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負責或小明

    康熙有著傑出的才能,小小年紀便施計收服了鰲拜。也正因如此,他便有些膨脹起來。在三蕃的問題上,他急功近利,想得過於簡單,以為略施手段,便可輕易將三蕃撤掉。於是,下旨讓三王進京,想要藉機將三人扣押,實現撤蕃的志向。

    可是,吳三桂等人是非常狡猾的,一眼便看出了康熙的目的。手握重兵、在三蕃之中勢力最強的吳三桂,一面上報朝廷,“同意撤蕃”;一面加緊招兵買馬,以為備戰。康熙卻一直矇在鼓裡,還沾沾自喜,以為自己的威懾遠達西南。可是,就在康熙陶醉於三蕃已定的幻覺時,吳三桂反叛的訊息傳來!

    自始至終,孝莊皇太后都是很清醒的。她也一直反對康熙盲目撤蕃,卻沒有阻攔住年輕氣盛的他。孝莊認為,康熙對吳三桂一無所知;而吳三桂對康熙,卻是無所不知。這樣的對手,是最可怕的。孝莊給康熙獻計說:首先要穩住吳三桂,讓他相信,朝廷是信任他的;滿足他的一切條件,只要他不造反就行。康熙有的是時間,而吳三桂已是垂垂老矣,熬到他死,三蕃自然會解散。這樣,國家在平穩中就可以自然地解決好這一難題。可是,康熙不聽!

    訊息傳來,朝廷震驚;康熙的憤怒與沮喪,更是顯而易見。他所憤怒的,不僅僅是吳三桂的造反,更是對自己判斷失誤的懊惱。國難當頭!最難的,不是國家沒有錢糧,沒有兵馬,而是沒有士氣!這時,孝莊站出來說:“撤蕃,是我孝莊的主意!”

    孝莊皇太后,是當時大清國的精神支柱。她站出來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才真正代表著大清國的態度。局勢混亂之下,有她這一句話,人心很快就穩定下來,並很快建立起同心向外計程車氣!

    這就是孝莊的高明!雖然她一直反對康熙的一意孤行,但到了國家危難時刻,她能立刻判斷出輕重緩急,當機立斷,做出對國家最有利的選擇。這,就是決斷力!

    把歷史再往前翻翻,遠在遼代的蕭太后更是如此。

    經過多年與北宋的交戰,蕭燕燕早已徹底摸清了北宋政府的實力和君臣怯戰的心理。但即使如此,遼宋之間的戰爭——對燕雲十六州的領土爭端,也不是短時間能夠解決的。蕭燕燕敏銳地意識到:與其這樣無休止地征伐下去,不如互不侵犯,和平共處。但雙方進行了這麼多年的戰爭,怎麼個“和”法,還需要講求策略。蕭燕燕深諳“進攻是最佳的防守”,所以,採取了以戰止戰、以攻求和的策略。

    公元1004年,蕭燕燕發動了澶州戰役,長驅直入北宋腹地兩千多公里。蕭燕燕之所以要發動這場戰役,本意就是以戰求和,宋朝的表現正合其意。於是,雙方和談就此開始。契丹提出的議和條件是要宋朝“歸還”後周世宗北伐奪得的“關南之地”,宋朝的條件則軟弱的多。只要契丹能儘快退兵,宋朝願以金帛代地。

    經過討價還價,引人注目的“澶淵之盟”就此簽訂。燕雲十六州維持現狀,宋朝每年給遼國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當做“軍餉”,宋與遼結為兄弟,宋真宗為兄,遼聖宗為弟,真宗皇帝稱蕭太后為叔母。

    “澶淵之盟”是遼國一次軍事上的勝利,也是一次外交上的勝利。此後118年間,遼宋之間再未發生過大的戰事,契丹的百年和平基業自此奠定。

    決斷力,是一種快速判斷事物發展趨勢並給出一個長遠眼光的決策能力,決斷力強的人會經過一定的閱歷積累後,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給出的行事方向。決斷力的背後牽涉著很多的能力,比如對事情準確的判斷力等。女人,要提高自己的決斷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高中的學生,語文比較差而理綜類的科目成績比較好,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