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是上市公司中報密集披露的時期。截至目前,兩市共有374家上市公司公佈了中報業績,其中,有285家公司實現了業績的正增長,另外89家公司的業績則出現了負增長。
值得關注的是,有54家次新股的中報業績已經“閃亮登場”,但是其中有15家公司業績出現了負增長。換句話說,其中不乏上市未滿一年,業績就出現了“變臉”的次新股,數量佔比達近三成。與過往相比,這一佔比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而業績低於預期,也成了不少次新股股價閃崩的直接原因之一。
上市不足一年業績發生“變臉”
在374家披露中報的公司中,有84家為創業板公司,149家為中小板公司,另外141家為主機板公司。
其中,包括今天國際、先進數通、創新股份、電魂網路、理工光科、納爾股份、星源材質等在內的15家公司上市時間未滿一年,但其中報業績就已經出現了下挫,這在54家已經公佈業績的次新股中,佔比約30%。
其中,業績下滑幅度最大的次新股為理工光科,去年11月1日,公司登陸創業板,據中報資料顯示,公司2017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7578萬元,同比增長21.45%,實現的淨利潤卻僅為120萬元,同比大幅下滑84.91%,扣非後淨利潤更是虧損555萬元,同比下降193.84%。
理工光科上半年營收增長而淨利暴跌,與其主營收入結構變化有關。中報資料顯示,毛利率僅4.41%的產品消防系統及產品分銷,實現營收2850萬元,成為其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而自2013年以來一直作為公司主營產品的光纖周界入侵報警系統,則從佔比10%以上的產品或服務中消失。
次新股“業績下挫排行榜”排名第二的為德新交運。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為1億元,同比下降16.83%,實現的淨利潤為0.12億元,同比下降63.43%。
對於業績下降的原因,公司方面表示,上年同期,公司因為非流動資產處置收益2256.94萬元,本期公司實現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較上年同期略微下降,主要系客運業務客流量下降導致的收入下降。
如通股份的業績排名第三,公司2017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9534.25萬元,同比下降10.35%;專用裝置行業平均營業收入增長率為62.1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467.59萬元,同比下降46.41%,專用裝置行業平均淨利潤增長率為59.61%。對於業績下滑的原因,公司在中報中主要提到了“市場需求低迷、行業競爭激烈”等因素。
此外,納爾股份、電魂網路、健友股份、今天國際的淨利潤下滑也超過了30%,下跌幅度分別達到了39.24%、38.53%、34.14%和31.23%,主營業務下滑、成本上升是這些公司業績下跌的主要原因。
總體來說,今年以來市場的風格偏重業績,上述公司大多在近期股價表現不振。其中,理工光科今年以來下跌了45.77%,電魂網路下跌了41.53%,興業股份也下跌了41.14%,另外,先進數通、納爾股份、今天國際今年以來分別下跌了34.44%、33.17%和30.08%。
業績為何良莠不齊?
那麼,成批次新股業績出現“變臉”的背後的原因何在?Wind資訊資料顯示,自去年8月份至今,兩市一共有448只股票實現了上市,這一數量與以前相比,可謂大幅度增長。
“新上市的公司數量增多了,業績自然也更容易出現良莠不齊的情況,這並不奇怪。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股上市,這些次新股的稀缺性效應越來越低,次新股的光環效應自然也就越來越弱了。”一位上海私募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盈利下降的次新公司中,除了少數上市前進行利潤‘包裝’外,大多還是由於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或行業整體狀況不佳所致。特別是新上市公司以中小市值居多,抵禦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相對較弱。”
華泰證券釋出的研究報告稱,次新股有較為明顯的業績週期和股價表現週期,A股由於上市門檻較高,擬上市公司為了增加上市機率,上市當年的業績往往較為靚麗,未來業績很可能被透支,因而業績在上市之後經常出現下滑,但隨著透支的業績被消化,公司的業績和股價在第四年往往有較為強勢的表現。
事實上,伴隨著稽核與透過的提速,今年以來稽核企業的透過率出現明顯下降,對比2014年以來平均90%左右的透過率,2017年截至目前,證監會IPO稽核透過率在79.7%的水平。分月份看,自三月起企業IPO稽核的透過率逐月下降。觀察被否企業的案例,主要被否的原因集中在業績下滑、關聯交易、獨立性缺失、持續盈利能力存疑、運作不規範等方面。
除了不少次新股公司業績變臉之外,一些“老公司”的業績也出現了變臉,其中有12家公司今年一季度的時候淨利潤尚且處於正增長甚至是大幅度增長的狀態,但是今年中報顯示,這些公司今年上半年業績出現了大幅度的虧損,可見,公司在二季度的業績相對於一季度出現了大比例的反轉。
德美化工在今年一季度業績同比增長了173.18%,到了中報則下降了74.19%,中泰橋樑今年一季度的時候業績尚且增長134.72%,到了今年中報則驟降為332.04%。其他幾家公司如電子城、深圳惠程等也都有類似的情況。
其中,德美化工業績的突然下降主要是由於投資收益下降所導致,中泰橋樑業績的突然下降主要是由於橋樑業務業績較上年同期有所改善,但教育業務前期投入及運營成本較高,且股東借款的利息費用導致財務費用增加。
國泰君安策略分析師李少君表示:“中報季來臨,市場對於盈利的追求繼續演繹,建議關注業績向好行業。市場對於盈利確定性的追求在今年以來的行情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追求盈利確定性比較強的龍頭白馬,到白馬股擴散,中盤藍籌崛起。未來市場的驅動更多依靠盈利,市場格局從以往的提升市盈率轉為細剖每股收益動能。”
