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山南的風吹過
-
2 # 老坎龍門陣
其一,所謂儒教並不是孔子建立的。
其二,孔子也從沒有頒佈過婚姻法,也不是一夫一妻制的發明者。
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哪來的為什麼?
-
3 # 朱八戒CC
孔子是聖人也是普通人,儘管他的思想有許多超越時代的意識,併成為後來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主體文化,但是由當時社會的影響和歷史的侷限,他是不可能提出一夫一妻作為儒家的教義。
孔子的時代,正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階段。當時的女人沒有社會地位,難以做到男女平等。男人的興旺發達都是一夫多妻,而女人則是從一而終,在家相夫教子,格守婦道。男子早年喪妻可以再娶女人,女人早年喪夫,只能終身守寡。
孔子是他父親娶的妾所生,孔子早年喪父,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受盡了他父親正房妻子的欺凌壓迫,並把他趕出孔府之外。孔子的母親只好帶著他流浪他鄉來到曲阜,並培養孔子長大成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孔子從小勵志向上,勤奮好學的同時,為母親做些家務,過早地承擔著養家的職責。可是孔子還未成年,他的母親就因病而逝。早年喪母,孔子悲痛的同時,更加刻苦用功,對堯舜以及西周時代的道德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和非常的嚮往。透過對歷史文化的蒐集和整理,從而形成了他的儒家思想。
孔子思想的精華是仁愛,是愛護社會上的每一個人。他並沒有看不起女人,只是沒有能力提高女人的地位,更改變不了有錢男人一夫多妻的現實,所以在他的思想中也就沒有提出一夫一妻作為道德觀念的其中之一。
幾千年的一夫多妻,是對女子人身的摧殘。直至新中國的成立,婚姻法才明確規定一夫一妻。從此女人有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實現了男女平等,並走出家門,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勞動者和主要力量。
一夫一妻最早由康有為提出,民國政府也曾經提倡。但是由於封建思想的餘毒太深,許多人同樣照常納妾。直至1950年新中國婚姻法的頒發執行,一夫一妻才正式實行。時代不同了,穿越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賦予了許多新的內涵而與時俱進。一夫一妻的百年恩愛,既是雙方最高尚的道德品質,又是最美好而又成功的人生。 -
4 # 貓員外
商周以來,中國就是一夫一和一夫多妻混合制。廣義上,一夫一妻多妾制也是一夫多妻制。
商代是一夫多妻制向一夫一妻制轉型,主要原因是王室為了維持統治轉移的穩定性。到了西周,一夫一妻製成為普遍。而作為特權階層的貴族,則在此基礎上發明了妾這個東西,形成了中國獨特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一夫一妻製出現的基礎,其實就是女性財產權的獨立。這一點東西方基本一致,只不過西方的女性財產權獨立,是在基督教的推動下達成的。
《禮記》說“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娶妻代表了家族利益,在宗法制度、社會道德和輿論保護下,妻的位置大多數時候無可撼動。
妾就不行了,妻對妾有明確的管轄權,唐律甚至規定,男主人不能維護妻妾地位的,要負擔刑事責任,發配兩年。
對於什麼樣的人才能取妾,能取幾個,歷代也都是有明確法律規定的,平民除非年長無後,否則是不允許娶妾的。一直到清代才放開。
雖然理論上天子的嬪妃不算妾,但是皇后對嬪妃是擁有極大管轄權的。明清更是進一步擴大了這個權力,皇帝晚上要睡誰,必須皇后蓋章同意。
儒家的本質上是史家,延續了周禮的價值觀,無需特地宣告這一點。但是事實上,儒家價值觀對妻子的地位是非常注重保護的。
-
5 # duzhengjie88
孔子又不是政治家,他沒有權力去做這些事,他只是解決人心中的困惑,好比醫生,你有什麼病,你去找醫生,醫生就給你開個方子。當時並沒有因為一夫一妻或者一夫多妻而產生矛盾,所以也沒有人去問,自然就沒有關於這方面的說法。什麼問題都要結合實際,而不是搞教條主義,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主義。當前社會提倡一夫一妻是革命性的,從制度上否定了階級主義。你也就沒必要去翻老本了,中國的歷史與世界的歷史差不多,都是奴隸制,封建制,資本制,以及社會主義制。提倡一夫一妻制是社會文明的體現。
-
6 # 袁連法的國學答問
一夫一妻是法律規限,
立於男女平等的理念上,
孔子的時代還沒有這個。
還有講孝道,
無後為大,多子多福,
這是主流的世俗觀念。
