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學 區域經濟學複習資料 11
一、名詞解釋 經濟區域:一國之內具有特定地域構成要素和自主權益,在專業 經濟區域 化分工仲擔負一定職能、濟上儘可能完整的地區。 經濟增長:通常指一定時期內區域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的增加,確 經濟增長 切地說是在提高經濟質量和經濟效益前提下區域經濟規模在數量上 的擴大。 配第---克拉克定理: 配第 克拉克定理:隨著全社會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就業人口 克拉克定理 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 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有了進一步提 高時,就業人口便大量向第三產業轉移。人們稱這種由產業結構變化 的規律為配第---克拉克定理。 集聚效應與擴散效應: 集聚效應與擴散效應 集聚效應是使資源要素和部分經濟活動趨 向於集聚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結果。擴散效應是指促使資源,要素和 部分經濟活動由地理空間上的過度集聚轉而趨向分散分佈的作用力 及其作用的結果,以及促使資源,要素和部分經濟活動主動地而非消 極被動地避免聚集不經濟現象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結果。 前向效益與後向效應:前向效應是指對上游產業的勞動效應,由 前向效益與後向效應 於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 老年人的需求將帶動傳統商品等一系列上游 產業的發展。後向效應是指對下游產業的推力效應,老年產業的形成 將為服裝、食品、特殊商品、交通、旅遊、娛樂、老年福利設施、住 宅、社群服務業等多種行業、產業帶來多種發展機遇。
經濟區劃: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按照既定的區劃原則、指標 經濟區劃 和標準,正確地識別客觀存在的經濟區,並把它們的空間邊界劃分出 來:二是著重對各經濟區的經濟發展條件和經濟現狀與潛力進行分 析,找出其經濟發展的優勢和麵臨的突出矛盾與問題,依據全國或上 一級經濟區發展的總要求、宗戰略,對各經濟區未來的發展方向、目 標、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的調整與演變等進行戰略性謀劃,提出相應 的對策。 區域差異與區域優勢: 區域差異與區域優勢 區域差異表示區域結構在經濟發展中的多 方面差別,如區域之間在經濟發展條件、經濟總量和結構、資源配置 效率等方面的差別。 區域優勢是指一個區域客觀存在的比較有利的自 然、經濟、技術和社會條件,以及在這些條件的基礎上透過區域經濟 執行所形成的具有跨區域意義的經濟門。 先發優勢與後發優勢:先發優勢通常存在於發達國家或地區,指 先發優勢與後發優勢 的是率先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或地區在發展中多擁有的有利條件。 後發優勢通常存在於發展中家或地區, 指的是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和遲 緩的國家和地區在發展中所具有的有利條件, 使之處於對經濟發達國 家的趕超狀態。 勞動地域分工:一個國家內部的不同區域,根據各自的條件和外 勞動地域分工 部環境, 在發揮優勢的前提下進行產業和產品生產方面的分工勞動和 協作,是社會經濟活動在地域空間上的有機組合。 初級區際貿易與高階區際貿易: 初級區際貿易與高階區際貿易 初級區際貿易指由於自然條件不 同形成的產品差異而引起的貿易,它主要起著衚衕不有無、取長補短
的作用。 高階區際貿易指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因生產結構相異而形成 的交換關係, 最高階的區際貿易是高度分工基礎上形成的高度協作關 系。 城市與城市化:城市是以一定的空間巍峨界限的,以非農業人口 城市與城市化 為主體的,集約人口與經濟的複雜社會綜合體。城市化是指隨著經濟 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村分散的人口、勞動力和農業經濟活動不斷地 進行空間上的集聚而逐漸轉化為城市的經濟要素。 縣域經濟:是行政區與經濟區重合的區域經濟,作為以縣為組建 縣域經濟 的縣級經濟,其行政管轄的邊界是劃定的;作為長期發展自然形成的、 與周邊城鄉聯絡緊密的區域經濟,其經濟活動的邊界是動態的、模糊 的。 二、簡答題 1 區域經濟發展要素有哪些, 區域經濟發展要素有哪些, 它們對支援和推動區域經濟執行有哪些 意義? ( 意義?p(19-20) ) 答:區域經濟發展要素有:①自然條件與歷史基礎;自然資源是 一種基礎性的物質因素,對區域勞動生產率提高、產業結構形成和資 本原始積累都有重要作用。歷史基礎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凝 結。歷史形成的生產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②人口與勞 動力;從消費角度講人類需求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從生產者角度講 一定的人口數量和適當的人口增長是保證區域勞動力供給的前提。 勞 動力的數量和質量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力量。③資本;區域經濟 發展的現實說明,積累資金、引進資金、爭取資金確實是經濟起飛的
