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弟子先生

    消逝的瑰寶

    引言

    中國連環畫的成就舉世公認,一本64開本的小畫冊寓涵了一個時代,其燦爛輝煌的歷程足以讓人歎為觀止。

    作為中國連環畫的奠基人,魯迅對中國連環畫的發展做出了特殊的貢獻,無論藝術形式、社會影響、歷史淵源、發展方向,魯迅都做有論述。

    美術繪畫是魯迅保持了一輩子的愛好,單從北大校徽與書籍裝幀設計可以看出,魯迅的藝術造詣是很高的,儘管以今天眼光看來,魯迅對連環畫藝術的論述似乎淺嘗輒止廣而不精,但考慮到魯迅畢竟並不從事連環畫專職研究,他的更高成就在於其他文學領域。魯迅不是連環畫家,不是美術家,甚至不是文藝評論家,但這絕不影響他作為藝術家的眼光與洞察力,儘管很多見地遠沒有寫出來,但寫出來的已經很有些份量了。

    透過魯迅本身文化導師的巨大社會號召力與藝術影響力,連環畫開始作為獨立的藝術登上大雅之堂。

    △中國連環畫奠基人魯迅

    據專家考證中國連環畫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代,這麼久遠的歷史固然值得引以為傲,但我們所熟知的 “全民小人書”鼎盛時期,則應該是建國後頭四十年,那時候的小人書高裝低配(名家手筆、服務大眾),生命力旺盛。

    50年代適時創刊的《連環畫報》,對連環畫的發展功不可沒,一部《連環畫報》就是一部中國連環畫史,在“小人書”(連環畫冊)消逝的今天,已經成為連環畫最重要的載體。

    △一部《連環畫報》就是一部中國連環畫史

    輝煌的歷程

    建國以來舉辦的四屆連環畫評比活動,引導了連環畫發展走向及勾劃了連環畫成長輪廓。

    第一屆連環畫獲獎作品(主要是第一名),藝術造詣登峰造極,同型題材在以後很少見到再有重新“翻畫”的,這令後來者極相企慕而望塵難及。

    儘管這些作品還不能完全說是盡善盡美,但瑕不掩玉,它們都是當之無愧為連環畫界的藝術瑰寶。

    從第二屆連環畫評比開始,連環畫風格由第一屆的工整嚴謹轉為雄渾瀟灑。這時期,外國題材與兒童題材亦有發展。外國題材連環畫表現形式較為豐富,藝術成就也很高(在歷屆評比中都有獲獎),但除了由名著改編的作品是由於其知名度的“慣性”而引起關注外,其他的則印象不深;兒童題材因流於幼稚而未成正果。

    1986年前後,是中國連環畫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此時關於連環畫的討論是“百家爭鳴”,“重意境、重氣氛”的表現形式佔了上風,高雅化的趨勢看起來是上了一個新臺階,但從第三屆連環畫獲獎作品一等獎空缺可以看出,儘管是“寧缺勿濫”,其實是“因盛致衰”。

    1991年,中國連環畫“又回來了”,但其實是“迴光返照”,多年的寂默不是養精蓄銳蓄意待發,而是苦苦掙扎氣若游絲,在迎來最後的輝煌之後,精疲力竭,轟然倒塌。第四屆中國連環畫獲獎作品題材單一,不及往屆精彩紛呈的多樣性。

    消逝的瑰寶

    連環畫是包括“繪畫”與“指令碼”兩個方面的藝術形式,連環畫既然是“畫”,當然應當以“畫”作為第一要素,指令碼主要為“畫”服務。一部連環畫的藝術價值及精彩程度主要取決於繪畫質量,相同題材由不同作者繪製出來的水準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列寧在1918》這部冗長的作品之所以能夠在國外題材中一騎絕塵脫穎而出,很大程度應該主要歸功於顧炳鑫個人。

    連環畫中的人物形象其實是由原著塑造的,連環畫指令碼本身並沒有產生一部“連環畫文學”,這樣看來,連環畫應該可以看作是一種“表達方式”。文革樣板戲連環畫儘管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廣受垢病(實際情況有待商榷),但是它仍可在中國連環畫發展中佔有一席之地,就是很好的說明。

