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問題:你最喜歡王安石的哪首詩或詞?前言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最有爭議的人物。歷朝歷代的變法者,都會經歷各種艱難困苦,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未必利人利己。王安石就是這樣的人。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但文章寫得好,詩詞也是北宋一流人物。其《桂枝香·金陵懷古》在婉約為主的詞壇上帶來了已經有豪放之風。也受到了政敵蘇軾的讚賞。

    一、《桂枝香·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這首詞是王安石出知江寧府時所作。不過,王安石出任過兩次江寧知府,一次是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當時王安石還沒有拜相,一次是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之後王安石被罷相,第二次出知江寧府。

    這兩次出任江寧知府,王安石的心情不同,第一次還沒有拜相,但是已經被皇帝注意,不久後被調往京都皇帝身邊,兩年後拜相開始變法。

    第二次,王安石有點心灰意泠,被貶謫後回到江寧。

    這首詞中,王安石觸景生情,透過對六朝興衰變化的感慨,表達了對北宋現實的不滿。他和宋神宗之所以變法,也是因為這種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他們想借助變法想富國強兵,可惜在實際執行中,官吏們對於百姓的盤剝和壓榨引起了司馬光和蘇軾等人的強力反對。

    二、登飛來峰

    從《桂枝香·金陵懷古》裡,我們看到的是王安石的憂患意識。但是從《登飛來峰》中,我們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性格。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據說這首詩作於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當時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今寧波市)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途經杭州,寫下了此詩。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當年只有三十歲, 胸懷大志,前途光明。從這首詩可以看出,他對於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同時,也不畏懼將來會出現在眼前的困難。

    他自認為站得高看得遠,有能力推開所有的絆腳石,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事實上,王安石的未來印證了這一點。在他變法之處,大部分人處於觀望或者支援的態度。但是在變法實際執行中,並沒有出翔王安石理想的結果。例如青苗法本是為了幫助窮人解決資金的問題,後來變成強制性的高利貸。

    蘇軾等人上書反對新法時,王安石採取了強硬的壓制手段,以至於賢良人士紛紛離開京城,如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人。而王安石身邊漸漸聚集了一批唯利是從的人。

    雖然王安石詩說“不畏浮雲遮望眼”。但是蘇軾這些浮雲走了,來的卻是李定、呂惠卿這類人,後來變法派內部分裂嚴重,最終變法失敗,王安石也離開了權力中樞。

    結束語

    王安石的一生,真得是戰鬥的一生。他傳世詩詞作品近兩千首,老街沒有通讀過他的作品。沒有資格評價哪一首是王安石最優秀的作品。

    不過,他的一些小令和絕句清新自然,沒有那麼沉重,讀起來還是比較舒服的,例如晚年隱居金陵時的這首《菩薩蠻》:

    數間茅屋閒臨水,窄衫短帽垂楊裡。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

    一切看破,寄情于山水之間,才是詩人本色吧。

  • 2 # 梧桐樹邊羽

    放到今天來說,年輕時的王安石那就是個槓精,是個翻案文學的鬥士。

    這和當時的思想發展和文學潮流是相契合的。宋人是思辨能力極強的,一方面理學發展起來,就是燒腦的學問;另一方面,宋代文學、史學的發展,大家關注人文歷史,思考問題就深刻。

    而整體詩風如此,那又如何在大池塘中冒尖呢?這就需要獨樹一幟的思維能力,也就是質疑能力,說通俗一點就是“唱反調”、“翻案”。

    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詠古翻案詩中的翹楚。

    明妃曲(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訊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這是一首古體詩,四句一韻,分別押“四支”部、“二十五有”部、“五微”部以及入聲字押韻(末四句)。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

    明妃當時初起程出行離別漢宮時,淚溼桃花春風面,鬢腳低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即便是姿容暗淡低頭徘徊,卻也讓君王的感情難以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漢元帝回來就遷怒於為嬪妃們畫像的畫工,這樣的美貌,生平罕見,居然沒有如實畫呈。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天仙般的氣質從來是無法用畫筆呈現的,畫工毛延壽也算是死得冤枉。

    後面幾聯則寫明妃身在塞北的心境。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明妃心中悽楚,深知由此一別,再難歸國,可惜不能穿盡漢宮中的華麗衣裳。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萬里寄語欲相問塞南遙遠家鄉事,卻總是隻能等來年年往返的鴻雁。

    這兩聯,寫的是昭君在塞北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卻總是落空。

    最後兩聯寫明妃終於等來了家人的訊息,卻更加無奈傷心。

    “家人萬里傳訊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孃家人終於來信了,說什麼呢?說“好在氈城莫相憶”——你在塞北好好生活吧,不要想家啊。

    “氈城”,就是蒙古包連綴而成,如城池一樣。

    連年孤身在塞北,等來的訊息居然是說“不要想家”,明妃的心結如何順暢?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這句話有兩種理解,一般認為就是家書內容:“你不要傷悲,你看陳阿嬌就算困守漢宮,依然有著長門之怨,和你現在流落塞北,只不過是南北地域之別罷了。

    所以這首詩實際上說的是家人的冷漠,為了安撫塞北政權,寧可犧牲自己的親人。

    《明妃曲·其一》中翻案情緒並不高漲,只是批評了王昭君親人的冷漠,真正驚到當世文人的是其二,就作品細節來說,其二也更加生動,情感也更加動人。

    附:此為簡答,《明妃曲·其二》賞讀以及王安石詩風變化,另有長圖文詳述,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關注檢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公司工作了十幾年。你是什麼樣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