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淨視界amituo

    南無阿彌陀佛

    問:我現在唸佛,每天還是有很多煩惱;在沒有往生淨土之前,還不夠快樂,唸佛一樣悶悶的,也覺得單調。如果去學禪或學密還感覺有一點味道?

    答:根本上來說,一個人會希望唸佛往生極樂世界,是因為了解這個世間的不究竟,對這個世間有厭離心,以及對極樂世界的欣喜嚮往,也就是所謂的“厭穢欣淨”“離苦得樂”。一個唸佛人,他固然還沒有到極樂世界,但是那一種安穩跟法喜是勝過一切的。

    如果沒有這樣的法喜與安心,表示他對於世間的苦,對人生根本上的罪業、煩惱還沒有很深的認知;對於彌陀救度的可貴性,將來能往生極樂世界的難得、殊勝也未徹底瞭解。因此,固然知道唸佛可以往生,可是那種歡喜心非常的小,抵不過人間種種的苦惱。

    如果真正瞭解世間的苦惱、六道輪迴的劇苦,瞭解自身力量的薄弱、世間的無常的話,而他又聽到彌陀的呼喚,必定是有法樂的。

    當然,只要還活著,就難免有生活上的苦惱。但是這些苦惱卻是浮在面上的,內心深層的那種法樂,就好像長江底下的水,是持續而且強韌、不間斷的。

    所以,如果真的覺得自己已經信受彌陀的救度,可以說是有安慰、有法喜在內心之中的,不管壽命是長還是短,他不會因為這樣而苦惱的。尤其瞭解,在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當中,人本來就是各有各的業報,想長壽未必能長壽,希望現在馬上往生也不可能。所以信受彌陀救度的人,長命也可以,短命也可以。他不貪生,也不怕死。因為他有因果的信仰,所以即使他希望長壽可是卻不能長壽,他也比較不會那麼怨天尤人;或者想早一點往生卻不能如願,他也不會像一般人那樣苦惱。

    總之,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今生會有彌陀的安排,壽命的長短、命運的窮通、遇事的禍福,他是任憑彌陀安排的。

    每一個人的命運是自己造就的,是抱怨不得的。而且,既然背後有彌陀的安排,一個信佛、唸佛的人,他一生當中就會安於彌陀的救度,安於專稱彌陀佛名這一個法上的。他不會認為說“離往生還有好幾十年,這幾十年要我念佛、安於淨土教理,好像有所缺失,所以我想去學禪宗、密宗,或者研究其他玄妙的教理”,他不會這樣的。

    或者他也會想去了解禪宗是什麼、密宗是什麼,甚至喜好玄妙的境界;可是在他的內心當中,始終是仰信淨土法門,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始終以這個作為他最高、最可貴的享受,所以他不會去轉修其他的法門,也不可能退轉於淨土的道理之外。縱然有好奇心,可是對他來講,密宗、禪宗或者一些殊勝不可想象的境界都不比淨土好,也不比唸佛來得簡單、殊勝。真的信受淨土法門,就會有這個觀念和心態。

    你說雖然唸佛,但在還沒有往生的這些年會覺得孤單、寂寞,不如再去學其他的法門,甚至現在不學淨土沒關係,先學其他的調劑調劑人生,一旦差不多七老八十了,再專心念佛也來得及,是嗎?會有這種觀念,一方面是不瞭解人生無常,一方面是不瞭解淨土法門的殊勝。淨土法門的殊勝是超勝學禪、坐禪的喜悅,也超勝密宗的感應及任何超心理現象的如意境界的。

    剛才淨宗法師和大家談“人生的目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年輕人對人生目的這種事情是比較有敏銳度的。因為人一旦步入中年、老年,思維就遲鈍了,一方面是心思都放在事業、家庭、交際、應酬上了,一方面是腦筋比較鈍了。反而是在就學這個階段,心思比較靈敏,也沒有事業、家庭、社會交際應酬這些壓力,所以往往會對於未來——“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個問題比較有敏銳思維。釋迦牟尼佛在年輕的時候,甚至年幼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

    一旦畢業了,接下來就是忙著成家立業,孩子生下後責任就更重了。

    對於“人生的目的”這樣的命題,大家有沒有曾經在心中浮現,甚至好好地去思維呢?

    問:對於人生的目的也曾想過,有時候也想不出來,甚至感到恐慌、害怕。以前聽到淨宗法師的光碟開示也曾感覺法喜,可是過了之後,煩惱又來了?

    答:佛法貴在“多聞熏習”。我們的腦筋是很容易淡忘的,所以對法義要多聞熏習,這樣法樂、法味就能反覆地在我們心中浮現。

    還有,唸佛會覺得枯燥乏味,是因為對這句名號的內涵不瞭解。如果瞭解名號內涵的話,他念佛永遠都不會覺得枯燥無味,內心永遠都有法味,都有安慰。所以,可以進一步去了解這句名號的內涵,去了解這句名號的功德利益,也可以多看《唸佛感應錄》這一類的書。因為“理論不如根據,事實勝過雄辯”,道理講得那麼多,可是如果沒有應驗、根據的話,總覺得隔了一層。《唸佛感應錄》當中就有很多這一類的真人真事。

    “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體”,所謂“名體不二”。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呢?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佛。這尊佛為了眾生,經過了五劫的思維,思維四十八大願,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把十方眾生看成是他離散的獨子,悲切地呼喚獨子回家,長久以來都為獨子建設美好的家園,準備充分的旅費。

