《飲馬長城窟行》凍雲宵遍嶺,素雪曉凝華。 —— 李世民《望雪》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 李世民《飲馬長城窟行》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 李世民《飲馬長城窟行》宋朝: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有一本武功秘籍:《太祖拳》,拳法講究實戰,攻防格鬥,起如風,擊如電,前手領,後手追,兩手互換一氣摧。

    憑此一點,就足以在各位皇帝面前稱雄了。

    武功:

    趙匡胤早年跟隨後周世宗柴榮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

    曾在北漢、契丹聯軍入侵,大將臨陣逃脫的死生存亡關頭,振臂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拼死一戰!”使得後周軍士氣大振,竟打得敵軍潰敗而逃。此戰中左臂還中了一箭。

    在跟隨柴榮征伐淮南時,趙匡胤又說:“揚州兵敢有過六合的,砍斷他們的腳。”竟又斬殺敵軍萬餘人。

    柴榮死後,幼帝登基,趙匡胤的親信在軍中散佈謠言,使軍心動搖,後黃袍加身,史稱“陳橋兵變”。

    北宋建立後,趙匡胤又先後經歷“荊湖之戰”、“宋滅後蜀之戰”、“宋滅南漢之戰“、”宋滅南唐之戰”等戰爭。真正地結束亂世,統一中原。

    文治:

    宋朝被稱為文人的樂園不是沒有道理的。“重文輕武”是基本國策,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厚祿養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

    同時,趙匡胤重檢視書建設。建國之初,注意收集各國遺留圖書,用以充實官府藏書。建國初,三館(史館、昭文館、集賢院)僅有書12000餘卷。透過徵集和獻書,於開寶中,官府藏書增至8萬卷。為北宋官府藏書奠定了基礎。

    代表作:

    《詠初日》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先寫這麼多……明成祖朱棣,清康熙愛新覺羅·玄燁 有空再寫- -
  • 2 # 星夜醉人心
    唐太宗李世民

    出生:公元598年1月28日

    逝世:公元649年7月10日(約51歲)

    在位:公元626年登基(在位23年)

    年號:貞觀

    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統一中國,滅東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渾,擴充教育機構,精簡政府機構,改革三省六部,開創貞觀之治。

  • 3 #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我來說一個:唐高祖李淵。

    有人不服,李淵有什麼文武雙全的?

    先來說文的,李淵的一件小事很能說明他的情商:當年秦瓊投奔過來立下軍功後,李淵感慨地對秦瓊說:“你立下如此巨大的軍功,即使是要吃我的肉,我也心甘情願啊。”李淵如此會做人,對待下屬疼愛有加,比之容忍魏徵的唐太宗也不遜色啊。

    說武的。李淵一次遇到敵軍,曾一連射箭幾十支,箭箭命中,一己之力就退了敵軍。即使李廣在世,也不過如此了吧。

  • 4 # 修行大觀

    這個武如果是個人武功的話,文武雙全的有曹丕,李世民兩個人個人武功都不錯,尤其李世民常和牛人在陣上單挑。

    還有一個個人武功不錯的是宋高宗趙構

  • 5 # 傑哥000

    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趙光義,元太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朝康熙,雍正,乾隆

  • 6 # 潯陽鹹魚

    我舉的這位“文武雙全”的皇帝(其實還是偏文)的一位:蕭衍

    清人所繪蕭衍畫像

    蕭衍的文才,不再多談,不僅本人能文善詩工書,博採多藝,在文學、書法、音樂、繪畫等方面取得不俗成就,且能崇尚禮制,“專事衣冠禮樂”,使得北方“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均為東魏權臣高歡語)。而這裡稍微說一下蕭衍的武幹,他雖然並非歷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但也有著出彩的表現,尤其是早期一些戰略識見。

    關於蕭衍親自參與的戰爭,都集中在南齊時期:

    1、建武二年(495年),北魏派大將劉昶、王肅等攻南齊司州,蕭衍隸屬於江州刺史王廣所部,進軍救援。在距離義陽郡一百餘里,齊軍畏懼強盛的魏軍,停滯不前,蕭衍自請領精兵先行,利用夜色掩護進據賢首山,魏軍不知此部齊軍有多少人數,不敢貿然進逼。至次日黎明,義陽城內齊軍望見援軍抵達,便出城攻擊敵軍大營,與蕭衍夾擊魏軍,最終迫使其撤圍離去。此役,可謂蕭衍在軍事上的初次經歷,雖只是一偏將,但他所表現出的果決與明智,已足以在南齊軍中嶄露頭角。

