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驚鴻素人
-
2 # 中西合璧劉太醫
第一,不夠熟悉,能背誦最好,即使背不了,至少也要做到熟練回憶。第二,只看了字面意思,沒深刻理解,如果要仔細分析的話,傷寒論每一句話猶如一座高山,你在山谷,或是山腰,還是快要登頂?不同的位置代表著你有著不同的理解深度、高度、層次!第三,沒有理論聯絡實際,得反覆思考閱讀並反覆實踐你才能對經文有所理解有所把握,才能提高運用的實戰水平!
-
3 # 馮門中醫工作室馮建偉
第一,你只看了書上的字,沒有深刻領悟,字裡行間,上下條文的意思。第二,因為找你看病的患者,沒有按照書上說的那樣生病。
-
4 # 雲南辛昆
天天修高速公路,但是你卻不能從省市縣級公路上到高速,因為你沒有修匝道,格物至知,臨床是臨床,傷寒理論是傷寒理論,格開才能知道從什麼地方銜接,即把適合你自己上到傷寒的匝道修好。
-
5 # 君良劇本殺
第一,把條文背熟。第二,在臨床上多思考,多查詢。第三,棋譜再好,也得實戰。很多時候掌握方法更重要,但前提是得知道規則。也在努力學習傷寒論。有好的思路和想法可以分享,互相促進。
-
6 # 老k206259902
因你沒把書和紙吞進肚孑裡。(笑)傷寒論本來就有侷限性,不知為什麼非要把它當聖旨。學習中醫的路徑還是要師承。讀幾本書,背幾篇文章,就想懂中醫,那是痴人說夢。學醫當如初參禪,未悟且遍參諸方,一朝悟罷正心法,信手拈來是藥方。學醫渾似學參禪,悟了才知歲是年,點鐵成金猶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
7 # 易眼看世
體系,你的體系是否建立起來,是否正確。
傷寒論是張仲景醫學體系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核心的理論並不在此著中。具體的東西恐怕很難復原了。
你用一套理論的一個分支,無法形成臨床的全部工作,這很正常。碰到合適的醫案,很容易治好。但大多數病例都很複雜,用單一的指南式教本去套,卻是困難。好比語文課本中的詩詞,讀來朗朗上口,但真讓你去試著作一首詩,就不那麼簡單。你得先去學習韻律和平仄,掌握字詞。
同樣,使用傷寒論,也要找到原始碼。把源頭弄清楚,才能真正的理解其意,也就明白張仲景用藥的原理。那時在臨床就不會無所適從了。
其實,萬理歸一。既然傷寒論的理論根據找不到了,不如我們從其哲學源頭從新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這個源頭我理解就是易經的陰陽和其後發展出的五行觀。只有正確的認識了它們,才有可能遊刃有餘的學習使用傷寒論等學術。甚至於發展出適應當前時代的醫學理論體系和臨床應用方法,並且逐步改進完善。
這個步驟可能更艱辛,也許要靠幾代人才能完成。也許需要等到特殊的機遇才可解決。但是,既然古人可以做到,現代人應該也能搞清楚。這是體和用的關係,不如相信傷寒論的正確,放心的去使用它。或者在運用過程中,領會到它的精華所在呢。
與其用同樣的分支機構去判斷傷寒論,不如換個思路。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
8 # 中醫張激揚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這是精闢透脫的讀書法,要求讀者善於獨立思考問題。熟讀經典的最終目的是臨證,臨證的太少無法驗證書中知識的正確性,因為傷寒雜病論書中記載的僅是方證條文,理論必須聯絡實踐。這就和汽車修理工一樣,車修的多了,車一發動,聽一會就知道啥毛病。治病亦是同理,看病看得多了,患者一來,簡單四診,不用太複雜的辨證,就知道啥病,對病下藥,又快又準。實踐太少,經驗不足,就難以理解和掌握中醫精髓。因此,讀書看病相輔相成,少了哪個環節都不行。
-
9 # 紫夜飛塵
學中醫不能死學。天天看傷寒,看完你記住了沒有?要是沒記住,臨床拿什麼治病?學的過程有沒有多想?看書的過程中要多想,根據自己的以前得病的症狀,和看見過的病症與書上的相互印證。看書不能只看有什麼症狀開什麼藥,還要想想為何會得這個病,這個病毒病因在哪?這就需要讀其他的書,不能只看傷寒論。如果這樣你都沒會,勸你還是不要學醫了
-
10 # 鄺軍偉
簡單點吧:活生生的條文,你沒有看懂。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傷寒論並不是一個人寫的,它是民間的,甚至有的是經驗方,拋棄了你之前的認識,慢慢來,有人說沒有人按書上生病的,這是不對的,它恰恰是按書上生病的,只是你理解整理不出對自己有用的資訊。
回覆列表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出處《管子·權修 第三》:“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穫者,人也。我苟種之,如神用之,舉事如神,唯王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