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豫鄉文旅
-
2 # 龍百曉生
對於農村俗語“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其實就是說一年裡年頭和年尾會各有一個立春節氣,也可以認為是一個冬天裡會有立春和春分,兩個節氣之間會夾著一個殘冬的老話說法。一般這類年份的冬天會是一個暖冬天氣,就像老話“兩春夾一冬,無被暖烘烘”的說法,可見暖冬機率會大一些,這樣對於農業生產是非常有利的,往往就會是一個豐收的年份,故而“黃土變成金”了!下面就簡單聊一下:
“兩春夾一冬”其實就是雙春年:例如2020年
對於一年之中會有兩個立春節氣的年份,也被稱為“雙春年”,是一種獨特的現象,主要還是因為陽曆和陰曆之間的“陰差陽錯”而導致的,就跟這個成語的意思一樣,是偶然現象!
例如2017年和2020年就是“雙春年”,也就是一年雙春,由於這類現象也就會導致沒有立春的年份,例如2016年、2019年、2021年、2024年以及2027年,而且往往對於這些沒有立春的年份也會成為“寡婦年”的,因為“無春”就是說無法懷春,很容易成為寡婦的老話說法,所以是不適宜婚嫁的!
而對於雙春年份來說,往往會出現在閏月年份,由於多出了一個月份,就會使得下一年的立春節氣出現在本年的年尾上,故而才有了一年兩個立春節氣!不過,對於這個現象也只是現代確立大年初一為新年後才有的,而古代過新年是在立春那天,故而是不存在“雙春年”的,所以說,對於一些無立春的“寡婦年”也是現代人的說法而已,不必當真!
雙春年往往會趕上陽曆的殘冬,故而“黃土變成金”
對於陰曆來說,往往就是根據月亮的圓缺變化而計時的歷法,往往是不能看出四季的變化,而對於陽曆來說,人們就可以根據日期明顯得看出一年四季的變化情況。
例如2020年閏四月,往往過完年頭的立春節氣後,因為這一年陰曆會多一個月份,使得年尾臘月廿二(2021年2月3日)就是立春節氣了,而2020年臘月三十的陽曆日期則為2021年2月11日,也就是到了陽曆冬天的末尾,即立春和春分之間的殘冬了!
一般這時天氣過完年就會特別暖和了,也就會感覺像是暖冬的樣子,這樣對於按照陰曆節氣播種作物的農民來說,就會認為天氣暖有利於農業生產,會是一個豐收年份了!
-
3 # 駿景農業
農村俗語:“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咱們農民靠種地為生,所以對於節氣的變化是非常關注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也慢慢的發現了節氣變化的規律,從中找到了一些對農民有用處的經驗。今天咱們就來看看農村老一輩人常說的“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看看這句話該怎麼理解!
“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所謂的“兩春夾一冬”其實就是一些老輩人說的“兩春年”。什麼是“兩春”?指的是一年之中有兩個立春的節氣。大家肯定會納悶,一年之中怎麼會有兩種節氣呢?
其實這是因為時間的演算法不同,大家都知道,咱們農村習慣於使用農曆來計算日期,而二十四節氣則是陽曆演算法的節氣,所以兩者之間有著一定的時間差。比如咱們說2017年立春為2月3日,農曆正月初七,2018年立春為2月4日,農曆為臘月十九。按照陽曆來算,這已經過了一年,而在農曆來看,則還是在一年中,所以2017年就是一個“兩春年”。
而之所以有“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這種說法,其實是因為“兩春年”天氣變暖的時間比較早,所以人們種地的時間就會提前,一年下來幹活的時間就會增長,所以收入自然也會增加一些,不過“黃土變成金”這種說法終究是有些誇張。
駿景——殷
-
4 # 農夫也瘋狂
農村俗語:“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在一年中有兩個立春,也就是在年初的時候立春,臘月的時候還有個立春,這樣就是兩春夾一冬了,而這樣的年份糧食會大豐收。是不是真的是這樣呢?