    2、建武四年(497年),北魏孝文帝親自統帥大軍攻擊南齊僑置的雍州,蕭衍奉命赴援。十月,抵達雍州首府襄陽。此時,左民尚書崔慧景總督各路齊軍,蕭衍及雍州刺史曹虎等皆屬崔慧景麾下。建武五年(498年)三月,崔慧景等行至鄧城時,遭遇魏孝文帝親領的十萬騎兵,蕭衍明白此時如果倉促退卻,反倒是示弱於敵,於己更加不力,於是極力勸阻主帥崔慧景不要撤軍。崔慧景卻被嚇破了膽,只顧著自己狼狽逃命,一時間齊軍大潰,北魏騎兵乘勝進擊,取得大勝。而在諸將潰敗之時,蕭衍卻不慌不亂,領兵獨自距戰,殺死北魏騎兵數十至上百人,一路結陣斷後,所部得以無恙撤退。此役,崔慧景等部死傷極為慘重,只有蕭衍“全師而歸”。這是蕭衍的第二次重要的軍事表現,展現了他作為一位合格將領的基本素養。

    (以上皆據《梁書·武帝紀》刪改而成)

    除此兩例外,在其後討伐東昏侯蕭寶卷的屢次戰役中,蕭衍雖然少有親自陷陣的記載,但仍是制定了許多進軍方針,對蕭衍方面得以戰勝南齊朝廷起到了指導性的重要作用,這一點便不再贅述。其戰略識見,貫穿他的人生大部分時間,不管是在其稱帝之前還是在位前期(後期並未有太多接觸,所以沒有什麼概念),在此可再舉一例,我想這個例子也有不少人聽過:

    天監五年(505年)十月,蕭衍派其弟臨川王蕭宏領軍北伐(此舉向來為史家詬病,北伐中資歷較深的大將呂僧珍曾哀嘆:“使始興<蕭儋>、吳平<蕭景>為帥而佐之,豈有為敵人所侮如是乎!”),此次北伐,陣容極其豪華,但梁軍在攻克梁城後,蕭宏因其怯懦不敢再前行,眾將苦勸不得。蕭宏甚至在此後拋棄大軍逃回,致使梁軍大潰,損失巨大。

    在失敗的北伐之後,北魏中山王元英有乘勝滅亡新生的南梁之心,他將新攻克的馬頭城的糧餉運往北方。梁軍朝臣為此迷惑,認為“魏運米北歸,當無復南向”,在此情況下,蕭衍卻極為清醒,提出了正確論斷:“不然,此必進兵,非其實也。”他當即派在前此北伐中的前鋒大將、冠軍將軍昌義之修葺位於梁魏前線的戰略要地——鍾離,領兵控扼。

    果然,天監五年(506年)十月至次年,取得北魏宣武帝允准的中山王元英、平東將軍楊大眼攜數十萬魏軍,發起了自南梁建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南侵。而著名的鐘離之戰,就此打響。在昌義之的死守及名將曹景宗、韋睿的同心協力下,梁軍取得了南朝前所未有的空前大捷,呂思勉稱“此為南北交戰以來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洵足寒鮮卑之膽已”。

    在鍾離之戰中,蕭衍不僅有著戰略眼光,還能注意協調援救大將曹景宗、韋睿的關係,他明白曹景宗高傲的性格,特地下敕給他說:“韋叡,卿之鄉望,宜善敬之。”而最終,曹景宗一生敬重的,也只有韋睿;韋睿也表現了相當的大度,不先爭功。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慨嘆蕭衍“得將將之術矣”。

    晚年的蕭衍

    據說當侯景叛軍攻入臺城時,八十六歲的蕭衍接見侯景,仍能使這位在北方令人膽寒的狡詐猛將為之攝伏。這不僅得益於他對於世事的某種程度的超脫及其數十年帝王身份形成的威嚴,亦與其早年戰爭經歷遺留下來的戰將之氣不無關係。因此,蕭衍在某些程度上確實也可堪稱“文武雙全”之帝王。

