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問答堂
-
2 # engr石山
欣賞一首律絕詩,一般應看四條:一要押韻。二要合律。三要切意。四要適體(裁)。
以《獨坐敬亭山》為例:
眾鳥高飛盡 (仄仄平平仄)
孤雲獨去閒。(平平仄仄平)
相看兩不厭,(平平仄仄仄)
只有敬亭山。(仄仄仄平平)
一,按“近體”詩五言絕句分析:
是否押韻呢?韻腳“閒”“山”是押的《平水韻》“十四刪”部韻,押韻無錯;
是否合律呢?第三句“三仄尾”,有出律之嫌,另三句均合“仄起不入韻”格律。
是否切意呢?全詩意境切合“獨坐敬亭山”題意,而且詩意雋永而綿長。
是否適體(裁)呢?因“相看兩不厭”三仄尾出律了,不合“近體詩”體裁。
1古體詩的平仄格律和聯句對仗要求相對近體詩寬鬆得多。
2下列三首稱為古體詩五絕之最。
《春曉》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平平仄仄仄)
處處聞啼鳥。(仄仄平平仄)
夜來風雨聲,(仄平平仄平)
花落知多少。(平仄平平仄)
一一不合近體詩律,為古體五絕。
《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仄仄平平仄)
黃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窮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層樓。(仄仄仄平平)
一一完全合近體詩律,但也被看作古體五絕。
《獨坐敬亭山》唐代: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一一第三句三仄尾,不合近體律詩體裁,故應為古體五絕。
李白《獨坐敬亭山》為什麼未押韻?
經過以上分析回答如下:第一,這首古詩的押韻是正確的。是用《平水韻》對照判斷的。個人認為不宜用《中華新韻》或《中華通韻》對照千年古詩,因為它們才十幾年或幾年的歷史。
第二,在認為押韻正確的同時,分析認為這首詩按“近體詩”格律屬出律,“詩仙”寫詩不會出律的,所以應該不是近體詩。
第三,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和孟浩然的《春曉》,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都是唐代古體五絕的頂級之作! -
3 # 碧廬倉庚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雲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1.李白這首詩,韻腳“閒”、“山”押的是《平水韻》上平十五寒部,這個韻部字不多,較窄。但押韻沒有問題。
2.該詩屬五言絕:首句仄起不押韻,屬五言絕正格。標準格式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一、二句無問題。“獨”是入聲字,不平則仄,沒有問題,合律。
4.第三句的“看”字,可平可仄,意義不變。腹節疑似出律,上字應用平,“兩”為仄聲,故疑出律;腹節下字“不”可平可仄,若作否定義則為平聲,“是否”義則為仄聲,此處應為否定義讀平聲,作抝救用。腹節處,上字用了“兩”,便出律,於是在出句自救,因下字“不”字可讀平聲,依該仄用平的原則,句變為:平平仄平仄,這種抝救技巧在唐宋詩中很常見。當然也可在對句互救,這是另一變格了,略談。
5.整首抝救後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一、二句首二字對無問題,二、三句首二字粘無問題,三、四句首二字對亦無問題。
6.押韻,粘對無問題,經抝救後成變格,不出律。7.