一般一年只有一個立春,但是在有些年份會出現兩個立春,這樣來年就沒有立春了,而這樣的年份也被稱之為寡婦年。
在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都是根據陰陽曆來記事,並且安排農事活動的,而之所以有些年份會出現兩個立春,而有些年份一個立春也沒有,那是因為陽曆和陰曆之間的"陰差陽錯"而造成的。
農民朋友應該到很清楚,那就是陽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規律來指定的,其公轉一週也就是一年,然後再把一年分為12個月,共計365天。而陰曆則是根據月亮的圓缺變化規律而制定的,古人規定了月球圍繞地球轉一週是一個月,而一年也是12個月。但是這12個陰曆月並不是365天,而是354天。如此一來,陰曆和陽曆之間就會存在偏差。而古人是十分聰明的,為了解決這個時差問題,就想出了增設閏月的辦法。
在過去一直有著“十九年七閏月”的方法,意思是說在19年中會有7個閏月。如此一來在農曆的閏年就要比365天多19天,而立春節又基本上是在每個陽曆年的2月4日左右,於是也就出現了24節氣中的立春,可能出現在上一年的臘月,或者是下一年的正月,因而也就導致了“兩春夾一冬”的現象。那這樣對於農作物是否真的有影響呢?
這個也是有一定的影響的,但是並不是太多。因為一年有兩個立春,那時間會長一些,而這樣的年份要乾的活也多一些,並且氣溫會相對暖和一些,所以對於農作物的生長是很有利的,於是也就有了“黃土變成金”的說法。
不過,並不是說一年出現兩個立春就會大豐收了,其深層次的含義鼓勵農民要好好耕種,有付出一定會有收穫,同時這也體現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5 # 少三番愛釣魚
農村俗語:“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關於農村俗語,很多都是反映節氣與農事之間的關係。兩春夾一冬這句話,很多人都很難理解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在一年當中有兩個立春,也就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一個節氣。
按道理講一年當中只能有一個立春,否則節氣不就亂了嗎?二十四節氣是按照陽曆法來分的,自然一年當中只有一個立春。要不就是年前,要不就是年後。但是我們的祖先還發明瞭一個立法,那就是農曆。
陽曆與農曆的演算法是不一樣的,按照陽曆演算法,也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為一年也就是365天。農曆的演算法是指月亮圍繞地球公轉一週為一個月,一年也就是12個月為354天。所以農曆和陽曆之間的天數會相差很多。
我們知道立春一般在陽曆2月3或者2月4日,2015、2016年立春是2月4號,2017年是2月3號,而今年2018年是2月4號。不管大家清不清楚這些,但是大家總感受過,有寫年份過年是陽曆一月份就過年,有寫年份2月份才過年。因此,如果前一個立春是在年後立春的,後一個是在年前立春的,這樣就是兩春夾一冬,大家應該明白了吧。
不過兩春加一冬只能說明農耕的時間長一點,並不能說明這種情況與收成的關係。還有些人說,兩春夾一冬,凍死老公公,說明這種年份很冷,其實也不完全對。
-
6 # 老農話三農
春夏秋冬,寒暑交替,四季交替,是大自然的規律和現象。可為什麼還有農諺“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
這也是多年來農村人根據農業種植的經驗,自有它的內在含義。
從字面上分析,冬天的到來,也是寒冷的開始,特別是冬至過後,數九開始,該冷的冷,如果數九寒天能下大雪,那更是對農作物小麥、油菜等能銀裝素裹,有利於農作物能防寒保暖和殺死病蟲害,並積蓄水份,有利於春季的到來農作物的萌發和生長,農業糧食豐收有保障。
而冬天到來的之前,是十月後秋收後的秋種,如果農曆十月小陽春,秋播的小麥、油菜等在天氣溫暖如春的氣候條件下,利於在越冬前茁壯生長,苗齊苗壯長得好,有利於這些農作物就是在極端的天氣下能安全越冬。
總之,農村、農業的經驗和農諺,是勞動人民實踐、智慧的結晶,對農業生產有一定的有利作用和指導意義。
-
7 # 一品小十六
