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稗官野石
-
2 # 浩然文史
2006年6月26日0時13分,一個來自杭州聯通的,標識為218.109.112.*的IP地址,在當時著名的盜墓小說《鬼吹燈》的百度貼吧裡敲下了一個名為《七星魯王宮》的帖子。數年之後人們恍然驚覺,這個無名的帖子,竟是一個傳奇的序章。這個傳奇的名字,叫做《盜墓筆記》,而那個IP地址背後的胖紙,後來有了一個叫做南派三叔的筆名,如今已是作家富豪榜上的常客。
《盜墓筆記》首發連結,被盜米稱為“祖墳”
在《盜墓筆記》這個小說的第六卷《蛇沼鬼蜮》中,提到了一件記錄了“長生”秘密的戰國帛書,這份戰國帛書被吳家祖先從戰國墓中盜出,後又被美國傳教士裘德考騙走,可以說是整部小說主線劇情中重要的一個線索。
《盜墓筆記》電視劇中的戰國帛書
雖然是小說家言,但在真實的歷史上,小說中的這個帛書卻有其原型。這件帛書上雖然沒有小說中的長生之密,卻也記載了天地間的大秘密。今天,咱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件出土於湖南長沙東南郊子彈庫楚墓的真·戰國帛書。
一、從晚周繒書到子彈庫“第一帛書”在《盜墓筆記》的小說中,戰國帛書是被土夫子盜出,後被美國傳教士騙走流亡海外。不知道三叔在寫作的時候有多大程度參考了子彈庫帛書的故事,但這個情節和真實歷史上的子彈庫帛書出土和流傳經歷極為相似。
子彈庫帛書出土於1942年9月,當時有四個長沙的土夫子盜了子彈庫附近的一座戰國的楚墓,墓主人據後來考證,應該是戰國後期楚國一個學習陰陽術數計程車。子彈庫帛書就是這次盜墓的收穫之一。這四個人的名字還留了下來,解放後都成了湖南考古所的技工,後來馬王堆漢墓考古的時候他們也有參與。盜墓這事兒咱們都知道,這些人考慮的都是明器的經濟價值,對文物價值什麼的是不在意的。在那會兒的市場上,像玉器、青銅器什麼的是比較好出手的,至於帛書的行情並不好。所以這四位就比較隨便地把帛書夾在青銅器裡。
子彈庫楚墓隨葬品佈局和棺槨剖面圖
萬幸的是,當時在長沙有一位非常識貨的有錢人,叫做蔡季襄。蔡季襄是長沙當地富甲一方的豪商,但本身也對金石學有很深的造詣。他認識到這份帛書的價值,就花費3000法幣買下這件帛書。當時日本已經打到了長沙,在逃難過程中,蔡季襄始終都將帛書放在一個鐵桶裡隨身攜帶。逃難中,他的妻子和女兒因不堪日軍凌辱自盡,蔡季襄先生在激憤之下,於1944年寫出了《晚周繒書考證》一書。這是第一本子彈庫帛書的研究著作,這件戰國帛書的情況也隨之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晚周繒書,這也是這份帛書最早的一個名字。
蔡季襄先生和女兒、女婿(1950年代)
《晚周繒書考證》出版之後,在當時的文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許多人對這件首次出土的楚國帛書,也是年代最早的帛書表示出極大的興趣。但蔡季襄這時候遇到一個問題,由於帛這種材質本身就不易儲存,在地下埋藏太久,所以帛書的內容有許多是不太清楚的。而當時咱們國內戰亂頻仍,也沒有先進的裝置進行處理。於是,蔡季襄接受了朋友的建議,去上海尋求外華人幫助。在上海,蔡季襄遇到了一位叫做考克斯(也叫柯強)的美華人,此人是耶魯大學畢業的學生,曾在長沙教書,但同時也服務於美國的情報機構。他答應幫助處理帛書,但留下1000美金的押金並取走帛書後,就再也沒回來,後來透過美國情報部門的一些渠道經臺灣把帛書送去了美國。這大概是1946年的事,當時國內解放戰爭已經爆發,蔡季襄去不了美國,也只好徒喚奈何。
上海吳宮大酒店,1946年蔡季襄在上海住的地方
