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山收藏
-
2 # 東家APP
古往今來,中華文化深深地浸透著“竹”的印痕,歷代的繪畫詩文等,無不讚美著竹,孤高、直節、清靈的品格。
今天說一說竹雕裡的翻簧竹刻。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翻簧竹刻藝術這朵竹苑奇葩,期待著技藝的傳承和發展,使其更富有生命活力。
竹簧,又稱翻簧,翻簧竹雕是一種精美的漢族雕刻藝術品,起源於清同治年間,採用浙江當地特有的大毛竹去掉青皮,再分層開剝,翻出竹簧,再經手工造型、彩繪、雕刻、油漆等加工的綜合性手工藝品。花色品種繁多,有花瓶、鏡框、提籃、檯燈、筆筒、棋盤、茶盆、竹根佛像、小型屏風等,實用美觀。
現今,竹簧雕刻藝術以浙江的黃岩等地、四川的江安、湖南的邵陽等地為主要產地。
竹中山水各不同浙江的黃岩竹簧雕刻,其工藝是將毛竹去青取簧,經過煮、壓、刨、曬等工序後,膠合或鑲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後磨光,配上紅木等其他裝飾材料,製成花瓶、茶葉盒、筆筒、臺屏、雅扇等各種工藝品,再在上面雕刻成各種山水、人物、花鳥圖案,產品色澤光潤,類似象牙。淺浮雕和線雕是翻簧製品的主要表現手法,線條粗中有細,疏密結合,特別精緻。
一九二九年杭州西湖博覽會和一九三三年南京全國工藝品展覽會上,黃岩翻簧竹雕分別獲銀獎、特等獎。一九六四年五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慕名特來黃岩,參觀黃岩翻簧竹雕,並給予極高的評價:“黃岩翻簧竹雕採用國畫手法,把繪畫技巧與雕刻手法融為一體,有畫面、有題款、有圖章,構成一幅幅有詩情畫意的工藝品。‘真不愧’浙江三大雕之一。”
邵陽竹簧在保留傳統藝術特點的基礎上,更加講究畫面章法,刀法多變,融繪畫、書法、金石、版畫、雕刻等為一體,博取眾長。1950年,毛主席出訪蘇聯,特訂了8件邵陽翻簧竹刻工藝品,作為給斯大林祝壽的禮物。竹藝大師曾劍潭首創竹簧腹空圖形鏤雕技術,創作了中國竹簧雕刻史上首件腹空雕作品;竹藝大師胡恆明的六方竹簧瓶更是竹簧工藝中的精品,線條深淺適度,脫俗清麗 。
由於氣候、地理的原因,江安境內竹種豐富、門類眾多。江安竹雕藝人們繼承空雕、浮雕、淺雕等手法,創造了竹簧鑲嵌、畫筆勾刀等新工藝,把原來的淺雕、淺浮雕發展到著色、彩色竹雕、彩繪和主體浮雕,突破了楠竹本身形態的束縛,造型別致,雕工精細,獨樹一幟。
竹簧雕刻中,有一種絕技是“堆雕”和“明筋鑲嵌”。堆雕即將多層竹簧嵌壓在一起進行雕刻,每層保留圖案,用“起堂子”之法去掉多餘部分,從而達到向背分明、層次豐富,立體感強的效果。明筋鑲嵌是利用竹塊橫截面的花紋斑點(俗稱“明筋”)鑲嵌成幾何圖案,貴在每塊之間毫無縫隙,渾然一體,使無人工痕跡。此技難以掌握,常人不敢染指。
翻簧竹刻有著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很高的藝術成就,典雅、秀美。有的畫面重巒疊嶂,密而不滯,靈秀多姿;有的將複雜的自然景色予以集中和高度概括,以小充大,流利放縱,刀簡意亂;有的則傾向於雕刻的精細,所刻山水極窮其工。
竹藝術品兼具實用與審美的兩種功能,它不僅能體現人們的物質生產技能,還顯現了其文化性格與審美追求。
回覆列表
竹雕,顧名思義,就是以竹子為本進行的雕刻創作。
能根據竹顏色變化而進行的巧雕才是上層。
幾件精美的竹根雕,老料,留釘,件件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