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收益於我如浮雲

    李世民之所以沒有殺害父親李淵,主要出於三方面的考慮:

    一、李世民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以說,沒有李世民,李淵想坐天下沒有這麼容易。李淵對李世民很器重,甚至也有傳位李世民的想法,但是受制於“立嫡以長”的傳統,不得不作罷。李世民明白自己對於李淵的重要性,他相信李淵不忍心把自己怎麼樣。

    二、李世民確實有冤情,因為玄武門之變以前,李建成、李元吉已經向自己動手腳了。李元吉曾經藉著比武的名義想殺死李世民手下大將尉遲恭,幸虧尉遲恭武功高強,李元吉才沒有得手。李建成、李元吉還慫恿李淵,把李世民手下的一些謀臣派到了地方做官,而且他倆還曾給李世民投毒。

    三、李世民不敢殺李淵。李淵畢竟是自己的父親,殺了他會犯下“弒父大罪”,天下人都不會饒恕自己,到時候唐朝會天下大亂。換句話說,殺兄弟是家庭內部矛盾,殺老爸就是敵我矛盾了。不僅沒必要,而且得不償失。

  • 2 # 沐嵐爸爸

    李世民確實準備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殺掉李淵,而且為了擺脫“弒父”的罪名,特地讓尉遲敬德去執行!只是李淵太狡猾,關鍵時刻選擇了妥協,尉遲敬德這才“就坡下驢”,放了李淵一條生路!

    當然,要把這個問題講清楚,繞不開“玄武門之變”裡的是是非非!

    尉遲敬德已經做好了殺李淵的準備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李世民帶領他的謀臣猛將,悍然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是變,李世民一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世民射建成,殺之”)。齊王李元吉也被手下猛將尉遲敬德殺死:

    “元吉步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

    二人身死還不算,尉遲敬德為了打壓東宮2000府兵的反抗,又割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以示威嚇!這才消解了玄武門的戰事!

    之後,李世民兵分兩路:一路由尉遲敬德帶領部分人馬趕往太級宮,去將唐高祖李淵控制起來;其餘將領則迅速趕往東宮和齊王府平定“餘黨”!

    當尉遲敬德趕到太極殿前時,發現唐高祖李淵竟然在“泛舟海池”!李淵聽到了玄武門外打殺的聲音,又看到尉遲敬德“擐甲持矛”的進來,大驚:

    “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

    按照古代皇家的規矩,一個臣子面見皇帝時是不能攜帶武器的!所以,李淵見到尉遲敬德這副模樣進來,他知道肯定是出事了,而且,肯定是壞事!

    尉遲敬德如實相告:

    “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尉遲敬德原是隋末叛軍劉武周手下的一員猛將,後來投降了唐軍,變成了李世民麾下。,對其忠心不二。之後,尉遲敬德跟隨李世民參與了唐初諸多的統一戰爭(比如虎牢關之戰),不僅戰功卓著,而且功夫了得,比如他就特別擅長使用馬槊,史書上曾記載了一則趣聞:

    敬德善解避槊,每單騎入賊軍,賊槊攢刺,終不能傷,又能奪取賊槊,還以刺之……齊王元吉亦善馬槊,聞而輕之,欲親自試,命去槊刃以竿相刺。敬德曰:“縱使加刃,終不能傷,請勿除之,敬德槊謹當卻刃。”元吉竟不能中。——《舊唐書·尉遲敬德傳》

    (馬槊)

    如此勇武的將軍出現在朝堂之上,而且還全副武裝(“擐甲持矛”),這不是少數的幾個羽林軍所能對付得了的。

    李淵內心也難免會“打怵”!

    李淵沉住氣對宰相裴寂等人說:

    “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

    “猴精猴精”的裴寂不敢說話,怕說錯了,尉遲敬德真的給自己來一矛!找誰說理去?

    與李世民交好的蕭瑀、陳叔達趕緊回話:

    “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事,無復事矣。”

    李淵一看,你倆這樣說,那我也“就坡下驢”好了。於是,李淵講:

    “善!此吾之夙心也。”

    是的,這就是李淵的表現!到此止,李淵既沒有因為喪子而悲痛欲絕,也沒有對尉遲敬德表示絲毫的憤怒,而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上面的話。

    如果不是面臨某種“威脅”,李淵能如此表現嗎?

    尉遲敬德一看,既然你這麼講,那我也順水推舟好了,史載:

    時宿衛及秦府兵與二宮左右戰猶未已,敬德請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上從之。天策府司馬宇文士及自東上閣門出宣敕,眾然後定……上乃召世民……——《資治通鑑·唐紀七》

    就這樣,唐高祖李淵順利的渡過了“玄武門之變”!

    接下來,筆者給大家進行一下“覆盤”!

    為什麼李淵未被殺害?

    可以肯定地是,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前,就已經與他的團隊成員(比如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長孫無忌、候君集)計劃過整個起事過程。

    或有以下兩步:

    第一步,是要確保在玄武門,將李建成和李元吉誅殺!

    為了完成這一步,就必須要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到玄武門來!

    以前,有人認為,在事變當天李世民就提前安排了侯君集前往太極殿控制李淵。不過,大家想想,如果“玄武門之變”沒有 成功,甚至於死的人是李世民,那這種操作的意義何在呢?

    所以,“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必定是集中了自己的全部力量,而沒有進行如此的安排。

    第二步,“玄武門之變”成功後,由尉遲敬德前往太極殿控制李淵!

    從個人的關係上看,尉遲敬德對李世民忠心耿耿;從軍事才能上看,尉遲敬德是一員驍將;“玄武門之變”發生時,距離李世民最近的也是尉遲敬德!所以,臨場,李世民自然而然就想到讓尉遲敬德去控制李淵!

    那麼,戰前規劃的時候,李世民有沒有想過要害死李淵呢?

    當然有!

    李世民或許在自己的腦海中構思過,由自己的兵馬殺死父親李淵的圖景!因為誰也無法預料李淵會在事變之中如何反應!李淵會不會調動御林軍對自己下手?……這個很難判斷!

    因此,李世民不得不防!

    不過,這種事,李世民腦海裡想想可以,不能對屬下講!

    於是,在玄武門的戰事稍稍平息以後,李世民立即安排尉遲敬德前往控制李淵!

    尉遲敬德也不傻!對於李世民的意思,他心裡也跟明鏡似的!

    表面上看,李世民是讓自己去“控制”李淵,但實際上是李世民將對如何處理李淵的“裁量權”交到了自己的手裡!李淵是死是活,盡在自己手中!

    至此,大家也就明白為什麼李世民自己不前往“宿衛”!

    說實話,李世民是擔心出現最糟糕的情況!這樣處理,一方面可以給李淵一個緩衝;另一方面,如果“逼急了”,由尉遲敬德動手,比他自己親自動手要“強好多”,臉面上也好很多!