關鍵一環,區域資本的形成和有效使用,最各種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 起著黏合作用。④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日益顯示其對當代經濟發展的 巨大推動作用,科技進步與創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先導。⑤組織與管 理;區域組織、管理效率決定區域的資源配置能力。 2 區域經濟成長可劃分為哪些階段, 區域經濟成長可劃分為哪些階段, 哪些階段 每個階段有什麼特徵?p 36-38) 每個階段有什麼特徵? ( ) 答:經濟成長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①起步階段即工業化準備階 段; 經濟增長呈上升趨勢, 但生產力水平和勞動生產率認仍相當低下, 資金、技術、人才是發展的瓶頸。②起飛階段即工業化初期及其後的 持續成長階段;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長足發展,區域經濟和居民收入 持續增長。③成熟階段即工業化後期階段;經過長期的持續成長,區 域經濟進入了一個穩定增長產業更替的階段。城鄉關係趨於協調融 合。④提升階段即工業化時期的新成長階段;在宏觀背景上意味著工 業化城市化現代化任務已經實現, 傳統的工業經濟時代將讓位於以知 識為基礎的新經濟時代。 3 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型別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p(93-95) 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型別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 ) 答: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型別及其特點:①極核式空間結構;指 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增長極成為區域的經濟和社會活 動的極核, 對區域內其他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主導作用的一種區 域空間結構。增長極一旦形成,便會產生區域要素的極化過程。以其 強大的吸引與輻射功能, 對區域其他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著主 導作用。②點軸式空間結構;它是在極核空間結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的,由區域內的增長極與周圍其他的經濟活動集聚點,藉助於交通通
信能源供給等線路連線起來而構成, 彼此間具有緊密聯絡或功能互補 的點軸式空間結構。在經濟軸線形成後,位於軸線上的增長極和其他 點將會因發展條件的改善而使發展加速、規模擴大,並因此而引起軸 線規模的相應擴大。③網路式空間結構;是以點軸式空間結構為基礎 進一步發展起來的,以各種交通通訊動力供給等線路為樞紐帶,將區 域內各地不同等級不同型別與功能的經濟活動集聚點互相連線和溝 通而形成的網路式空間結構。一個點可能與多個點發生聯絡,以滿足 獲取發展所需的足夠資源要素以及開拓市場的需要。 4 區域空間經濟活動中的區位指向性可分為哪些型別,各有什麼內 區域空間經濟活動中的區位指向性可分為哪些型別, 位指向 涵?(P97) ) 答:所謂區位指向性,是指經濟活動(或產業部門、行業、企業) 在選擇最佳區位時, 向能夠滿足自身主要佈局要求或適合自身技術特 點的特定區位接近的傾向性。有以下幾種型別:①自然條件和自然資 源指向。 這類區位指向是指經濟活動的區位受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分 布的強烈制約, 在空間分佈上趨向於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適宜而又集 中的地方。②原料地指向。某些在生產過程中中耗費原料多或原料不 適宜遠距離、長時間運輸的經濟活動,它們的區位傾向於選擇在原料 集中供給地,因而表現為這種原料地指向。③燃料動力指向。一些經 濟活動在生產過程中要消耗大量勞力供給, 它們在區位選擇上一般傾 向於盡可能靠近燃料動力供給地。④勞動力指向。部分經濟活動在生 產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勞動力或對某種型別的勞動力有很強的依賴 性, 因而其區位選擇明顯地趨向於合適的勞動力集中且供給充裕的地
