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欲雲談史論今

    歷史評價這事,其實關鍵在於評價人的價值觀。以中國根深蒂固的“外儒內法”傳統而言,精神層面大多由儒家學者負責。

    以儒家學者來評價法家思想下建立起來的秦朝,結果會是如何,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儒家與法家,某種程度上是互補:法家講究執法必嚴,講究“火爐效應”;儒家雖然也有類似說法,但是從儒家鼻祖就開始倡導的“親親善恩”思想而言,本質是講究“仁慈”,所以才有“法不外乎人情”。以結果導向來說,秦朝的短命也為儒家攻擊法家提供了絕佳的藉口。但事實上,秦留給後世的財富,就是連後世儒家也不得不承認。柳宗元在《封建論》中就如此評價:秦之過失在於政治,而不在於郡縣制——郡縣制不過是秦留給後世的財富之一。

    總而言之,秦之所以短命是根源於“法家思想”之短,而後世評價秦的卻又多是儒家思想薰陶下的人,這是造成秦在歷史上評價不高的原因之一。

    對於隋,除了短命之外,還有一位隋煬帝。隋煬帝的命運,其實與歷史上的另一位帝王的命運相似——他就是周厲王。周厲王在歷史上被視為暴君,致戮無辜曰“厲”。但實際上,從地下發掘出來的眾多青銅器銘文來看,周厲王雖然有逼死大臣之嫌,整體上來說還是位銳意改革、復興周王室的功臣之一。雖然他的改革最後失敗,但卻啟發了後來之人;他滅鄂國,又為周王室在周宣王時期討伐淮夷奠定了堅實基礎。可無論如何,因為“防民之口 甚於防川”,因為“華人暴動“,周厲王的結局就是註定了。

    隋煬帝,“逆天虐民曰煬”。他執政期間的“開通運河,拓展西北”,也是為後人所詬病。但從長遠來看,這兩項政策其實是澤被後世的。可以說,隋煬帝犧牲了自家的江山和自己的聲譽,去完成了本來無法由他這一屆政府所無法完成的兩大功業。從自私的角度而言,“煬”的諡號非常準確;但從大歷史的角度,正是他的超前發展戰略,讓唐得以興盛。

    作為更清醒的現代人,你願不願意做周厲王和隋煬帝?

  • 2 # yuone1238

    雖說秦隋是開創性王朝,但為政過於急迫,勞民太過,又是大亂之後重新統一沒多久,人民希望的是天下安定,儒家仕宦也不希望天下不寧,而秦始皇與隋煬帝都有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之心,不以天下初平為重,迫切展現自己的宏偉政治藍圖,雖然是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有利於後世,但與民心相違,與當時的生產力方式不相適應,從而導致好心辦“壞事”,辦了事,卻留下了暴君的惡名,加上兩個王朝都是短命王朝,二世而斬,自然後世的帝君不會為前朝的君主漂白,只會越描越黑,從而給人留下這兩個王朝好像是中國歷史上的黑暗時期的印象,而其後的漢唐又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時期最輝煌強大的時期,更加矮化了這兩個王朝的應有歷史定位,歷史從來都是勝利者的史詩書寫,古今皆然,中外同理。

  • 3 # 海納百川817

    歷史評價,首先看由誰來書寫,人民標準就是暴秦和荒淫無度的煬帝,如果歷史學家能夠客觀一些例如,司馬遷,如果是秦朝和隋朝的遺老遺少遺臣來寫那全是好的,希望樓主多看看毛主席點評二十四史你會很漲見識的,

  • 4 # 吳老156510062

    對秦.隋之評價盛於滿清中末期,因為這兩朝開華夏一統之傳承,加威於邊陲,立法於域內。滿人裁抑,損毀前朝,頌揚自己乃意料之中。自西晉末年至隋文帝開皇元年,結束了數百年混亂局面,恢復了華夏一統,使漢民族繼續傳承,對其評價太低仍與清末有關。

