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IF枕邊育兒
-
2 # 家有雙胎萌崽崽
其實紀伯倫想說的就是一句話:“不要束縛孩子”
道理是對的,但個人不喜歡紀伯倫的表達方式,更不喜歡把孩子比喻成箭,箭,射出去後,永不回頭,孩子不會!
如果孩子真象箭一樣射出去就永不回頭了,想想都感覺悲涼!
而且箭的方向不是箭自己決定的,有違紀伯倫的初衷。
為什麼不是能我的孩子永遠是我的孩子呢?
《我的孩子永遠是我的孩子》
我的孩子,永遠是我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通過我創造的奇蹟。
他們通過我來到這個世界,
他們因為我而來,
無論是不是在我身邊,永遠都屬於我。
我不但給他們所有的愛,
我所有的想法也都會告訴他們,
我也會聆聽他們的想法,不會禁錮他們的思想。
我同時庇護著他們的身體和靈魂,
讓他們的身體安康的同時靈魂也有依託,
一個靈魂有所依託的孩子,
明天無論去到何方都不會迷失方向。
我不需要變得象他們一樣,
他們更不需要變得象我一樣,
我們的生命註定交織在一起,我也永遠屬於他們。
我是港灣,是兒女遠航的起點。
無論他們將駛住何方。
我會用盡我所有的力氣讓他們有經受風雨的能力,
讓他們能去到他們想去的任何地方。
如果他們倦了累了,
我永遠在這裡等他們靠岸,
讓他們消除身心上的疲倦,
好再次揚起他們的風帆!
-
3 # 春暖花開003
這麼奇怪的問題,我的孩子,怎麼可能不是我的孩子?
我的孩子,是我物質的孩子,也是我精神的孩子。
現在我的孩子讀大學了,慢慢的我不用再去照料他的生活了,物質的孩子這塊,確實慢慢沒有了。我除了每個月給他生活費,物質上的父母這個任務,我就完成了。
但精神的孩子這塊,他還是我的孩子。現在疫情不能回大學上課,天天在家。每天吃完飯,我去倒垃圾,他都會拉著我跟他一起散步,講他自己的事情。有時候他會說,爸爸,跟你講完,我的思路清晰了很多。
人嘛,總是有困惑的時候,有困惑就需要傾訴,有一個叫“爸爸”的人,來給他做這個無害的聽眾,他會覺得很幸福的。有些事情,憋在心裡,找不到人說,會很辛苦的。
我為啥安全?
因為他是我的孩子。
他跟我說的,我知道啥能跟我老婆說,啥能跟其他人說,啥,不能說。
我就像教堂聽告解的神父一樣,我聽他的祕密,又能幫他守住祕密。
說孩子不是我的孩子這句話的爸媽,我覺得是失敗的,起碼在親子關係這裡,是失敗的。
-
4 # 李軍佚兒童領導力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什麼時候發現我的孩子並不是我的孩子,也許是孩子在逆反期的時候,也許是在孩子能夠獨自上學的時候,也許是孩子能夠獨立承擔責任的時候,或許也是孩子大吵大鬧的時候......其實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都是“畸形”的,“有一種冷是你媽覺得你冷”,孩子有自己的溫度感知,父母過於干涉反而會使孩子的溫度感知系統紊亂。
不知各位有沒有看過臺灣熱播的一部教育心理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劇是和《延禧攻略》同期播出的,並且熱播程度不低於《延禧攻略》。這部電視劇反射了現在孩子的學習現象,被考試綁架的家庭。將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表現的淋漓盡致。其實所有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有些父母殊不知自己的愛不僅綁架了孩子並且還深深傷了孩子。不要以愛之名,逼迫孩子去做你們想要做的事情,也不要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因為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每個孩子都是上帝牽著手走到這個世界上的,從那一刻起,他們都是美好而又平等的生命,都渴望被愛,都有權利去擁抱自己的人生,而非父母設定之下的人生。
-
5 # 岱岱媽媽
四年前,我倆決定要一個孩子!