  • 7 # 山野論史

    這個就太多了,但是真能做到以武定天下的並不是很多,其時東晉十六國、以及五代十國時期有不少以武定天下的皇帝,但他們大多是短暫王朝,而且未實現統一,不具代表性。另外這個文武雙全還要看怎麼定位,實際上在歷史上把具有一定軍事才能的都成為武將,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戰場廝殺的能力,但軍事才能優異,也被歸在武將裡,比如周瑜、陸遜、呂蒙、袁崇煥、范仲淹都是武將系列人物,但它們實際上並沒有跨馬徵殺的本事。

    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宋太祖趙匡胤,如果皇帝和皇帝比較,趙匡胤的軍事才能應該是非常優秀的,他就是行伍出身,憑戰功上位的,算是以武定天下。此外劉秀、李淵、李世民、楊堅楊廣、朱元璋、成吉思汗也都是戰功赫赫的人物,清朝皇帝沿襲滿族制度,個個習武,但能夠統兵打仗並有很好戰績的就屬康熙皇帝了。

  • 8 # 青燈以沽酒

    中國上下五千年,王朝更迭,江山易主,時有發生,而歷朝歷代的皇帝更是如走馬燈般,你方唱罷我登臺,其間賢明有為者屈指可數,至於“文武雙全”者更是鳳毛麟角,縱觀古今,我覺得有一位皇帝或許可以當得起這四個字。

    魏文帝——曹丕,朋友們看到這個名字,可能有點失望,其實後世對曹丕多少有點誤解,甚至上說是醜化,大家眼中的曹丕或許是這樣一個形象:能力不如父親曹操,活在其父的光環下,是一個“官二代”,靠著陰謀詭計登上皇位,不但如此,薄情寡恩、喪盡天良,意欲殺死才高八斗,七步成詩的弟弟曹植,著實可恨!事實呢,真的如此嗎?其實不然,受小說演義、民間傳說的影響,後世對曹丕是有很大誤解的,這是不公平,真實的曹丕到底如何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曹丕,曹操次子,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群書,通曉諸子百家學說。曹丕文學成就甚高,詩詞賦皆在行,尤其擅長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合稱為“建安三曹”,其所著《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其所寫《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學七言詩,文學成就,可見一斑,可以這樣說,即便曹丕沒有生在帝王家,靠著他的才華,也足以在中國文壇佔據一席之地。

    曹丕文學成就極高,武功同樣不遑多讓,六歲射箭,八歲騎馬,十歲隨父親南征北討,從小鍛鍊了強健的體魄。曹丕善擊劍騎射,好博弈彈琴,曾與奮威將軍鄧展探討武藝,以甘蔗為劍,大敗之。由此可見,曹丕同樣也是一位武學高手。

    除了文學武藝這些細枝末節,曹丕雄韜武略,精研政治,勤於國事,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有為君王。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曹丕絕對當得起“文武雙全”四個字,難能可貴。

  • 9 # 帝國的臉譜

    中國歷史上文武雙全的皇帝不乏其人,尤其是那些有開拓精神,或者草創帝國的皇帝,大都要文能文,要武會武,用“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去概括,不為過。當然,皇帝的文治武功,其武,主要指帶兵打仗的能力,並非指他單打獨鬥的技巧。而文治,既指其擅長詩詞歌賦,又指其治國理政的才能。而這兩方面都達到極高境界的,宋太祖趙匡胤堪稱佼佼者。

    行武出身的他,能詩。趙匡胤武將出身,是個赳赳武夫,不過,這個武夫也作過詩。當年,還沒當皇帝的時候,他有一回同朋友喝酒聊天談詩,其中一個朋友作了一首《初日》,作完念給大家聽,十分得意。趙匡胤聽後,感覺對方的詩語句雖然工整,但意境卻很淺陋,隨口說對方的詩不過爾爾。朋友不服,說有本事你來一首?

    趙匡胤便隨口吟出一首《詠初日》:“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對方一聽,登時就被這王者霸氣感染了,不得不服。當然,趙匡胤這詩的意蘊也並不是很深,文辭也不是特別好,但氣勢磅礴,理想高遠,比喻精當,是一首成功的言志詩。

    作為武將,他打仗很勇敢。趙匡胤當時服務於後周,當了禁軍近衛班直的東西班行首,即帝王的侍衛,後來在開封府尹柴榮手下任開封府馬直軍使,柴榮繼位為皇帝后,他以老部下繼續追隨。