    最終,此次事變由於李淵的“妥協”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總結:

    唐高祖李淵在“玄武門之變”中安然無恙地活下來,是此次事變的精華所在,甚至於遠比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要重要的多!因為此次事變的本質就是“奪取皇位”,而不是非要殺死太子和齊王!

    父親的存在,使得未來李世民繼承皇位時具有了“正當性”,名正言順,外人說不出什麼來!而且,李淵的健在也有助於政局的快速穩定!

    綜合起來看,唐高祖李淵能夠在“玄武門之變”中存活下來,離不開其高超的政治智慧!

    不管怎麼說,對於大唐來說,一個嶄新的時代——貞觀之治,就要開始了!

    這,完全值得“喝一杯”!

    參考:《舊唐書》、《資治通鑑》

    (網圖、侵刪)

  • 3 # 青史如煙

    咱們看歷史,思想有時候容易被史書帶偏。

    以為李世民當時殺李建成是因為皇位,其實這事兒最好反過來看,李世民當初,是為了皇位才殺的李建成,那麼,這樣說有什麼不一樣呢?

    按照第二個邏輯,李世民當時為了皇位,他的對手其實還真不是李建成,而是坐在龍椅上的老爹——李淵

    當時的情況,李世民殺了李建成、李元吉之後,沒有緊接著幹掉自己的老爹,除了李淵及時認慫之外,其實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運氣成分。

    咱們接下來仔細來說一說當時的情況,來看看為啥李世民不殺自己的老爹。

    玄武門事變中,李世民的角色

    在《舊唐書》裡,李世民的形象被深度PS,給人以同情的錯覺,認為都是兒子,老二功勞還這麼大,你們這幫人,不民主,也不按勞分配,實在是太不應該。

    然而封建社會里,誰來繼位的道理可不是這樣來算的,誰功勞大就是誰的,那還不形成諸子奪嫡、群雄逐鹿的亂象了。

    因此,甭管李世民有多大功勞,那都是你作為臣子應該做的。

    有點兒功績就想要當太子,你的要求還挺高呀!

    因此,李世民在玄武門乾的這件事,甭管以後他怎麼令人美化、訴委屈,那都是難逃亂臣賊子的罵名,他自己心裡更是明白,自己乾的就是篡位、謀逆、造反的勾當。

    但凡已經下定決心要造反的人了,你說他敢不敢殺皇帝?按照史書上講,當時李世民的情況已經岌岌可危了,李建成想殺他,李元吉想殺他,連老爹李淵也不怎麼想讓他活。

    被兄弟、老爹扼住了喉管,瀕臨死亡,身處正當防衛地位的李世民,還會顧忌下手輕重,殺誰不殺誰?

    因此,當時李世民的心已經硬如鐵石,沒有半分親情所牽絆,只有皇位才能破局,那麼誰擋著我取皇位,誰就得死。

    於是李世民就設了玄武門這個局。

    玄武門到底是針對誰的

    以往大家看玄武門,總會將注意力集中到門內那群死人身上,然而 咱們如果仔細看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前後的佈置就能發現,這位做的功課不可謂不細,整個長安城內,除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部分人馬收買不了,其他人馬要麼幫著助拳(常何),要麼答應不插手(李靖),全部反水投向了李世民這邊。

    聲勢這麼大,就為了搞掉李建成?可能嗎。

    因此,李世民當時其實做了兩手準備,雙線出擊,一面對付李建成,另一面對付的就是李淵。

    只不過李淵的運氣比較好。

    首先,那天李建成進了玄武門。

    試想如果當時李建成事先得到訊息,或者因為肚子疼來不了,那李世民領著一票造反的小弟們,接下來該怎麼辦?

    衝出去攻打東宮太子府?可能性真不大,最大的可能就是立即全力控制住老爹李淵。

    但這樣一來,李淵可就非常被動了。

    在面對外面還有李建成等人的威脅情況之下,李淵的處境自然不會像後來那樣從容體面,父子之間的任何臺階、緩衝必然蕩然無存,這個時候李淵任何一步,倘若走得敏感,都有可能激發李世民等人的過激行為。

    因此,李建成在外面掛了,反而確保了李淵在內廷的安全,使得李世民能夠平心靜氣地等老爹慢慢接受現實。

    其次,李淵的頭腦轉得比較快,認慫非常及時,恰到好處,也使得他最終保全了性命。

    尉遲恭一來,李淵就知道,糟了。

    作為政治老手的李淵立即就看出了自身的情況,作為皇帝,身邊能沒有護衛,可史書記載尉遲恭身披鎧甲過來大刺刺“請安”的時候,李淵身邊的防禦基本為零。

    宮廷宿衛們都去哪兒了?

    都忙著幫秦王砍李建成、李元吉人馬去了。

    時宿衛及秦府兵與二宮左右戰猶未已。

    這等於說,整個太極宮內的兵馬,基本都已投靠了李世民,而自己身邊唯一能夠擋劍的肉盾,不過是大臣蕭瑀和宰相陳叔達。

    但這兩位一個是秦王府的死黨,一個是從內心傾向於秦王的大臣,此情此景,這兩位哪有當肉盾的覺悟,自然是死命地勸李淵冷靜,一定要冷靜;淡定,一定要淡定。

    都已經到這個地步了,李淵不淡定也沒有辦法,於是他也就順水推舟,違心地說著場面話:

    “我早就想讓二郎當太子了。”

    識時務就好,若是李淵不淡定,非要整什麼么蛾子,搞什麼魚死網破,那結果就真不好說了。

    要不然,李世民怎麼會讓尉遲恭來“護駕”,有些事兒,尉遲恭來做,要比自己去做,會好很多。

    搞定了外面李建成等人,自己老爹又識時務地認慫,大權在握的李世民自然也就恢復正常精神狀態,也不整天疑神疑鬼地認為誰都要殺他了。

    隨著李世民對朝廷上下的大換血完成,李淵被軟禁在太極宮,每日沉溺於溫柔鄉中自暴自棄。當李世民已經沒有任何威脅了之後,如何美化自己政治形象的工作,被逐漸提上日程。

    這個時候的李淵,才算是徹底進入了安全區。

  • 4 # 深藍妖火

    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之所以沒有弒父,一方面是因為他確實不太敢,怕落下天大的罵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李世民當時已經徹底掌控了局面,完全沒必要弒父。

    歷史上真實的玄武門事變當中,李世民扮演的角色,固然不算光彩。但實際上,李世民當時發動這場政變,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也是被逼無奈。李世民從來都不是那種殺人狂魔,就連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其實也都是被逼無奈罷了。

    這事其實還得從頭說起。

    隋朝末年,身為大貴族的李淵,自太原起兵,一路直取長安。攻克長安之後,李淵先是擁立楊廣的孫子楊侑為帝,自任為大丞相。就在李淵攻佔長安幾個月之後,遠在江都的楊廣,被麾下的禁軍發動叛亂勒死。楊廣死後,李淵也懶得再裝什麼好人,直接逼迫楊侑禪位給自己,唐朝自此開國。

