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arrybobo
-
2 # 財經宋建文
怎麼會出現“過剩”呢?這30萬的缺口,什麼時候能縮小都是極大的難題,現在談人才過剩為時過早。
人才,不是拿個文憑就是人才,難道辦幾個晶片專業,讓50萬人去讀這個專業,然後畢業了,就填補了30萬人才,而且還過剩20萬嗎?哪有那麼容易,要成才不容易,更何況是晶片這種科技類的人才。
中國的晶片產業,薄弱環節在於設計,需要巨大的人力和財力投入,又很難短期見效,長期以來依賴於國外晶片技術,國內晶片產業鏈公司主要在封裝上,而在晶片設計上基本上沒有什麼先發優勢。未來晶片行業人才也主要是在這個方面。
即便是美國,擁有那麼多世界著名的大學,也不敢談人才過剩,真正頂尖的人才還得從其他國家高薪引進。在每個領域,能真正成為頂尖專家的人少之又少,創立相對論的愛因斯坦本身是德國的,只是後來去了美國而已。
因而,未來中國不是說害怕人才過剩,而是要想盡一切辦法引進人才。因國內教育體制的問題,我們自己培養的人才與國外開放教育培養的人才有很大差異,國內主要側重要“實用”,在科技領域更多的資金和人力都投向了應用層面,缺乏基礎科學的研究。
而基礎科學研究與應用科學的關聯是不可分割的,未來一方面需要把眼光放長眼,投入更多資源到基礎科學研究,另一方面需要引進更多國外的人才,實現優勢互補,才能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大的作為,所謂晶片人才過剩只不過是一個偽命題而已。
-
3 # 17看科技
說到晶片問題,我們不得不想到去年發生的事情,也確實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短時間內對我們國內的企業有了很大的衝擊,但是從長遠的發展來看,是非常有利於我們自身的發展。
並且是讓我們意識到,只有掌握了核心科技才能擁有話語權,才能參與制度的建立,一味的靠國外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短板,是非常的不現實。在這方面上,我們不得不佩服自己的老大哥華為。
在2012年的時候,已經是未雨綢繆的思想。而到現在,已經完全證明任總當時的觀點是非常正確的。正是因為有著任總的指導,才會有備胎的計劃出現。在這幾年的發展中,更是投入巨資進行科研研發。
最終這個努力終於沒有白費,在5G的話語權上有了華為的身影。但因為米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是相繼給它本國的企業進行施壓,導致多個科技組織是把華為從名單中剔除了。
本以為這樣可以使得自己有更好的把控力度,不過實際上,這些措施對華為的影響並不大,卻反而是可以促使華為和國內的企業進行一個自我昇華和創新。而這所有的一切背後,都是離不開晶片的支撐。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只有華為在這方面有著比較大的優勢,其他的企業還處於研發或者是運用國外公司晶片的階段上。因此國內晶片人才缺口是非常的巨大。我們的多數高校也不一定都認識到這樣的問題。
即便認識到了,會不會立馬上線這樣的專業呢?畢竟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也不長,不到兩年的時間,在國內也是缺乏這方面的教授或者專業學者。我們還需要注意到一個問題是,如果多數的高校都上線了這個專業。
那在未來也勢必會造成晶片人才數量過多與氾濫,是非常不利於行業的發展。再過個十幾年,世界科技的風向肯定又會有所改變,在那個時候,什麼才是值得我們下功夫與研究的呢?
為了解決這樣晶片人才缺口的問題以及不讓這方面的人才過剩,應該是需要相關的部門進行規劃與干預,並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要上線這麼一個專業,由相關部門主導,一些高校進行配合。
合力把這個人才缺口的問題給解決了,像之前的什麼863計劃,給國家培養重量級的人才,你們希望它們快點出現嗎?
-
4 # 行中衡財經
以軟體行業為例,程式設計師都稱為碼農,也就是寫程式碼的民工。但是高階人才很缺,各大公司都在爭搶。
任正非在前幾天的訪談中講道,“我們擴大了與美國公司爭奪人才的機會窗,但我們的實力還不夠。對世界各國的優秀大學生,從大二開始,我們就給他們發offer。這些孩子超級聰明,舉一個例子,新西伯利亞大學連續六年拿到世界計算機競賽冠軍、亞軍,但是所有冠軍、亞軍都被Google用五、六倍的工資挖走了,從今年開始,我們要開出比Google更高的薪酬挖他們來,在俄羅斯的土地上創新,我們要和Google爭奪人才。”
以通訊行業例,基本類似,由於愛立信等外企業務萎縮,普通研發人員不缺。但是高階人才依然相互挖人,比如說架構師,系統工程師,產品經理等。
所以晶片行業,將來和中國現階段的軟體行業,通訊行業是一個道理。普通的晶片設計人才,肯定會“過剩”。但是高階的架構師,系統工程師,產品經理永遠是稀缺,有競爭力的崗位。
這和高科技行業的人才發展路線有關係。基層工程師重的是專業深度,優秀人才在某一個細分賽道會脫穎而出。但是上層的架構師,系統工程師,產品經理,需要跨產品的學習能力,同樣還要有深度。還需要有協調能力,也就是智商和情商同樣重要。
-
5 # 鷹眼看事
現在缺三十萬,以後會否過剩?這問題有意思,“未雨綢繆?” 缺的時候,應設法趕快補缺口,當然補的時候最好有規劃,不要一哄而起。
回覆列表
我學微電子的百強大學這個專業一年才有三十個人,招聘時候連一家半導體企業也沒有,倒是有個天馬光電的,你說怎麼會人才過剩,培養一個合格的微電子人才起碼得五六年,這個專業至少到研究生才算出師,很難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