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侃侃談影視
-
2 # 煙雨松筱
電視劇一般只是參考小說來創作劇本和臺詞,為了方便拍攝和取景需要,肯定會改來改去。最後為了拍攝成本考慮,在某些演員高片酬的情況下,還要壓縮除了片酬外的成本,最終可能就變得面目全非了。如果演員不是老戲骨,演不到位的,那就沒眼看了。最後再來一個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電視劇一般只是參考小說來創作劇本和臺詞,為了方便拍攝和取景需要,肯定會改來改去。最後為了拍攝成本考慮,在某些演員高片酬的情況下,還要壓縮除了片酬外的成本,最終可能就變得面目全非了。如果演員不是老戲骨,演不到位的,那就沒眼看了。最後再來一個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還是小說好一些,其實這小說是一本很不錯的書,講了很多官方避諱的事。都梁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之一,《亮劍》裡也有很多敏感的角色,這些東西都是電視裡不好演的,所以《青銅時代》也沒什麼人演過。
說到這裡很多人奇怪為什麼要提亮劍,都是都梁寫的小說,拿來比較很正常!!!!!
很多情節都被改了:冰場與小混蛋的“鬥法”就是後加的;袁軍娶了周曉白;張海洋娶了魏虹;在監獄裡,鍾躍民還與一個叫熊瞎子的打過;特種部隊去邊境時,沒遇見土匪;鍾躍民沒有在演習裡劫首長的車(壓根沒有演習)等等等而且,很多是以純第三人稱介紹的也沒法演。
其實,這本書講了不少“人性解放”的內容,鍾躍民、秦嶺就是代表(認真的)反正,再好的一本小說,被電視一演,也變“官方了”,沒意思了。
說幾處明顯不一樣的吧!!
第一處,在電視劇中鍾躍民、張海洋、寧偉和吳滿囤在軍隊服役時參加了一次軍事行動:一架直升機在西南邊境原始森林中墜毀,機上有一份絕密的檔案,三人帶領偵察連小隊去森林中尋找檔案,偵察小隊在森林中遭遇小股武裝販毒分子,小隊消滅毒販後繼續前進,但在途中遇到雷區,吳滿囤自告奮勇前去排雷,被炸身亡,小分隊取回機密檔案。原著中四人參與的軍事行動是震驚中外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四人的任務是帶領偵察小隊佔領一座橋樑。這座橋是我軍機械化部隊通往某市的必經之路,鍾躍民帶領的小隊順利消滅守橋之地,第一批坦克部隊透過該橋時,被附近210高地的越軍炮兵幹掉兩輛坦克,橋也被大炮炸燬。小分隊請示上級後前去奪取210高地,在與敵人交戰時張海洋被越軍用刀刺穿肩部,吳滿囤一隻手被打斷後差點被俘,拉響手雷與敵人同歸於盡。
第二處,電視劇中袁軍作為後門兵被戰友看不起,在一次部隊挖洞作業中有一顆爆破炸藥啞火未爆,袁軍自告奮勇前去排爆,被炸成重傷。然而在原著中袁軍同樣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小說中袁軍作為連長帶領僅剩的五輛坦克奉命佔領一座小鎮,堅守到大部隊到來。在小鎮中袁軍的坦克遭遇了越軍坦克部隊,袁軍帶領戰友擊毀最後一輛坦克前,袁軍的坦克被敵方坦克擊中,袁軍身負重傷,但大難不死,而且還立了一等功。
可能製片方考慮到成本問題所以對這兩處做了較大修改,畢竟宏大的戰爭場面很燒錢。如果這兩處都忠於原著,拍出真正的戰爭場面,這部電視劇應該會更加經典。
第三處,電視劇中周曉白最後嫁給了張海洋,但二人過得並不幸福,因為周曉白愛的人是鍾躍民。而原著中周曉白是嫁給了袁軍,由於周曉白愛的是鍾躍民,她不願意與袁軍生孩子,但袁軍很愛她也就什麼都依著她。
其實從思想深度上來說,血色浪漫比亮劍深。《亮劍》以李幼斌為代表的主要角色,演技出眾,人物刻畫得生動。李雲龍動不動“他孃的”“gou日的”,語言樸實,很貼近普通人日常的生活。大家覺得這個人,就是從我們身邊出來的。但是,他遇事的果斷、大膽,讓人佩服。而《血》劇,雖然也很好看,但讀過小說的還是能發現,劉燁畢竟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個性氣質也有差距。個人以為,整體來說《血》劇拍的不如《亮劍》好。雖然,這兩部劇,我都很喜歡。從題材上來看,抗日的題材,本來就是觀眾都很熟悉的,老中青皆知。在這方面,知青下鄉的故事,還是要稍遜一籌的。《血》劇在思想深度上,深入到了人生觀、價值觀,鍾躍民的血液裡,本就有詩人的氣質。有人以為鍾屬於“文能提筆平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種人。鍾屬於那種灑落自由的一類人,他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跟眾多人都不同。真正能理解他的人很少,雖然不乏欣賞、佩服者,但深層次共鳴的還是不多見。這一點上,鍾自然不如李雲龍的影響大。所以,兩部戲,《亮劍》要火得多。但不論流行度上,它們的表現如何,這兩部著作刻畫的人物,都是很值得稱道的。兩部著作都是非常出色的作品!
《血色浪漫》這部小說和電視劇很好,看完以後的感想是要珍惜生活,並且活在當下。
《血色浪漫》故事背景橫跨上世紀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描寫鍾躍民、張海洋、袁軍、李奎勇等4個一同長大的年輕人,在經歷了青春歲月的磕磕絆絆之後,最終走向成熟、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故事。劇中許多情節和場面都以白描的手法真實地還原了歷史。
該劇具有濃郁的西北地域色彩的主題曲,烘托了主人公不羈而執著的性格。加上劇中多次出現的陝北民歌信天游唱段,更充分表達了那個時代那些人們的精神狀態,為全劇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劇中許多情節和場面都以白描的手法真實地還原了歷史,比如軍隊大院的孩子們穿上從箱底翻出來的父輩的將校軍服,在北京街頭呼嘯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