農村俗語“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它的意思就是說一年裡,因為陰曆陽曆趕來趕去,趕出來兩個立春的節氣,那麼第二年就是個沒有立春的這個節氣了。不過農村人說這種情況下,“春脖子”比較長,春脖子也就是說春天的日子長,更利於農耕。
其實說是沒有立春的日子,是指我們農村人的陰曆說法,二十四節氣是按照陽曆推進,日子是不變的,但陰曆卻不同。由於寒來暑往氣候的變化,我們的先人設定了每隔17年,就會有7個閏月,這樣就導致了某年可能無立春。很多農村老人有些封建思想,說無立春的年頭不適合結婚,對女孩子不好。其實不管是雙春年還是無春年,都是萬年曆推進的結果,人的一生當中會遇到幾次這樣的情況,這都屬於正常現象。所以,明年打算結婚的青年男女,不必顧及無春年的無稽之談。
因為陰曆的立春提前了,所以春天就會顯得比較長,有人說年逢無春種好田。雖說很多農諺沒有那麼準確,可農民們也會參照這些農村諺語來判斷季節變化,預測一年當中會不會有什麼災害,會不會是個豐收年,不能不說諺語有時候還是起作用的。雖說無春會讓人感到不太好聽,不喜歡在這一年結婚,可無春年卻對農民種地有利。
由於頭年就立春了,所以春天就來的早,天氣當然也就會漸漸變暖,大地回春,所有的農作物都會提早返青,春風吹拂,萬物復甦,早早擺脫了寒冬的小麥,自然會長的好。由於立春早春脖子長,農民們也會有充裕的時間安排農活。所以任何事情都是雙向的,無春年也是如此。
-
8 # 鑽石王31好友晶非昔比
這個說法,只能代表北方謀地區,少數地帶,這是一句當地老佰姓一句名言,因為他們春耕勞作時間短,如果下種遲了,一般年現有時候在秋天處署時,就有了輕霜凍,收成一半了,如果有了重霜凍,就沒有收成。
假如一年夾兩春,春天來的早,又是一個潤月年,對耕作下種,非常有利,到了秋天一般落霜遲,全年農作物就有了豐收。
我們這裡不講這個,因為我們這裡一般年現,都有耕作,種值時間,能種早田種,和中田種,還有遲田種,也就是五穀雜糧種值地帶。
至於黃土變成金,說朋當地糧食少,老佰姓把糧食比如金,難能可貴,也合呼情理,但變成真正的黃金,我種百畝田,買點黃金也可以,別人種二三十畝地,一年生活費用也不夠。
不管是民言,還是真理,都應當去正確理解,相信農業機戒化,科技種植化,現代的科技農業,直可以和大自然氣候挑戰,供大家參考。
-
9 # 餘一鬥
在中國的農村地區有很多民間俗語,它們都是農人在觀察社會自然現象之後總結出來的,帶有一定智慧性的規律認知,對於指導農民的生產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年之中有兩個立春的話,那麼黃土都能變成金子。為什麼會有兩個立春呢?又為什麼黃土會變成金子的?
其實大家都知道,在中國有兩種曆法紀年模式。一種就是我們幾千年傳承下來的農曆曆法,一種是國際通用的公曆曆法。而24節氣是按照公曆曆法來計算的,每個月分佈兩個節氣。也就是說24節氣在公曆上日期是相對比較固定的。但是在農曆上卻是不斷變化的,因為在農曆曆法中,每年的天數會比公曆少11天左右。
所以當兩套曆法執行之中必然會出現一定的偏差,而為了糾正這些偏差,農曆上採用了19年七閏的方式。也就是說在農曆上,19年內有七年是有13個月的。所以這就導致了在有些年份是有兩個立春的年頭,一個年尾一個,而在另外一些年份是一個立春都沒有的。所以有兩個立春的叫兩春或者雙春年,而沒有立春的叫做寡婦年。
有兩個立春的情況下,這個年是有13個月的時間,相對較長,而且冬天會比較冷。這對於農民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冬天冷會將土地中的病蟲害凍死,對於來年的莊稼種植來說,會有很大的幫助,甚至可以提高產量。
產量提高之後莊稼豐收,農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富裕,所以有黃土變成金的誇張說法。在有些地方還有另外一句俗語,叫做“兩春夾一冬,肯定冷得到兇”,說的也是同樣一個意思。冬天寒冷對於農業生產生活來說是有幫助的,因為病蟲害都凍死了,農作物的產量就會提高,農民可以收到更多糧食,也就生活更加富裕。
-
10 # 樹德漢碩
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這說法比喻有點誇張,不要信以為真。其本意是想借助誇張的比喻說明在兩春夾一冬的年月裡,會風調雨順,農耕會有好收成,田地作物金黃一片,黃土地也有好收成,變成金銀財寶。