    唐朝開國之後,李淵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為秦王。

    不過,唐朝雖然開國了,但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擺在李淵面前:此時的唐朝,還僅僅只佔有關中的一隅之地,距離真正統一天下,還有很遠的道路。所以接下來,李家的任務,就是儘快掃平群雄,統一天下。

    但是,由誰去統一天下,這又是另外一個大問題了。

    李淵自己本就是靠篡權造反,建立的唐朝,對於手下的將軍,自然要時刻提防。而且,李淵已經稱帝,也不適合領兵外出征戰。長子李建成是太子,也不適合外出拼殺。

    所以,最好的選擇,就是由李家宗室成員來領兵。

    唐朝建立最初的幾年裡,李淵任用李家宗室,近乎到了一個令人髮指的地步。只要你是李家的男丁,稍微懂打仗的事情,你就能領兵。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李淵的次子李世民,脫穎而出了。

    李世民是真的很能打。在唐朝開國之後,李世民率兵南征北戰,幾乎可以稱得上是戰無不勝。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這些原本赫赫有名的梟雄,都敗在了李世民手下。在這個過程當中,李世民的權勢也越來越大,身邊的利益集團實力也越來越雄厚。

    在此期間,李淵不是沒想過要制衡李世民,李淵同樣不想讓李世民一家獨大。奈何李家其他的宗室成員,實在是不爭氣。除了一個李孝恭還算稍微能打之外,其他人連湊數的資格都沒有。就算是李孝恭,也完全沒資格和李世民相提並論。

    隨著一場場大戰的勝利,李世民的威望和權勢變得越來越高。尤其是打贏了王世充和竇建德之後,李世民功勞已經達到了封無可封的地步。為了給李世民提升官身,李淵甚至還單獨創造出了一個名叫‘天策上將’的官銜,專門封給李世民。

    等到唐朝徹底統一天下之後,此時的李世民,權勢已經達到了一個極為可怕的地步,威脅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李建成雖是嫡長子,而且本人也十分優秀。但在唐朝開國的過程中,戰功相對較少,聲望確實要遜色李世民許多。而從李世民的角度來說,半個唐朝都是他打下來的,憑啥自己大哥只是出生得早一些,就能做太子,自己就只能做秦王呢?

    於是,在唐朝統一天下之後,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開始了圍繞儲君之位的鬥爭。

    最開始的時候,雙方的鬥爭還只是處於檯面之下,互相使一點小手段。然而,到了武德七年的時候,因為‘楊文幹事件’的發生,兩人的矛盾,被徹底擺到了桌面上。

    武德七年夏天,李淵因為長安實在太熱,所以跑到長安城外的仁智宮去避暑。在外出的同時,李淵讓太子李建成留守長安,同時讓李世民隨行,一起去仁智宮避暑。

    但事實證明,李淵有點想得太天真了。

    到了仁智宮之後,沒過多久,李淵就收到了一個訊息,說李建成要聯合慶州都督楊文幹謀反。

    慶州距離長安,並不算太遠,距離仁智宮更近。而楊文幹則是李建成的心腹,當年曾做過李建成的宿衛,後來被李建成扶上了慶州都督的位置。如果李建成真的聯合楊文乾造反的話,李淵真的可能會有很大的麻煩。

    李淵當即勃然大怒,派人召李建成和楊文幹前來問話。如果這倆人不來的話,那謀反的事情估計也就坐實了。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有些詭異了。

    在李淵下令之後,李建成來了,但楊文乾沒來。而且,在聽說李淵大怒之後,楊文幹竟然還真的起兵造反了!

    這算怎麼回事啊?

    既然楊文幹敢真正造反,李淵自然容不得他,緊急下令,讓李世民率兵去平定楊文幹,並許諾平叛之後,讓李世民做太子。李世民自然高興,當即領兵前去征討楊文幹。然而還沒等李世民趕到,楊文幹就被麾下計程車兵反叛幹掉了。

    然而接下來,當李世民率兵返回,面見李淵的時候,李淵卻絕口不提之前換太子的說法。而且李淵後面的處理方法,更是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一方面,李淵讓李建成返回長安,繼續做他的太子,同時流放了太子府的屬官王珪、韋挺。另一方面,對李世民不獎不懲,但同時流放了秦王府的屬官杜淹。

    這個處理方法,是不是讓人覺得很奇怪?

    李世民明明什麼錯都沒犯,還幫著李淵鎮壓了叛亂,為什麼反倒會被流放了屬官?

    楊文幹事件,從表面上來看,確實就像上面所說的這樣。但實際上,歷史學家們根據當時的蛛絲馬跡,還原出來的真相,可能會讓人覺得截然不同。

    歷史學家們還原出來的真相,是這樣的:楊文幹是李建成的心腹,二人之間一直來往甚密。李建成為了加強自己下屬的力量,確實有不合法的地方,多給了楊文幹一些盔甲,同時楊文幹也幫李建成募集了一些親衛。而這些事情,恰恰可以被當做謀反的證據。

    然後,這個證據被李世民發現了。

    接下來,李世民做了一個局,讓楊文幹麾下的人來舉報。如此一來,李建成如果不來的話,謀反的罪名就坐實了。而李建成如果來的話,同樣沒辦法解釋盔甲和親衛的事情,同樣有謀反的嫌疑,所以就只能將問題全都推到楊文幹身上,棄車保帥。

    如此一來,楊文幹也不傻,知道自己不管去不去見李淵,都是必死無疑。既然如此,為啥不奮力一搏,直接造反呢?而楊文幹只要起兵,李建成造反的事情,同樣等於坐實了,一樣沒法做太子。

    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局。

    很多歷史劇當中,經常有彈幕說如果穿越到這種電視劇裡,正常人一集都活不過去。但實際上,真正的歷史,往往比電視劇更加匪夷所思。

    李世民做的這個局,堪稱完美。但他唯獨漏算了一點,那就是他爹李淵對李建成的支援力度。李淵也不傻,在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自然知道了李世民的這些算計。所以,李淵最終才會做出這種各打五十大板的決定。

    李淵這樣處理,其實也是想和稀泥,想將兩個兒子都保全下來。

    但李淵忘了,在政治鬥爭當中,和稀泥往往並不好使。

    有的只是你死我活。

    楊文幹事件,讓李世民和李建成徹底撕破了臉。如果說,在此之前,雙方的鬥爭還只是隱於檯面之下,並沒有在臺面上傷了和氣。但在楊文幹事件之後,雙方就徹底撕破了臉,開始全面進行你死我活的鬥爭,再也沒有緩和的餘地了。

    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裡,秦王黨和太子黨,開始了全方面的戰鬥。這場鬥爭極為激烈,幾乎席捲了整個唐朝高層。絕大多數的唐朝高階官員,都被迫站隊。在這樣的鬥爭當中,剛剛統一的唐朝,竟是有了分裂的跡象。

    然而在經過艱苦的鬥爭之後,到了武德九年,以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卻開始全面落入了下風。尤其是在京城,更是被李建成一方全面壓制了。

    身經百戰的李世民,全力鬥爭,為什麼卻反倒會被李建成壓制?難道李建成真的有那麼厲害嗎?

