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衿tjk270

    秦孝公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從貴族階級特權橫行,國力羸弱的困境中,變為有法可依,言而有信,逐步走向了富強。雖然商鞅被隨後的秦惠王處死,但仍然沿用商鞅的治國方針。並不斷的吸收其餘國家的人才。如範睢,張儀,呂布韋,李斯……在冷兵器時代,要掃清合縱抗秦的六國,也不是輕而易舉之事。戰略方針的得當,加上六國昏庸無能的應對,所謂機緣巧合,促使了秦國能掃滅六國,一統天下。

    秦國統一六國,給我們的啟示,是以法為尊。商鞅在秦惠王收拾他逃跑途中,因為他制定的法則十分嚴密,發出了“作法自斃”這樣的感嘆!以致最後使得自己都無法逃脫,死於車裂。

  • 2 # 新知傳習閣

    秦國的統一是秦國軍事化的結果,也就是軍國思想在中國的體現。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變成了一個軍國主義的國家,也就是說和二戰時的德國日本差不多。

    秦國基本上消滅了商人和讀書人這二個階層,秦國基層分成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軍人,第二部分是農民。商品交易主要有山東六國的商人來負責。

    軍國主義的秦國比山東六國更有效率。他們把資源集中在兩點上,第一點就是作戰,第二點就是為作戰配套的後勤。

    整個秦華人都在圍繞這兩點展開自己的工作。缺失的是文化教育,秦華人不過是赤裸裸的戰爭機器而己。

    商鞅在商君書中說道,民弱則國強,國弱則民強。可見商鞅的思想只是為皇帝和君主服務的。

    從秦國統一六國可以看出,軍事在某些方面可以說是脫離政治經濟和文化的。

    秦國的經濟文化非常落後,把所有資源都集中在軍事這一點上,打造了一支鐵血的軍隊。

    後世的歷史也表明了這一點,先進的文明往往被落後的文明消滅,比如元朝滅宋和清朝滅明。

    一個國家經濟文化強大,並不能保證不被其他國家侵略。一個國家的強大,是全方位的強大,包括軍事的強大。單純發展經濟是遠遠不夠的。

  • 3 # 君之所見

    所謂奮六世之餘烈,這六世是指秦始皇往前推六輩,分別是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秦國自秦孝公商鞅變法後才正式走向富強,這六代國君在位領土擴張、軍事加強、人口增多。

    1、秦孝公

    在位期間,重用商鞅變法,是羸弱之秦走向富強。經過第一次變法後,秦國國力開始強大。前358年,秦國在西山擊敗南韓。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來迎娶秦孝公的女兒,與秦國聯姻。 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會盟,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局面。

    第二次變法之後,周顯王派使臣賜予秦孝公霸主的稱號,諸侯各國都派使者前來祝賀。前348年,韓昭侯親自前往秦國,與秦孝公簽訂停戰盟約。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駟率領西戎九十二國朝見周顯王,顯示了秦國西方霸主的地位。

    2、秦惠文王

    惠文王登基後將對秦國有功的商鞅車裂而死,並族滅其家。鞏固了自己的權利和地位。

    嬴駟在鞏固權力之後,繼承孝公遺志,東進攻魏,魏國大敗,魏以河西地予秦。秦國不僅把魏國黃河以西的地盤全部吞併,而且在黃河的東岸建立了東進的前進陣地。

    嬴駟仿山東六國做法,亦自稱為王。

    (1)、西進攻蜀,破蜀軍於葭萌關,滅蜀國。

    東進擊退魏、趙、韓、燕、楚五國聯軍。

    遣張儀自秦赴楚,陰行反間,誘使楚國絕齊。然後又設計激怒楚懷王,誘使楚國冒險出兵攻秦,使秦軍在丹陽大敗楚軍,得楚地漢中。

    這樣,秦國的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片,秦國對六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壓迫形勢。[6] 秦惠文王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擴大了疆域,而且針對犀首並相六國,發動東方諸國合縱攻秦的形勢,