李白是高人。
-
4 # 酌詞習格律
草民觀點是:詩仙李太白的《獨坐敬亭山》依古韻為押韻標準,是合韻的;又因為存在“三仄尾”和“後孤平”之嫌,是古體詩中的五言古風,即“五古”。因為古人寫古體詩,無須嚴格遵守格律詩(近體詩)“替對粘韻”基本規則。唐詩中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古體詩傳世名作不勝列舉!李白的《靜夜思》、杜甫的《復愁十二首》其三、孟浩然的《春曉》、王之渙的《涼州詞》……
其次,格律詩韻句末的韻字必須是同韻部平聲字,否則出韻(即不合韻)。
依據上述兩點,以平水韻檢驗如下供探討交流。
“獨”在古韻中屬於入聲字為“仄”,今韻已規範其讀音聲調為陽平(普通話第二聲);“看”在古韻中為平聲字。但古人是依據“欽定”古韻為平仄押韻標準的,我們不能誤用新韻作平仄標準,應以平水韻標準來標示此詩的平仄,並分析探討如下。
眾鳥高飛盡,仄仄平平仄
孤雲獨去閒。平平仄仄平
相看兩不厭,平平仄仄仄
只有敬亭山。仄仄仄平平
第三句第三字當平卻仄,導致明顯的“三仄尾(句末三字連仄)”!因而未能通過詩詞網站工具檢驗如上圖。理論依據可見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相關論述截圖如下供探討交流。
-
5 # 雲卷飛山
李白《獨坐敬亭山》不押韻?讓我們仔細瞧瞧:
眾鳥高飛盡,仄仄平平仄
孤雲獨自閒。平平仄仄平(韻)
相看兩不厭,平平仄仄仄
只有敬亭山。仄仄仄平平(韻)
大意:
鳥兒們都高高地飛向了天的盡頭,
只有眼前這片雲彩還在獨自閒悠;
什麼能讓我們彼此互不厭倦啊?
唯有敬亭山永在我心頭。
說實話,用任何華美文字再將古典詩詞意境複述一番,那都將是蹩腳和徒勞的。
二四句不押韻?我們看看韻腳:閒、山,同屬平水韻上平十五刪;就算不懂古韻,按今韻來看,閒、山,韻母都有an,合徹得很嘛,不知道題主認為什麼樣的句子才叫押韻呢?
當然本詩在格律方面也並非完美無缺,第三句“兩不厭”構成三仄尾,並且“厭”涉嫌撞韻;但“不”字在唐代有可能是可平可仄的,如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李商隱:向晚意不適,等等,只有這樣才可以解釋一個十六歲少年,不可能憑一首有出律大毛病的詩而一舉成名;詩風“穠麗”和悽美無限大師級詩人李商隱會隨意出律。
那麼“相看兩不厭”平仄很可能是:平平仄平仄,這種句子屬格律詩中一特有句型,叫拗句,在格律詩中司空見慣,是一種“準律句”。
那麼唯一毛病就是“厭”字撞韻。李白是誰?只要他認為是好的,一首詩出律再出律都不惜,他還會管你什麼撞不撞韻?況且撞韻的名作名句多了去了。
-
6 # 一曲煙雨
李白他們那個時代作詩押韻用的是《切韻》或《唐韻》,到後來又陸續有了《廣韻》、《平水韻》,最終《平水韻》成了近體詩押韻的正統韻書。
雖然李白肯定不用《平水韻》,但因為《平水韻》有了之前韻書的基礎,又是根據唐人用韻情況進行編寫的,所以也可以用它來判斷唐詩用韻是否正確。
我們來看李白這首《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自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鳥”、“盡”為仄聲,所以這是一首仄起首句不入韻的五絕,它的韻腳為“閒、山”,在《平水韻》中查詢得知,都屬於“上平十五刪”韻部,說明是押韻的。
至於題主說為什麼不押韻,我猜測可能因為是用拼音的韻母來檢視而得出的結論,“閒”的韻母為“ian”、“山”的韻母為“an”,所以認定為沒有押韻。
但首先唐朝是沒有拼音的,它們的韻母劃分不以此為根據,其次即使以拼音來劃分,“ian、an”也是歸為同一個韻部的,如在《中華新韻》中,同屬於“八寒”韻部,《中華通韻》中,同屬於“十一安”韻部。