方,從而表現為勞動力指向。⑤消費市場指向。某些經濟活動是直接 為消費者服務的, 或是其生產經營對市場需求變化及市場行情波動很 敏感,或是其產品因笨重、體積龐大、易腐爛變質等原因而不宜遠距 離運輸,因而它們的區位選擇趨向於消費市場。⑥交通樞紐指向。有 些經濟活動的運輸費用在其產品總成本中所佔的比重很大, 或是為了 便於從不同的地方獲得原材料於燃料, 或是為了便於向多個市場地發 送產品,它們在區位選擇上往往趨向於運費最低或運輸便捷的地方, 從而就常常分佈在交通樞紐。 5 什麼是可持續發展?用可持續發展觀察區域經濟有哪些新特點? 什麼是可持續發展?用可持續發展觀察區域經濟有哪些新特點? p(136-138) ( ) 答: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 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它包括三大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 原則,共同性原則。從可持續發展可以觀察出以下區域經濟特點:第 一,作為可持續發展空間載體的區域,是既有經濟區域特徵,又有自 然地理特徵的區域。比如說,西部大開發仲四川提出“建設長江上游 生態屏障” ,西北荒漠地區提出“重建秀美山川” 。第二,作為可持續 發展的區域經濟活動,其經濟增長、結構基礎,更加依賴於資源永續 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和生態良性迴圈。自然資源環境生態能否提供可 持續發展的供給, 成為區域經濟持續增長, 經濟結構持續最佳化的關鍵。 第三, 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效益、 環境效益、 生態效益具有外溢性特徵, 因而區域協調城鄉協調具有更加特殊的意義。 由於區域之間經濟社會 發展不平衡,客觀上存在區域差異和發展差距,因而可持續發展中的
區域協調、城鄉協調更有新的涵義和重要性。 6 地方政府的區域經濟政策手段主要有哪些?(P242) 地方政府的區域經濟政策手段主要有哪些? 答:1、公共投資政策。這是地方政府發展區域經濟基本的,也 是最重要的手段。改革開放,特別是 1994 年中國實施的分稅制改革, 從經濟利益關係上重新調整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地方政府實施有效 地公共投資政策才成為現實。2、市場政策。主要是指對經濟槓桿的 運用。 如地方政府為調控生產要素流出而採取的地區市場政策---財政 補貼政策、減免稅收政策等,以及為吸引生產要素向區內流入的地區 市場政策----高工資吸引人才政策、提供優越投資環境的政策等。3、 邊緣地區政策。區域的邊緣地區,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向受到地方 政府的重視,並對這些邊緣地區採取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以調節生 產要素的流向。
區域經濟學 區域經濟學複習資料 11
一、名詞解釋 經濟區域:一國之內具有特定地域構成要素和自主權益,在專業 經濟區域 化分工仲擔負一定職能、濟上儘可能完整的地區。 經濟增長:通常指一定時期內區域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的增加,確 經濟增長 切地說是在提高經濟質量和經濟效益前提下區域經濟規模在數量上 的擴大。 配第---克拉克定理: 配第 克拉克定理:隨著全社會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就業人口 克拉克定理 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 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有了進一步提 高時,就業人口便大量向第三產業轉移。人們稱這種由產業結構變化 的規律為配第---克拉克定理。 集聚效應與擴散效應: 集聚效應與擴散效應 集聚效應是使資源要素和部分經濟活動趨 向於集聚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結果。擴散效應是指促使資源,要素和 部分經濟活動由地理空間上的過度集聚轉而趨向分散分佈的作用力 及其作用的結果,以及促使資源,要素和部分經濟活動主動地而非消 極被動地避免聚集不經濟現象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結果。 前向效益與後向效應:前向效應是指對上游產業的勞動效應,由 前向效益與後向效應 於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 老年人的需求將帶動傳統商品等一系列上游 產業的發展。後向效應是指對下游產業的推力效應,老年產業的形成 將為服裝、食品、特殊商品、交通、旅遊、娛樂、老年福利設施、住 宅、社群服務業等多種行業、產業帶來多種發展機遇。
