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落筆洞洞主
-
2 # 年華95349
首先說,看一個人應該首先看一個人的優點,否則就無法與人相處;用一個人應該首先用他的長處,否則就無人可用。"如果偏要說看一個人的缺點,怎麼看?那就是,看他的言談舉止和如何辦事情,比如和人交談的時候,看他怎麼說話,給他一個任務,讓他出去辦事,看他怎麼去辦,看他是否背後講其他人的壞話,看看與人一起消費的時候是否小氣,看看彙報工作的時候是否如實彙報,讓他獨處的時候是否能與有人在的時候是否一樣,等等,看一個人缺點,可以設計很多題目去考驗他。
-
3 # 張清義聊家教
其實在我們眼裡一個人所謂的缺點有時不是缺點,只是這個人的特點。下面用我的一篇國學文章來詳細回答這個問題。
智慧區別人的缺點和特點
(張清義談國學智慧)
談到“缺點”,對修身之人來講猶如談虎色變。它也是我們正己的攔路虎。漢景帝立劉徹為太子儲君,要求太子的老師只教授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達到了修身的特殊境界。我們看王侯將相和庶民百姓都需要修身、修行、修心。修心正己過程中就必須要有修正“缺點”這一重要環節。下面我們先談談什麼是“缺點”:
人生在天地間,需要惠通天道和地道。人生整個修身過程離不開遵循宇宙法則。這也正是我們經常談論的“道”。那麼遵循“道”的一切行為活動就是“德”。如果遵循規律來踐行到至善至美,那麼我們就說這個人是一個具備了道德的人,有這種境界的人儒家叫聖人,道家叫真人,佛家叫佛。顯而易見,不遵循“道”的一切行為活動就是沒有“德”的行為,也就是缺德的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人之“缺點”。
什麼是“缺點”, 我們從《易經》的易理中也可以找到答案。《易經》告訴我們處事一定要“明時”,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在一切活動中要把“位”和“時”搞匹配,行為和言語、思維判斷要合事宜,合場合 ,合身份。反之的言行就是“缺點”。
但是我們與人溝通處事過程中有時需要把對方的“缺點”看成“特點”。這是因為人世間有自然的差異,也就是說,當我們把別人的行為認為是“缺點”時,其實就是誤判。
人類出現的差異有時候值得我們讚美和欣賞。性別的差異出現了令人謳歌唱響的忠貞愛情。晝夜更替的差異出現瞭如詩如畫般的朝陽、夕陽、和繁星閃爍。城鄉差異出現了城市文明之絢爛和田園風光之壯美。
欣賞和讚美差異的同時更要運用智慧去認知差異。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因為人的高度自我,使我們經常把這種差異看成別人的“缺點”。其實這些所謂的“缺點”往往是自己的缺陷。
有的人自己非常喜歡清靜就把活潑開朗的人說成鬧騰,有的人自己喜歡滔滔不絕的講話,把不愛講話的人說成“悶葫蘆”。夫妻之間互相指責的所謂“缺點”其實大多都是各自的“特點”。所以我們說不要輕易的對別人的“缺點”下結論,應該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缺點”根本不是“缺點”,恰好是這個人的“特點”。
區別人的“缺點”和“特點”是一種智慧,在溝通中利用這種智慧調整自己的心態是一種境界。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強。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對自己的“缺點”要有正確的認知,把自己不好的行為和理念加以修正,就會在慢慢修身中成為智者。對別人的“缺點”如果我們用智慧的態度來看待,那麼就應該注意下面兩點:
一是如果我們對他人的“缺點”不能正確判斷,那麼我們就把這種“缺點”當成“特點”,這樣我們會減少對這個人很多怨氣,也不會因為這個人的“缺點”帶來的錯誤影響心境。
另一點就是如果我們能確定就是這個人的“缺點”,我們也要用包容的智慧把“缺點”當成“特點”。因為生活的里程本來就曲折蜿蜒,人人都是泥步行進,所以就無需評判或挑剔各種差異和不足。我們應該學會對各種生命的欣賞和疼愛。
回覆列表
最直觀的體現就是一個人自身的言行舉止,每個人的動作形態都不一樣,受自身性格特點所影響。
一般立直板正、神采飛揚的人都屬於積極向上的,相對來講自身缺點會比較少,自身剋制力較強。而相反的彎肩遢背、精神不振的人多偏向消極被動,自制力較弱,因此缺點會比較多。
而想要真正瞭解一個人的優缺點,除了分析言行舉止,更重要的是生活中細緻入微的觀察,因為凡事都有兩面性,在這方面是缺點,反而在別的方面是個優點。
每個人身上都有屬於自己的優缺點,與自己的過人之處,都應揚長避短,逐漸修改自身的缺點,不斷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