柯強將帛書帶到美國之後,幾經輾轉,流傳於各個私人藏家之手,最後在60年代的時候被美國醫生賽克勒買了下來,收藏於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後來又到了賽克勒先生自己的博物館(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
賽克勒醫生
在1942年子彈庫帛書出土的時候,實際上除了我們熟知的這一份完整的帛書之外,還有一些殘片。這些殘片後來也星散四方,商承祚先生獲得一些,後來他的家人將之捐贈給了湖南省博物館。更多的還是流傳到了美國,80年代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柯強把這些年收集的殘片捐給了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這樣一來為了便於區分吧,完整的那份帛書就被成為“第一帛書”,而後來殘片復原拼接出來的帛書,被成為“第二帛書”。這是子彈庫帛書的第二個名字。
文物販子柯強,1993年於美國
80年代以後,隨著國內國際上對子彈庫帛書研究的深入,尤其是以李零先生為代表的學者的努力,人們對子彈庫帛書的具體內容的瞭解也逐漸加深。根據這兩份帛書的內容,李零先生為它們取了名字,“第一帛書”取名為《四時令》,“第二帛書”有兩部分內容,分別取名為《五行令》和《攻守佔》。這是子彈庫帛書的第三個名字。
二、天地間的大秘密:《子彈庫帛書》到底記載了什麼?前面咱們簡單的聊了聊子彈庫帛書自出土以來,坎坷的流轉過程。這部分更細節的經過,李零先生在2017年新出的《子彈庫帛書》一書中有更詳細的梳理,有興趣(並且有錢,1600rmb啊~~)的朋友可以購來一觀。那麼,這份震驚中外的帛書,上面到底寫了些什麼內容呢?接下來咱就跟大家介紹一下。
首先得說,像小說《盜墓筆記》裡的戰國帛書上那種長生的秘密,真實的帛書上是沒有的。不過呢,如果咱們回到戰國時代的楚國,在當時人的觀念裡,這份帛書上的內容,其重要性可能並不次於長生呢!畢竟,這份帛書記錄了當時理解中的天地從產生到執行的秘密!
子彈庫帛書摹本
李零先生把這份第一帛書取名做《四時令》,因為從作用上來說,這本書主要是當“月令”來用,四時輪轉,每個季節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要靠這個書來指導人們的行動。帛書上下高38.5釐米,左右寬46.2釐米,中心是書寫方向互相顛倒的兩段文字,一段13行,一段8行。四周是作旋轉狀排列的12段邊文,其中每三段居於一方,四方交角用青、赤、白、黑四木相隔,每段各附有一種神怪圖形。李零先生把中心兩段,長的稱為甲篇,短的稱為乙篇,四周的邊文稱為丙篇。咱們就按順序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另外,因為帛書全文較長,有900多字,所以就不全引用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百科。
1、甲篇的內容
甲篇的內容是全書最長的一部分,有13行。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這一篇的中心思想的話,我想應該是“惟天作福,神則格之,惟天作妖,神則惠之”這一句。這種思想與戰國以來從齊地開始流行的“五行刑德”思想在基本的邏輯上是類似的,也就是把“天”描繪成一種有主觀能動性的“大能”,這個大能有一定的脾性規則,作為人要“敬天順時”,如果人們對上天的祭祀不敬,違逆天時,上天就會降下各種災罰;當然如果人們恭敬上天,順應天時,就會風調雨順。書中將這種上天給予的好處或懲罰,稱為“惪[dé]慝[tè]”。
同墓出土的子彈庫帛畫(70年代國內考古出土)
2、乙篇的內容
乙篇的內容稍短,有8行。表面上看起來乙篇是講述一些個神話人物的,但實際上與甲篇是互為表裡的。甲篇主要講“天”,那麼乙篇就是透過一些神話人物的事蹟譜系,講述了這樣一個“天”是怎麼來的。
想象中的先民生活