    當然不是!

    問題的關鍵,其實是在於李淵。

    因為李淵從來就沒想過換太子。李淵很清楚廢長立幼的弊端,更知道一旦廢掉了李建成,他日李世民登基之後,李建成必死無疑。所以,在雙方進行鬥爭的時候,李淵作為裁判,卻開始明顯地拉偏架,開始幫助李建成聯絡傳統的關隴世家,並且將京城的一部分兵權,都交給了李建成。

    這就很麻煩了。

    當時的李世民,面對老爹這種拉偏架的行為,同樣無可奈何。李世民固然戰功顯赫,但他的基礎,卻是在軍中,而且多半是在底層。李世民如果振臂一呼,完全可以拉起一支大軍徹底反叛。但在朝堂鬥爭當中,當李淵明顯拉偏架的時候,李世民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了。

    鬥爭到了這個地步,真的就只剩下你死我活的選擇了。

    面對長安城內鬥爭的失勢,李世民也開始做第二手打算。李世民知道,在李淵拉偏架的情況下,自己的優勢,並不在朝堂鬥爭上,而是在沙場上。所以,李世民開始做最壞的打算,決定一旦朝堂鬥爭全面失敗,便直接前往洛陽,割地自封,然後率領大軍反攻長安。為了完成這個計劃,李世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讓自己麾下的溫大雅,鎮守洛陽,同時還向洛陽派遣了不少心腹。

    洛陽,本就是當年李世民打下來的。到了這個時候,李世民戰功卓著的優勢,又凸顯了出來。當初整個北方,除關中地區之外,基本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這一路上李世民安插了多少人手,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後來玄武門事變真的失敗的話,憑藉這些後手,李世民估計也能取勝。

    不過,這些後手,到底還是沒用上。

    因為,就在雙方鬥爭最激烈的時候,李建成開始準備下死手了。

    這其實也不能怪李建成,而是要怪李淵。因為當時李淵見到兩個兒子鬥得太狠,所以李淵便生出了一個荒誕的想法,那就是將唐朝直接一分為二。將洛陽以東的地盤,都給李世民。而長安這邊,則交給李建成。

    如果只是單純的錢財,這法子其實很管用。平均分配,一碗水端平,誰都別覺得不公平。但問題就在於,領土和家產是完全兩回事。李建成在知道這件事之後,嚇得臉都綠了。李建成很清楚李世民有多能打,萬一真的將李世民分到了洛陽,且不說自己能不能打得過,就算能打得過,到時候得付出多大的代價?

    乾脆,直接兵變,幹掉李世民算了!

    在李建成積極準備幹掉李世民的時候,李世民自然也發現了李建成的意向。這下子,兩人僅剩的那點兄弟情分,也就徹底蕩然無存了。

    你不仁,別怪我不義。既然你已經想要殺我了,那我乾脆提前下手!

    於是,李世民終於下定決心,進行玄武門事變!

    在下定決心之後,李世民開始積極進行準備。最終,到了武德九年六月初三,李世民終於開始行動了。

    首先,六月初三深夜,李世民密奏李淵,說李建成和李淵的後宮有染,而且還想殺他。戴綠帽子這種事,任何一個男人都忍不了,就算是自己兒子也不行。所以李淵當即決定,明天一早,讓李建成入宮,自己親自審問李建成。

    與此同時,李建成因為在宮內耳目眾多,早已得知了此事。李建成當即決定,集結兵馬,一旦發現事有不對,直接發動政變。然而此時的李建成,卻誤判了一點,那就是宮城禁軍的站隊。李建成一直認為,禁軍是自己的人,殊不知李世民已經神不知鬼不覺地完成了滲透,將禁軍拉到了他那邊。

    正是因為這個誤判,李建成確定,明天一早,先入宮看看情況再說。

    就是這個決定,徹底葬送了李建成。

    第二天一早,當李建成率領親隨,經玄武門準備進入宮城的時候,才發現事情不對頭。但此事卻是為時已晚,早已在此埋伏多時的李世民,忽然暴起,率領親隨襲殺李建成。最終,李建成被殺。而在李建成被殺之後,聞訊趕來的太子府衛隊,見到了李建成的人頭之後,也頓時做鳥獸散。

    就這樣,李世民取得了玄武門事變的勝利。

    不過,雖然在玄武門成功斬殺了李建成,但接下來的事情,還是很麻煩。畢竟,李淵那邊,還是很不好解釋。李世民這可是親手弒兄,而李淵當時還是大唐的皇帝,擁有最高的決策權。一旦李淵堅持問罪,李世民就算能夠把控局面,一樣要落得一個罵名。

    這不是李世民希望看到了。

    所以,在經過重重思考之後,李世民當即決定,先派人接管京城的防務,控制京城的軍隊。只要控制了軍隊,自然也就掌控住了局面。與此同時,李世民讓自己麾下最信任的大將尉遲恭,先是帶著李建成的腦袋,去太子府衛隊那邊,嚇退了太子府的人。然後讓尉遲恭帶兵進宮,控制宮內的局面。

    在看到尉遲恭帶兵進宮的時候,李淵當時正帶著幾個老臣,在宮中人工湖上的小船內。此時的李淵,還想著接下來李建成來了之後,自己該怎麼審問他。然而當他看到尉遲恭穿著染血的盔甲,站在他面前的時候,李淵瞬間就全都明白了。

    對此,尉遲恭的解釋是,李建成要造反,李世民已經被動防禦,幹掉了李建成。

    李淵不傻,自然猜到了是怎麼回事?旁邊那幾個老臣也不傻,知道這個時候,李世民應該已經徹底掌控局面,於是迅速站隊,開始幫李世民說話。奉勸李淵,改立李世民為太子。

    李淵能怎麼辦呢?