我們鍛鍊身體,調整飲食,為孕育開始做準備,然而,備孕的時候她沒有如期的來,而是在我們鬆懈下來,不再刻意的時候,她來了。
那一刻,是驚喜,也是提醒。
她,始終是她。源於我們,卻不屬於我們,她有她的腳步,她有她的選擇,我們該互相尊重多一些!
孕育的過程是幸福的,也是苦痛的,育兒的路上也同樣,痛並快樂地生活,讓我們既愛又恨!在她長大一些的時候,我也有迷失,不過還好每一次孩子反應出來的問題上,我都能看到我自己,我第一次做媽媽,你第一次做女兒,希望我們慢慢來,互相理解,互相學習
-
6 # 牽著蝸牛慢慢走
你好,從孩子初中開始我覺得他已經完全不是我的孩子。
往事一幕幕,從無憂的童年,到自信的少年,到如今煩惱的青春期。從曾經的溫馨甜蜜到如今的苦不堪言。箇中滋味,真的只有自己才懂。
無憂的童年
“媽媽,媽媽,我的好媽媽。”兒子胖乎乎的小手捧著我的臉蛋,不住的親暱叫喚我。
“嗯,親愛的寶貝,我的寶貝。”我回應著。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媽媽,沒有之一。
我沉醉於我們母子之間無限深情中。這一輩子心滿意足,別無所求。
自信的少年
那時候學校裡每次家長會,你總是讓我去。開家長會前,你會告訴我自己座位的具體位置,你會把自己的課桌整理地整整齊齊。
“媽媽去開家長會,媽媽可要聽聽好,老師是怎麼表揚我的,回家告訴我。”我忍住笑直點頭。
每次家長會回家,兒子就迫不及待地給我開門。一邊開門一邊要我訴說家長會上老師的話。
看著如此上進的孩子,我的心裡樂開了花。老天眷顧我,給我一個這麼好的兒子!
煩惱青春期
“媽媽,你真煩,什麼事都要管!”
“XX家長,你家孩子最近語文作業從來不完成!”
“你居然和老師一鼻孔出氣!”孩子把門一摔,把自己反鎖在自己的房間。
哎,自從孩子上了初中,我這老母親覺得自己越來越沒本事,怎麼做都是錯啊。
就拿今天下午來說吧,孩子初三,下週就可以開學了,大概習慣了在家的舒坦日子。孩子這兩天居然又煩躁起來。
下午孩子鍛鍊身體的時候,跳完繩練深蹲,兒子讓我給他數三十下深蹲,結果我一邊吃著巧克力一邊漏數了兩個。
“我現在都不玩遊戲了,我那麼努力,你居然不好好數,你不關心我,我不要去學校了。”說完,孩子又直接走到自己的房間去,把門反鎖。
已經接近吃晚飯時間了,爺爺把飯菜都搬上桌了,可是不見孩子的蹤影。
爺爺走到孩子的房門前:“怎麼了,孩子,快吃飯了。”孩子不理不睬,無動於衷。
過了一會兒,孩子自己走到餐廳,我連忙把孩子的飯碗加上米飯,孩子卻說:“不吃,我昨天跳繩1600下,今天因為你的態度,我只跳了400下,現在時間晚了,再練也來不及了……”
簡直無理取鬧啊,孩子,你自己有小情緒,為什麼怪罪在我身上,瞬間,我覺得,這一刻孩子不是我的孩子。我的努力是白費的。他怎麼越長越不講理了呢?你怎麼不會體諒我的感受?
如今,那個可愛的小萌娃,那個自信滿滿的少年到哪裡去了?
孩子,還記得你小學時的一件事嗎?一天早上,爸爸不在家無法開車送你去學校。只能我騎車送你去,走得太急,居然忘了帶書包。來到校門口,保安叔叔奇怪地看著我們娘倆,兩手空空的上什麼學?才想起,你不但沒有怪我,反而哈哈大笑了一番,而後告訴我:“媽媽,你去拿書包,我在門衛等著,你路上注意安全。”孩子,在回家拿書包的路上,你不知道我的心情多複雜,又愧疚又好笑又暖心。今天想來,還是覺得這是美好的不得了的瞬間。
那天忘書包和今天相比,今天的事不是更小嗎?你為什麼那麼計較呢?