    法藏菩薩成佛之後,就成就了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句名號不只是白紙黑字而已,不只是一個聲音而已,而是有阿彌陀佛的悲心在裡面。就好像“媽媽”兩個字,有親生母親的悲心在裡面一樣。這句名號就是具有這種彌陀的悲心,有彌陀的眼睛、耳朵。我們稱念他、禮拜他、想念他,阿彌陀佛時時刻刻都聽到了、看到了、知道了。這句名號充滿了彌陀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願大力、大神通、大功德。這句彌陀名號是活靈活現的,念他,阿彌陀佛應聲而現,大放光明。如果有不吉祥,當下會轉為吉祥;如果有不清淨,當下會轉為清淨。這一生當中如果是短命的,虔誠唸佛就會消災延壽;如果是苦厄的人生,就會轉為平順的人生,所謂“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所以,這句名號給我們的感受是非常溫暖的。念起這句名號,我們會非常感動。固然我們是貪瞋痴妄想雜念的凡夫,一面唸佛,一面有雜想妄念,可是,我們一面雜想妄念,一面又是在唸佛!雖然妄念與唸佛交雜,但心底始終是有法味、有安慰的。曉得彌陀不因為我們有妄想雜念而厭棄我們、拒絕我們,他還是始終對我們攝取不捨。就像慈愛的父母有兩個兒女,對那個比較軟弱、甚至是智障的兒女會較為疼惜,給予更多的關懷一樣。

    所以,想到我們的煩惱特別重、妄想雜念特別多,就回思阿彌陀佛反而對我們是加倍地關愛,關愛的眼神都不離開我們。能做如此的思維,瞭解這句彌陀名號的功能,自然唸佛就不會覺得枯燥無味了。

    人往往是很好奇的。固然學這個法門,在這個法門當中也得到法喜,也瞭解這個法門殊勝的道理,可是密宗、禪宗畢竟沒有接觸過,所以會想去了解。如果有這種好奇心,無妨去認識看看。可是始終要把握:只有淨土法門才能解決我們的生死輪迴,只有這句名號才真正是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的無上功德。

    所以,應先深入我們這個法門、通達我們這個法門之後,有什麼好奇心再去探究。

    像我本人也是這個樣子。我在沒有出家之前,就早晚打坐,所看的、所思維的,也是“明心見性”這方面的道理。出家之後,一開始也是鑽研這方面的道理,可是經過幾年,就曉得我不是那種根機。而且,自古以來,許多高僧大德,即使大徹大悟了,他最後還是歸入淨土法門,迴向往生極樂世界,何況我們呢?所以我就放棄禪的修習了。

    對於密宗,在二十四、五年前,臺灣正逢密宗興起,很多人都在好奇密宗。那時候我就想:密宗到底講什麼?有什麼殊勝?務必也要了解一下。而與其在臺灣接觸第二手資料的密宗,不如直接就到西藏、尼泊爾。所以我也到尼泊爾的喇嘛廟住了一個月,之後我就感受到,修密宗困難、複雜,同時又不比唸佛簡易、殊勝。

    禪密我都是這樣摸索過來的,在瞭解之後,我就不再好奇其他任何的法門,一點點好奇的起心動念都沒有。

    所以,如果對其他法門有好奇的話,那也沒關係,但是要先對淨土法門正確地瞭解、掌握之後,再去好奇其他的,這樣才能真正瞭解淨土宗的殊勝。

    以佛法的角度來說,大家年紀輕輕就能遇到這個法門,並且肯定這個法門,是有宿世的善根與智慧的,而且這種智慧是大智大慧。我們還沒有深入經藏,智慧、行持都不如以前的高僧大德,怎麼能說是大智大慧呢?因為我們逢遇的是彌陀這個不可稱、不可說、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名號的法門,所以等同有那種智慧。如果沒有那種智慧,可能我們就遇不到,甚至不相信。

    然而,這種智慧是來自於佛的恩賜,不是我們自己所產生的。我們相信、接受,就能讓我們脫離三界六道的輪迴,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如果我們不相信、不接受,即使我們有再高深的學問、智慧去理解深奧的道理,可是還是生死輪迴。因為以我們凡夫而言,惡業多,善業少,如果不是仰靠彌陀的救度,人一死,就要受到閻羅王的審判、刑罰,到時候那種學問、智慧能派上什麼用場呢?

    所以,即使毫無文化的人,他能遇到這個法門,就表示他有大福報,而且福報是很深厚的;他能相信這個法門,就是有大智慧。《阿彌陀經》講“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所以我說能夠受持唸佛法門,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學密宗、學禪宗,即使大徹大悟了,他如果沒有歸向淨土,仍是輪迴凡夫。“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當下隨業流轉。因為他還沒有達到業盡情空,煩惱業障還在。

    弘揚我們這個法門,雖然我們再怎樣的沒有慈悲,小慈小悲都談不上,可是因為我們弘揚這個法門,那個功德是大慈大悲的功德,是大願大力的功德。

    大家雖然年紀輕輕,卻能夠肯定我們這個法門,這是非常難得的。所以希望大家先深入、貫通我們這個法門。之後如果對其他法門或現象好奇,將來也可以去了解,經過了解之後就不會再好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科機械專業想跨專業考研到計算機專業,有哪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