因此,不論以哪個時期的韻來看,這首詩都是押韻的。
不過這首詩的第三句“相看兩不厭”的格律似乎有點問題。“兩”字為仄,這樣就形成了三仄尾,雖然三仄尾並不是大忌,實際上三仄尾在唐詩中還是比較常見的,如: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三仄尾不是要絕對避免的,一般都可以接受,如果是三平尾就不行了,算是大忌之一。
但是這句詩關鍵的第四個字“看”,看有平仄兩用,如果按正常理解將它用作仄聲,這句的平仄就是:平仄仄仄仄,很明顯犯了孤平,出律了。不過也有人認為“看”字在這裡是相守的意思,應該讀平聲,那就又沒問題了,所以如今在這一點上還是存在爭議的。
-
7 # 純鈞LHGR
是押韻的。只不過從現代漢語的角度看,它體現不出律詩的合律,不過這也是不是詩的問題,而是語言的問題,要追溯到唐代的官方用語——“洛陽雅言”上。
隋朝統一中國,編《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到了唐代,編成當時的官方普通話標準《唐韻》。在唐宋時期,雅言發展到了最高峰,達到了一字一音,唐詩宋詞作品大量湧現,各周邊國家皆爭相學習洛陽雅言。這就是當時的標準音。
我們現在去讀唐詩,你覺得不合律,甚至不押韻,那是因為你讀的時候,使用的是現代漢語普通話,而沒有用洛陽雅言去讀。如果你完全按照《唐韻》來讀,那麼這些作品是沒有問題的。你現在去窮究這些詩詞作品的律、韻,你的標準是什麼?你還是在用現代漢語普通話作為標準,這個問題就很明顯了,你的標準只適用於同樣是現代漢語普通話創作的作品,而用來衡量唐代以洛陽雅言為標準的詩詞作品,那就跟開玩笑一樣。
所以,問題並不在作品上,而是你所選的參照物有問題。這種做法,如同刻舟求劍,即使你在其他作品上穿鑿附會能對應上一部分,但實際上真正的問題卻被你視而不見了。
-
8 # 楊業光2019
請指教:李白《獨坐敬亭山》為什麼未押韻?
我是楊業光,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李白的《獨坐敬亭山》這首詩全文如下: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是一首首句仄起不入韻的五言絕句,到底合不合律呢?
一、 我們用檢測詩詞的軟體檢測:1.用平水韻檢測(附圖1):
①這首詩是五言絕句,且是仄起首句不押韻;
②遵守的韻書:平水韻
檢測結果(平水韻):平仄存在1個問題,第13字 兩 應平,存在多音字:看 不 ,請根據詞意判斷平仄。這首詩押平水韻十五刪韻,押韻。
2.用中華新韻檢測(如圖2):
上圖的檢測依據:
①這首詩是五言絕句,且是仄起首句不押韻;
②遵守的韻書:中華新韻
檢測結果(中華新韻):平仄存在1個問題,第8字 獨 可平可仄,建議用仄;第13字 兩 應平;存在多音字:看 不 ,請根據詞意判斷平仄,第8字 獨 可平可仄,建議用仄,第13字 兩 應平。
3.結論:通過上述兩種韻書的檢測,不難看出,李白的這首《獨對敬亭山》雖然有不合律之處,但是押韻沒有問題。
二、問題延伸與拓展題主提這個問題,是想讓大家進一步延伸拓展思考以下幾點:怎麼判斷一首格律詩的平仄格式?寫格律詩遵循哪一部韻書來押韻?不合律的詩能不能成為千古名篇?下面我來逐一解答。
1. 怎麼來判斷一首格律詩的平仄格式?我們知道,古人的詩分近體詩和古體詩。近體詩亦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的,它在句數、字數和平仄、押韻等都有嚴格規定。近體詩這一叫法在中國明代就已經非常流行,例如明人董其昌《袁伯應詩集序》:"今秋,伯應(袁可立子袁樞)自睢陽寄近體詩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屬餘序。"