按照乙篇中提到的神話人物的時間順序來說,最早的是伏羲和女媧,這是混沌時代的人類始祖。然後,伏羲和女媧有四個孩子,這四個孩子被稱為“四神”,他們從遠古一直存續到夏商時期,掌管天地。在世界的最初未有日月的時候,四神分守四方,“步以為歲”,授民以時。後來九州不平,四神又立極安天。在四神的努力下,世間有了日月、四時,穩定的自然風貌等等。這便是甲篇中的“天”的來源了。
伏羲女媧畫像石拓片
至於帛書中的四神到底是誰呢?李零先生考之古書,認為從執掌和時代來看,這四神應當與傳說時代的重、黎或羲、和四子極為相似。此外,乙篇中還提到了炎帝、祝融、共工等神的名字,和古書中記載的神話事蹟有同有異,這可能是因為融合了楚地的一些地方傳說的緣故。
3、丙篇的內容
丙篇為帛書四周的邊文,共分為12段,按照右、下、左、上的順序,代表春夏秋冬四時。在帛書四角,順序繪有青赤白黑四色植物,這應該與乙篇的傳說中,天地翻覆時立“青木、黃木、白木、墨木之精”以支撐天地對應,不過不知為何黃木並未體現。
四時之下,丙篇的每一段都表示一個月,全年也就是12個月了。在每一個月中,都寫了一些忌諱之類的內容,如某月不可娶女,不可攻伐等等。安排好每個月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這是月令的基本用途。比如下面這一段:
《四時令》夏五月截圖
這一段的文字大概是“皋出睹,曰皋。盜帥得以匿,不見月才在。不可以且祀。兇取。為臣妾。”皋,這是《爾雅》中十二月名中夏五月的名字。後面記錄了夏五月的時候不可以做的一些事情。旁邊這個三頭的小人,應該是這個月的月神。類似的畫像在每個月的對應一段文字旁邊都有出現。
文史君說以上是為大家簡單介紹的,關於子彈庫帛書《四時令》的出土和流轉經過,以及大概的內容。子彈庫帛書作為現存最早的帛書,七十餘年流轉海外,其發現、保護和研究,滲透了幾代學人的心血。我們也期待著某一天,這件國寶能夠重回祖國的懷抱。
目前國內出土的帛書非常罕見,除了子彈庫帛書外,最著名的當屬70年代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了。相比於馬王堆帛書《縱橫家書》等戰國故事,子彈庫帛書這種月令、占卜的內容離普通人也實在太遠了些。這可能也是這些年來,子彈庫帛書出土更早,卻不如馬王堆帛書出名的一個原因吧。
子彈庫帛書900餘字,內容涉及巨量上古傳說,莫說普通讀者,即便是專業學者,如若不是專門研究這個方向,想要搞懂都非常困難。這篇小文,只能算是一個非常簡陋的介紹吧。如果能引起您對這份帛書的興趣,並進一步閱讀參考文獻中的內容,那便是極好的了。
參考文獻: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帛書研究》,中華書局1985年版。
李零:《子彈庫帛書》,文物出版社2017年版。
回覆列表
民國時期,幾個土夫子在長沙東郊盜掘了一座戰國古墓,在古墓中找到了一份稀世珍寶——戰國帛書。這份帛書應該就是南派三叔小說《盜墓筆記》中的“戰國帛書”原型。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在長沙東郊出土了一份戰國楚帛書。這份戰國楚帛書的流傳經過非常波撲朔迷離,多方說法不一,十分傳奇。國內學者李零是研究這份戰國楚帛書的權威人士,對其流傳經過作了較為詳細可信的考證。
這份戰國楚帛書也叫“晚周繒書”。1942年9月,幾個土夫子盜掘了湖南長沙東郊子彈庫的一座有一個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墓,其出土文物中就有這份戰國楚帛書。這份戰國楚帛書出土之後,很快就被土夫子倒賣給了當時在長沙東站路唐茂盛古玩店的古董商人唐鑑泉。唐鑑泉當時打算找金陵大學考古學專家商承祚進行鑑定。但當時商承祚並不在長沙,所以商只能委託一個沈姓朋友先去了解情況。這個沈姓朋友去了長沙後立即把所見所聞寫信給了商承祚。商一接到信立即覺得這份帛書有著重大價值,打算立即出資買下。
