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東嚶嚶俠
-
2 # 鑫時空
據古人類學的研究,兩百多萬年前的古猿已進化為能人;兩百萬年以後,又進化為直立人。據最新的遺傳基因研究,300萬年前的東非阿法種南猿是人類的直系祖先,最遲在170萬年前,直立人的是跡已到達中國大陸。
女媧,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在傳說中,她與兄長伏羲結為夫妻,並繁衍子孫。還有傳說人類是她用黃土摶造而成,並煉五色石補天,折斷鰲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人民得以安康。
人類是怎麼起源的?這是人們最感興趣的問題之一。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流傳著許多優美的神話傳說。《聖經》中說,上帝創造了日、月、星辰、植物、動物之後,按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造出人類的始祖亞當,並把靈魂注入亞當的身體,於是亞當有了生命。上帝又在亞當熟睡時從他身上抽出一根肋骨造出他的配偶夏娃。亞當與夏娃偷嚐禁果被逐出伊甸園之後,生息繁衍後代,成為人類的老祖宗。
在印地安的霍比族則流傳著全世界的人最初是同一膚色的說法。一天,一個神靈降臨地球,他對人類說,我要把你們送到四個方向,並逐漸使你們的面板變成四種顏色。於是就有了東方的紅色人種,即印地安人,成為土地的守護者;南方的黃色人種,成為風的守護者?西方的黑色人種,成為水的守護者;北方的白色人種,成為火的守護者。
關於人類起源問題在世界各民族中都爭論不休,19世紀出現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對人類起源問題提出新說法。達爾文認為人是由猴子變來的。他還認為自然界的發展是從無機物到有機物,不斷進化才出現了植物、動物和人類。1856年,在德國尼安德特發現了一具距今10萬年的人類頭骨化石,接著,在非洲發現更古老的類人猿的頭骨化石。於是,古人類學家描繪了關於人類起源的一種圖景:人類起源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南方古猿階段,距今300萬年~440萬年前;第二階段是能人階段,距今160萬年~250萬年前;第三階段是直立人階段,大約從160萬年~180萬年前持續到20萬年前;第四階段是智人階段,晚期智人形態已經達到現代人水平。由於目前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類人化石僅發現於非洲大陸,在其他大陸沒有發現,一些科學家就認為非洲是人類共同的發源地。
那麼華人是怎麼起源的呢?
中國神話傳說中有盤古開天地的說法。巨人盤古用一把利斧劈開混沌,將天地分開。死後,他的氣息化成風和雲,聲音變成轟轟的雷聲,左眼化為太陽,右眼化為月亮,手足與四肢變成大地的四極與五方的名山,血液化成江河,筋脈鋪成道路,肌肉形成田地,鬚髮成為星星,牙齒和骨骼化為金屬、珍珠、玉石,汗水成為滋潤萬物生長的甘霖和雨露。
盤古之後,出現了女媧。她按照自己的形象,“摶黃土造人”。有一天,女媧來到一處清澈的水池邊,就在池邊蹲下身來,拿起黃泥,按照自己的模樣,做了一個泥人。當她把這個泥人放到地面時,泥人竟然活了。女媧不知疲倦地塑造出許許多多男人女人來。這些赤裸的人圍著女媧歡呼跳躍,虔誠地感謝她,然後就分散到各地去了。但人總是要死的,為了不使人類滅絕,女媧就替人類建立了婚姻關係,命男女們互相找配偶,讓他們生兒育女,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
儘管女媧造人的傳說如此優美,但今天的人們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大多數人相信人是從猿變來的,具體到華人起源問題,目前存在兩種看法的爭論,一種是“北京猿人說”,一種是“非洲夏娃說”。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化石最早於1920年出土於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中,共發掘出頭蓋骨6個,面骨6塊,下顎骨15塊,牙齒157顆,頭骨碎片12塊,肱骨3段,肢骨7段,脛骨1段,鎖骨1根,經古人類學家的研究,它們分屬於40個個體。研究周口店遺址地層,發現北京猿人最早生活於距今70萬年,最晚生活於距今23萬年前。長期以來,在中國發現的各期人類化石,如雲南元謀猿人和陝西藍田猿人化石與北京猿人化石具有相似特點:顏面部比較扁平,鼻樑不高,眼眶呈長方形,都有鏟形門齒。因此,很多學者力主華人起源於中國境內的同一個人種,並以“北京猿人”名之。
1987年,美國加州大學遺傳學家坎恩等人透過研究來自非洲、歐洲、亞洲、巴巴新幾內亞等地148位婦女身上的線粒體DNA,發現各大洲人種中以非洲人變異最多,從而證明非洲人歷史在各大陸為最長,計算發現現代非洲人歷史達20萬年。而歐亞大陸現代人歷史只有13萬年,由此斷定現代人類起源於同一個非洲祖先,他們稱其為“非洲夏娃”。
1999年,大約20位中國遺傳學家透過研究中國28個人類群體的DNA的Y染色體上的遺傳標記,認為華人起源於非洲。認為大約6萬年前,一部分非洲人從亞洲東南部往北遷移到中國,成為華人的祖先。
