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臨時使用者歲月

    顧愷之,東晉畫家,是中國繪畫史的起點。《維摩詰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他首創的人物畫正規化,一千多年來被無數畫家效法臨摹,奉為圭臬。歷代皇家宮廷都以庋藏他的畫作為榮,視之為赤刀天球,尊為正統的肇始鼻祖。顧愷之的名字,幾乎成為了中國畫經典正統的代名詞。當時人都稱誦他有三絕,也就是痴絕,才絕和畫絕。

    公元364年初春,南京瓦官寺住持慧力和尚為重修廟宇,向京城信眾募捐,不料應者寥寥,惟有年輕畫家顧愷之寫下一百萬錢認捐鉅款,讓慧力和尚大為吃驚。顧愷之,小字虎頭,字長康,出身於無錫顧族,是前朝的名門望族。在三國時期,出過宰相、武官,進入西晉顧家家道中落,顧愷之的父輩雖在朝為官,但是家中並非富有,與京城世族豪門完全無法相比,絕無捐出百萬的財力。顧愷之就向慧力和尚道出了原委,他是想以一幅畫來打動京城權貴慷慨認捐。顧愷之認為維摩詰菩薩才是最佳首選,維摩詰是居士佛教理想象徵,在京城上層名士圈子中,具有無可比擬的感召力。顧愷之希望畫出驚人,他打算精簡傳統畫樣,簡潔的才更有力量,慧力和尚知道他畫藝高超,少年時在家鄉即享有盛名,就答應了顧愷之的要求。過了很多天,終於有了動作,顧愷之遊走京城各處鬧市街肆,張貼告示:維摩詰菩薩像將於瓦官寺開廟日展示,請諸賢一觀妙相,開廟當天開光點睛。現場觀看者,需認捐修廟十萬錢;第二日觀看者,需捐五萬錢。第三日數目隨意。展示僅此……此佈告一出,瓦官寺門前立刻有了人氣。日期將近,人群越聚越多,維摩詰菩薩畫像成為京城人們熱議的畫題。

    公元364年仲春的一天,瓦官寺門前車馬喧囂,觀者如睹,京城不少官員名士到場,意欲先睹為快,當幕布緩緩拉開,眾人都驚呆了,諾大的照壁上僅繪有一位老者,憂思苦楚,滿懷悲憫,一派名士風度,令人望之心生敬意,人們的目光聚集在維摩詰空落的眼部,靜靜等待,等待畫家出場來完成最為關鍵的一步:點睛。顧愷之的畫筆似有神力,只輕輕兩抹,瞬間啟用人物的熠熠神采。維摩詰深邃而又飽含關切的灼灼目光,似乎剎那間照亮了每個人的心底。這位有著名士風采,又有著維摩詰菩薩神聖雙重意味的宗教畫像,徹底征服了京城名雅之士,有人擊節讚歎,有人喜極而泣,不消半晌,佈施者的捐獻竟有上百萬了。顧愷之一鳴驚人的時候還不滿二十歲。遺憾的是唐武宗時期瓦官寺被焚燬,顧愷之壁畫真跡未能保留下來,所幸大量臨摹的粉本,傳於後世。敦煌唐代壁畫,很可能是以顧愷之的畫樣為祖本,成為後人瞭解顧愷之繪畫,風格的重要依據。後世閻立本,吳道子,李公麟,劉松年,張勝溫,王振鵬等傑出畫家,都曾畫過維摩詰像,迄至明清縷縷不絕。顧愷之創作的維摩詰形象跨越千年,堪稱永恆經典。

    公元365年,也就是瓦官寺名動京師的第二年,顧愷之受到當朝實力人物桓溫的賞識,從此走上仕途。顧愷之人生履歷與大多數畫家不同,他一生追隨過三位主公,都是權傾一時的軍閥重臣。30歲以前追隨的大司馬桓溫,是曹操式的人物;中年追隨的荊州刺史殷仲堪是雄霸一方的軍閥;50歲以後追隨的桓玄,是桓溫之子,他甚至弒君篡位,還當了幾個月的皇帝。

    被傳為顧愷之畫作的《女史箴圖卷》是一部充滿傳奇的經典畫作:宋徽宗,金章宗對他珍愛有加,南宋及明代的權臣賈似道和嚴嵩也曾一度擁有,清代乾隆皇帝將他重新裝裱,儲存在園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北京,一個英國軍官將它秘密攜出,出售給大英博物館,售價僅25英鎊。《女史箴圖卷》被譽為中國美術史的“開卷之圖”,是現存最早,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在之後的軍旅生涯中,顧愷之又完成了另外一部重要作品,也就是《洛神賦圖卷》,取材於曹操第三子曹植的名篇《洛神賦》,與《女史箴圖卷》的道德教化意味大異其趣,體現了純粹的藝術審美追求。其技法已臻圓熟之境,創造出中國文化史上最早的詩書畫三位一體的典雅極致。