    就算他不同意,此時李世民已經掌控了局面,他雖然身為皇帝,也改變不了什麼。所以最終,李淵只能承認,改立李世民為太子,並且將所有朝政大權,全部交給李世民。

    兩個月之後,李淵正式頒佈詔書,正式退位做了太上皇。李世民由此登基,做了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從玄武門事變的整個過程來看,我們不難看出,李世民其實根本沒有殺李淵的理由。一方面,李淵足夠識趣,在尉遲恭出現之後,便已經答應封李世民為太子。

    另一方面,當時李世民已經掌控住的京城的局面,就算李淵身為皇帝,一樣沒用。李世民大可以將李淵直接軟禁起來,至於禪位詔書,如果李淵不願意寫的話,找人代筆就是了。反正皇帝印璽也找得到,回頭蓋個章,也就等於李淵同意了。

    既然如此,李世民為什麼要殺李淵呢?反倒是如果李世民殺了李淵,那就截然不同了。弒兄和弒父,那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如果李世民真的殺了李淵,就算他成功即位,以後也要背上千古罵名,而且各方也會不服他,會有更大的可能發動叛亂。

    所以,李世民真的沒有理由去殺李淵。反正事情我已經做了,而且局面我也掌控住了,就算你這個當爹的不同意,直接將你軟禁起來,也是一樣的。

  • 5 # 汗青煙月

    李世民弒兄是為了自保,並不是為了皇位,真正想讓他做皇帝的,是他身邊的長孫無忌、房玄齡等謀士。而李世民已經滅了自己的兄弟,再把父親也突突了,他的罪名又要多一個弒父篡位了,划不來。

    李世民

    大唐江山70%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世民自然是立下汗馬功勞,勞苦功高。也正是因為李世民功績過人,這就顯得大哥李建成特別無能,於是李世民還沒動爭奪皇位的心思,李建成就想殺了弟弟,永絕後患。這也是玄武門政變的主要原因,但是真正推動這一切的主導者,並不是李世民。

    玄武門政變的整個過程

    以李建成為代表的太子團伙,一直和李世民不對付,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而李建成為了除去李世民這個禍患,也設計多次陷害兄弟,但是都沒有成功。

    慢慢地,李建成改變了策略,他發現李世民其實並不想和自己作對,反而還為自己求情,真正和他作對的人,是躲在李世民背後的那一群謀士,因為李世民和他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於是李建成就開始動起手來,收拾李世民龐大的50人謀士集團。

    長孫無忌

    武德九年,太子對李元吉說:“兄弟呀,李世民那廝並不可怕,可怕的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還有杜如晦等人,所以我們兩兄弟趕緊想辦法,把這些人先支開”。

    於是李元吉屁顛屁顛的就跑去找他丟李淵,說房玄齡和杜如晦心懷不軌,一直呆在秦王府企圖帶偏李世民,李淵一聽覺得李元吉說的很有道理,於是就把這兩人趕出了秦王府。

    這兩人被逐出秦王府後,高士廉、尉遲敬德等人危機感倍增,於是就去找李世民,勸他動手,再不動手這一群人都要遭殃,但是李世民還是不為所動,不願意兄弟相殘。

    房玄齡

    恰好這時候突厥來犯,李建成立刻心生一計,以派兵打仗,需要調遣兵將為由,將李世民身邊的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等幾名大將全部調走,試圖在這些人走了以後,強行闖入秦王府,將李世民拿下。不過這事還是漏了風聲,東宮有人把訊息告訴了李世民。

    李世民雖然還是將信將疑,但是很顯然這一次他輸不起,輸了就是命都沒了,於是他就趕緊秘密召回房玄齡和杜如晦,讓兩人假扮成道士又入了秦王府。而被李建成調走的尉遲敬德等人,又設法透過其他途徑回到秦王府,共同商討對策。

    杜如晦

    這一次房玄齡等人都十分激動,勸了李世民那麼久都不為所動,這次他自己主動提出來,就一定要把事情做成。於是玄武門事件就發生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命喪於此。

    李世民為何不殺李淵

    1、李淵並沒有得罪李世民

    拋開李淵是他爹這層關係我們不談,因為在皇家弒父篡位並不稀奇,李世民之所以不動李淵,是因為李淵從來沒有為難過李世民。

    在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數次陷害李世民,李淵都大罵太子,並沒有不分青紅皂白冤枉李世民,這證明李淵本人並不糊塗,不會輕易冤枉自己的孩子,也不縱容自己的孩子肆意妄為,哪怕你是我的繼承人也不行。

    玄武門之變

    看看李建成和李世民這對兄弟,實際上李淵一直都在幫助失去太子之位的李世民,因為李淵對李世民心裡是有愧的,這個兒子陪著自己東征西討打天下,才華是公認的,但卻因為不是長子不能立為皇太子,是很可惜的,李淵內心一直都覺得對不住李世民。

    而李世民本身也不是心狠手辣的人,從他為李建成求情就可以看得出來,所以他也能體會老爹的難處和心情,自然沒必要為難他爹,更別說殺了他爹了。

    2、李世民實力雄厚,無所畏懼

    太子和齊王死後,李世民最大的威脅已經解除,他爹又是愛自己的,這時候的他是李淵唯一的、也是最佳的繼承人選,這是其中一個原因。

    其二,我們再來看看李世民身邊的這群忠臣,有實力雄厚的大家族長孫無忌,有能打勝仗的秦叔寶,有有謀有志的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這些人在參與了玄武門之變後,已經把自己的退路堵死了,他們除了效忠李世民,擁護他成為皇帝,別無選擇。

    秦叔寶

    和推著李世民滅了太子一樣,這群人會再次主動推著李世民登上皇位,並且這群人有這個能力和實力,即使李淵不答應,他們也有辦法讓李淵答應,李世民已經背上了弒兄殺弟的罪名,不願意在背上殺父的罪名了。更何況他爹李淵實力還不如自己,又何必平添麻煩呢?

    結語

    自古生在皇家身不由己,倘若李世民沒有滅了李元吉和李建成,那麼今天的歷史或許又要變一變了,但是歷史從來屬於勝利者所書寫。在這裡我們也不得不感嘆,一個人,要做成大事業,光靠個人能力,是很難實現的,不管在古代還是將來,都必須依靠團體的力量,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一枝獨秀不是春!

  • 6 # 楊角風發作

    是啊,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看歷史的時候,確實有些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李世民在奪得皇位的過程中,雖說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是最大的障礙。但是皇位是在老爹李淵手裡捏著呢,如果玄武門之變發生時,老爹不高興,要發兵討伐,也夠李世民吃一壺的。

    而李世民向來不是什麼心慈手軟之人,既然已經決定奪位了,為什麼不一不做二不休,一鼓作氣幹掉李淵呢,畢竟這樣才能確保皇位到手啊?

    在《雍正王朝》中就有這麼一段劇情,當時康熙帝病重,京城內的眾皇子們虎視眈眈,覬覦皇位。老四胤禛感覺自己勝算不大的前提下,拿出一箱金銀財寶要送謀士鄔思道跑路,順便說了一句:

    “先生有房杜之才,無奈胤禛無李世民之命,委屈你了,這點東西不成敬意,送給你安度後半生吧!”

    編劇劉和平之所以加上這麼一段臺詞,就是基於對李世民的瞭解,把老四胤禛也描述成打算弒兄殺弟,並逼宮之人。

    弒兄殺弟這件事不難做到,只要夠狠,夠毒,夠果斷,成功率還是比較高的。但是老四胤禛猶豫點,並不在這裡,而在康熙帝身上,這才是他奪位最大的障礙。

    同樣的,在李世民身上,也面臨著同樣的苦惱,他真正擔心的並不是搞不定李建成或者李元吉,而是自己的老爹李淵!

