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謀士說
-
2 # 懷恆詩
從目前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最早的記載文字的龜甲獸骨還是用刀具刻畫記錄,中國最早的可以追溯的毛筆使用時間疑似是新石器時代,可確認確實出現實物毛筆是楚國出土的竹製毛筆,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不斷的改變,但本質上都是毛筆並不作過多解釋
今天我們所使用的鉛筆原料並不是鉛或者鉛做物,而是石墨,最早發現石墨可以留下痕跡的是英格蘭,形制與今天類似的成品鉛筆則是產生於十七世紀的德國
至於鉛筆何時進入中國何時普遍使用可以透過民國時期的手稿推測在民國時期使用廣泛的還是毛筆和鋼筆,
-
3 # 地平線的石頭
古代的刻刀算不算筆不確定,剩下就是毛筆和鉛筆了。從出土文物確定毛筆戰國時期就有了,鉛筆是漢朝。不過漢朝的鉛筆主要成分是鉛,用途卻是在玉石上刻繪,應該和現代鉛筆不同。清朝當然有鉛筆了,歐洲16世紀就有鉛筆了,清朝建立已經17世紀,不會造,可以進口。
-
4 # 木棉花開162817411
最早使用的是在龜甲,獸骨上刻字,俗稱甲骨文,後來在鼎或鐘上刻字,秦朝之後就開始使用毛筆,只是隨著時代變遷,材質上有些不太一樣,在民國時期,鋼筆別胸口是知識分子的象徵,在1932年左右,國外的鉛筆傳入中國,而到現在,普遍使用的是中性筆,鉛筆也不是大眾所使用的
-
5 # 賈小廚呀
甲骨文時期是用刀,後來蒙恬發明了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毛筆被廣泛使用。期間有少數使用羽毛寫字的。
德國1662年紐倫堡就建成了第一座鉛筆廠,按時間看來大清應該是有的。但是應該沒有得當廣泛使用!
中國1932年是在香港九龍建立第一家大華鉛筆廠。1934年在上海建立中國標準國貨鉛筆廠,開始自制鉛芯和著手研究採用中中國產原料製造鉛筆。其後鉛筆開始慢慢遍佈全國生產並被廣泛使用。
-
6 # 二千年前
《古人用什麼寫字?》
用刀寫字:流傳下來的甲骨文,是用刀子刻上去的。其實,不止於甲骨文是用刀寫的,幾千年下來,上自皇帝的玉璽,下到升斗小民的印章,無不是用刀子寫出來的。
用掃帚寫字:古時有些寺廟、祠堂影壁上的字就是用掃帚寫上去的。當時沒那麼大的筆,就用掃帚代替,寫個字形後再來修飾,之後細描——據老一輩傳說,我們老家祠堂上幾個大字就是用掃帚寫的。
用棍子寫字:最著名的莫過於岳飛練字的故事。岳飛家很窮但岳母不希望耽擱兒子的教育,擠出一點錢來為岳飛籌集筆墨,她要岳飛去買筆,岳飛卻去河邊挑回一擔砂子,找幾根木棍在砂子上寫字,練著練著,岳飛練成了書法家。
用棉花寫字:我家老姑媽做七十大壽,我們去恭賀,要在一張大紅紙上寫個大大的“壽”字,可當時沒有大毛筆,我家老三隻好叫人找來一大團棉花,揉揉捏捏,將其放在一大碗墨汁中,伸手一抓,淋漓中當著滿堂主客寫出一個大“壽”字來!這讓王家老少驚歎不已,也逗得老姑媽笑歪了嘴!我們都有如此經歷,想必聰明的古人也這樣幹過。
用頭髮寫字:明成化年間,皇上賜山海關為“天下第一關”,要在其東門箭樓上掛一扁額。徵集天下書法大家來寫這“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響應紛紛,但呈上皇帝案頭的,皇上都不滿意。
山海關附近有一個窮舉人肅顯,他正為赴殿試而發愁,他沒有盤纏路費而無法啟程,才高八斗的他正在哀嘆自己命運不際,只能望著輕鬆到手的“進士”飛走。隔壁一個寡居的老太婆見大戶狗眼看人低,不肯借錢給肅顯,就拿出自己一生的積蓄供肅顯進京考試,為了感恩老太太,肅顯寫了“天下第關”四個大字送給老太太,獨獨沒寫那個“一”字。後來有一段曲折迴腸的故事,那“天下第關”四個字呈到了皇帝面前,皇帝和滿朝文武見後,驚為書法第一,就準備起用,但這缺少的“一”字怎麼辦?各大書法家都提筆來填空,肥的、瘦的、長的、短的、剛勁的、嫵媚的各種各樣的“一”字都有,但沒一個能與其他四字相配,皇上詢問了四個字的來歷後,責令新科進士肅顯來補齊。
為了寫好這個“一”字,肅顯在府中用了七天時間培養精氣神,那個孤老太太被肅顯請進府中為他磨了七天的墨,七天時間,老太太磨出墨汁足足有一水缸。
第八天,肅顯在二丈長的條案上鋪一張碩大的宣紙,四周用鎮紙鎮著。他讓老太太為他梳頭,將全部頭髮在頭頂匯攏,用綢緞紮緊,又將長髮約束整齊。之後,肅顯來到案前,扎步沉腰,一低頭,把長髮浸入滿缸的墨汁裡,用力一攪,蘸飽濃墨,他猛的一抬頭,將頭髮高高揚起,繼而頭一甩,“叭”的一聲,頭髮不偏不倚,正甩在鋪好的宣紙上,他一挫、一拖、一頓,一個“一”字就躍然紙上。“一”字寫完,肅顯累得滿頭大汗,渾身脫力,好在其胸有成竹,知道寫出來的“一”字完美無瑕。
“天下第一關”的牌扁,終於掛上了山海關東箭樓門頂。“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筆法蒼勁有力,莊重而不呆滯,瀟灑而不輕佻。與雄奇的關隘相得益彰。
此事,肅顯官升二級,老太太安度晚年!