  • 2 # 大先生的故紙堆

    首先,顧愷之是一位傑出的人物畫家。 他畫了很多“古賢”的像,並且都有讚語。 有意思的是,他畫人物時,有時好幾年不把眼睛點出。有人問他原故。他說:“人的肢體,本不能代表人。傳神就正在眼睛,所以不能隨便。”這就是所謂的“畫龍點睛”吧。現在儲存下來的顧愷之的真跡很少,大英國博物館裡所藏的“女史箴畫”,雖然也可能是仿製的,但還是能看出這位偉大畫家的風格,很流動,很沉著,既不誇張,也不枯燥。

    不僅如此,顧愷之還是一位詩人兼文學批評家。在鍾嶸的“詩品”裡,有他的名號,能與曹丕、嵇康、陶潛、鮑照、謝眺等文學大家並列其中,可見他在當時的低位不低。 但他流傳下來的詩很少,我們之知道在桓溫死時,他曾做了一首輓詩,其中有一句“山崩溟海竭,魚鳥將何依”。

      而陶淵明有一首四時詩:“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暉,冬巔秀孤松”。據說,這其實是顧愷之的手筆,只不過是陶淵明特別欣賞給摘了出來。

    再說說顧愷之的批評事業。論畫,他有著自己的的主張。他認為,人物畫最難,其次是山水,再次是狗馬。臺榭是死的,很費事,可是很容易畫得好,因為這不比人物畫要運用想象,運用理解。

    論文學,顧愷之著有《晉文章記》。他曾經批評阮籍的《勸進表》,文字落落大方,很宛轉,又能從從容容地控制著,很獨到,很中肯,也很仔細。

  • 3 # 醉愛侃足球

    顧愷之,字長康,小名虎頭,東晉時期晉陵無錫人(今無錫市),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傑出的畫家和詩人之一。

    顧愷之有三絕,即畫絕、文絕和痴絕,他與陸探微、曹不興和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

    (顧愷之畫像)

    顧愷之天賦異稟,博學多才,他不僅繪畫水平超凡脫俗,在詩詞歌賦和書法方面的造詣也非常高。

    說到顧愷之,世人對他的第一印象還是繪畫巨匠,他在人像、佛像,鳥獸和山水畫方面尤為擅長,人稱山水畫鼻祖和中國畫鼻祖。代表作有《洛神賦圖》、《魏晉勝流畫贊》、《論畫》、《斫琴圖》和《女史箴圖》等。

    (洛神賦)

    顧愷之的畫不在形,而在傳神,這也是中國古代繪畫的最大特點,和西方寫實畫風截然不同。

    意存筆先,畫盡意在。

    這是後人對顧愷之作品的評價,他的畫就像春蠶吐死一般,周密詳實又環環相扣,筆觸細膩如絲。

    (女史箴圖)

    顧愷之對中國繪畫史的貢獻和影響巨大,他畫了不少名士的肖像,漢代盛行禮教之風,而顧愷之則改變了這一傳統認識。他採用獨特的觀察角度,和藝術手法來表現自己的作品。

    也就是說,顧愷之不重禮教和政治因素,更看重的是人物的才華和言談舉止,強調神情和精神狀態。繪畫也不再是達官貴人和名士們的專利和特權。

    說到顧愷之,就不得不說說他在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

    吃甘蔗漸入佳境

    眾所周知,很多人吃甘蔗都是先吃甜的一頭,然後把不甜的給扔掉。而這位天才藝術家就不一樣,據《晉書》記載,顧愷之喜歡從不甜的一端開吃,然後就越吃越甜。漸入佳境這一成語,正是由此而來,能有如此心態和智慧的人,怎能不成為一代大師?

    畫圖扎心追女孩

    《晉書-顧愷之本傳》中還記載,顧愷之追求女孩子也是一把好手。他喜歡鄰家一女孩,多次搭訕都被對方拒絕,於是他就用自己高超的畫技,在牆上畫了一幅該女子的畫像,然後用棘針扎圖上美女的心窩,鄰家女孩從此心痛不已。顧愷之趁虛而入照顧她,女孩感受到了顧愷之的情義,於是答應和他交往。於是顧愷之又偷偷地拔掉了棘針,女孩的心痛之病也就好了。

    看來顧愷之還是個扎小人的高手啊,雖然此事只能當做茶餘飯後閒談之資,但也說明了顧愷之聰明,或工於心計的一面吧。

    顧愷之與陸探微和張僧繇,他們將漢代美術水平發展到了新高。唐代書法家張懷瓘對這三位南北朝畫家的評價是:

    "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

    (女史箴圖)

    在繪畫理論方面,顧愷之也有極高的成就,他主張傳神論、以形守神和遷想妙得等觀點。

    顧愷之重視繪畫物件的體驗和觀察,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外形的基礎上寫神,著重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徵等。