而另一些考古發現卻讓人越來越迷惑不解。比如,在中國雲南富源縣三疊紀岩石上面發現了四個人的腳印,據考證這些岩石已有2.35億年的歷史。如果按照“非洲夏娃說”,13萬年前非洲人才來到中國,2.35億年前怎麼會有人的腳印呢?按照“北京猿人說”,70萬年前才有人類。另外像雲南元謀和陝西藍田發現的猿人化石至今也超不過200萬年。在世界各地,此類令人吃驚的發現也為數不少。目前一些大膽的科學家已經提出史前文明和史前文化的概念,認為本次人類文明之前在地球上還存在過其他人類文明,儘管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考古發現的深入,人類早晚有一天能夠得到自身起源的正確答案。
-
3 # 空人空少空世界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
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範圍: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擴充套件資料
五大文明發源地:
1、古巴比倫
古巴比倫——發源地:西亞的兩河流域,孕育整個阿拉伯文明。
2、古印度
古印度——發源地:南亞的印度河流域,孕育整個南亞文明。
3、古希臘
古希臘——受兩河流域及古埃及文明影響,發源於南歐的愛琴海諸島,孕育整個歐洲文明。
4、中國
中國——發源地:東亞的黃河流域,孕育整個東亞文明。
5、古印度
古印度——發源地:南亞的印度河流域,孕育整個南亞文明。
-
4 # 鶴林雨露3
十多年前我就發貼否認中華文明在中原的說法,肯定良渚文明才是中華文明發源正統,結果被各大網站封了十幾個號。地域利益把民族文明發源作為一個自己符號,一直在歪曲左右我們對自己民族的認知。
中華黃河,北方文明證據在那呢?歷史是要以考古證據說確定的,那些專家們沒證據整天瞎扯,胡吹抬高中原倭化江南諸省,典型的自卑意淫。也怪不了世界學術界會認為;中國華文明是外來西方人傳入的誤解。
石器時代文化與文明起源並不是同一個概念,非洲黑人,澳洲等地方土著人也有自己幾千年的自己文化傳承,但從沒有他們文明發源這說法。就算是中華土著文化最早也不是中原北方,南方浙江,湖南,廣西等地發現的古人種植水稻有一萬二千多年,但這隻能是古人部落文化,能算文明發明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北方產玉,但只是生活用品,裝飾品,玩具類,這與江南良渚同時代把玉作為精神信仰,及身份,祭祀文化高度,這是同一個概念嗎?國內一些專家們連這常識也不懂嗎,一直刻意混淆只能說明是個人情感目的主導嚴肅的文化研究方向。
談文明發源,首先要尊重考古與文明傳承證據,用事實說話。 世界學術界承認的”中華文明發源地”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是”世界二大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其後的”良渚文明”有完整的考古證據鏈證明這種文明的傳承!”
中華文明靈魂核心的代表,絲調,茶葉,文字,磁器,青銅器,玉文化,龍文化等等,那個發源在黃河流域了?全圍繞在江南杭州周邊地區,這絕對不是什麼巧合。谷歌,百度等搜尋上找,”大英百科”唯一有記錄的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2013年在浙江平湖發現的”良渚文字”距今5000多年。
7000多年前浙江”馬家浜人”就大規模人工種植水稻了,4500多年前的”炎帝”是如何教比他早3000年的祖先農耕的?先入為主的“北方中原發源說"更多的是主觀先定位,然後再找證據,近代中國找了百年,有的只是否認北方中原這一說法不可信的證據。
回覆列表
以下“中國”作現在中國國境線以內解,簡單描繪一下考古學所勾勒出的圖景:
1.從晚更新世之末到全新世之初,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開始從狩獵採集向食物生產/農業轉型。 在華北轉型比較迅速,粟作農業的起源與新石器時代定居社會的產生大致同步,在長江中下游,稻作農業的起源和發展長期伴隨著野生食物資源的採集經濟——這是各自文明起源的經濟基礎。在更外圍的地區, 如東北、西南、嶺南、青藏高原、西北戈壁荒漠 等,生計沒有根本性改變,或轉型較晚,基本與最早的一批文明無涉。由於二里頭是文明社會已得到公認,所以最初的文明很可能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新石器時代。而且由於東亞與舊大陸其他文明起源中心相距較遠、存在一些地理障礙,而且在約2000BC之前較少見到外來因素影響,所以一般中國新石器研究者均認為,相對於西來說的文明本土起源已成定論。
2.也是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才真正在考古學上能夠辨認出物質文化的地域性,進而區分考古學文化和譜系關係(某個地區的早晚文化之間往往有某種程度的承襲演進關係、從而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現象), 這種文化譜系一經形成,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有主有次、有分支也有合流,史前中國就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文化譜系交織起來的。 其中與文明起源相關的也基本上是後來早期中國的核心區域,主要包括遼西地區、晉陝高原+河套地區、甘青地區、中原地區(晉南+關中+晉南+豫中西)、黃河下游(山東及附近)、長江下游(江浙地區)、長江中游(兩湖地區)、成都平原等。 這樣,與傳統的歷史書寫集中於黃河流域或中原中心說不同,考古學展現更多的是中國文化多元性的一面。