    八十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曾大量採用連環畫名篇作為教材配圖,再看現如今眼花繚亂的配圖,感覺美育理念反倒明顯退步了。

    新生連環畫作者缺少傳統文化素養與繪畫表現技巧,視野壓仰層次紊亂,主題不突出,人物淹沒於背景之中,辭藻堆砌喧賓奪主,缺少詩情畫意的意境。

    現在不僅“全民小人書時代”早已結束,就是“小人書”也早已成為歷史記憶。一個是題材重複,漸無新意;一個是強調畫面意境表現掩蓋了故事情節表達,不是粗枝濫造就是故作高深,本來屬於大眾藝術非要故弄玄虛搞得高深莫測,小人書一旦“看不懂”,它的生命也就結束了——任何事物一旦背離初衷其結果只能是被拋棄。

    日本漫畫衝擊波

    伴隨著中國連環畫的凋零衰落,日本漫畫的異軍突起給本來就岌岌可危中國連環畫帶來了致命打擊(把中國連環畫的頹敗歸咎於日本漫畫,看起來有些歇斯底里,其實是對中國連環畫不能與時俱進的一種惋惜哀嘆)。

    日本漫畫的火爆,已經是近三十年的事情了,說日本漫畫就比中國連環畫高明許多,那倒不一定,日本漫畫仍以兒童為閱讀主力,並缺乏反覆品賞的價值,更有侮淫侮盜者更是不堪入目,就思想內容與藝術質量而言,日本漫畫顯然尚欠火候。

    日本漫畫採用現代科技(電影、電視)表現手法,運用時空延伸,壓縮穿插以及多視點的銜接組合;一般以對話為主,內容不另作文字說明——這就將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畫面上了,搞笑與煽情雙管齊下,細節描繪生動傳神,加之題材新穎,如此這些,讓日本漫畫魅力無窮。日本漫畫所帶來的一種全新的欣賞模式,讓華人大開眼界,耳目一新。近年來,日本漫畫大放異彩,各種流派,各種體裁爭奇鬥妍。日本漫畫依靠自身實力,以咄咄逼人之勢,超越歐美,成為世界畫壇強中之強,倍受矚目。

    △日本漫畫的火爆,已經是近三十年的事情了

    國內還出版了日本漫畫專刊,相形之下,中國連環畫每況愈下,日本漫畫的挑戰給中國連環畫帶來了衝擊,這股衝擊波沒有給中國連環畫發展帶來新的動力,而是加速了其消逝的程序,鑑於日本漫畫之優勢,有人提出以日本漫畫形式改造中國連環畫,但畢竟日本漫畫與中國連環畫還是有很大區別,改造後的“中國連環漫畫”還不太適宜華人的欣賞習慣。當然,更有人認為 “中國連環漫畫”不倫不類,指望日本漫畫拯救中國連環畫藝術,遲早會葬送中國連環畫。

    結語

    近年來,全國各大城市出現了“連環畫市場”,連環畫收藏遍佈全國,連環畫成為繼線幣、郵票之後的又一收藏熱門。隨著“收藏風”日盛,一本老版連環畫價格一路飆升,價格高得嚇人,據說一套老版《三國演義》已被炒到幾千元、甚至上萬元,對於一種活的大眾文化形式,這樣高昂的價格,看起來好象是對連環畫藝術的肯定,其實是宣佈了連環畫的死亡,其實是對我們熱愛連環畫情緒的一種打擊。

    中國連環畫的輝煌是“應遇而生”,中國連環畫的消逝是“江山代有新人出”,所以對連環畫的消逝,儘管可惜,但也不必“痛心疾首”。

    2009年3年2日

  • 2 # 曉來447

    連環畫不應該消失,尤其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從多優秀連環畫,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努力下,相繼出版再版連環畫,並且保證了裝幀和印刷都超過了初版本的連環畫。為連環畫的傳承做出應有的貢獻!現出版社不應僅僅侷限有複製精品連環畫,應該往原稿原寸的複製上努力,讓我們更好的欣賞連環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咱們中國沒有像佳能與尼康這樣的單反相機制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