大奸臣嚴嵩,想留芳後世,硬說這五個大字是他親自寫的,被一批馬屁精渲染後,就有了“天下第一關”出自嚴嵩的說法。
-
7 # 機械引擎
中國古代用筆,那不得不說軟筆和硬筆的的使用和流傳。軟筆大家都知道,是以毛筆為代表,在柔軟均勻的紙上寫字畫畫。但中國最早使用的是用的硬筆,在厚的絹帛和竹片木牘記錄文字。
20世紀初期,西方探險家和中國考古工作者在中國西部進行的探險和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十多枚由竹管、蘆葦管、竹批、紅柳等材料削制而成的硬筆。還有用木炭製作的炭筆,古人為書寫方便還用木頭做了手柄包裹。
例如:1906年英華人斯坦因從新疆若羌縣米蘭遺址發現蘆葦管筆;1972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甘肅武威市張義堡西夏遺址發現竹管筆。從形制上看,這兩種筆都用木質材料精工削磨,有鋒利的筆尖和馬耳形筆舌。
隨著意識形態的改變,人們,尤其是士大夫階級的用筆習慣,硬筆逐漸被捨棄,軟筆時代來到。紙張的出現和書寫習慣的改變,使得毛筆在中國歷史上得到了充足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對筆的叫法有“筆”、“聿”、“拂”等多種名稱。直到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將筆的各種名稱統一稱作“筆”。著名的蒙恬只是將毛筆進行改進。
在此之前,毛筆的毛是裹在筆桿外圍,用漆固定。蒙恬筆是反其道而行之,將毛放在筆筒內部。
到了漢代,筆已經非常考究了。據正史書籍記載中國著名的宣筆就發源於漢代。在漢代,筆毛的原料豐富起來,硬毫軟毫並用,筆管的用材和修飾耶豐富多彩。
此後,歷經時代的發展,宣筆無論在製作技巧,選用材料,或在筆桿的雕鏤藝術上,都已日臻完善,柳公權,蘇東坡,歐陽修等一大批文人墨客成為宣筆的忠實粉絲,在唐代,宣筆更是被選為貢品和皇室御用筆。
元代以後,湖筆發展迅猛,以湖州為中心的制筆業日益興隆,深的文人的喜愛,朝廷更是派專人採購。由此,湖筆與宣筆共同成為全國毛筆的代表,享譽海內外。
到了明清時期,中國的毛筆已經發展到鼎盛,無論是筆毛還筆管都是極盡之所能事,竹,玉,陶瓷,象牙,雕漆,琺琅應有盡有。奢華到無以復加。
到了19世紀末,清朝末期,洋務運動和與外國的通商貿易,在歐洲擁有四百年曆史的木柄石墨鉛筆大量進入中國,德,日,美等國生產的鉛筆充斥著國內鉛筆市場。
如果朋友們有興趣知道鉛筆在歐洲的歷史,可以去網上查一下。
不管怎樣,普通人用筆的習慣與選擇絕大因素都是便利性,人們需要攜帶方便,好用,可以隨時書寫的工具。
從原始的以手代筆,木材燃燒後的炭筆,竹木削尖製成的硬筆,動物毛髮製成的毛筆,到近代的鉛筆,鋼筆。再到現在人們常用的圓珠筆,簽字筆等無不顯示著人們對書寫工具需求的改變。
也許到了以後,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對筆的需求又會改變。
有些說的不到的地方,還請朋友們嚴厲的指正批評。
回覆列表
最早的古人用刀將字刻在竹簡上,後來用大雁的羽毛書寫,然後是毛筆。造紙術的發明代替了竹簡和刻刀,毛筆的出現代替了羽毛,相傳毛筆是蒙恬發明的,具體是不是也難以考證,總之在封建社會最普通的書寫工具就是毛筆。一個文人必須配備筆墨紙硯,所以古人基本用毛筆。
鉛筆誕生於德國,大約明朝晚期,至於什麼時候傳於中國,我無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