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合生成長課堂
-
2 # 城南人氏
首先恭喜你能夠進入電視臺實習,而且還是在重點節目組,這對你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的機會,在這裡你將學到很多行業規則、業務技能以及先進的思維和看問題的視角。當然,還會附贈一些不愉快。
碰到被前輩排擠這種狀況,我覺得你首先應該弄清楚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自己的業務能力不足,增加了同事們的工作量?還是你的能力太突出,讓他們感受到了壓力?只有明確原因後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對症下藥。不管是哪種情況,我覺得你都需要跟前輩們多溝通,虛心求教,給彼此之間的瞭解創造機會。電視臺重點節目組是各類大神聚集的地方,不乏行業的大牛,只要你肯問肯學,我覺得他們是不會太為難一個積極上進的年輕人的。
另外,你還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尤其是在電視臺這種需要團隊之間緊密配合的部門。因此,在很多時候你都需要調整自己,比如自己的創意沒有得到上級的認可,這可能就會對你的心態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切莫消極處之。因為你們是一個團隊,可能你不經意間的消極表現會給別人留下工作不努力,不喜歡合作等刻板印象。
當然,你才剛進入電視臺實習,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這都是很正常的,你要相信自己的實力,既然能夠擠的進去,就要相信自己乾的出來。
我們都知道列子中《疑鄰偷斧》的故事,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覺得那人走路的樣子,臉上的表情,乃至言談話語,樣樣都像是偷斧子的。
不久後,他在翻動谷堆時發現了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言行舉止都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疑鄰偷斧》說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一個由自己的頭腦製造出來的世界裡,這個投射出來的世界不是真實世界。
你是內心對自己有要求的孩子,所以“因為接待工作中的一些細節沒有掌控好,給節目組惹來了不必要的麻煩”,這件事讓你在潛意識裡對自己充滿了指責。
你頭腦中演繹生髮出來的劇情是“明顯地感覺到節目組的前輩們對我不再像之前一樣友好,言辭也不那麼親切了,總覺得大家現在對我充滿了成見”,所以你就萎縮成一團,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是好。
如果我們觀察孩子學步,就會發現他們永遠都是先扶著牆、椅子或者大人站穩,然後才向前邁步的。開始時的那一步邁出,與其說是為了走穩,不如說是為了摔倒。
但他們絕不會因為摔倒而對自己不滿。他們會繼續找一個人或者物體扶著,仍然是先站穩,再邁步,一次又一次地摔倒,再一次又一次地站穩,直到不再那麼容易摔倒為止。
很難想象,一個從未站穩過的孩子,他以後竟然會慢慢學會走路。老天沒有在嬰兒心中事先植入對自己的攻擊,所以他們完全不會因為自己的不足而自責。
摔了,對吧?沒走成功,對吧?那就爬起來繼續唄,他不會趴在原地懊惱自責,不會想爸爸媽媽怎麼看我,爺爺奶奶會不會覺得我智商低下,絕對不會。
遺憾的是,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由於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們學會了因為自己哪怕很小的不足而折騰自己。在這樣的折騰之下,站穩都成了問題,更別提邁步了。
對自己不滿意的人,迫切想改變自己的人,都是把別人或者環境對自己的不滿,植入到了自己的內心。外界的要求變成了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就意味著外界的攻擊變成了自己對自己的攻擊。
你到節目組實習,無非是想學到一些實在的東西,讓自己有一份完美漂亮的實習證明。達成這個目的只有一條路徑,就是勤勤懇懇的做事,把每一件交代到自己手裡的事,都努力做到最好。
犯了錯誤,就覆盤反推,找出問題點,吸取教訓,爭取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如此而已,完全不必因為事情和他人而對自己不滿,站在原地,反覆在心裡攻擊自己。
如果你真的認為大家對你充滿了成見,那就直接去向大家詢問求教。總之,走直線,不要把能量消耗在無謂的猜測上。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這麼一段話,人最大的消耗,不是來自智力或者體力的透支,也不是來自跟同類的爭鬥,而是來自自己對自己的戰爭。
因為在這場戰爭中,敵我雙方的戰士、槍支、彈藥,甚至戰術,都是我們自己提供給自己的,這是最耗能量的一種戰爭。
有問題就去解決問題,切記不要在原地打轉,向自己開戰。
最後,放下他人。如此在意別人,終究還是因為內在的自我太弱小。別人對我們的態度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實力,踏實工作,不卑不亢,小心翼翼地討好永遠不會得到應有的尊重。
好了,總結下,第一走出劇情,不給自己編造故事,第二走直線,直接處理事情,第三放下他人,把關注點回到自己身上。
切記:職場一切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