    顯德元年(954)三月,北漢聯合遼國進攻後周,柴榮率軍出征,漢遼聯軍與後周在高平展開激戰,開戰之初,周將怯戰,先鋒樊愛能沒戰幾回合就逃跑了,大家都知道,打起仗來都是亂哄哄的,前面一逃,後面的就會作鳥獸散,因此,後周軍隊馬上大亂。這時,柴榮身邊只有趙匡胤和張永德二將,而且只剩下親兵4000人,軍隊一散,便顯得十分孤立。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趙匡胤請示柴榮,說用這4000人兵分兩路,變被動為主動去攻擊,先穩住陣腳,拖住敵軍,等待在路上起來的支援。柴榮無其他法,同意了趙匡胤的建議。

    因此,趙匡胤和張永德各率2000人,殺向敵軍,以一敵十,一時也未馬上潰敗。在殺得難捨難分之際,趙匡胤突然被敵箭射中,他強忍疼痛,帶傷作戰,挺身在前。不久,援軍趕到,軍心大振,一舉打敗了漢遼聯軍,“高平之戰”取得勝利。這次戰鬥,充分顯示了趙匡胤的軍事才能和膽識,他因戰功被柴榮授殿前司都虞候。而最關鍵的,他是透過這次戰鬥獲得了柴榮的信任,後來柴榮去世,他透過陳橋兵變上位為皇帝,開創了宋朝基業。

  • 10 # 朝文社老張

    中國曆代王朝,“文武雙全”的皇帝都不少,野史裡英姿颯爽的橋段也很多。今天不妨說個“文武雙全”到叫人哭笑不得的皇帝:清朝道光皇帝旻寧。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裡大敗虧輸,顫巍巍簽下喪權辱國《南京條約》,親手揭開中國近代落後捱打一頁的道光皇帝,影視劇裡常是一幅悲催模樣,除了艱苦樸素基本找不到亮點。這樣的人還“文武雙全”?看看史料就知道,那是相當的文武雙全。

    首先說“文”,做皇子時的旻寧,就以勤奮好學著稱。以《南亭筆記》記載,登基後的道光皇帝,還給大臣自誇“內府群書朕已遍覽”。文化貢獻也不含糊,清朝的《康熙字典》,就是由他親自主持查漏補缺,狠狠糾正了其中20多卷錯漏,才叫這部文化寶典煥然一新,至今方便華人教育生活。如此文化貢獻,堪稱大師級別。

    但這位“大師級”皇帝的滿腹經綸,也經常用在批奏摺裡,為了樹立強大威信,每當一份奏摺拿到手,道光皇帝都先不管奏摺裡說啥,抄起筆就一個字一個字批改,把奏摺裡所有的句式語法錯誤乃至錯字,一個個全挑出來。藉著這由頭把上奏摺大臣罵得狗血淋頭。每到這時,得意掉書袋的道光皇帝,常是一派大師風範。

    日久天長,滿朝文武都長了心眼,上奏摺就講究四平八穩,雲山霧罩扯一大通,就是半點實在事不講。為免挨道光皇帝罵,官員們各個欺上瞞下,只求把這“大師”皇帝哄高興。如此荒唐景象,恰如當時名臣曾國藩的吐槽: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司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緘默。大家集體磨洋工,“磨”得大清朝近乎歇菜。

    這哭笑不得的磨洋工場面,細論起來,確是道光帝“太有文化”惹的禍。

    但能和道光帝這“文才”比“哭笑不得”的,卻當屬道光皇帝那一身強大武功。

    論起來,道光皇帝旻寧當年能從眾多阿哥里脫穎而出,早早站穩了皇位繼承人的角色,與其說靠了多年老實巴交習文,不如說靠了危難時刻顯身手的好武藝。嘉慶年間“天理教之亂”時,天理教糾集高手夜襲皇宮,眼看毫無防備的皇城,就要在一群叛軍的突擊下瞬間淪陷。卻是臨危不亂的旻寧手持火槍,黑夜裡彈無虛發,子彈打光了就換彈弓,硬是單槍匹馬把天理教頭腦們團滅,這才有驚無險守住皇城,救了大清朝一命。

    就憑這一身堪比沙場狙擊手的硬功夫,旻寧哪怕後來不坐皇位,改去浪跡江湖,也妥妥能打拼成一方豪俠,沒準還是能被寫進武俠小說的風流角色。

    而且千萬別誤會,武藝高強的道光皇帝旻寧,也絕非有勇無謀之徒。他登基後的西域“張格爾叛亂”裡,遠在北京城的旻寧,幾乎天天盯著地圖看,一拍腦袋就寫作戰計劃,幾乎是手把手指揮,步步把叛軍的動向算計在內,“遙控”著清軍摧枯拉朽打贏平叛戰爭。單以排兵佈陣的本事說,即使放在清代三個世紀的各位皇帝裡,旻寧的軍事水平,也絕對有資格排進前幾名!