-
7 # 成風追藝
我可以說比較幸運,從孩子一出生我就明白了這句話。
我發現養育孩子的一個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我能夠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完成對自我的救贖。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我發現陪伴孩子過程中有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你的原生家庭帶給你的一切,不斷地有各種事情逼著我去思考去回望自己,回望我自己的母親自己的代養人自己的成長過程,這種對於個人和家庭的思考在沒有孩子的家庭不會被觸碰的。所以那一刻我就明白了自己對於孩子和孩子對於我來說的意義是彼此相通的,這種反思是個人成長必需的東西,不在於10歲、20歲、30歲、40歲、60歲。其實很多人從30歲以後就停止了成長,失去對自身的反思與自我剖析就是意味著停止成長。這個階段往往是這樣完成的
失去好奇心——失去對外界的興趣——失去關注力觀察力——失去思考能力——不能自我反思
最終以一個自以為是這樣的“完人”存活著,履行著自以為是的使命。
-
8 # 冰凌讀書
對於“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個問題,使我陷入了沉思。
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最好的禮物,她給我們帶來快樂和幸福。
孩子的成長每一步都大人的心血和孩子自己本身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學習能力。
女兒一歲時被送回老家,婆婆給照看。分別時,小小的人兒哭得肝腸寸斷,我也是淚流滿面,這也是無奈。
大約一個多月後,有時間接她回來小住。進門後,她那小小的眼神中帶著驚喜和陌生,我的眼禁不住溼潤起來。
吃飯時,她自己要求坐在大大的椅子上在餐桌上吃飯(那時候沒有寶寶椅)。自己一邊系圍嘴一邊說:奶奶說要自己吃飯,才是好寶寶。她一邊努力地挺直腰板夠到餐桌,一邊用勺子小心翼翼地把飯送進嘴裡,我心裡有一種孩子在長大的感覺。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她從小認定的道理。回家這兩天裡,自己定時換內衣和襪子,並且堅持自己洗,小小的手拿著大大的肥皂費力地揉搓,一板一眼有模有樣的。
說實話,當時我的心裡不是欣喜,而是難受、悲傷:婆婆把孩子本應該玩耍的時光,用來體會生活中的艱辛,是不是太早了?
還是孩童的她看著已沒有應有的稚嫩!
從那時起,我的小幼苗在努力地一點一點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現在,我家有女初長成,女兒已經大學畢業參加工作。
每一步的成長都有艱辛的影子,責任和擔當早已使她不在是別人眼裡的孩子了。
-
9 # 瀟瀟暮暮
從孩子慢慢開始懂事開始。
有一次,我要求孩子去畫畫,要求的另一幅畫,孩子拿來的時候又是另外一副,我就問孩子為什麼這樣啊!他說這是他選的,他就想畫這幅。當時很生氣,等氣消了,自己開始考慮自己的做法,他只是他自己,不是我的,我的強加給他的東西,他學會了選擇和處理。那時候就覺得孩子是他自己的,並不是我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自己。
還有一次,孩子穿衣服的時候,我給孩子取了一身,孩子穿上了,去聚會的路上,孩子說他覺得穿這個不好看,我當時也沒有多大的理會。可是到了小朋友聚會的場所才發現,小朋友都是穿的是角色扮演。這次之後我會先徵求他的意見,才會給他找他要求的衣服。
我是從孩子開始懂事開始的,孩子是他自己的,並不是我們的,孩子和我們是平等的,都是獨立的個體。
-
10 # 菁菁老師
DNA是最確鑿的科學依據。沒有這個依據,不要隨意下定論。哈哈,再一看,原來我想多了。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你有這個意識,他(她)離開母體,就不屬於你了。
-
11 # 一久夏
前一段時間正好看了紀伯倫的書,裡面他對於“孩子”那章的描述非常的深刻,很值得深思,其中一句就是題目中的“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