經濟區劃: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按照既定的區劃原則、指標 經濟區劃 和標準,正確地識別客觀存在的經濟區,並把它們的空間邊界劃分出 來:二是著重對各經濟區的經濟發展條件和經濟現狀與潛力進行分 析,找出其經濟發展的優勢和麵臨的突出矛盾與問題,依據全國或上 一級經濟區發展的總要求、宗戰略,對各經濟區未來的發展方向、目 標、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的調整與演變等進行戰略性謀劃,提出相應 的對策。 區域差異與區域優勢: 區域差異與區域優勢 區域差異表示區域結構在經濟發展中的多 方面差別,如區域之間在經濟發展條件、經濟總量和結構、資源配置 效率等方面的差別。 區域優勢是指一個區域客觀存在的比較有利的自 然、經濟、技術和社會條件,以及在這些條件的基礎上透過區域經濟 執行所形成的具有跨區域意義的經濟門。 先發優勢與後發優勢:先發優勢通常存在於發達國家或地區,指 先發優勢與後發優勢 的是率先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或地區在發展中多擁有的有利條件。 後發優勢通常存在於發展中家或地區, 指的是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和遲 緩的國家和地區在發展中所具有的有利條件, 使之處於對經濟發達國 家的趕超狀態。 勞動地域分工:一個國家內部的不同區域,根據各自的條件和外 勞動地域分工 部環境, 在發揮優勢的前提下進行產業和產品生產方面的分工勞動和 協作,是社會經濟活動在地域空間上的有機組合。 初級區際貿易與高階區際貿易: 初級區際貿易與高階區際貿易 初級區際貿易指由於自然條件不 同形成的產品差異而引起的貿易,它主要起著衚衕不有無、取長補短
的作用。 高階區際貿易指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因生產結構相異而形成 的交換關係, 最高階的區際貿易是高度分工基礎上形成的高度協作關 系。 城市與城市化:城市是以一定的空間巍峨界限的,以非農業人口 城市與城市化 為主體的,集約人口與經濟的複雜社會綜合體。城市化是指隨著經濟 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村分散的人口、勞動力和農業經濟活動不斷地 進行空間上的集聚而逐漸轉化為城市的經濟要素。 縣域經濟:是行政區與經濟區重合的區域經濟,作為以縣為組建 縣域經濟 的縣級經濟,其行政管轄的邊界是劃定的;作為長期發展自然形成的、 與周邊城鄉聯絡緊密的區域經濟,其經濟活動的邊界是動態的、模糊 的。 二、簡答題 1 區域經濟發展要素有哪些, 區域經濟發展要素有哪些, 它們對支援和推動區域經濟執行有哪些 意義? ( 意義?p(19-20) ) 答:區域經濟發展要素有:①自然條件與歷史基礎;自然資源是 一種基礎性的物質因素,對區域勞動生產率提高、產業結構形成和資 本原始積累都有重要作用。歷史基礎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凝 結。歷史形成的生產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②人口與勞 動力;從消費角度講人類需求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從生產者角度講 一定的人口數量和適當的人口增長是保證區域勞動力供給的前提。 勞 動力的數量和質量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力量。③資本;區域經濟 發展的現實說明,積累資金、引進資金、爭取資金確實是經濟起飛的
關鍵一環,區域資本的形成和有效使用,最各種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 起著黏合作用。④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日益顯示其對當代經濟發展的 巨大推動作用,科技進步與創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先導。⑤組織與管 理;區域組織、管理效率決定區域的資源配置能力。 2 區域經濟成長可劃分為哪些階段, 區域經濟成長可劃分為哪些階段, 哪些階段 每個階段有什麼特徵?p 36-38) 每個階段有什麼特徵? ( ) 答:經濟成長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①起步階段即工業化準備階 段; 經濟增長呈上升趨勢, 但生產力水平和勞動生產率認仍相當低下, 資金、技術、人才是發展的瓶頸。②起飛階段即工業化初期及其後的 持續成長階段;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長足發展,區域經濟和居民收入 持續增長。③成熟階段即工業化後期階段;經過長期的持續成長,區 域經濟進入了一個穩定增長產業更替的階段。城鄉關係趨於協調融 合。④提升階段即工業化時期的新成長階段;在宏觀背景上意味著工 業化城市化現代化任務已經實現, 傳統的工業經濟時代將讓位於以知 識為基礎的新經濟時代。 3 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型別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p(93-95) 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型別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 ) 答: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型別及其特點:①極核式空間結構;指 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增長極成為區域的經濟和社會活 動的極核, 對區域內其他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主導作用的一種區 域空間結構。增長極一旦形成,便會產生區域要素的極化過程。以其 強大的吸引與輻射功能, 對區域其他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著主 導作用。②點軸式空間結構;它是在極核空間結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的,由區域內的增長極與周圍其他的經濟活動集聚點,藉助於交通通
