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花一世界147612131

    我記得一個心理醫師說過一句話:心理學學到最後你會失去同情心,因為你會發現,所有不幸者的不幸都是由自己造成的。我很認同這句話

  • 2 # 暖心理

    學心理學的人,是一定不能一眼看穿別人的,兩眼也是不行的哦。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科學,而心理現象人人都有,它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現象之一,歷代的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及心理學家們對它進行著孜孜不倦地探索。現如今,大眾所接觸的心理學,又或者說在學校裡接受的心理學教育,亦或者在一些內容免費/付費平臺上了解到的形形色色的相關心理學的內容,都只是心理學的冰山一小小小角,也許還會誤導你將自己或他人對號入座,從而讓你衍生出負性的情緒情感,導致不合適的行為發生。然而最可怕的是,大多數情況下,這個過程是在你完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出現的。

    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在時刻形成著自己的一套處事哲學,而這些又指導著你所有的行為和言談。我想,你提到“看穿”這個詞,多多少少會希望使用心理學的理論去分析他人的外在行為和內在動機,以及一些你想要知道的深層次種種。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歸因”,意思是指個體根據有關資訊、線索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原因進行推測與判斷的過程。這裡提供幾個行為原因的分類維度,根據這幾個維度,你可以去嘗試性感受自己及他人,目的不是為了去給自己和他人貼標籤,而是慢慢培養一種客觀而又開闊的認知和思考習慣,這可比“看穿”別人有價值多了:內因與外因、穩定性原因與易變性原因、可控性原因和不可控性原因。

  • 3 # Miss張小豆

    對於這種雙方完全是扯淡。如果學習心理學的人真的能一眼看出別人的話,那麼這個世界上應該有很多人具備這樣的能力。但是現實生活當中是幾乎不存在這種可能性的,除非你對人性研究的非常透徹,又或者是你本身就有這方面的特殊能力,這好像暮光之城裡面的男主人公愛德華一樣,在變成吸血鬼之後有閱讀別人腦子在想什麼的能力。如果一定要說學習過心理學的人跟普通人有什麼不同點的話,那麼可以說學習過心理學個人可能在一些問題的看法上以及事情的處理上會與沒有學習過心理學的人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學習過心理學的人可能會在討論一個問題的看法上從不同的角度去切入,並且他們在話語當中會更加閃現出人性的光輝。不過,這並不代表沒有學習過心理學的人就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人在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後,突然間對什麼事情都看得很開了,這也是學習心理學的一種方式之一,而且這種人比那些只學習心理學理論知識的人有更多深刻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是書本知識裡面永遠都沒有辦法直觀告訴你的體驗。也就是說光學習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如果人生當中沒有一些深刻經歷的感觸的話,也很難成為一個成功的心理學家,又或者是從事心理學相關專業的人士。因此,請不要再覺得但凡是學習心理學的人都是神人,也許他們還沒有你懂得人性呢。

  • 4 # 東華禪寺

    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和為人處事的方式就是他心靈的顯現和寫照,所以透過為人處事,可以把一個人的心靈深處看得很清楚。

    一個人的根在於心,心雖無形,行之有相。一個人的品質體現在方方面面,起心動念雖看不見,但為人和處事即是他人品道德的顯現。

    一個人的心是純潔還是骯髒,心胸是寬闊還是狹窄,全都體現在人與事上。為人處事是檢驗一個人思想品德的唯一標準。

    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和為人處事的方式就是他心靈的顯現和寫照,所以透過為人處事,可以把一個人的心靈深處看得很清楚。

    心是無形無相的,但又是有形有相的。有些人說:“我這樣做是無意的,我心裡並不是這樣想的。”你的心裡沒有這股力量,沒有這個種子,你怎麼可能這樣說,這樣做呢?

    正因為你的骨子裡、靈魂裡有這個因,才會表現出這樣的行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一個人心靈的寫照。

    大家要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儘自己所能,為所在的團體創造價值。人,要麼會說,要麼會做,二者得居其一。如果既不會說又不會做,還認為自己很有願力,你的願力都是假的,都是痴心妄想。

    有理想是對的。理想是一個方向,一個沒有理想的人,他的人生是沒有方向的。既然有了理想,就應該為了你的理想而赴湯蹈火,流血流汗,犧牲奉獻。只有做到了圓滿,你的理想才可能實現。

    如果你的努力和你的理想不相干,或者你努力的程度不夠,你的理想只是妄想。只有你的知識、智慧、財富日日增長,月月增長,你的願望才可能實現。

    一個人只有看清了自己的起心動念,才能改變自己,提升自己。別人是我們的一面鏡子,看清了別人,也就看清了自己。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透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 5 # 知我心理學