近體詩種類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絕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詩。排律則是律詩的延長)。其特徵主要有三點:①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與聯之間必須平仄相粘,即"句內相間,聯內相對,聯間相粘";②除首尾二聯外,中間幾聯必須對仗;③一般來說,詩韻必須押平聲韻,且必須是同一韻部的韻;④在一首詩中,新(中華新韻)舊韻(平水韻)必須分開,不能混用。
判斷一首格律詩的平仄格式,一是看首句第二字的平仄,也就是格律詩第一句第二字,是平聲字,就是平起格式,是仄聲字就是仄起格式;二是看第二句的尾字,是平聲,那麼整首詩就押這個字的同步韻部(特例孤雁出群格,首句押鄰韻,這是被允許的,古人認為首句可以不押韻,因此放寬了首句押鄰韻範圍。鄰韻,並不是韻書中韻部相鄰的韻,而是指讀音相似或相近的韻部字,這裡不展開。),因此,格律詩就四種平仄格式,即平起不押韻、平起押韻、仄起不押韻、仄起押韻。如上面列舉的李白的《獨坐敬亭山》,鳥,仄聲,首句盡,仄聲,不押韻,第二句尾字:閒,是平水韻十五刪韻,這首詩為仄起不押韻,押平水韻十五刪韻。同理,中華新韻也是一樣的,這裡略去。
2. 寫格律詩遵循哪一部韻書來押韻?韻書的產生是格律詩誕生與發展的必然結果。現在最常用的大約是《平水韻部》《詞林正韻》,其他的有《廣韻》《唐韻》《集韻》《中原音韻》《佩文詩韻》《五音集韻》等等。通常寫詩用的是平水韻,寫曲填詞用詞林正韻。由於時代的發展,普通話成為漢語標準的規範語言,便產生了《中華新韻》和《中華通韻》。
韻書的選擇與推廣,歷來都是官方推行的,清朝的《佩文詩韻》是清代科舉用的官方韻書,士子進考場作試帖詩必須遵守這部標準韻書。很尷尬的是,《中華通韻》是中華詩詞學會推出的,權威性大打折扣。但不管是用那本韻書作格律詩,都有嚴格遵守其韻書要求,不能相互混用。道理很簡單,因為《平水韻》,依照當時官方語音,按照平、上、去、入四聲發音編製成106韻。《中華新韻》,是近代以普通話為讀音的依據,以《新華字典》的注音為讀音的依據,將漢語拼音的35個韻母,劃分為14個韻部作詩的新韻,普通話只有平(分陰平、陽平)、上、去。因此這兩本韻書因為入聲字的差別而相差很大,這也是韻書不能混用的根本原因。就像李白的這首詩,獨,古韻是入聲字,仄聲,但現代漢語,獨,是平聲。
(關於押韻的問題,上一篇文章已經介紹,在這裡不贅述。)
3. 不合律的詩能不能成為千古名篇?很顯然,能不能成為千古名篇,不是因為平仄格式,而是在於詩的本身內涵與意境。判斷一首詩的好壞,既有形式上的要求更有內容上的考量,這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只有有機結合才能達到完美。
總結: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不存在押韻錯誤,不管你是用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都是押韻的,至於出律,這是另外的問題,這裡省略。我想強調的是:近體詩或古體詩,都在中國文學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誕生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作為後人,在學習古人詩詞的時候,既要熟悉古人寫作背景、也要熟悉古人創作的技巧,包括平仄格式及押韻模式,不能以今非古,用今天的《中華新韻》的語境去套用古人詩詞,這無異於刻舟求劍。【七律】夢裡水鄉(新韻)