    顧愷之從小就醉心於藝術和文學,他淡泊名利,本來非常聰明,又顯得大智若愚,他的繪畫和理論為中國美術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4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東晉最偉大的畫家,要數顧愷之,研究魏晉時期的繪畫藝術,不能不提他,同時,顧愷之也是中國最早的繪畫理論家。

    傳說顧愷之在繪畫時一個非常有趣的習慣,就是他從來不畫眼睛,後來有人對這個問題非常好奇,就問他為什麼不畫眼睛,他認為:

    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他認為,人物形體的美醜對於繪畫的意義並不是最要緊的,而傳神的關鍵在於能否透過繪畫來描繪人們的眼神。人們根據他的這一理論,總結出了繪畫中要達到傳神的效果。

    顧愷之在繪畫中強調,在表現人物時,不僅要把人物的外表以及姿態自然和真實的反應出來,而且還要注重塑造人物的性格,挖掘人物內在的深度及達到傳神的目的。它強調透過眼神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用眼神來傳達人物的精神和性格。

    在描繪有關七賢的人物形象時,他體會到手揮五絃易,目送歸鴻難,主張用藝術語言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如心理特徵,並透過細節描繪,來展現這些特徵,比如他在繪製有眼病的殷仲堪肖像時,對如何表現人物的眼睛提出了高妙的處理方法。

    同時,他擅長用繪畫藝術語言來刻畫物件的心理特徵和精神風貌,他的畫透過細節來襯托出人物的個性和風貌,對於人物,他都能夠細心體會,仔細的揣摩,如他畫裴楷像,加了三根毫,頓時讓人覺得神采飛揚,他又將謝鯤畫在山野的環境中,以此來表現人物的得意性格,這些記載可以看出他對於人物肖像畫的重大貢獻。

    他在繪畫上主要的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和《列女仁智圖》。

    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這就是顧愷之的真跡,但是這些作品可以反映出當時魏晉時期的繪畫風格。

    《女史箴圖》是依據西晉張華的文學作品女史箴而畫,共為九段,內容是講解和勸誡宮中婦女的一些倫理道德規範,以此來來勸誡,富有教化的意味,畫面富有生活氣息,展現了當時宮廷婦女的風貌和神采,注重運用線描來進行造型,人物的線條筆法連綿不斷,悠遠自然,富有節奏和力度控制感,如春蠶吐絲,流水行地一般,顧愷之將春秋戰國以來的高古遊絲描發展到了完美的境地。

    《洛神賦圖》是以故事發展的基本線索為脈絡進行展開的,《洛神賦》是依據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曹植的《洛神賦》而畫的。曹植在洛神賦中營造了人神相戀的夢幻境界,抒發了他失戀的感傷。

    顧愷之在這幅畫裡,分段表現人物的故事情節,將其放在自然山川的景物之中加以展開,人物的情感不是透過面部表情來傳達的,而是透過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加以微妙的展現。

    洛神與曹植含情脈脈,但是最後因為人神既殊,不得不分離,展現了難以抑制的惆悵情緒,表現了顧愷之悟對空神的藝術主張。

    《列女仁智圖》沿襲了漢代以來烈女的題材,注重表現人物之間的動態關係,展現了顧愷之密體的繪畫風格。

    顧愷之的繪畫理論存在於《畫雲臺山記》《論畫》和《魏晉勝流畫贊》等諸多理論作品中。

    《魏晉勝流畫贊》是當時的顧愷之對於古代的名流和有名畫家作品的點評和論述,比如衛協和戴奎,他在這幅理論作品中強調人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主張用景物來襯托人物的地位,思想,情感,主張寫景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為了寫景,而是為了抒情,比如他在畫謝鯤畫像時,使用山野景物來襯托他得意的神態,一丘一壑,自謂過之。

    而《華雲臺山記》和《畫論》兩篇理論作品表現了顧愷之在體驗生活與遷想妙得之間的關係,他主張畫家在描繪客觀物件時要處理好主觀和客觀之間的關係,在客觀的實體中,注重提煉思想情感,這就是遷想,而在此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其實就是妙得。

    他強調,傳神,認為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這段話強調了傳神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了傳神在評價一幅畫優劣的重要性,神情體態存在於客觀本體的形象中,並透過形態表現,沒有形,神就無法存在,形與神是相互矛盾的統一體。

    它強調在闡述和表達人物的神情氣質的同時,又要強調繪畫技巧的重要性,認為臨摹時要對原作進行深刻的的理解,才能夠自然而準確的再現。

    顧愷之繪畫的功績在於,他把繪畫的一般性論述提高到了獨立的理論認知的高度,從而開創了中國古代藝術理論研究的領域,對後世有深遠的影。

    他提出了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藝術理論主張,這成為他藝術理論和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繪畫六法的產生古代繪畫千餘年以來對於氣韻神采的追求,都直接或間接的與他的理論有關。因此,他的藝術思想,繪畫題材和藝術技巧,對後來的繪畫藝術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悟空問答屬於知識付費嗎,如何收取費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