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遠嶺億夢

    “共和國勳章”獲獎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雜交水稻工程設計研究所負責人、湖南省政協原副書記袁隆平,因多人體器官作用衰退,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去世,壽終91歲。

    袁隆平是在中國研究與發展趨勢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取得成功地運用稻穀雜種優勢的生物學家,被稱作“雜交水稻之父”。他打破經典細胞生物學見解的拘束,於1964年逐漸研究雜交水稻,取得成功培育了全世界第一個好用增產雜交水稻種類“南優2號”。雜交水稻的成效自1976年起在全國各地大規模應用推廣,使稻穀的產量和總產值得到大大提高。20很多年來,他領著精英團隊進行非常雜交稻科技攻關,各自於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完成了大規模示範性每公畝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總體目標。全新養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叄優一號,2020年作雙季晚稻栽種均值畝產量達911.7KG,再加上第二代雜交早稻畝產量619.06KG,全年度畝產量達1530.76KG,完成了週年紀念畝產量水稻3000斤的科技攻關總體目標。

    “發展趨勢雜交水稻,惠及全球老百姓”是袁隆平一生的追求完美。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願心,他長期性專注於推動雜交水稻面向世界。現階段,雜交水稻已在印尼、孟加拉、印尼、越南地區、菲律賓、美國、巴西、馬拉加西等國大規模栽種,年栽種面積達800萬平方公里,均值每公畝產量本地優良品種高於2噸上下

  • 2 # 一般獵奇菌

    今天“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這是一個多麼悲痛的訊息,當今天早上我看到袁老逝世的訊息的時候,大腦都是懵的,而後又看到了闢謠的訊息,心內還一陣慶幸,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13時07分,噩耗再一次真正降臨了。

    錯愕的我幾乎是噙著淚水寫下了這篇文章。

    解放初期,祖國新定,幾乎所有的建設都是從廢墟開始的。當時的祖國大地可謂是千瘡百孔,一片荒蕪。

    而幾十年的戰爭給中國帶來的最沉重的就是人口銳減,生產力極為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開始了鼓勵生育的政策。

    我們仔細地回想就會發現,在我們的上一輩,也就是50歲到70歲之間的人群中,兄弟姐妹的數量堪稱是歷史之最,誰家最少都有四到五個孩子,多的甚至達到10個以上。

    這就是當時國情下中國的真實歷史情況。

    那麼我們可以預見和想象到的是,人口驟增,給國家帶來的必然是空前巨大的糧食缺口。

    而我們的袁老就在這種國情下挑起了承擔全華人口口糧的重責。

    就在上個世紀,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提出過一個疑問:“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他的意思是說,憑著當時的糧食產量,完全無法養活基數龐大並且還在繼續增多的華人口。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中國不僅養活了自己,還成為世界上的糧食援助大國。

    猶記得那是1960年的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

    從此袁老就正式和雜交水稻結下了不解之緣,也給華人民帶來了溫飽的希望。

    我們不用贅述那些專業的研究術語,只單單是幾個資料我們就能看到袁老的歷史功績。

    在1960年的時候,那個時候就算是最好的稻田,其產值也僅僅為畝產200公斤左右,當然這個數值是取自於平均數值。

    而現在呢?幾乎畝產沒有低於700公斤以下的,而且最好的超級雜交水稻試驗田的產量更是達到了恐怖的1537.78公斤。而創下這個新世界紀錄的團隊就是袁老的“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關”專案。

    2012年9月24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表示,由袁隆平院士領銜的“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畝產900公斤攻關”日前透過現場測產驗收,以百畝片加權平均畝產917.72公斤的成績突破攻關目標。袁隆平表示,連續兩年百畝片平均畝產突破900公斤,標誌著中國已成功實現該攻關目標。

    知道這是什麼意思麼?也就是說,這不再是實驗室的資料,就是拿到隨便一塊稻田去栽種,都會達到這個數值。

    也許這個概念我們還不清晰,那我們重新列舉一個數字。

    1960年,華人口為6.6億,2021年1.41億人口。

    在耕地沒有增加的情況下,我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更是實現富足的跨越式發展,而能達到這一切的前提條件就是糧食。

    也就說,袁老幾十年的研發,幾乎養活了全國二分之一的人口!換句話說,我們都是袁老養活下來的,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的誕生,那麼中國很有可能會出現大面積饑荒現象,而饑荒現象對一個國家來說,是一個極為不好的訊號!

    袁老和袁老的團隊幾乎給國家的穩定,人民的富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絕世貢獻。

    也許你現在覺得生活好了,不愁吃穿,可是你知道麼?這是這位尊敬的老人多少個日月的成果?

    今天,就在今天,袁老去了,我不知道的是,有多少人後期會記得袁老,但是作為我們這一代人,我們的上一代人,都很清楚,袁老對於我們都有著養育之恩。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一代神農,國之重器,您走好!

  • 3 # 譚浩俊

    現在社會各界都在悼念袁隆平,為什麼他會有這麼高的聲譽?

    誰把人民放在心裡,人民就把他記在心裡;誰為人民做出了貢獻,人民就會永遠記住他;誰在為人民謀福利,人民就會把所有的祝福與敬仰獻給他。

    袁隆平,就是一個把人民永遠放在心裡,把利益都向著人民奉獻,始終心裡想羞人民的人,且這裡所說的人民,不僅是華人民,也包括世界人民,他為解決世界的糧食生產、糧食安全、貧困問題都做出了很大貢獻。因此,聯合國也對袁隆平的逝世表示哀悼。

    是的,袁隆平的名氣很大,大得比一般科學家還要大。原因就在於,糧食與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糧食關係到全球穩定、全球人民的生活。而袁隆平的水稻栽培,讓世界上很多國家和人民受益,因此,他也就成了全球共同的造福者,成為世界的袁隆平,當然會有很高的聲譽和影響了。

  • 4 # 閱鑑

    一生只為一件事“解決世界人民的口糧問題”。

    沒有誇大,有很多人會問“我日常吃的米飯都是東北優質大米,似乎沒見過雜交水稻啊?”。

    沒錯,當今袁老的雜交水稻在中國的種植面積不足百分之五了,但為什麼雜交水稻依舊被國家和世人銘記和重視呢?

    90以後的人沒有遭受過中國50、60、70年代的大饑荒、大洪水時期的“飢餓”,草、樹皮等一切能下嚥的都吃了。60、70年代種植的雜交水稻比較多,哪管什麼口感差問題,填飽肚子是首要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一步一步的提高了,生活品質也水漲船高。生活物資豐富的今天當然有好多人不懂“雜交水稻”的重要在哪了,“解決自然災害或者特殊時期的溫飽問題”。

    現在吃的優質大米只有一般大米80%的產量,想想中國的人口基數,特殊時期它能解決溫飽?這還是沒有考慮它特殊的生長環境。手有餘糧,家有存款,大災難或者特殊時期才不會發生古時“易子相食”的悲劇。

    雜交水稻的適應性強、生長週期短、高產量是其最為突出的優點,在特殊時期人類根本沒有精力去養殖牲畜,種植“嬌嫩”的優質大米,小麥因為生長週期長也被淘汰了,只有袁老畢生研究的雜交水稻一直在解決這個問題。試問,在生存危機面前你還會考慮食物的口感問題?

    現在袁老的雜交水稻在非洲等貧苦地域廣泛種植,我們也曾經經歷過那段“艱苦”歲月,吃飽是第一要求。

    一生做一件大事,為人類極端環境的生存備戰,袁老一路走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個年代,婚姻的意義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