    但問題是,一身武藝的道光皇帝旻寧,謀略水平固然強,管理能力卻是弱。在他的幾十年勵精圖治下,大清軍隊卻是越治越腐,就連基本的鑄炮造槍,工藝都退化嚴重。前線士兵用的鳥槍,竟有一百年都沒換過的奇特事。沿海好些要塞炮臺守軍,寧可把明朝留下的老火炮搬出來,也打死不用道光年間新鑄的“先進火炮”——道光年間武器偷工減料嚴重,新火炮炸膛都是常事,簡直是用生命來開炮。

    正是這被“武功強人”道光帝越治越壞的戰備水平,讓清軍在鴉片戰爭開打後就被打花。各級官員們卻繼續報喜不報憂,管他前線水深火熱,能哄道光帝一時是一時。以至於沿海連番淪陷,諸多將領壯烈捐軀時,自我感覺良好的旻寧,竟還誤以為清軍前線形勢一片大好。更不停下令前線將軍別手軟,一定要團滅了英軍再收工。直到英軍迫近南京,前線牛皮再也吹不下去,這才撞上喪權辱國的現實。

    雖說一場鴉片戰爭,大清朝軍事裝備差距明顯,但是,如果沒有道光帝旻寧拙劣的治理決策,大清朝,不至於這麼慘。

    這位“文武雙全”皇帝,一生的唏噓功過,哭笑不得之中,卻也有另一個淺顯的生活道理:倘若找不準發力方向,不顧事實的瞎忙,就算如旻寧一樣文武雙全,結果也可能悲劇。

  • 11 # 北斗星3557

    在歷史上,文武雙全的皇上,有光武大帝劉秀,滅王莽,平反王,包括大槍王小槍王,東擋西殺,恢復大漢天下,一個馬上皇帝,千載流芳

    第二個是,唐朝李世民莫屬,手使一把定唐刀,滅大隨,平凡王,爭遼東,徵西,文武全才,是一個馬上皇帝

    第三個,宋太祖,趙匡胤,一條紅梅大棍,上打關東,下打關西,平大遼,徵西夏,勇猛無敵,有勇有謀,文武全才,也是一位有作為皇上。

  • 12 # 觀察使阿魏

    中國古代自秦朝算起到清朝,前前後後有四百多個皇帝,其中絕大多數皇帝,有的光有對外作戰勝利的武功,就是不善文辭。有的是書法大家但是卻豪無對外做戰勝利的武功 。也有很多安於享樂的昏君和碌碌無為的守成之君,其中算得上是文武雙全的皇帝,屈指可數。

    何為文武雙全?我認為是皇帝在位期間,有打贏外敵還開疆闢土的武功,在內創立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政治制度或者編撰宏大文學典籍的文治,這樣的皇帝才算真正意義上的文武雙全。

    真正文武雙全的皇帝,我認為有這麼幾位。

    第一位,秦始皇,帶領秦國擊敗山東六國,書同文,車同軌,建立大一統封建帝制,創立郡縣制,對後世影響深遠。

    第二,隋文帝楊堅,攻滅南陳,創立三省六部制,還開創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

    第三,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創立行省制,設立宣政院統轄青藏高原。

    第四,明太祖朱元璋,北逐大元,廢除丞相,編撰影響明朝始末的《皇明祖訓》。

    第五位,明成祖朱棣,五徵漠北,安定邊塞,南伐安南建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東北建立努爾幹都司,組織編撰影響遠大的《永樂大典》。

    第六位,清聖祖康熙帝,東北雅克薩驅逐沙俄,東南攻滅鄭氏收臺灣,西北擊敗噶爾丹收外蒙,向西驅逐準噶爾安定西藏,組織繪製《皇輿全覽圖》,組織編撰《康熙字典》等文學著作。

    第七位,清世宗雍正帝,擊敗噶爾丹策凌迫使其請和,廢除人頭稅,攤丁入畝,廢除賤籍。

    第八位,清高宗乾隆帝,攻滅準噶爾汗國,組織編撰《四庫全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可以矯情到何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