作為一個媽媽我很認同這句話,其實孩子從出生之後就是一個個體,孩子不應該是屬於誰的,他們的人格和思想都是獨立的。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之後,是有責任把他撫養大,但是沒有權力去代替他們生活,不應該把孩子理所應當認為是自己的附屬品。
-
12 # 綏格格
答:請看
1、當祖國把我孩子派往北美洲的時候,頓時覺得—— 孩子屬於國家的
2、2002年,獨生子女的孩子肩負使命召喚✈️至今十九個年頭……
3、因為時差,每週視訊一次,各自報喜不報憂❤️
回覆列表
作為二胎媽媽,我發現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的,是從他2歲多開始的。剛進入叛逆期,會覺得孩子已經不是我的了,他現在快6歲了,我會覺得變化很大,常常覺得他快要離開我,成長速度太快。
第一,兩歲叛逆期。
孩子進入兩歲叛逆期,他開始變得自我,經常跟我對著幹。喊他去吃飯,就不,喊他穿衣服,就不,喊他起床,就不。一切都變得難了起來,那時候我很焦慮,甚至以為自己教育方向出了問題。
後來耐心讀了一些關於2歲叛逆期的書籍,才明白自己的孩子,其實是開始發展自我,這是很好的一件事。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中心主義”強烈,皮亞傑認為,這是年幼兒童和成人思維之間的區別,孩子無法去本,自己和別人的觀點,甚至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觀點,還存在著別人的觀點。他會從自己的觀點看事物,認為一切都是他看到的樣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看法,也就是“自我中心”。
這聽起來很複雜,簡單來說,孩子隨著認知發展,逐漸會意識到,一件事情是有多個結論或者看法的,自己的、別人的等等。
孩子進入青春期,他的形式思維以及認知結構也逐漸形成,這時候也就產生了他的第四次自我中心化。孩子逐漸以為,自己的思想是有無窮力量的,他無所不能,甚至可以按照自己想法,來改造世界。
孩子進入青春期,跟父母對著幹的慾望更高強烈,而且很難把自己的觀點跟別人的協調起來,他會覺得自己說的就是絕對的真理。
這時候的孩子,常常會什麼都不想跟父母說,認為管束太多,自己沒有自由,想要衝破枷鎖。前幾天有媽媽跟我說,自己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根本不是自己原來認識的那個孩子了。
其實,這時候的孩子,再一次去自我中心化,是要到成年,也就是上班工作後,才逐漸的完成。能理解父母的不容易,跟過去的自己和解。
大概在20歲左右,有些孩子開始談戀愛了,等到談婚論嫁的時候,你會再一次覺得,孩子好像不是自己的孩子了。
不管是結婚的事情,還是以後的,他都不想跟你商量,甚至不考慮,父母的感受。有位同學跟我說,她當初結婚是在外地買房子,為了省錢選的6樓。媽媽問她,為什麼買六樓?她說,省錢啊,再說還有閣樓,空間大。媽媽說,那我老了爬不動樓了怎麼上去啊!她瞬間就不知道接什麼好了。
後來,她自己有了孩子,媽媽來幫忙照顧,她才覺得羞愧難當,自己當時不為媽媽考慮,堅持買了六樓,而今老母親也沒嫌棄樓高,還是過來幫忙照顧孩子,讓她輕鬆一些。
準備結婚的孩子,很難聽進去父母的建議,但等自己有了孩子,一切才有改變。
孩子,是我們愛情的結晶,養育,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但卻也要記得,他們並非因我們而來,只是通過我們抵達這個世界。
跟孩子對話,也是跟過去的自己聊天。我常常會說,善待你的孩子,就是善待自己的童年。小時候的我們,沒有的,沒辦法有的,現在孩子有的,其實和外界有關,也和我們自己的變化有關。
看孩子的成長,不也是看一遍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嗎?大環境有不同,但都是從嗷嗷待哺,到蹣跚學步,再到躊躇滿志。這一路走來,前浪和後浪好好的合作,才能抵達彼此期待的明天。父母和孩子,其實是平等的合作關係,誰也不屬於誰,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