    (2)秦惠文王七年,義渠發生內亂,秦派庶長操趁其自相殘殺,平定了義渠。義渠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公元前327年,秦國在義渠設縣,義渠稱臣。公元前315年,秦伐取義渠二十五城。秦國在西北地區佔有了大片的優良牧場。

    3.秦武王

    秦武王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其在位期間也算是守成之主,安穩過度。但其死因也成為歷代史學家津津樂道的事情。秦武王爭強好勝,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都因此位居高官。前307年,秦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兩眼出血,脛骨折斷,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

    4.秦昭襄王

    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秦武王無子,群臣迎立秦武王異母弟、在燕國作人質的公子稷回國繼位。秦昭襄王在位期間關鍵詞就是:楚懷王客死秦國、和氏璧、長平之戰、冤殺白起。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推薦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

    公元前266年,昭王聽從魏華人范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公元前256年攻陷東周王都洛邑,滅亡了周朝和西周國,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之一。

    秦國長年征戰,到了昭王后期已經民生凋敝,並且遭到了諸侯國的聯合打壓,把戰果一一丟棄。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終年75歲。

    5、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於公元前250年繼位,三日後為其父除喪期間去世,其子秦莊襄王繼位。在位三天,不必多說。

    6秦莊襄王

    早年曾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前247年病逝,享年三十五歲,在位三年。前249年,東周文公與諸侯密謀攻打秦國,秦莊襄王獲悉,命呂不韋率軍攻滅東周國,遷東周公於陽人聚,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至此,周王朝最後殘餘的勢力被剷除。接著,秦軍繼續蠶食三晉,又攻佔大片土地。

    總體來看,秦國富強,主要在於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在位期間的國家治理。

  • 4 # 臣工製造

    可見統一來之不易,愛護國家,維護統一是每個華人的責任。不敢想像,如果中國分裂,再統一要死多少人,要用多少年。還有一個客觀條件,有多少國家希望中國統一,說的悲觀點,能在多大程度上統一?舉例,韓朝,外蒙,日本四島等等。真是不敢想象。

  • 5 # 楓子123130242868

    只要有野心(秦國幾代君王都想一統天下)有桓心,耐心(秦變法到秦統一六國用了好幾代人)有堅持,有方法(秦自變法後一直都在用並堅持用商鞅之法)才能走向成功。成功之路往往多磨鍊多苦難(打了幾代人的戰爭。白起那時代就死了好多。)

  • 6 # 若只如初見162446139

    秦國開國之初其實是最弱的,左邊是遊牧民族的頻繁侵染,右邊是強大的晉國時刻威脅著。正式因為如此的不利外部環境使秦人時刻面臨著亡國的危險。要知道中原是四戰之地,國家間的相互制約也很平衡。不是隨便就可以發起滅國之戰的。但是秦國就不一樣了。晉國強秦國就非常的危險。所以秦人就在這樣的環境中一點點靠武力強大起來。直到三家分晉才稍微喘口氣。即便這樣魏趙也前後威脅過秦人。所以秦國之所以最後能一統天下~那真是集合所有能努力的方向加上天大的運氣才完成的。但凡有一個環節除了問題就功虧一簣。可以參考西方歐洲為何至今無法統一的現實

  • 7 # 歷史沉澱的理性

    奮六世之餘烈不準確,應為七世,包括秦獻公。秦並天下給後人尤其是從政者的啟示是很深刻的,主要有兩條:其一,保持戰略定力。自秦獻公起,歷代秦公秦王,不論是在逆境中,還是在順境裡,都始終不移地堅持c擴張戰略,致力於富國強兵,不斷開疆拓土,直至秦始皇統一天下。可以說自獻公起,歷代君王,一代接一代緊握接力棒,不斷跑出新速度,最終達到輝煌的終點。秦國能一統天下,堅持擴張戰略不動搖,起到了根本性作用。:其二,重視人才。秦國重視人才、愛惜人才、善用人才,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人才,惟才是舉,聚集了眾多各方面的頂尖人才,如改革家商鞅,謀略家範睢,外交家張儀,軍事家尉繚,政治家呂不韋,傑出將領司馬穰且、白起、王翦,等等。無論是人才數量還是人才質量皆非六國可比,秦國能夠吞併六國,人才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 8 # 蒼龍軍情