    時間到了武德九年,李世民的地位已經是高得不能再高了。他可是集秦王、太尉、天策上將、司徒、中書令、尚書令、十二衛大將軍等職位於一身,有著自己的一套武裝班子的頭了。

    他勢力如此之大,自然引起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忌憚,所以這兩派力量的爭鬥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朝中的大臣們也是紛紛站隊,大有一副你死我活的陣勢。

    但從實力上來看,顯然一直四處征戰的秦王李世民最強,實際上唐初的軍事指導權也基本掌握在李世民手中。雖然李淵稱了帝,但此人說話人前是一套,人後又是一套,比如剛剛離開太原打天下的時候,他對二兒說:

    “在茲行也,並欲備嘗,如弗躬親,恐違天旨。”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作為開國君主,需要事必躬親,像打仗這種事也是需要身先士卒的。結果李唐軍隊剛打下長安,他就躲裡面不出來了,可能也是對自己軍事指揮能力沒信心,整個大唐開國幾次大戰役,他是一次都沒參加啊。

    李淵為了籠絡天下人才,他還說過這麼一句話:

    “矢石之間,不辨貴賤,黥而為王,何其妨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不管你是誰,只要為我效勞,打下天下來,我必然會論功行賞。

    但是結果呢?

    結果就是打下長安之後,李淵開始大封“隋室大臣”,以及“與之有舊”的人,逼著那些被收服的天下豪傑,只能湧到秦王府分一杯羹。

    當初李淵就是策反了隋朝府兵軍隊,架空皇室,才奪得了天下,結果自己又走了隋煬帝的老路,任由自己的兒子們在下面策馬圈地。

    李世民帶著自己的精銳部隊,一路開疆擴地,還能遙控指揮著朝中一群宰相和文官。打了勝仗之後,也是他建立的地方行政機構,指派官員治理。正所謂有奶才是娘,跟著秦王混有肉吃,誰還會管那個長安的皇上?

    舉個例子,有一次李世民一高興,賞給了自己的叔叔李神通一塊地。而老爹李淵在不知情的前提下,又將這塊地賞了出去,賞給了張國丈。

    結果這個張國丈去領這塊土地的時候,發現已經有主了,還被李神通挖苦一頓,說這塊地是秦王賞的,讓他哪涼快哪待著去。

    事後,李淵把李世民臭罵了一頓,但是也無可奈何,畢竟李神通是宗室還是首義功臣,而張國丈不過有個女兒可以指望罷了。這種結局,也就造成,李淵把李神通也給無意中得罪了,導致很多宗室親戚也聚攏到李世民身邊,李淵基本被架空了。

    後來李建成有一次請李世民喝酒,酒中就下了毒,幸虧叔叔李神通在,救了李世民一命。

    所以,等到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已經控制了唐朝近一半的土地。

    但是李淵也不是傻子,他能當上開國皇帝,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所以針對李世民的步步緊逼,他也是想方設法化解。

    李淵也是蠻糾結的,一方面還指望李世民替自己打仗,另一方面又忌憚他勢力的強大,擔心哪一天他也來個太原起兵。

    這種糾結的狀態下,他還是選擇了支援太子李建成,於是在武德七年的時候,也就是李世民被下毒的那次,他找到李世民:

    “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還行臺,居洛陽,自陝以東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

    這件事李世民沒有表態,以他的實力,就算是在洛陽起兵,也是很快能拿下長安的。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不幹啊,急忙勸說老爹,可不能放虎歸山啊,於是這件事泡湯了。

    等到了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的處境更加艱難:

    先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設計,將李世民的心腹,房齡玄、杜如晦等人逐出秦王府;其次利用北方戰事又起的機會,請求李淵派李元吉頂替李世民出征,削弱李世民在長安的力量;再次,同樣這次出征,不僅抽調了李世民的軍隊,還把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秦叔寶等一干驍將抽進了出征軍隊……

    這還不算,李建成和李元吉還策劃了昆明池酒宴,利用李世民給李元吉踐行的機會,一舉拿下李世民。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才最終決定絕地反擊的,之前的他之所以遲遲不動手,最大的原因就是師出無名。倒不是說他不夠殘忍,而是道德秩序和禮教倫常束縛著他,讓他無法面對靈魂的拷問。

    沒曾想,正想睡覺呢,李建成和李元吉就送上了枕頭,正想拉屎呢,有人就遞上了馬桶:

    “欲俟其發,然後以義討之。”

    於是李世民先告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狀,說他們跟李淵的妃嬪尹德妃、張婕妤私通,李淵說明天讓他倆進宮,我得問問他。

    於是就有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利用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宮問話的機會,講他倆射殺在玄武門。

    這就回到我們的題目了,整場玄武門之變,李淵在幹嘛,而且事後李世民為什麼放過了他?

    實際上,李世民一旦決定反了,他在宮中經營多年的人脈就起作用了。前面也講過了,跟著秦王混有肉吃,所以長安十六衛的高階軍官中,大部分都是李世民的人。

    行動當天,李世民的心腹宇文士及就已經把侍衛們,儘可能地換成自己的死士了,就等秦王一聲令下。

    但是,李淵畢竟是皇帝,難道他沒有組織力量反抗,畢竟玄武門那麼大聲響,他幹嘛一大早不等著李建成他們來覲見,卻有心思去“泛舟海池”?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這個海池的地方,就是李淵最終被逼到的地方,也是玄武門之變發生時,他被軟禁的地方。

    在史料《舊唐書》中有記載:

    “東宮及齊府精兵二千人結陣馳攻玄武門,守門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戰,流矢及於內殿。”

    按理說,玄武門這裡有守軍,還有李世民派來的八百軍隊,怎麼會打得如此慘烈?以至於守衛守衛敬君弘等人戰死,危急關頭,竟然需要張公瑾靠蠻力:

    “獨閉關以拒之!”

    所以,有理由推斷,李世民應該是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控制老爹李淵了。

    等尉遲敬德“擐甲持矛”趕到太極殿前面見李淵的時候,玄武門已經被牢牢控制,東宮和齊王府的軍隊也已經退去了。

    史料上記載是,李淵看到尉遲敬德後,開始驚慌:

    “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

    實際上在尉遲敬德來之前,李淵就已經被控制了,之所以是尉遲敬德來的,而不是李世民,其實就是來試探李淵的態度的。

    “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此時李淵身邊的大臣們一看,事已至此,也是挨個替李世民說好話,於是李淵回了一句:

    “善!此吾之夙心也。”

    至此,李淵才逃過了一劫,若是李淵死不認頭,揚言要抗爭到底的話,那麼迎接他的必然是死亡。

    這也是李世民不親自前去,而是派尉遲敬德去的原因所在,事後也會給定一個先帝在亂軍之中中了李建成的流矢而亡。

    最後:

    李世民可以有理由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是沒有理由殺掉老爹李淵,雖然他也有這種想法,但並未實施。

    而且他即位後,派的是心腹長孫無忌修史,還給老爹安上一個莫名其妙“泛舟海池”的舉動,在護城河裡遊船,這心得多大啊?

