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影圖
-
2 # 常青樹146342525
白居易的詩深入淺出,詩意既普道又道出了普遍意義的真理。如《賦得古原章草送別》。古代科舉制度規定:凡指定,限定的題目作詩,須加"賦得"二字。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前四句流傳千古。當時白居易才十六歲,科舉時的習作。當時科舉是在長安。友人未料白居易有如此的詩才,怕白居易在長安能否立足,便說長安米貴。當看到這首詩時,便又講對白居易來說長安米不貴也。
白居易寫詩有的近似白話。但朗朗上口,每每都為佳句,他寫好詩有的一遍一遍地念給老太太們聽,修改的直至叫懂為止。例如:宣城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兩絲,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 他用口語化的形式在當時是要有好大勇氣的。
因此,白居易也是緊隨李白,杜甫的大家。他的好多詩句也廣流傳至今。巜長恨歌》裡的: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被無數人傳誦。
-
3 # Lingting1314
傳說,唐朝有這麼一位詩人,每寫一首詩,都要拿到田間地頭給種地的老大娘、老大爺聽一遍,如果聽懂了,就很滿意;有一點聽不懂,就拿回去修改,一直改到婦儒老少都能聽懂為止。這個人是誰呢,下面就請我們的主角隆重登場。
白居易,山西太原人。他生於官宦之家,從曾祖到父親都做過官,是個標準的官二代。
唐代宗大曆七年,也就是公曆772年這一年,唐朝偉大的詩人李白已經逝世10年,另一個偉大詩人杜甫也逝世兩年了。雖然唐朝詩人眾多,可是能與李杜二人並肩卻少之又少。
時代需要大英雄,唐代也需要大詩人。於是在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與李杜合稱為唐代三大詩人的白居易,在河南新鄭東郭宅適逢其實的出生了。
他本身就生在知識分子家庭,加上天資聰明,自己也刻苦,家教也嚴,綜合起來,想不出名都不行。六歲就能作詩,九歲就能辯別聲韻,但在學習上卻依然刻苦,據傳他讀書不分晝夜,讀的口舌都生了瘡,胳膊肘都磨出了繭子。可見,雖然身為官二代,自己不去努力,不去拼搏,也造就不了白居易這位傑出名詩人了。
白居易的一生,大部分都在當官,可是總不順利,不是被貶,就是調來調去,就沒安穩過。也由此可見他為人正直,憑自己真本事,從不屑於送禮行賄,跑官買官這種勾當。但作為一個詩人,他卻成就極大,可以說名動朝野,婦儒皆知。
白居易的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不用費腦子就能知道其中的意思,但同時語言又經過千錘百煉,每句都是精品。開頭講到的那個傳說,有人據此說白居易是田園詩人,我覺得大錯特錯,白居易在當時應歸於大眾詩人,全民偶像一類的。
白居易的詩體裁廣泛,形式多樣。連白居易的好朋友詩人元稹都說過,當時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道觀還是寺廟,都寫滿了白居易的詩;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誰不會吟白居易的詩,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乎。這可是真的,有史可查的。
從"離離原上草,一歲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綠蟻培新酒,紅泥小火爐",到《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就是擱到現在來說,有那句那首不膾炙人口,張嘴就能來上兩句的。
所以說,白居易的詩易懂,那可絕對不是蓋的,當時的農民伯伯能聽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沒什麼可懷疑的。
-
4 # 江城知事兒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白居易的詩,當時的農民是可以聽懂的。那麼,我們要先了解一下白居易,然後瞭解白居易詩的風格和特點。
【瞭解詩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其祖籍是太原,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稱之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也被世人稱為:“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出生不久,家鄉發生戰爭。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陽的履道里第度過,與劉禹錫唱和,時常遊歷於龍門一帶。作《池上篇》、《醉吟先生傳》自況。白居易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風格特點】
白居易的創作風格,主要從他的詩歌主張來看,可以總結為五點:通俗性、寫實性、抒情性、敘事性、諷喻性。他比較注重寫實,且通俗易懂,強調諷喻。白居易的閒適詩也有不小的成就,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以其平易的語言風格,淡薄悠閒的情調,常為後人所稱道。他的詩言平白淺切,生動自然,琅琅上口。他的筆下人物多數有相同的命運,而又有各自不同的遭遇。特別是個別事件和個別人物,都具有各自特色或者說特點,都具有典型形象的含義。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閒適”的生活反應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
【墓園之地】
白園是白居易的墓園,位於龍門東山的琵琶峰。白居易在詩裡曾說,“門前常流水,牆上多高樹。竹徑繞荷池,縈迴百餘步。”白園的設計已八九分的接近於此了。
白居易的詩強調了語言須質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所以說,當時農民是完全可以讀懂的。
回覆列表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詩人。
白居易自小聰明,在他的家鄉,他被鄉親們稱為神通,因為他五六歲就開始學寫詩,並且小有名氣。據說他開始寫詩的時候,每寫完一首詩,總先念給不識字的老婆婆聽,老婆婆如果有聽不懂的地方,他就再做修改,一直到改到能夠使她聽懂為止。
那時候,正是藩鎮割據的年代,連年戰爭,民不聊生,長安也不寧靜,米價飛漲。長安有個文學家顧況,恃才傲物,但總算有點名氣。白居易聽到顧況的名聲後,就帶上了自己的詩稿,去請教顧況。誰知顧況在看到白居易的名帖後,很傲慢地說:“居易,居易,只是近來長安米價貴,恐怕居住不那麼容易哦”,白居易硬著頭皮遞上了自己的詩稿,畢恭畢敬地向顧況請教,看到一個後生晚輩這樣懂禮,顧況也不好推辭,就接過詩稿漫不經心地翻了起來,忽然他眼睛一亮,盯著一首詩唸了起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讀到這裡,顧況不驚大叫一聲“好詩,好詩”,上前緊緊握住白居易的手,不好意思地說:“能寫出這樣的好詩,住在長安也沒什麼難的了,剛才是開玩笑,別見怪。”
白居易於是就在長安留了下來,他的詩名越來越甚,最後得到了唐憲宗的賞識,留他在長安當了官,最高做到左拾遺。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白居易因為詩而出名,也因為詩而招禍。
白居易寫詩有自己的創作主張,那就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就導致了他的詩歌充滿了現實主義色彩,針砭時弊,暗諷權貴,這樣不久他的官就被罷了。
他最出名的長篇樂府詩之一的《琵琶行》便是遭罷官以後所作。在潯陽江頭送別友人,本就傷感,正巧江上傳來一陣琵琶聲,竟是熟悉的京都樂曲,通曉音律的白居易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循聲而去……
天涯淪落人,你悲我亦悽,這首流傳千古的《琵琶行》就誕生了。
一個人的詩風和他的經歷有關,從上面所述就可以看出為什麼他的詩通俗易懂了。
白居易的事和李白,杜甫的詩不同就在於他不像李杜那樣愛用典,好古風。白居易的詩語言優美、通俗、音調和諧,形象鮮明,今人讀之尚不費勁,況於古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