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海林
-
2 # 詩酒醉京城
義烏貨在印度最暢銷,小五金,工藝品,煙花類基本上是中國貨一統天下。
手機行業幾大品牌如小米,華為,oppo,vivo,在2015年開始都在印度發展的很好,銷售前十名常客。
汽車類比亞迪和北汽開始進入但還沒上規模。電力裝置中國貨都開始上量,有市場。
私營公司在印度開拓市場難,需要熬過前期市場開發階段,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堅持就是勝利!
到印度市場發展的中國品牌很多,參與的方式有所差異,業績表現也各有不同。印度市場開放度不高,很多產業不是去了能不能發展好的問題,而是能不能進去的問題。比如華為的伺服器,在好多國家做得風生水起,已經成為市場龍頭,但就是不得印度其門而入。這不是華為做得好與不好的問題,而是印度市場開放度不夠的問題。
能進印度市場的中國品牌,特別是手機和家用電器,業績還是比較突出的,比如小米和Vivo,旗下的千元機在印度市場佔據明顯優勢,未來這兩家都可能把印度而不是中國作為主要市場,這是因為他們的產品適應印度的本地話需求,但這也意味著他們沒辦法和蘋果華為一樣爭奪高階市場,畢竟千元機的技術含量就在那裡,引領手機技術發展趨勢是談不上的。這兩家都在印度設廠,以規避印度市場的電子產品高關稅,算是站穩腳跟了。
白色家電裡,海爾和美的也在印度推行本地話,市場佔有率不低,但格力只做銷售沒有設廠計劃,業績也還不俗。
總體而言,以中國品牌的技術能力和生產能力,能在印度本地設廠的,表現基本可圈可點,即使純做銷售,也都有比較大的空間。這說明了中國企業在印度市場上的競爭力,但要是連進都進不去,也是沒法子可想的事情。
或許可以這樣說,對於有些品牌,中國市場和印度市場很難同時開拓,那就勢必要有取捨,比如華為。但也有品牌和產品,印度市場和中國市場並不矛盾,這種一般是在中國市場的回報更高些,當然競爭也更激烈些。還有的情況就是在中國表現一般,不得已不去印度,也算是各得其所。
至於說有什麼品牌是把印度當做高階市場重點經營,而把中國看成低端市場隨便玩玩,這種營銷策略倒是沒怎麼聽說過。不要說醫藥,西方藥廠重視印度的原因不是印度市場回報更好,他們有別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