    李世民想做一代明君,背上了弒兄殺弟的汙點是無論如何也洗不掉的,要是再背上弒父的罪名,那真是惡名遠揚了。

    兄弟是必殺不可的,但老爹,還得指望他給自己一個明確的身份,這樣才能讓自己師出有名,即位才能有據可依。

    更重要的是,李淵已經成了傀儡了,殺不殺,還有那麼重要嗎?

  • 7 # 女青年神吐槽

    李淵失權的事件經過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一說為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瓊、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中,秦王李世民親手殺死自己同父同母的兄長李建成(“世民射建成,殺之”)。齊王李元吉逃過李世民的射殺,之後被李世民的部將尉遲敬德射死(“元吉步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

    之後,李世民遣尉遲敬德將皇帝李淵囚於湖中,並控制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宰相。至此,李世民已經順利奪取了李唐王朝的實際控制權,可謂“挾天子、宰相令天下”。

    李世民為了瓦解李建成、李元吉的私人武裝,將兄弟二人的首級割下。同日,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幼兒都被殘忍殺害,還在宗室的名冊上刪除他們的名字。

    李世民的狠辣,即使在封建王朝也不遑多讓。

    為什麼沒殺李淵

    1、殺兄弟、侄兒是為了斬草除根,必須殺

    其實,李世民要的是放眼天下的權利,不是喜歡做一個弒父、滅絕人倫的畜生。殺李建成、李元吉是為了太子之位,沒有辦法。殺光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也是為了無後顧之憂,徹底打消李淵的其它念頭,也是為了斬草除根。

    2、殺李淵完全沒必要

    李世民要大權而非皇位,只要大權在手,為什麼非要背一個弒父的罪名呢?

    既然李建成、李元吉已死,太子之位已然沒有懸念;李淵已經形同軟禁,調不動一兵一卒,再無翻身的機會;政事堂宰相也已經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京城戍衛也已經掌握在自己心腹手中,那麼李世民為什麼要去但一個弒父的罪名呢?

    3、李淵活著,對李世民更有利

    “玄武門之變”之後,李淵已經完全被架空。對李世民而言,此時大權在握,當皇上還是當太子完全沒差。與其擔一個“弒父”的罪名,何不等到李淵親自把皇位傳給自己,豈不是更加名正言順。

    事實也確實如此,“玄武門之變”之後,李淵立即宣佈立李世民為太子(真是個明白人啊)。兩個月之後(武德九年9月3日),高祖頒佈制書,將皇位傳給太子李世民,唐朝開始貞觀時代。

  • 8 # 夢圓的金窩丫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當中,一舉擊殺自己哥哥李建成以及弟弟李元吉,但這並不代表他沒有對自己父親動手的想法,不然他不會派盔甲上身手持利刃的尉遲敬德前往太極宮。以尉遲敬德這個唐朝初年可以當門神的形象,肯定不是進太極宮和李淵好好聊天的。

    成功發動玄武門之變需要幾大因素?

    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前,必然和自己的心腹進行了仔細的討論。其中不僅包括最好的結果,也肯定包含了最壞的結果。首先他們必須要及時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完成這一步驟以後,需要震懾前來救援的東宮兵馬,與此同時,還必須派得力人手前往太極宮,控制當朝皇帝李淵。這些步驟缺一不可,順序也絕對不能搞錯。

    以優勢兵力伏擊李建成和李元吉並當場殺死他們,是沒有什麼太大問題的。殺死他們以後,透過他們的腦袋將前來救援的東宮部隊震懾住,也就順理成章。但是如果太極宮內的李淵知道事情的始末以後,發動長安城內外的兵馬進行平叛的話,那樂子就大了。

    如果長安城內外的十幾萬軍隊都參與平叛行動,憑藉當時李世民手下的人是根本無法抵擋的,那麼一切都將付之東流。所以控制李淵就成為了必要的步驟,而且要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後,儘快完成控制。

    曾經的人中龍鳳李淵,可不是好糊弄的人

    雖然在現在影視作品當中,李淵的形象和李世民比起來,更加懦弱少謀。但其實李淵並非池中之物,他透過自己的一系列操作,建立唐朝併成為唐朝的第一個皇帝,又豈是簡單的人物?

    只要李淵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他肯定就能猜到,這事必然是自己的二兒子乾的。李世民幹這些事情,不就是為了想當皇帝嗎?然而權力的滋味如此甘甜,李世民不能保證李淵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的情況下,肯定會立他為太子。

    而且李淵作為唐朝皇帝有權利命令長安城周邊的唐軍,進行下一步動作。李世民雖然可以透過殺掉李淵,立馬當上皇帝,但畢竟難以服眾,而且容易讓新生的唐朝立刻陷入混亂當中。所以他只能讓尉遲敬德進太極宮,控制住李淵。

    如果李淵沉默沒有采取進一步行動,那事情就按照計劃來進行,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李淵盛怒之下,非要和李世民拼個你死我活,那麼殺掉李淵的事情就肯定由尉遲敬德來執行了,但這是下下之策,不到情況緊急之時不會採用。

    李世民並不想在以仁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留下弒父的罵名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當中,幾乎所有的王朝都遵從禮制,以仁孝之天下。李世民已經在玄武門事變當中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殺死兄弟之名是洗不掉的。如果不到萬不得已,他是絕對不願意背上弒父的名聲。

    從他登基以後開始修改史書的動作來看,哪怕是殺死兄弟的名聲,他都不想背。作為後來征服周邊的天可汗,也作為開創貞觀之治的明君,他真的不想殺死自己的父親。在自己登基以後,他將李淵奉為太上皇,李淵以寄情於聲色犬馬當中,一口氣給李世民又增加了幾十個兄弟姐妹。他也聽之任之,也算是李世民對李淵愧疚之情的一種表達吧!

    結語:對於李世民這樣的人物,為了皇位自然可以殺死自己的兄弟,所以殺死自己的父親也不是不能接受。只是他不僅顧及自己的名聲,也不願意讓自己的父親死在自己的手裡。

    這是一種很矛盾的心理和行為,但也是中華民族仁孝禮義深入人心的一種表現,縱使唐太宗李世民如何英明神武,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 9 # 萬歲1148858845

