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色的秋天217490303

    無論怎樣做都有難度!老人故土難離,人之常情,再加領退休金什麼的都不方便。如果你們回去就等於又重新創業。創業是機遇、也是挑戰,做好了會比三線城市有前途,當然也有一定的風險,難度也可想而知。要是穩妥,相對比還是勸說老人到你們那裡划算。

  • 2 # 暴躁的不是你

    能這樣考慮問題首先就是個孝子,主要是擔心照顧不到父母,但自己的經濟能力有限。這個問題其實不難解決,如果父母身體尚可,那就好好創業,增加自己的經濟基礎!如果父母身體不允許我們遠離,那就先考慮父母。還有就是,可以考慮要個孩子,你請不動父母可以讓你的孩子請嘛!哈哈,餿主意

  • 3 # 嘉善哥vlog

    1300公里,正常情況下要12個小時左右,我想說你與父母的距離已經足以泛起你的鄉愁;我猜想一下這1300公里讓你有以下感受:1.與父母見面的頻次應該是按月算的(幾個月見一次) 2.與父母的溝通方式是用電話或者微信(我想說你的父母在二線應該早已是微信使用者了) 3.在爸爸媽媽心中,你已然是遠嫁的女兒,但你們兩代人應該一邊忙於生活中的瑣碎,一邊無時無刻在心目中期盼著重聚共享天倫的那一刻 4.我擅自揣測一下:你應該是獨生女兒(我如果猜錯了,請你諒解)。

    剛畢業沒辦法呆在家鄉(因為家鄉是二線城市壓力大),我猜想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你當時隨著男朋友(或者認定的準老公)去到了現居的城市,而這個城市可能是你老公的家鄉,也有可能是當時工作所在城市而後留了下來,然後結婚生子買車買房開店生活就這樣固定了下來。其實你這樣的生活,是你所在的那個城市中,也許有很多人在羨慕著你,當然你也有個人的苦,也有可能在羨慕著別人。

    而現在你的困惑就是---想與父母住在一起,盡一份你的責任與孝心,而現實就是你父母不願意過來,而你又回不去。你跟父母就像在河的兩邊,他們不願過來,你們不願過去,甚至你們兩代人都不知道橋在哪裡。而事實的本質就是:你認為你們應該住在一起,或者到了你們應該住在一起的時間了。

    1.父母為什麼不願意過來:慣性使然,父母在他們原來那裡已經生活了那麼多年,他們的工作即使退休了,但是勞動關係/社保/人際關係/親戚/老,都還在原來的城市和他熟悉的那片兒區域之中。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一般來說很難超越他們的工作或者服務過的組織,叫他們像我們年輕人這樣是那麼隨心所欲的在城市中搬來搬去,是不太可能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鄉土情結,我們華人都想葉落歸根,所以你的父母不願意過來也是情有可原的。

    2.你們為什麼沒有回去:你的回答是你們沒有能力回去,我不太確切得知道你所謂的沒有能力回去是什麼原因。但我的猜想就是,你的房子車子都在現在的城市,你們的事業也在現在的城市,所以你們有一種深深的被綁住的感覺。

    3.這個問題就真的無解嗎?父母不願意過來,“你們沒有能力回去”,這個問題看起來都是那麼的無解。但是我想說,這個答案,你們必須創造第三選項。而這個第三選項---架橋。架一座 時間、空間、心理的橋;

    怎麼架橋:

    1.你們先開始,再帶動父母,讓時間、空間和心理動起來。一定要用空間上的與父母在一起,想靠空間上與父母拉近距離,恰好說明我們與父母的心理距離有點兒遠。你跟父母心理的距離,我相信提問者沒有考慮到。我建議你去深入坦誠的與父母交流,多花時間回家,多花時間讓父母來到你家,先用“你們回父母家和父母來你家”的方式讓你們在一起的時間和空間更多,當然這也你們兩代人就有機會去拉近心理的距離。

    我舉一個例子吧,:從高中畢業進入大學開始,我堅持了至少一週給爸爸媽媽打一次電話,當然如果有其他的事情就會更加頻繁。(我大學在武漢,爸媽在老家,相隔600多公里)。後來,我又趁著暑假回家,教會了我媽先會用電腦並給他們添置了一臺很便宜但是功能齊全的膝上型電腦,教會了他們用QQ影片聊天。(當時他們在鍵盤上都還是用一根食指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戳)別小瞧這樣每週至少一次電話以及後面用筆記本聊天,這樣一種主動的態度和視覺化的工具,讓我減少了我與父母的心理距離。這為我後來畢業後進入深圳這樣的大城市站穩腳跟後,能夠順利的說服爸媽進入大城市謀取第二職業,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所以我與父母的關係,自然就沒有像你這樣兩難的選擇。

    2.升級對父母對他們自己、你自己、你的家庭、你的事業、你的人生的認知,不要給自己人生提前定性。在我們父母那一代人,總有結婚、奮鬥、生兒育女、退休、帶孫子外孫、終老故土這樣一種約定俗成的人生模式,可是隨著生活水平醫療健康水平的提高,我們發現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在這樣一種模式下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裡將會變得更加孤獨。而我們一樣的,誰規定了我們買車買房後就要固定下來從此不再去關心新世界裡的新事物?誰規定了結婚生子之後就要與家庭“擇一城終老?你對自己人生就最終定性在了現在的居住城市嗎?我想說未必。

    還是舉我的例子吧。我媽媽先退休,我來深圳之後,我爸媽本來對退休時光的定性就是在家跳跳廣場舞 、養花養狗、帶孫子、終老故土。但是在我還在上學的時候與他們的互動打下的良好的關係基礎。我提升了他們的認知,他們逐漸改變了對退休生活的定性。現在他們在深圳與幾個老鄉共同經營一家飯館兒,我們最少每週可以見一面。他們之間有那種不被束縛的親情,而他們也感覺開創了退休生活的第二春。

    最後,是我的一點感悟:

    有房有車,是現階段很多年輕人的奮鬥目標,也是我們的枷鎖;我接觸採訪了很多70後80後90後,有房有車這個人生目標真的就像紋身一樣紋在了我們的心臟裡面。在奮鬥的過程中,看見有車有房的目標逐漸實現的過程中,有車有房也像一個緊箍咒一樣深深的鎖住了我們。鎖住我們的是那棟水泥鋼筋房子把我們固定在那裡,是對應著城市的車牌號把我們固定在那裡,是每個月定額的房貸車貸把我們固定在那裡。但是真心是這樣的嗎?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漫無目的人生目標把我們“壓”在了那裡,人生目標的天花板,就是鎖住人生的那個籠子最終安放的地方。前段時間看到過一句話“中年危機本質是人生目標的危機”,因為人生目標決定了我們人生的上限,有些人會靜靜的在天花板那裡等死,而有些人會在天花板那裡撞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啟辰d60的油耗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