    正如其他答主所說,“具備心理知識”並不等價於“能夠一眼看穿別人”。

    不過,學習心理學確實能幫助人們對他人的表情、情緒、行為等更加敏銳(比如,為大家所熟知的同理心就可以讓我們更能對他人的情緒感同身受),這種敏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我們瞭解他人。

    另外,心理學也有大量基於實證與臨床經驗的關於“人格”的研究,包括“不同的人格特質通常會有哪些表現”,這可以幫助我們大致瞭解一個人在行為、情緒等方面的“傾向”。

    下面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些判斷人格的小技巧。

    1. 總說別人好的人,往往自己也是個好人

    對他人做出更多積極評價的人,自身人格中的積極面也更突出。簡單來說就是,總是說別人好的人,往往自己也是個好人。而認為別人是冷漠、善妒、焦慮、虛偽、貪婪的人,他本身人格的黑暗面也更突出。

    2. 走路步幅大的人更外向,步幅小的人情緒更穩定

    走路方式也能反映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有研究發現,走路姿態更隨意、肢體活動範圍更廣的人,個性更為外向;而步幅更小、頻率更慢的人,通常是情緒更穩定的人。

    3. 一個人的言談也是人格的反映

    外向性高的人,說話聲音較大,會運用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補充表達。他們不會對談話感到無聊,甚至可能有些話癆

    開放性高的人很容易就和不那麼熟悉的人談到自己較為私人的東西,比如願望、未來的計劃等等,他們也對新鮮事物持開放的態度,願意談論多樣的話題。

    宜人性高的人在談話中總是顯得很享受,他們會頻頻點頭或微笑,表現出對話題很感興趣的樣子。

    責任心高的人喜歡在談話中展現自己的聰明,同時也會和對方保持眼神交流。

    情緒不夠穩定的人,總是在談話中試圖尋求對方的肯定。他們可能會顯得有些緊張,也容易感到尷尬,有時甚至不能流利地表達自己。

    4. 臉寬的人更具領袖氣質

    心理學研究發現,面部較寬的人常被認為更有領袖氣質和野心,且個性上更堅毅、獨斷,比如馬雲和前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

    (圖自網路)

    不過,需要警惕的是,我們並不能以偏概全,單憑這些結論去判斷一個人。

    無論你試圖瞭解誰,這個瞭解的過程都不會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你與對方長時間的相處、相互熟悉,才能逐步瞭解的(即便對你非常熟悉的人,也很難說你在任何時候都能夠一眼看穿對方的心思)。對於學心理學的人來說亦是如此,根據經驗和知識做出的判斷只能作為參考,如果想要更瞭解一個人,只有透過與他深入接觸才能做到。

    Funder, D.C. (1995). On the accuracy ofpersonality judgment: A realistic approach.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4),652-670.

    Lebowitz, S. (2016). 9 things people canfigure out about your personality just by looking at you. Business Insider.

    Thoresen, J.C., Vuong, Q.C., & Atkinson, A.P. (2012). First impressions: Gait cues drive reliable traitjudgements. Cognition, 124(3), 261-271.

    Wood, D., Harm, P.D., Vazire, S. (2010).Perceiver effects as projective tests: What your perceptions of others say about you. Management Department Faculty Publications, 175-190.

  • 6 # 父母學點心理學

    很遺憾,再厲害的心理學專家都不具備一眼看透別人的神力。

    但透過一些典型行為,倒是可以大致瞭解個體可能有過的一些童年創傷經歷。

    通常,當一個人這樣認為時,其實是在理想化心理諮詢師。也就是把自己想要一眼看透一個人的渴望,投射在心理諮詢師身上。

    不妄加猜測,不把自己當神,不隨意分析他人,是一個心理諮詢師的基本倫理道德。

  • 7 # 悄然微笑讀書

    我是悄然微笑,喜歡心理學,讀過不少心理學作品和著作。

    就我目前的水平來說,無法一眼看透一個人。我相信所有的心理學專家也一樣。

    如果說學心理學的人有什麼比別人更厲害的話,那就是一般會比較有同理心,能夠理解他人,會換位思考,觀察力比較敏銳,並善於從他人的行為得出某些心理學的結論。

    如果一個學心理學專業的都能一眼看透別人,心理諮詢師就不需要病人提供資訊,而直接將“解藥”呈給病人了。

    可是心理諮詢師是怎麼工作的呢?他們的工作絕大多數時間是在做“樹洞”,聽病人傾訴,並在適當的時機給出一些建議。能夠開啟病人的心,是心理諮詢師的一大本領。一個人只有在被理解的情況下,才願意敞開心扉。