    大家可以看看揚州的隋煬帝與蕭皇后合葬墓,這個墓實際上是太宗為他們夫妻二人操辦的,從某些方面而言太宗是對隋煬帝抱有同情心的,而這樣的心態的產生其實就是同病相憐,惺惺相惜!隋煬帝當年做太子的處境與李世民做秦王的處境幾乎完全一樣——不進則退,不進則死!其實楊廣的儲君之位是楊堅為了平衡征服地區(北齊南陳)對原西魏北周集團的支援而採取的激進措施,事實上對南陳的統治相當糟糕,反抗不斷,北齊故地更是與隋朝積怨極深,而楊勇是關隴集團的核心(他和高熲是親家),只有廢掉楊勇扶植與北齊沒有積怨且在南陳經營多年的楊廣才能平息反抗,實際上楊堅為達目的也娶了陳國公主為妃(想想獨孤伽羅殺尉遲氏的事情)且封陳國宗室二十多人為官!這個措施是絕對的高風險並且被原關隴集團激烈反對,楊堅到晚年開始動搖,認為北齊南陳已經穩定,還是要維護自己的基本盤——關隴集團,於是就想廢楊廣,再立楊勇,楊廣走投無路只能冒死弒父奪位!同樣李世民也是如此,當年李建成是固守根據地的,而他則是外出隨父親作戰的,朝廷的基本力量都是太子的,而軍隊層面他李世民更有力量,李淵是左右為難,這個設計在戰爭時期是完美的——都是至親,值得信任,可是政權穩固以後就會適得其反,成為鬥爭的禍源!在二者鬥爭之中李淵是偏袒太子的,畢竟儲君是國家根本,李世民曾經想分封出去另立門戶如漢王楊諒,但是最後發現只能冒險奪權,而整個過程是極度驚險的,當然他不會殺李淵,因為只有李淵存在他才能得到合法的授權否則是無法自圓其說而且整個朝廷他也無力控制

  • 10 # 周柃利

    李世民為了皇位弒兄殺弟,為什麼最後沒有將父親李淵給殺了?

    原因很簡單,他發動玄武門政變第一是為了自保,第二為了皇位,如果李淵不阻礙他達成這兩點目的,他就沒殺李淵的必要,畢竟留下個殺父篡位的惡聲也不是什麼好事。

    一、李世民弒兄殺弟是為了自保

    李世民弒兄殺弟是為了自保逼不得已,而不殺父親李淵,是李淵太機靈關鍵時刻選擇了妥協,李淵不阻擋李世民登上皇位的路,那李世民也就沒必要多此一舉背上殺父的惡名了。

    根據史書記載,玄武門之變發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當時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對李世民的迫害已經很明顯了。

    李建成先是在酒裡下毒害李世民,然後讓後宮妃嬪在李淵面前不停誣陷李世民,最後又想假借李元吉北征突厥踐行時,趁機殺死李世民。

    形勢迫在眉睫,李世民身邊的尉遲敬德、長孫無忌都勸說李世民趕緊先動手,於是李世民就拿定主意率長孫無忌等人入朝,將兵力埋伏在玄武門。

    當時張婕妤暗中知道了李世民的謀劃,把這件事告訴了李元吉,李元吉認為應該統率東宮和齊王府的軍隊,假稱有病不去上朝,等待下一步事情的走向,而李建成則覺得應該親自前去打探訊息。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高祖李淵已經將裴寂、蕭瑀、陳叔達等人召集前來,準備查驗這件事。

    上時已召裴寂、蕭瑀、陳叔達等,欲按其事。

    也就是說李淵知道李世民準備發動玄武門政變,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馬上會有終極一戰,所以他提前把裴寂等人找來,與其說是為了查驗這件事,不如說是為保衛自身安全。

    兒子們爆發奪嫡之爭,李淵沒有采取什麼有力地行動去阻止,也沒偏袒去幫誰,有種置身事外的感覺。之後李建成和李元吉前往臨湖殿,發現事情確有蹊蹺,準備返回東宮和齊王府,可是已經來不及了。

    李世民先把李建成射殺了,之後尉遲敬德又追上李元吉,把他也給射死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這倆領頭人物死了,按理說他們手裡的那些兵群龍無首也就不戰自潰了,但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得知李建成被殺死的訊息後,和他的副護軍薛萬徹、謝叔方率領東宮和齊王府的二千人趕到玄武門。

    雙方進行混戰,等到尉遲敬德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給薛萬徹等人看時,東宮和齊王府的人才潰散。

    二、不殺李淵,是因為李淵置身事外,主動妥協

    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算是成功了一大半,為什麼說是一大半,因為還有個收尾工作要做,畢竟他爹李淵還在呢。

    當時李淵在幹啥呢?李淵正在划船,你說好笑不好笑,自己幾個兒子鬥得你死我活,他自己卻悠然自得在划船,而李世民對自己的父親也早有防備。

    為了不生出事端,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入宮擔任警衛,尉遲敬德穿著鎧甲,手裡拿著長矛,去到李淵在的地方。

    李淵見到尉遲敬德這副樣子特別震驚,說到:

    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

    李淵問誰在作亂,尉遲敬德說太子和齊王作亂,秦王誅殺了他們,說秦王擔心這事驚動李淵,特地讓他來擔任警衛的,表面看是怕驚擾李淵,深層含義是來起震懾作用,好防止李淵有什麼行動,好防患於未然便於控制住他。

    李淵猜到了目前的形勢,也瞭解到李世民連殺兄弟倆,大概也不會對他手軟,眼看大局脫離了自己的掌控,於是他頭腦清醒地選擇了最為穩妥的方式去處理自己的李世民之間的關係,他向自己的兒子妥協了。

    李淵問身邊的裴寂等人:

    “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

    蕭瑀和陳叔達馬上接話說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本來就沒有什麼大功勞,他們嫉妒秦王功勳大、威望高,產生了邪惡的念頭,現在秦王將他們誅殺,秦王功績佈滿天下,又使得百姓臣服於他,現在應該把他立為太子,將國家的事務都交給他,這樣就不會發生事端了。

    不得不說,李淵身邊的人頭腦還是很清醒的,他們覺得事已至此不如就順其自然,李淵覺得他們說得很有道理,於是馬上拍板說:

    “善!此吾之夙心也。”

    李淵自己找臺階下,主動讓失態平息,讓政變結束,讓李世民打消了顧慮,李淵沒有為難李世民,李世民也就更加不會冒險謀逆殺父了。

    因為當時李淵還是皇帝,只要取得了李淵的理解和認同,李世民發動政變才更具正義性,某則怎麼說都是謀逆。

    而李淵也很樂意給李世民收個尾,當時宿衛軍、秦王府的兵馬與太子府、齊王府的親信還在交戰,尉遲敬德要求李淵頒佈敕令,要求各軍都聽從秦王的處置,李淵答應了。

    因為李淵的妥協,李世民才順利穩定局勢,讓政變最快速的結束,這件事情之後,高祖李淵下令頒佈詔書赦免天下罪囚,只給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兩人按上叛逆的罪名,對其他黨羽一概不予追究。

    由以上可知,李世民不殺父親李淵,一方面是李世民發動政變弒兄殺弟是被逼無奈,第二方面是父親李淵主動妥協,自己找臺階下,所以才有比較圓滿的結局。

    另外,從皇位繼承上來看,李世民不殺李淵還有深層原因,那就是李世民從李淵那裡繼承皇位更符合禮法,否則就是謀逆篡位,是要被唾棄,釘在恥辱柱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千年前,張騫苦苦尋找的月氏國,究竟有多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