作者/楊業光
霽色雲衣水墨圖,煙村鶴影楚音殊。
千重蓮葉接天碧,萬朵荷花映日朱。
倚徙橋頭堪酌酒,留連渡口忍聞鴣。
蘭舟不解惜清夜,一曲陽關徹月湖。
-
9 # 留D
不押韻是用了現代語音去讀,現在的普通話語音受北方外族語音影響,很多音韻都與古漢語不同了,其實我們從詩韻可以知道語音在中原的變化的。如先秦時期的《詩經》,用廣府話讀就很押韻,唐詩用東莞東坑常平一帶的話去讀也很押韻,宋詞用客家話讀也很押韻的。從這些方面,也可以證明秦朝前後中原人講的語音是廣府話語音;唐朝前後口音就已經有了變化,口音接近廣州周邊珠三角洲一帶的了;再到宋時中原人的口音應該與現在客家口音接近。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中原人第一次進入嶺南是秦國的五十萬大軍,這支中原人由桂林那邊進入廣東,分佈於現在的梧州、鬱南、封開至廣州一帶,所以這部分人講的語音是廣府白話;中原人第二次進入嶺南是西晉五胡亂華時期,那時很多中原氏族為避戰亂,舉族南遷,早期是逃到江西與福建一帶,後來唐朝張九齡修通梅嶺古道之後,避居於江西福建的中原人遷徙到南雄珠璣巷,後再進入珠三角洲的平原地區,因此時早期的廣府人已佔據了番禺地區,這群人就只能在周邊地區定居了;第三次中原人進入嶺南是宋亡時期逃入嶺南的,因那時廣東的平原地區已有早期的人居住,這批人只能在山區地方居住了。這三批人帶來了中原三個時期的不同口音,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中原的口音一直在變化,所以不同時期的詩詞有不同的韻。到現在,再用現在的普通話讀舊詩詞是會有很多不押韻的。
-
10 # 小喵嗚的小狗子
如果用粵語去讀就非常押韻。粵語了閒讀han, 山讀san. 相信古漢語的這兩個字應該是比較接近粵語讀音,所以李白在創造時是押韻的,只是後來語言產生了變化。
-
11 # shengkay
很正常的,首先唐和唐之前的非律詩不是很講究平仄押韻的。其次,古代發音和現代發音以及地區發音有區別,現代漢語普通話其實已經胡語化,和當時的關中雅音是有很大區別的,這方面其實像章太炎等小學研究者早就提出過了。好比綠水的綠應該讀成路(音)等。第三,李白這個傢伙一向不按規矩出牌,不光是不押韻,而且字數不對的詩級多,這方面比較講究的是杜甫王維等。
-
12 # 木巋
不懂就問是個好習慣。
山和閒屬於同一韻“十五刪”,根據是《詞韻簡編》、《詞林正韻》中第七部的平聲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我貼出《詞韻簡編》的截圖為證(我畫線作了標記)。
-
13 # 鴻飛踏雪
一個好的作品 是來自於平時長期學習積累所得而成 李白 詩仙這首 獨坐敬亭山 能成千古名詩 不在於書寫格 律 詩韻的要求為章而只是作為激發揮豪的一時載體 作者更想呈現的是當下的心境與自然對話的共鳴 不在於過多的表現形式而重在內容的通篇雄闊厚遠 看唐詩大家凡是古律詩謹工整路線的佳品遠不如浪漫寫意路線的佳品多產流傳 李白 詩仙的雄文名篇獨步古今實至名歸…
-
14 # 詩人劉志強LZQ
【李白】的作品【獨坐敬亭山】裡的詩句。是押韻的。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自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這首詩,應該是五言【絕句】,
眾鳥對孤雲,【仄仄對平平】
高飛對獨自【平平對平仄】
盡對閒【仄對平】
這是一首五言格律詩,而且還是五言律詩中的下部分是五絕,五言律詩第五句,是眾鳥高飛盡,第六句孤雲獨去閒。
所以,【閒】xian【山】shan,韻母都是【安】an!
不是不押韻,是押的很好!