怎樣才叫兩春夾一冬,為何會兩春夾一冬呢?這就要了解一點中國的歷法常識了。中國現在不但通行公曆,通行使用農曆,及干支歷。公曆是從陽曆改變而成,我們使用的農曆實際是陰陽合力。農曆的最大特徵是使用了二十四節氣,以節氣時令來安排農時,做好農耕不誤時。什麼是陰曆?陰曆就是太陰曆,以月亮執行規律特點而制定的紀時曆法,體現月亮朔望圓缺盈虧的特點,以朔為月之初一,望為月中月圓。月亮朔望一次用時為29天半多,但日應計整,所以,陰曆月大三十天,月小廿九天,一年會有七月大的,一年作十二月計,不是354天就是355天,陰曆重在月,反映的是月的執行特點。
陽曆就是太陽曆,以太陽執行規律為特點而制定的紀時曆法。就是以太陽迴歸年為主要依居而定出的歷法。陽曆重在反映了年的特點,體現春夏秋冬四季寒暑冷熱的變化與交替。二十四節氣就是以此為據而定的。太陽迴歸年用時需要約365天又四分一天,天計整就是平年365天,閏年366天,這樣算來,陰曆陽曆年差不少於11天,要陰陽曆同用,又不使差之太遠,中國先人就想出了一個陰曆設定閏月的折衷法,變成陰曆閏月就會有十三個月,384天,並形成規律,19年7閏月。如此安排,陰陽曆才不會差錯很大。
兩春夾一冬,春指立春,冬指冬天,冬季。二十四節氣以立春為,大寒作結。因為陰曆閏月的關係,便會出現“兩春夾一冬的現象。即在陰曆正月立了一次春,到了十二月又見立一次春,以陰曆來叫雙春年。但在陽曆看是沒有這種現象的,都是一年一春。在陰曆中,只有逢閏月,且是閏二月起至十一月止才會有一年立兩春,兩春夾一冬這種現象,不是陰曆閏月年是沒有這現象的,陰曆有雙春年,也就會有無春年。無春年多在陰曆閏月年上一年。如2019己亥年,就是無春年,2020庚子年,閏四月,正月十一日酉時立春,十二月廿二日亥時又立春,這就是一年立兩春,兩春夾一冬現象。19年7閏,也即19年中會有7次這種現象發生。這是為使陰曆與陽曆配而人為安排的,並非天意與自然規律特有顯示。而人依據無春年,雙春年來預測天時,預斷農耕好壞,是不太合自然不太合科學的,所以不足信以為真。
回覆列表
農村俗語“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兩春夾一冬,指的是一年有兩個立春。最近的兩春年是2017年。有人說兩春夾一冬,指的是立春和春節中間夾一個冬天,那不是這個意思。
2017年立春在2月3日(正月初七),而2018年立春在2月4日(臘月十九),按照農曆來說,一個立春在年頭,另一個立春在年尾,正好符合兩春夾一冬的說法。按照曆法查詢,上一個兩春年在2014年,而下一個兩春年則要等到2020年了。
民間俗語“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年份是兩個立春把冬季日期夾在中間的話,這一年的農民收成會好的不得了,是大豐收之年。真的是這樣嗎?還真的不確定。比如已經過去的2017年,就不準了,甚至對有些地方的農民來說,還是欠收之年,有些地方澇災嚴重,秋季花生幾乎絕收。
因此農村俗語“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有待商榷。而另外一句說法“一年打兩春,豆子貴如金”則多少有點道理。欠收嘛,物以稀為貴,肯定是貴如金了。嘴是兩張皮,怎麼如意怎麼說。不過是農民尋求安慰的一種說辭。長期氣象關係,不是說兩春一春或者無春來決定的。大機率問題,誰也拿捏不準。
俗語只是勞動人民長期觀察的經驗總結。在機率上和統計上會有一定的走勢規律,但還是不確定。春打六九頭,只能說立春了就代表著天氣開始轉暖和了,那麼兩春之間的冬日可能會暖和。因此就有兩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的說法。這個話還是很準的,2017年的冬天就不算太冷,而且過去的還快。
站在科學的角度來說,立春不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日,按照陽曆來說的話就是2月份的某一天,前後不會錯過兩三天,這些都是曆法的演變而已。但是因為我們常用陰曆過節日,因此陽曆和陰曆中間就會有偏差很多時間。至於這一年有兩春或者一春,和農作物收穫與否關係不大。不過農村民間比較喜歡琢磨研究曆法和農事之間的活動規律,也就總結出來了很多的俗語老話來,應該說是要尊重和學習的。
你還別說,有時候真的準。至於下一次的兩春夾一冬,黃土變成金準不準?等到2020年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