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毛吃秀
-
2 # 三上詞話作者
文字磚,即古建築牆上的銘文。文字磚全國均有分佈,出現的年代不一,有早些的有晚點的,最早出現有秦代磚瓦上帶有文字,多為戳印文,刻文極少。其次是有漢磚。漢代的磚銘亦可分為模壓而成與直接刻畫兩種。
漢磚上的雕飾,包羅永珍,繁複美觀。無論是彩繪或是浮雕影象都生動活潑,線條靈活。隨後各個朝代均有“文字磚”,均是特製的青磚,在規格、質量上均有嚴格要求。“文字磚”一般長43釐米,寬22釐米,厚13釐米,每塊磚厚約4公斤。
銘字磚與瓦當一樣,實用價值依附於建築、墓葬的需要。其文字內容表現:或制磚的地名、人名和管轄官署之名;或制磚人用於建築上的標誌;或吉語、佔祥祈禱之語;或墓誌。還有在漢代磚銘中還可見到數量較少的“買地券”,這是一種類似地契的隨葬品,銘文記錄了
古城牆上有銘文的磚又叫文字磚,目前可以看到的在通往東門賓陽樓和大北門的朝宗樓的馬道上,文字磚記載了歷代修建荊州城牆的漫長曆史經過,反映了荊州所轄的行政區域變遷狀況。"文字磚"均是特製的青磚,在規格、質量上均有嚴格要求。"文字磚"一般長43釐米,寬22釐米,厚13釐米,每塊磚厚約4公斤。
有史記載,荊州最初的磚城牆始於公元912年的五代十國。 即高季興在荊州稱王,建立荊南國時動員十萬軍民,在國都附近,四處發掘墓磚築城,此時便開始有了磚城。他是借用漢墓磚築城,磚上只有簡單的責任銘文。至今仍有墓磚遺物存在。在南宋時,開始燒製"專用城磚",磚上只有簡單的責任銘文,但沒有年號記載。荊州磚城經歷了數百年的履建履毀,到目前為止,發現荊州城牆上有年號的文字磚最早的是明初洪武年間(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30多年。其次是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所制的文字磚,再次是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所制,此磚是來自靖州府綏寧縣,靖州是今湖南省與貴州省交界處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依次有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民國丙子年(公元1936年)。根據城磚上的銘文記載,明朝洪武至萬曆年間是荊州磚牆修建的高潮期,高度的責任,統一的規格,嚴格的紀律,是把城磚運到荊州的保障。
荊州古城的文字磚主要來自湖廣行省。明朝初年,將湖南和湖北統稱為湖廣行省,行省最高長官為"總督",分省的最高長官為"巡撫",行省下設立荊州府、武昌府等府。開國之初,朱元璋採納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的建議,在全國不少軍事重鎮新修城牆並加高加長加固,荊州城也在其列。這種城磚的燒製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將城磚燒製任務分配到地方,由各地知府作為總負責,知府以下有"同知"、"判官"等提調官協調完成任務。另一種是軍隊燒製,由當地的駐軍長官"千戶"、"百戶"負責燒製。
萬曆年間的城磚主要由軍隊燒製,目前,只有一塊磚上面的"委官"(即監製軍官)是一個名叫馬斌的"千戶",其他城磚的監製軍官都是"百戶"。經過查閱相關史料研究,當年,在荊州境內至少有26口磚窯,窯址就在淮河兩岸,窯匠來自浙江、江西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