-
15 # 荷葉村夫
李白《獨坐敬亭山》用韻及平仄變化如下:
眾鳥高飛盡,仄仄平平仄
孤雲獨自閒。平平仄仄平(韻)
相看兩不厭,平平仄仄仄
只有敬亭山。仄仄仄平平(韻)
押十五刪韻,一點問題也沒有。但依平水韻,這首五言絕句,也只能看成首句不入韻的五言古絕。因為如果作為今絕,“相看兩不厭”的“兩”應為平,但實際上是仄。三仄腳可以在古絕古律中出現,在今絕今律中不能出現。總之,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作為首句不入韻的五言古絕,用韻完全符合平水韻五絕的要求。即可看成首句不入韻的今絕,也只有一個小問題,即“相看兩不厭”的“兩 ”當平用了仄,問題也不大。今之絕大多數學者也認為,詩的意境、意義為首,平仄次之。總之,非議本韻用韻(全無問題)系無稽之談。回答供參考。
-
16 # 開滿鮮花的夜晚
1.南朝的沈約們就對聲律多所研究,他主張的四聲說後世套用了,可他還有“八病”的苛求,簡直能把唐宋以來直至今天的平水韻們弄得呆若木雞、石狗、鏽疙瘩
2.來了個狂人李白,巍巍乎……滔滔乎……汪洋恣肆,一發而不可收。有人犯嘀咕:詩歌不是韻文麼?李白說了:你才氣短,必須要韻音罩著,爺不押韻的地方,你通知後世的小子,爺換韻了
再說,詩經押古韻,孔先師沒要求後人聲律,你就能要求同道及後人麼
再再說,詩三百開篇就是“關關雎鳩”,詩的要義是發乎情,用韻也是為了讀者念唱做打時如風行水上地理解和共鳴,讓人理解我華夏文明的高山嵯峨、大河洶湧蘊含日月的易理、社稷的民貴、春秋的食肉者鄙以及千千萬萬有教無類的鄉間百姓都是血肉之軀、可造之材,你小子霸佔聲律,不就是為了讓後世的搬磚者不批“碩鼠”、後世的外賣者不吼“伐檀”、你後世兒孫的老媽和姐妹不唱“關關雎鳩”了麼
-
17 # 鄰家有女2000
近體詩種類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絕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詩。排律則是律詩的延長)。其特徵主要有三點:①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與聯之間必須平仄相粘,即"句內相間,聯內相對,聯間相粘";②除首尾二聯外,中間幾聯必須對仗;③一般來說,詩韻必須押平聲韻,且必須是同一韻部的韻;④在一首詩中,新(中華新韻)舊韻(平水韻)必須分開,不能混用。
判斷一首格律詩的平仄格式,一是看首句第二字的平仄,也就是格律詩第一句第二字,是平聲字,就是平起格式,是仄聲字就是仄起格式;二是看第二句的尾字,是平聲,那麼整首詩就押這個字的同步韻部(特例孤雁出群格,首句押鄰韻,這是被允許的,古人認為首句可以不押韻,因此放寬了首句押鄰韻範圍。鄰韻,並不是韻書中韻部相鄰的韻,而是指讀音相似或相近的韻部字,這裡不展開。),因此,格律詩就四種平仄格式,即平起不押韻、平起押韻、仄起不押韻、仄起押韻。如上面列舉的李白的《獨坐敬亭山》,鳥,仄聲,首句盡,仄聲,不押韻,第二句尾字:閒,是平水韻十五刪韻,這首詩為仄起不押韻,押平水韻十五刪韻。同理,中華新韻也是一樣的,這裡略去。
因此此詩押韻!
-
18 # 瘋哥哥GIF
李白說,我不押韻的詩多了,你為啥挑了這首押韻的來說事,找茬嗎?