但這個時候長沙一位大古董商人蔡季襄也打聽到了這個訊息,他從上海逃難回長沙後,立即出三千法幣搶先一步買下。蔡季襄雖然是一個古董商人,但也頗為識貨。在長沙淪陷後,逃難到了安化,並與其子一起對殘破的戰國帛書進行修復,並進行研究,最後將研究成果印成了一本書《晚周繒書考證》。這本書第一次對楚帛書的形制、文字和影象進行了解讀。
1946年抗戰勝利後,蔡季襄從安化回到長沙,但因為生計清淡,難以為繼,於是攜著這份帛書去了上海,想透過上海的古董商人金才記等人賣個好價錢。但金才記出價太低,蔡季襄轉而找了另一個古董商葉三。葉三認為當時上海對帛書這類古玩銷路不好,也不願接手。後來蔡季襄經過另一人傅佩鶴之手,和正在上海的美華人考克斯(John Hadley Cox,中文名柯強)聯絡上了。這個柯強早些年曾在長沙雅禮中學任教,雖然和蔡季襄認識,但算不上熟識。
柯強一看到蔡季襄的《晚周繒書考證》,就十分愛不釋手,便索要了一冊帶回自己家看。柯強一心想要到這份戰國楚帛書,便想了個辦法。柯強說美國有紅外線照相機,可以照清帛書上不清晰的文字,並表示自己可以幫忙照相。蔡季襄受到柯強慫恿,便答應借給了他照相。卻不曾想,這份帛書借給柯強後,便再也要不回來了。蔡季襄每次催促柯強歸還,柯強總是藉口推脫,後來直接不經過蔡季襄同意,率先把帛書送到了美國。
傅佩鶴見此,就勸蔡季襄為了避免錢貨兩空,先和柯強約定好,讓他付一筆定金,再加上柯強當時美國海軍陸戰隊情報員的身份,還是不要隨意得罪的好。蔡季襄無奈之下只得同意,和柯強定下了協議:這份帛書定價一萬美元,柯強先交付定金一千美元,如果帛書寄回,定金仍還給柯強,如果帛書不能歸還,則餘款九千美元在1949年8月底之前向蔡季襄付清。然而僅僅過了一個月,柯強就以奔父喪為名回了美國,此後兩人再也沒見過。
柯強把帛書帶去美國後,想把這份戰國楚帛書賣給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一度壓價至7500美元,但是大都會博物館並不願意,最後僅僅是願意留供檢驗,直到1964年柯強從大都會博物館中取出此物轉賣給紐約古董商戴潤齋。兩年後,這份帛書轉賣給著名收藏家賽克勒。不過帛書仍然暫時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直到賽克勒美術館建成後,才轉去該館並儲存至今。
另一種流傳說法是這份帛書出土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有一位聲稱是曾經接觸過盜掘楚墓的土夫子的外華人說,帛書出土時間是1934年,而參與挖掘的人有九人或者十人之多,流到國外時間是在1938年左右,對1942年說法提出了異議。
學者陳公柔當年也去過長沙,說是也碰到了參與挖掘楚墓的土夫子龍某。據這位龍某說法,帛書一出土就歸了蔡季襄。當時他們幾個土夫子拿了東西去找蔡季襄鑑定,蔡卻騙他們說不值錢,只是請了土夫子吃了一頓茶點,東西就歸了蔡季襄。另外根據學者李學勤所言,美國至今還存在著能夠證明帛書是三十年代出土的憑證。
而商承祚最後僅僅得到了這份帛書的殘片,並把這份帛書殘片珍藏了一生。商承祚去世後,由其子把這份殘片捐獻給了湖南省博物館。
這份戰國楚帛書全文共九百多字,內容豐富,對研究戰國時期楚國文字及當時的思想文化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今年出版的李零先生所著《子彈庫帛書》是海內外研究這份戰國楚帛書的集大成之作。
參考資料
《帛書史話》陳松長
《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李零
《戰國楚帛書考》陳夢家
《戰國楚帛書述略》商承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