    如果一個病人不配合,再強的心理諮詢師也無可奈何。有一部電影《心靈捕手》,描繪這個方面比較詳細。有空可以搜來看一下。

    不謙虛的說,很多心理諮詢師本人的病並不比病人的病輕,因為長期接受吐槽,長期面對別人的負面情緒,如果沒有合適的機會和方法疏導,也是一種自虐。

  • 8 # 沉路心理實驗室

    不是的,這是外界對心理學的一個誤解。

    心理學不是X光,不能看透別人。如果學了心理學就能看透人的心理,那學了醫學是不是就能看透人的身體?當然不是這樣。學了醫學的人,給人看病也是要觀察、詢問、檢查,綜合各種資訊才能對病人的情況做出判斷,還不一定百分百正確,會有誤診的可能。

    人的心理就更難了解了。所以心理諮詢師做諮詢,先要全面收集資料,然後在漫長的諮詢過程中(許多次的諮詢),一點點了解來訪者的心理面貌。來訪者不會也不可能一次性把自己的內心全部呈現給諮詢師,諮詢師的每次諮詢都可能收穫一些新的資訊,就像拼圖的碎片,逐漸拼成一個完整的影象。

    所以,認為學了心理學就能一眼看透別人,是一個天大的誤解,是大錯特錯的。

  • 9 # 一襲白衣映江雪

    所謂的一眼看穿和讀心術都是誇張的說法。但是學心理學的人的確好像一下子就能看透你的心思。

    該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其實原理很簡單。首先我們要知道,每一個人的行為舉止背後都是有一定動機的,有些動機很容易就被發現,比如你看到一個人打哈欠,就知道這個人可能有睏意了;當你看到一個小孩在一件玩具面前久久不願離去,你也很容易推斷出他想要這個玩具,即使他沒有說出來;這些都是行為背後的動機都比較簡單和明顯,一般人也能看出來,但是有些動機如果你不去深入瞭解就很難猜出來,不要說旁觀者,有些人的行為連他自己都搞不清為什麼會那樣。

    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裡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一位女士找到他說自己夢到親愛的哥哥去世了,而她是非常愛哥哥的,她為此感到惶恐,一開始佛洛伊德也不知道她為何會做這樣的夢,但是他知道夢是一個人現實生活的反應形式,於是他不斷追問這位女士最近經歷的事,最後發現,女士在前不久參加一次別人的葬禮時遇到一位特別心儀的男士,此後就沒再見到這位男士。這個女士之所以夢到哥哥去世是因為她在潛意識裡還想見到這位男士,由於上次是在葬禮上見到的,所以她可能還想參加一次葬禮,而哥哥又是她生活中最親近和常見的人,兩者一結合就有了她之前的夢境。

    心理學家之所以能讀懂人心,是因為他隨時隨地都在分析你每一個動作或每一句話背後的動機或者原因,這個分析的過程描述起來覺得很複雜,實際上也就在電光火石的瞬間就完成了。

    並不是他故意要窺探你的隱私,而是一種職業習慣。就好像一個學營養專業的人每次吃飯時都會情不自禁的衡量一下每種食物的熱量和健康度一樣。心理學就像物理學、化學等一樣,也是一門科學,透過專業的訓練也會熟能生巧,只是心理學普及尚不廣泛,所以會讓有些人覺得很神秘。

  • 10 # 深度讀書了嗎

    學心理學的人,不能一眼看穿別人,但能看穿自己

    很多人看電視劇裡面那些心理劇,以為學心理學的人能夠一眼就看穿別人在想什麼,但其實並不是,學習心理學只是能夠幫你理解別人的某個動作是在表達他的什麼情緒,並不能看穿別人在想什麼

    而且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擴散,慢慢的也出現了反心理學,意思就是透過一些假的肢體動作或者臉上的神情,讓人產生錯覺,這就增加了理解別人這個動作的難度,往往會把解讀動作的人往錯誤的方向引導

    學心理學的人,可以更好的清楚自己的動作、神情、神態所表達的意思,從而更好的理解、看穿他自己的內心在想什麼,幫助他更好的生活

    學心理學的人,不能一眼看穿別人,但能幫助你自己看穿自己

    能夠清楚自己內心到底想什麼的人,只有你自己。學習心理學的人,能夠幫助你,引導你去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每一個動作,讓你更加的瞭解自己內心的想法,看穿了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才能夠更好的生活

    學心理學的人,不能一眼看穿別人,但能夠讓你瞭解自己,更好的生活

    學心理學的人,不能一眼看穿別人,但卻有能夠幫助你更好的生活的能力

    學心理學的人,也想能一眼看穿別人,最後發現能看穿的只有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的影視城有哪些,除了橫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