  • 5 # 明白人

    從秦、陏末年局勢來看,確有時局崩壞、不可收拾之態。所以秦、陏末年群雄逐鹿這樣相似的情形出現。並非毫無錯處。

    從繼而開創的漢、唐的統治者的立場來講,低評秦、陏是一件有利的事情。作為後來者,他們需要以貶低前者來提供改朝換代的合理理由。而且,在統治事實上,貶低了前朝的壞更容易凸顯出新朝代的“開明”。兼之,王朝統治末期的混亂、腐敗、土地兼併等等各類天災人禍形成的糟糕局面,而新朝伊始王朝開創者的收拾局面和改革銳氣卻往往能形成繁榮的所謂治世,一治一亂之間,往往使低貶前朝更容易為人所理解。

    另一個原因是,有益的遺產往往是隱性且不易被發現的內容。如果是統治遺產,那麼,新立的漢唐王朝又何必為外人道,自然是悶聲發大財了,例如“外儒內法”的治術,這一點,從漢以降,應該就是隱性遺傳,但在外殼,儒家傳承卻是愈來愈強乃至頑固。再如徵丁三徵高句麗,唐代立國後至高宗時代才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陏朝征伐唐代繼之,並非不重視。

    所以,抓住缺點儘量放大、吸納和繼承優點且保持沉默就好。

    如果放寬時間視野,還能發現秦、陏之間的另一個相似點:前承分裂數百年,平王東遷至秦統六國、永嘉南渡為代表的南北分裂和對立及更迭,至秦、陏開朝完成了長久分裂後的大一統。分裂時期的各種思想、已然形成的社會結構不會隨著武力統一而徹底融為一體。這些因素在王朝統治者能力支配下可以平衡一二,但是碰到了亂來的秦二世、陏煬帝時,就變成了不穩定的因素,兩朝皆二世而亡。

    綜合來看,秦、陏屬於立國未穩俄而崩亡,短時間內,分裂因素不認同它們,時間太短也沒有培養出王朝“死忠粉”,縱有制度創新但是時間太短而無法看出成效(例如郡縣制、科舉制)反而在漢、唐得到了完善和光大……各種因素疊加,被看低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 6 # 歷史知事

    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國歷史上上結束大分裂開創大一統的王朝,因短命而地位低,因開創而貢獻大。

    秦朝的貢獻

    1、使統一思想深入人心。秦的統一結束了“近古之無王者久矣”的局面,開創了封建大一統的時代,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國由地區性統一邁入全國性的多民族統一。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歷史上也出現過割據局面,但無論是統一時期或割據時期,統一意識總是佔支配地位。

    2、開創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為以後歷代王朝沿用,中央、地方官制為後世封建統治者繼承與改造,秦律影響了後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國家依戶籍徵收賦稅與徵發徭役成為封建時代的根本制度。統一文字對中國文化、政治的發展有深遠影響。“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3、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訓,為漢初統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漢初年興盛局面的出現,也被後世引以為鑑。

    4、秦朝疆域遼闊,具有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它聲威遠播,對古代世界影響巨大。《劍橋中國秦漢史》指出:“說明帝國的威名甚至遠揚於中華世界以外的例子是,秦(Chin)這一名稱很可能是英語‘中國’(China)及各種非漢語中共他同源名稱的原型。”

    隋朝的貢獻

    ①隋朝結束了漢末以來的動盪,實現了國家統一,對隋朝大統一,大繁榮、大融合做出了突出貢獻。

    ②隋朝統治者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經濟、鞏固統一的措施,如設立三省六部制、創立科舉制、推行均田制、實行府兵制都為隋唐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④隋王朝恢復了幾個世紀以來的因割據紛亂幾乎中斷的對外關係,隋朝積極發展與亞洲各國的交流,增強了隋朝在亞洲的地位,為後世盛唐打下了基礎。

    ⑤它的迅速滅亡對唐朝統治者有著深刻教訓,促使唐初統治者精心治國,為唐的繁盛打下了基礎。

    秦和隋的開創之功很大,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秦始皇和隋文帝當之無愧是千古一帝!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丹水秋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影片軟體可以看所有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