最近,正是上市公司中報密集披露的時期。截至目前,兩市共有374家上市公司公佈了中報業績,其中,有285家公司實現了業績的正增長,另外89家公司的業績則出現了負增長。
值得關注的是,有54家次新股的中報業績已經“閃亮登場”,但是其中有15家公司業績出現了負增長。換句話說,其中不乏上市未滿一年,業績就出現了“變臉”的次新股,數量佔比達近三成。與過往相比,這一佔比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而業績低於預期,也成了不少次新股股價閃崩的直接原因之一。
上市不足一年業績發生“變臉”
在374家披露中報的公司中,有84家為創業板公司,149家為中小板公司,另外141家為主機板公司。
其中,包括今天國際、先進數通、創新股份、電魂網路、理工光科、納爾股份、星源材質等在內的15家公司上市時間未滿一年,但其中報業績就已經出現了下挫,這在54家已經公佈業績的次新股中,佔比約30%。
其中,業績下滑幅度最大的次新股為理工光科,去年11月1日,公司登陸創業板,據中報資料顯示,公司2017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7578萬元,同比增長21.45%,實現的淨利潤卻僅為120萬元,同比大幅下滑84.91%,扣非後淨利潤更是虧損555萬元,同比下降193.84%。
理工光科上半年營收增長而淨利暴跌,與其主營收入結構變化有關。中報資料顯示,毛利率僅4.41%的產品消防系統及產品分銷,實現營收2850萬元,成為其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而自2013年以來一直作為公司主營產品的光纖周界入侵報警系統,則從佔比10%以上的產品或服務中消失。
次新股“業績下挫排行榜”排名第二的為德新交運。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為1億元,同比下降16.83%,實現的淨利潤為0.12億元,同比下降63.43%。
對於業績下降的原因,公司方面表示,上年同期,公司因為非流動資產處置收益2256.94萬元,本期公司實現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較上年同期略微下降,主要系客運業務客流量下降導致的收入下降。
如通股份的業績排名第三,公司2017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9534.25萬元,同比下降10.35%;專用裝置行業平均營業收入增長率為62.1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467.59萬元,同比下降46.41%,專用裝置行業平均淨利潤增長率為59.61%。對於業績下滑的原因,公司在中報中主要提到了“市場需求低迷、行業競爭激烈”等因素。
此外,納爾股份、電魂網路、健友股份、今天國際的淨利潤下滑也超過了30%,下跌幅度分別達到了39.24%、38.53%、34.14%和31.23%,主營業務下滑、成本上升是這些公司業績下跌的主要原因。
總體來說,今年以來市場的風格偏重業績,上述公司大多在近期股價表現不振。其中,理工光科今年以來下跌了45.77%,電魂網路下跌了41.53%,興業股份也下跌了41.14%,另外,先進數通、納爾股份、今天國際今年以來分別下跌了34.44%、33.17%和30.08%。
業績為何良莠不齊?
那麼,成批次新股業績出現“變臉”的背後的原因何在?Wind資訊資料顯示,自去年8月份至今,兩市一共有448只股票實現了上市,這一數量與以前相比,可謂大幅度增長。
“新上市的公司數量增多了,業績自然也更容易出現良莠不齊的情況,這並不奇怪。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股上市,這些次新股的稀缺性效應越來越低,次新股的光環效應自然也就越來越弱了。”一位上海私募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盈利下降的次新公司中,除了少數上市前進行利潤‘包裝’外,大多還是由於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或行業整體狀況不佳所致。特別是新上市公司以中小市值居多,抵禦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相對較弱。”
華泰證券釋出的研究報告稱,次新股有較為明顯的業績週期和股價表現週期,A股由於上市門檻較高,擬上市公司為了增加上市機率,上市當年的業績往往較為靚麗,未來業績很可能被透支,因而業績在上市之後經常出現下滑,但隨著透支的業績被消化,公司的業績和股價在第四年往往有較為強勢的表現。
事實上,伴隨著稽核與透過的提速,今年以來稽核企業的透過率出現明顯下降,對比2014年以來平均90%左右的透過率,2017年截至目前,證監會IPO稽核透過率在79.7%的水平。分月份看,自三月起企業IPO稽核的透過率逐月下降。觀察被否企業的案例,主要被否的原因集中在業績下滑、關聯交易、獨立性缺失、持續盈利能力存疑、運作不規範等方面。
除了不少次新股公司業績變臉之外,一些“老公司”的業績也出現了變臉,其中有12家公司今年一季度的時候淨利潤尚且處於正增長甚至是大幅度增長的狀態,但是今年中報顯示,這些公司今年上半年業績出現了大幅度的虧損,可見,公司在二季度的業績相對於一季度出現了大比例的反轉。
德美化工在今年一季度業績同比增長了173.18%,到了中報則下降了74.19%,中泰橋樑今年一季度的時候業績尚且增長134.72%,到了今年中報則驟降為332.04%。其他幾家公司如電子城、深圳惠程等也都有類似的情況。
其中,德美化工業績的突然下降主要是由於投資收益下降所導致,中泰橋樑業績的突然下降主要是由於橋樑業務業績較上年同期有所改善,但教育業務前期投入及運營成本較高,且股東借款的利息費用導致財務費用增加。
國泰君安策略分析師李少君表示:“中報季來臨,市場對於盈利的追求繼續演繹,建議關注業績向好行業。市場對於盈利確定性的追求在今年以來的行情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追求盈利確定性比較強的龍頭白馬,到白馬股擴散,中盤藍籌崛起。未來市場的驅動更多依靠盈利,市場格局從以往的提升市盈率轉為細剖每股收益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