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欲言丶you止
-
2 # 南瓜報告
從紀錄片本身的真實性和節目最初的立意來簡單分析一下。
紀錄片的“核心”是真實,這是大前提。如何解釋“真實”?無外乎真人、真事、真狀態。那麼《舌尖上的中國3》做到這一點了嗎?以節目中的平江十大碗為例,作為當地的一種傳統的宴客方式,“十大碗”其實很常見。農家鄉里間相聚而坐,一派熱鬧、隨意、毫不拘謹的景象……與所有的中國民宴一樣,“十大碗”的現有真實狀態就應該是不拘小節的淳樸和自由。
但顯然《舌尖3》在這點上失真了,生生把“十大碗”拍出了“底蘊”,套上了“規矩”。為了突出儀式的隆重,體現鄉民間的禮節,節目特別著重把“十大碗”罩在了“族宴”下。但事實上,“族宴”在現在的真實生活中並不是常態,好多當地人也沒真正參與過。“十大碗”顯然被人為的複雜化、儀式化了。
《舌尖》系列紀錄片的初衷是突出食物,這也是《舌尖上的中國1》成功的關鍵。食物是片中的主角,這部紀錄片當然也是為“吃貨們”而拍的紀錄片。至於透過節目想要表達的中華飲食文化和人性親情,也是透過食物自然而然的流入人心。
如果說《舌尖3》依然是《舌尖》系列的一個延續,那它顯然已經離《舌尖1》的初衷越來越遠了。食物不再是片中的主角,它本身惹人垂涎的色、香、味也越來越少,而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宏大的主題——文化,這讓吃貨們情何以堪?紀錄片跑題了,兄弟!
作為舌尖鐵桿,舌尖第一季一直被儲存在硬盤裡,時不時拿出來重溫,無論是畫面,還是文案、音樂、配音,都讓人感覺非常自然舒適。但是第三季真是刷了下限。有人評論角度很有意思,從配音李立宏寡淡的音色,就能看出,這一季根本不吸引人。至於美食勘誤、歷史篡改、廣告植入等等毛病,說的很多了,就不贅述了。僅從受訪者的對話,就能看出這一季的“假”,情感上的虛偽、造作。這一季能讓受訪者說出“愛,是最好的調味品”,真的有點……無法忍受。中國,這個極少把愛掛在口頭的國度,居然說出這種話,可見編導手法多麼拙劣、多麼主題先行。回看幾段,摘了幾句舌尖1的對白(是對白,不是旁白文案,舌尖1和3的文案,差距大到不忍直視)挖藕人:身體好,像這個活兒啊還可以多搞幾年,身體不好,就不行了。魚把頭:不喝啦,今兒就這些吧,一會兒還有事兒,還得上冰啊。苗家女:我媽媽早上三四點鐘起來送我,那個天,魚肚白的時候,她就跟我說,滿女啊,你自己走吧,天快亮了,我要回家做事去了。南貨店夥計:我一年四季不用搽油的,都是火腿油,我們都是油水很足的。名廚評價自己精心研製的鹹鴨蛋:太老了,煮老了,顏色還可以,就是煮老了。曬鹽的阿劉:鹽是歷史,說來說去,我們是保護歷史,我可以去外面去給人家打工,賺多一點點。辛苦是必然的啦,只要辛苦有這樣的回報,我就不怕。
紀錄片不是電視劇,真,是第一位的,事實要真,情感也要真。編導可以嘗試用對白表達紀錄片的觀點,但至少對白要“說 人 話”吧,你不能拿著劇本讓受訪者念臺詞。舌尖1在說人話,舌尖3,不知道在說什麼了。舌尖3的導演還是新聞頻道出身,不知道做了多少主題先行的新聞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