3. 文明如果不是作泛化理解(如偉大的文化傳統)而是要求有科學定義的話,往往是和國家、階級、城市等相聯絡,這些概念可以從人類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中抽象出來,但是在考古遺存上的表現可能是千差萬別的。在缺乏文字的情況下,我們往往對階層分化如何產生和維持、行政管理機構如何執行、統治者如何壟斷暴力等更接近文明本質的細節知之甚少,所以考古材料的侷限性也決定了研究史前史需要多學科合作。
上述各地文化不僅譜系不同, 而且手工業、大型公共工程、宗教、戰爭等因素在參與社會複雜化程序中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甚至不同區域文化興衰的態勢也有高低變化、此起彼伏。這也就意味著很難用一把刀把當時中國社會切出前文明和文明階段,就算要分別處理不同區域,分割的標準也很難事先達成共識。所以文明起源研究已從文明要素的界定、文明化一般過程的比較,轉變為針對某一地方文化的歷史過程進行個案探討的基礎上進行綜合。
借用某些學者的概括,中國史前文明總程序的可被分成三大階段:第一階段(4000~3000BC),仰韶文化廟底溝期進入空前繁榮,同時期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呈現出同樣的態勢,其他地區則相對沉寂。第二階段(3000~2300BC),中原地區轉入由內部的結構性調整帶來的表面沉寂;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社會則繼續此前的發展趨勢,並相繼達到各自的高峰;海岱地區約在大汶口中期開啟文明化程序並一直保持著穩健發展的態勢,遼西地區文明化的起步約略同時,卻似乎步調更快地走向了當地社會發展的頂峰。第三階段(2300~1800BC),成都平原和陝北地區突然湧現出一批城址;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社會文明化程序急轉直下,快速凋零,類似情況也發生在遼西地區;中原地區在經過廟底溝二期文化的調整之後再度崛起,形成了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趙輝,2006)。
如果一定要給文明化起步時間線的話,環太湖地區是崧澤文化,以張家港東山村遺址為代表;江淮地區是凌家灘文化,以凌家灘遺址為代表;中原是仰韶文化廟底溝期/型別(西陰文化),以靈寶西坡遺址為代表;長江中游地區是屈家嶺文化;黃河下游地區是大汶口文化中期;遼西地區是紅山文化,以牛河梁遺址為代表。其他地區可能相對較晚,比如成都平原的寶墩文化和三星堆一期文化,陝北的老虎山文化。
同時不同地區也存在著不同的文明化模式。模式一:在自然環境較好的東部、南部地區,社會複雜化和社會分層化程度較高。伴隨新的社會等級秩序的建立,這些地區的社會生活中發展起一套複雜的等級表徵系統。這方面的考古記錄集中體現在墓葬資料中,即透過隨葬玉器、象牙器、漆器、精製陶器、絲綢等高檔手工業品的數量或質量,以及棺槨的有無、墓葬規模大小等物化形式來表達死者的身份。聚落之間和聚落群之間呈現出的清晰的等級秩序,則反映著社群之間的分化。而為了維持和鞏固這種等級秩序,宗教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模式二:在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的西部和北部旱作農業地區,社會分化程度普遍較低,缺乏等級表徵系統,社會矛盾的尖銳和新的社會秩序的建立,更多體現在聚落之間和聚落群之間。在這些地區考古記錄中,常常見到城牆壕溝等聚落防禦設施、大量出土的箭鏃等武器,以及亂葬和殺埋活人的奠基儀式,因此社群之間的衝突和暴力似乎是其社會活中的重要內容(趙輝,2006)。
從這個意義上講,考古學中年代上的早晚可能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社會演變的動力是什麼,不同區域社會是怎樣競爭或聯合的,各自成敗興亡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有的社會對後來中國文明貢獻更大而有的看起來就無關……文字材料的缺乏並不妨礙考古學在譜寫史前史方面的雄心,所以也希望知乎讀者不要把眼光侷限在文明何時何地起源的問題,或者互相攀比競爭哪種文化更能代表“最早文明”等榮譽稱號,多問一些為什麼,也能更好地理解考古學家的工作。而且,在一個萬邦林立的演化場域中,每一個地域社會都是獨一無二的,也許哪個不起眼的遺址就儲存了重要的文明基因,對我們現在仍然有所啟迪。考古學揭示了眾多被歷史書寫所遺忘或至少是記憶模糊的文明,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它們抱以溫情和敬意。
參考文獻
趙輝:《考古學關於中國文明起源問題的研究》,《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趙輝:《中國的史前基礎——再論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文物》2006年第8期,第50-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