李白寫過很多詩,很多很多。但並不是每一首詩都是押韻的。
還有很多詩只有六句,比如《子夜吳歌·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讓人看得摸不到頭腦。
而李白還有很多長詩,名字尾字帶“歌”、“行”的很多即便押韻,但平仄也不齊整。
但這並不妨礙他的詩出名。當然這可不是他的“名人效應”,而是當時的社會狀態就是這樣的。
在唐以前,即便是到了唐早期,對詩並沒有嚴格押韻的要求。作者的注意點只在於“情感”和“意涵”,對於詩歌的形式沒有要求。
但在唐初,有一部分人已經不滿足於意涵的情感的表達, 對詩的形式(樣式)也有了要求。不但要押韻,還要求平仄。這一批的代表人物是宋之問,杜審言等人。杜審言不是別人,正是杜甫的爺爺。
宋之問和杜審言們,對詩歌有不一樣的追求。他們都追隨武則天,對權貴和宮廷生活十分嚮往,便極力在這方面下功夫,一是對藝術的追求,更重要的是為了以此顯示自己的才學,並獲得賞識。宋之問就因為詩寫得好,而被武則天賞識和重用。
這種風氣其實是源自南朝的陳朝。
隋朝以前,是南北朝並立的狀態,北朝征戰不斷,南朝奢靡混亂。偏安江南的遺民,也追求極致的“藝術”,陳後主陳叔寶就是這方面的專家,專寫靡靡之音。他們的詩沒有內容,便只好追求形式了。
這些就是格律詩的發展。
隋朝建立,對駢文和格律詩是有抵制的,說這些是糜爛的腐朽。隋朝沒多久就進入唐朝,大家寫詩也是不在在意形式的。
但隨著政局穩定,人們發現,寫詩可以做到“有內容、有情感、有形式”,對詩歌有更多的要求並不是壞事,於是才逐漸形成了格律詩,為了加以區別,把格律詩叫做“近體詩”,把不太在意的詩叫做“古體詩”。
李白寫了很多古體詩,但杜甫的詩基本都是近體詩。
不過,這一首是屬於近體詩的範疇,並沒有不押韻。
-
19 # 桃之夭夭老牛
獨坐敬亭山
[ 唐 ] 李白
zhòngniǎogāofēijìn
眾 鳥 高 飛盡,
gūyúndúqùxián
孤雲 獨去 閒。
xiāngkànliǎngbùyàn
相 看 兩 不厭,
zhǐyǒujìngtíngshān
只 有 敬 亭 山。
先把這首詩錄下來,帶拼音,使大家看清楚韻母。格律詩中五絕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七絕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這首詩四句,首句不入韻,那麼就看二四兩句。第二句尾字是“閒”,第四句尾字是“山”,在平水韻裡,閒和山都在“十五刪”裡,顯然是押韻的。題主認為不押韻,不知什麼意思。
回覆列表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唯有)
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作品,壓的是平水韻上平十五刪,現在詩詞用韻分為平水韻與中華新韻,唐朝的詩,必定是壓平水韻,題主所寫的問題是錯誤的。
這詩如果有爭議,也只是在絕句和古絕兩方面,我們可以先看一看這詩的平仄格律(括號內可平可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詩仙李白的主要成就不在格律,而在於誇張式的浪漫語言美,不應該用嚴格的格律來研究李白,喜歡正宮格律的人,可以選擇杜甫。絕律有拗救一說,第三句中的“不”如果按平聲來讀,也可以在本句形成拗救句。其實格律詩的平仄主要是指語言的起伏,只是一種詩體而已,是為內容服務,作者既可以用,也可以不遵守,只要寫出的作品,能得到大多數人肯定即可,格律與自由體不是對立關係。
好多失意的士人,都遠離朝廷,選擇幽靜的名山大川,不問世事,獨自清修。縱觀封建史書,在皇帝的手下工作,永遠都有派別在爭權奪利,能夠兼顧公私兩利的人少之又少。
李白在唐玄宗供奉翰林的時候,已經領略過權臣的排擠,當來到敬亭山,有感而發寫下此詩,面對此山,可以寬容李白的放縱不羈,對於作者與似人化的大山,都可以很好地相處。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當讀到李白的《獨坐敬亭山》,落魄者和詩仙應具有同感。對於一首詩,喜歡的人多了,也就成為傳世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