    因為在戰國前期,秦國地處西北邊陲,經濟、政治、文化等全方位落後中原幾大諸侯國,所以從秦孝公啟用商鞅改革起,秦國連續出現6位雄韜武略的君主,讓秦國每一步都走的踏踏實實,後來秦始皇應大勢而生,橫掃6國,建立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龐大帝國——秦!始皇帝真正意義上統一中國,一項不可磨滅的功勳就是奠定中國的領土基礎,無論後世2200多年怎麼變,中原腹地依舊牢牢掌握在華夏人手中,中國也是數千年來,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所以,唯有一個統一完整的中國才是真正的強大!

  • 9 # 神兵利劍1

    秦國統一天下真的是歷無盡艱辛,可以說秦並天下,不亞於今日的開創世界政府!

    周朝開國,八百諸侯;平王東遷,封淪陷於西戎故土於西陲大夫,秦始為諸侯;春秋早期,秦一直為地死戰西戎,數代人的艱辛滅西戎方成實力諸侯,穆公時實力己列四甲成五霸之一。然晉楚實力強絕,秦無東進之力。

    魏、趙、韓三家分晉,齊國田氏代姜,戰國開始;國勢競爭更加兇殘,魏開變法先河,創魏武卒方陣,西河太守吳起以一郡之兵吊打秦國,若不是魏文侯無意西進,否則秦國能否存續,都是兩說。

    秦獻公,從魏國東歸繼位,秦也開始變法,然秦守舊勢力太堪,並不順利,獻公以遷都方式逐步瓦解舊勢力,選立賢能的秦孝公繼位。孝公重用商鞅,全面變法,終建新都咸陽,開創秦並天下的偉業基石。

    奮六世之餘烈,講的是六位以咸陽為都,以商君之法治理秦國的先王們的付出和國力積累,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祖蔭。給我們的啟示是:厚積薄發,量變積累到質變的不可逆轉過程。中華復興不可能一日成就,一日付出就有成就可能!

  • 10 # 優己

    這證明了奪地容易縣地難!其實翻看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可以明顯的看出一個規矩,那就是,秦國在秦孝公崛起到滅六國的前期,除了巴蜀跟南郡外,秦國的國土面積增加並不多,而列國雖然多次敗給了秦國卻沒損失多少領土。這就是民心問題,秦國雖然強大,但是所佔領土如果不是秦人的話,那麼守城也是守不住的。所以,在當時,秦國要想永久佔領一塊地就得先把這塊地上面的人全部變成秦華人。比如,滅巴蜀,把巴蜀滅掉之後,巴蜀政權就不存在了,巴蜀兩華人無從歸附,只能變成秦華人。比如奪南郡,漢中,這些土地都是從楚國那裡得到的,而楚國因為是奴隸制國家,秦軍一到便先解放農奴,有了這些農奴的支援才站穩了腳跟。這便是當時的情況所在。因此,秦國要想統一中國必須一次性滅掉六國。摧毀其政權與民心根基。而秦國在一開始是做不到的,比如,商鞅變法後,秦國追平魏國,但仍略遜於齊楚。藍田大戰以後,楚國被削弱,但秦國依然沒法超越齊國,直到五國伐齊,齊國被打殘。這時候,秦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強國。也就是這個時候,秦國開始加快了滅國程序,比如,伐楚奪南郡。再比如,長平屠趙國。假如這時候還有另外一個強國在的話,根本辦不到。這就有如美蘇爭霸,美國跟蘇聯打不起來,因為代價承受不起,只能透過代理人去打,而代理人因為不是主角,所以,打來打去除了會死人,地區政權不會怎麼變化,因為有兩個大國制衡著。

  • 11 # 人生鐵觀音

    這樣問就有些不知所謂了,為什麼是六世而不是五世,這個要怪當年醫療水平差,再加上不會太極養生,結果當不了幾年王就死了,要是當年有什麼醫療小組什麼的,都活個百把歲,估計三就可以滅六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是不是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