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鄧海春

    司馬光認為:“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宋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諡號。皇帝不肯輕易給人,文人也以得到此諡號為最高追求。“生封太保,死諡文正”,可說是文臣的最高追求。

    清朝一共有8位獲得了“文正”這個諡號: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其中以帝師之尊諡文正的有四位:朱珪為嘉慶帝師,杜受田為咸豐帝師,李鴻藻為同治帝師,孫家鼐為光緒帝師。

    湯斌為清代理學名臣,兩任《明史》Quattroporte,他雖然沒有做過帝師,但輔佐過康熙時期的太子胤礽。

    八位文正公之中,最被後世褒揚和推崇的當屬曾文正公了。有學者認為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人:一為明朝的王守仁,一則清朝的曾國藩。

    這八位文正公之中,有一位是狀元郎,這就是孫家鼐。狀元自然書法不會差,孫文正公也被收錄在《宋元明清書畫家辭典》和《中國畫家大辭典》中。

    又是狀元,又是文正,又是傑出青年,又是帝師,應該沒有瑕疵了吧?其實不然。《碑傳補》卷一說孫家鼐“為人簡約斂退,閉門齋居,雜客遠跡,尤推避權貴若怯。”《近代名人小傳》卻批評孫,說他“當官碌碌”、“不學無術”,《清朝野史大觀》卷八也批評孫,說他“思想迂舊,文章劣陋”,而且“其志行極卑汙”。書中還舉了這樣一例:有一次,一位身為候補郎中的同鄉饋送1000兩銀子,託他謀個憲政館的官職,他收了銀子卻不辦事。過了半年,人家再送600兩求見,他說把以前的事忘了。最後隨便給那人弄了個小差事了事。幹了這種卑鄙事,還以理學自相標榜,後人頗有微詞。

  • 2 # 幾葦渡

    清代對於臣下的諡號是有嚴格規定的,概略的說:

    1、親王、郡王給予諡號一個字,加在原封號的後面。

    2、貝勒至輔國公,如果兼任一品職務的,給予諡號。兼任二品及以下的,不給諡號。

    3、文武大臣一品的可以給予諡號,但還需要報皇帝同意。咸豐以後,對於殉難戰死的二品官也可以給諡號。

    (注:上述都有特例及早期的不規範)

    4、所有諡號都是禮部先草擬,報皇帝審批。唯獨“文正”這個諡號,禮部是不敢擬的,必須皇帝自己提出來。

    對於中國自漢代以來的諡號,哪一個最好,並不一致。魏晉南北朝時期,似乎諸葛亮的忠武應該最牛,當然武侯的加持也關鍵。唐代以後,文官地位比武將更被重視,“文貞”成為最好的諡號。宋代為避諱仁宗的名字,改為“文正”。砸缸的老幹部司馬光又狠狠的強調了“文正”的No.1地位。於是宋元明清,“文正公”成為很多文臣的追求。

    清代被授予“文正”的有八個人: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

    乾隆元年,前康熙朝工部尚書、“理學名臣”湯斌被追授諡號"文正",已經去世近五十年了。三年前雍正帝剛給他平反,重新樹立為漢臣楷模。道光時期,又從祀孔廟。

    東閣大學士劉統勳是第一位死後直接諡號為文正的,他的兒子是劉墉。

    曾國藩被視為“立功立言立德”,所以被授予文正。李鴻章被授予文忠,左宗棠被授予文襄。

    “磕頭宰相”曹振鏞的一直被爭議。

    其他幾個都是帝師,朱珪是嘉慶的老師,杜受田是咸豐的老師,李鴻藻是同治的老師,孫家鼐是光緒的老師。兩朝帝師的清流領袖翁同龢被授予文恭。

    對於上述八文正的“三公”封贈上,杜受田最高,生前是協辦大學士,死後贈太師大學士。曹振鏞生前就是太傅大學士。劉統勳、朱珪、曾國藩、孫家鼐是生前大學士,死後贈太傅。李鴻藻是生前協辦大學士,死後贈太子太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把八五年的老房子掛賣然後當成首付買套市區房,這樣值得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