信能源供給等線路連線起來而構成, 彼此間具有緊密聯絡或功能互補 的點軸式空間結構。在經濟軸線形成後,位於軸線上的增長極和其他 點將會因發展條件的改善而使發展加速、規模擴大,並因此而引起軸 線規模的相應擴大。③網路式空間結構;是以點軸式空間結構為基礎 進一步發展起來的,以各種交通通訊動力供給等線路為樞紐帶,將區 域內各地不同等級不同型別與功能的經濟活動集聚點互相連線和溝 通而形成的網路式空間結構。一個點可能與多個點發生聯絡,以滿足 獲取發展所需的足夠資源要素以及開拓市場的需要。 4 區域空間經濟活動中的區位指向性可分為哪些型別,各有什麼內 區域空間經濟活動中的區位指向性可分為哪些型別, 位指向 涵?(P97) ) 答:所謂區位指向性,是指經濟活動(或產業部門、行業、企業) 在選擇最佳區位時, 向能夠滿足自身主要佈局要求或適合自身技術特 點的特定區位接近的傾向性。有以下幾種型別:①自然條件和自然資 源指向。 這類區位指向是指經濟活動的區位受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分 布的強烈制約, 在空間分佈上趨向於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適宜而又集 中的地方。②原料地指向。某些在生產過程中中耗費原料多或原料不 適宜遠距離、長時間運輸的經濟活動,它們的區位傾向於選擇在原料 集中供給地,因而表現為這種原料地指向。③燃料動力指向。一些經 濟活動在生產過程中要消耗大量勞力供給, 它們在區位選擇上一般傾 向於盡可能靠近燃料動力供給地。④勞動力指向。部分經濟活動在生 產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勞動力或對某種型別的勞動力有很強的依賴 性, 因而其區位選擇明顯地趨向於合適的勞動力集中且供給充裕的地
方,從而表現為勞動力指向。⑤消費市場指向。某些經濟活動是直接 為消費者服務的, 或是其生產經營對市場需求變化及市場行情波動很 敏感,或是其產品因笨重、體積龐大、易腐爛變質等原因而不宜遠距 離運輸,因而它們的區位選擇趨向於消費市場。⑥交通樞紐指向。有 些經濟活動的運輸費用在其產品總成本中所佔的比重很大, 或是為了 便於從不同的地方獲得原材料於燃料, 或是為了便於向多個市場地發 送產品,它們在區位選擇上往往趨向於運費最低或運輸便捷的地方, 從而就常常分佈在交通樞紐。 5 什麼是可持續發展?用可持續發展觀察區域經濟有哪些新特點? 什麼是可持續發展?用可持續發展觀察區域經濟有哪些新特點? p(136-138) ( ) 答: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 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它包括三大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 原則,共同性原則。從可持續發展可以觀察出以下區域經濟特點:第 一,作為可持續發展空間載體的區域,是既有經濟區域特徵,又有自 然地理特徵的區域。比如說,西部大開發仲四川提出“建設長江上游 生態屏障” ,西北荒漠地區提出“重建秀美山川” 。第二,作為可持續 發展的區域經濟活動,其經濟增長、結構基礎,更加依賴於資源永續 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和生態良性迴圈。自然資源環境生態能否提供可 持續發展的供給, 成為區域經濟持續增長, 經濟結構持續最佳化的關鍵。 第三, 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效益、 環境效益、 生態效益具有外溢性特徵, 因而區域協調城鄉協調具有更加特殊的意義。 由於區域之間經濟社會 發展不平衡,客觀上存在區域差異和發展差距,因而可持續發展中的
區域協調、城鄉協調更有新的涵義和重要性。 6 地方政府的區域經濟政策手段主要有哪些?(P242) 地方政府的區域經濟政策手段主要有哪些? 答:1、公共投資政策。這是地方政府發展區域經濟基本的,也 是最重要的手段。改革開放,特別是 1994 年中國實施的分稅制改革, 從經濟利益關係上重新調整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地方政府實施有效 地公共投資政策才成為現實。2、市場政策。主要是指對經濟槓桿的 運用。 如地方政府為調控生產要素流出而採取的地區市場政策---財政 補貼政策、減免稅收政策等,以及為吸引生產要素向區內流入的地區 市場政策----高工資吸引人才政策、提供優越投資環境的政策等。3、 邊緣地區政策。區域的邊緣地區,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向受到地方 政府的重視,並對這些邊緣地區採取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以調節生 產要素的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