或會以為這是落後腐朽,
歧視婦女,
但乃歷史的必然也,
不是邏輯假設可預約計度的。
中國古代,起碼從春秋戰國後,
群雄逐鹿,
男子都上戰場去做炮灰,
數量是個問題,
兵力不繼也,
於一個家庭而言,
隨時有斬祀之虞。
還有,非一夫一妻,
也是潛在地為婦女留條活路。
-
7 # 靜說賢論
孔子提倡“一夫一妻”制度嗎,為什麼沒把“一夫一妻制”寫進儒家的教義?這是一個關於婚姻制度的大問題,下面就回答一下這個提問。
婚姻制度首先是婚姻制度。在商周之際,中國的婚姻制度就定型了,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周朝,一夫一妻多妾制,是針對貴族而言,天子、諸侯、大夫、士才有資格納妾,不過在數量上也是有著極為嚴格的規定。到了後來,納妾已經不侷限於士大夫階層,經商有道、家大業大的商人也可以納妾。士農工商,只要經濟允許,皆可行之。
古代的妻與妾是不同的,妻是明媒正娶,納妾則不需要。妻子與妾的地位不同,妻子尊貴,妾是低賤的,妻子只有一個,妾可以多個,妾要完全服從於正妻的權威。
為什麼可以納妾呢,這跟男權社會有關,在古代西方和東方都廣為存在。男性是社會的統治者和主要建設者,掌控著社會的運轉,就像是動物世界強者為王一樣的道理,佔有慾是男性的顯性特點,娶妻納妾正是彰顯掌控力和成就感的一條路徑。
傳宗接代除卻這先天的動物習性原因外,納妾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傳宗接代,讓家族的血統延續下去。在古代,人是重要的生產力,人丁不足輕者影響整個家族部落的命運,重者制約國家社會的發展,人口是衡量一個國家強盛的重要標杆,娶妻納妾生兒育女就成了一項天經地義的事情,這也為男性納妾披上了天然的合法外衣。尤其是我們這樣非常重視血緣的農業國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娶妻納妾傳承血脈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雖說娶妻納妾在現今看來對女性頗為不公,但男人也不能為所欲為,這裡面有著約定俗成的法則,不可破壞。如果不是為了生養子女,純粹為了滿足個人對美色的追逐,也是不被社會所接受的。尤其是宋之後,受到理學的影響,“存天理,滅人慾”節慾重理的思想逐漸成士大夫階層的主流認知,納妾就更不會毫無由來,任性自由了。
休妻很難納妾不易,休妻更難。納了妾並不意味著對妻子可以疏遠了,不代表妻子的地位由此降低。在傳統中國家庭,妻子的地位相當重要,休妻也不是像影視劇中那樣一句話就可以肆意而為,過程相當繁瑣。
在漢代《大戴禮記》中明確記載了休妻的標準理由,其中有“七出三不去”,七種情況下,可以提出休妻。分別為:不孝敬公婆、不能生育、淫亂、嫉妒、惡疾、口舌是非、偷盜。“三不去”,指的是在三種情況下,仍不可休妻,分別是:孃家無人不可休妻,因為休妻後無家可歸;陪同丈夫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可休,沒功勞有苦勞;娶妻時貧困後來富貴了不可休,糟糠之妻不可棄。
在古代中國,只有刑法,沒有民法,雖然對娶妻、休妻、納妾這些民事方面沒有明確法律規定,但也是有“禮法”約束的,男人並不可胡作非為,有權有勢也絕不可任性。納妾從禮法的傳統來看,並不是為了滿足男人的男女之慾,而是為了傳宗接代的正經事業。
儒家是文教從廣義而言,“一夫一妻多妾”也是多妻制,孔子為什麼沒有寫進儒家教義呢?一方面,婚姻制度是根據時代的特點和社會的發展階段而設計的,周朝建立後,周公率領群臣“設禮制樂”,“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就形成了,人都會受到時代的限制,作為教育家的孔子,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不可能提出“一夫一妻”的構想,我們不能以今人的現狀來要求兩千多年前的古人,這不現實。
此外,儒教只是文教,也就是透過文化教育來達到提升人的目的,並不是西方意義上的宗教。文化教育靠的是引導,不同於宗教教義的嚴苛,孔子沒提出“一夫一妻制”很正常,即便提出了,在那個時代下,也不能被人接受。
回覆列表
你這問題本身就是錯的,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上(至少從商代開始)就是一夫一妻制。這是宗法社會最牢固的基礎(只有妻所生的嫡長子才有繼承權),這是孔子說的“禮”制最核心的內容之一,也是後來宋明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怎麼就沒成儒家教義呢?
想必你把妾都錯算成妻了!中國古代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主意,妻才能享有當家的權利。所有的妾,嚴格意義上講都是奴僕,只是比一般僕人身份略高一點而已。她們沒有任何權利(所生子女都被抱走,由妻撫養)。這跟儒家的三綱五常是一脈相承的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