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山說

    周朝前是商朝,亡於商紂王。商朝前是夏朝,亡於夏桀。夏朝前是前湯統領,沒建王朝,因那時不分封不世襲。湯前是禹。禹前是舜,舜前是堯。再前就沒統一過,五帝期就是部落。所以有禹並九州之說。禹後才統一。

  • 2 # 大福讀史

    先周是黃土高原一個古老的民族。始祖是棄,又名后稷。

    相傳是黃帝的曾孫、堯的父親——帝嚳的兒子。

    棄在兒時就喜歡農耕之事,其他的孩子還在爬樹掏鳥窩、撒尿和泥巴的時候,他就整天喜歡種些豆子之類的東西。但凡經過他打理,旺盛的農作物紛紛結出了果實。

    這種天賦延伸到成年,經過成長的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實習摸索,他觀察出了一個問題,把作物種植後,在數行之間如果打上封壠,灌溉的水會長久的保持在其中,而且很容易觀察每個區域的水澇和作物情況,管理起來很方便。

    距今在10000年到5000年間,北起黑龍江,南至長江流域,西到天山、雲貴高原和西藏高原的廣大範圍間,大環境很是溫暖溼潤。加上后稷的高超的農業管理技術,后稷的名聲一日蓋過一日。

    堯帝聽說後,聘請后稷當了農師,讓他管理農業並指導與天下農業有關的各方面事務。後來立功的后稷被封在了邰。

    邰,今關中平原武功縣附近,關中平原水域縱橫交錯,涇渭以及若干支流橫貫各地,方便灌溉交通。黃土高原纖細的土粒,可以供遠古時代耕耘工具不甚發達的古人方便使用木犁以及木鋤。對於后稷帶領的周人一族可以說是英雄處於用武之地,他們發揮了自己擅長農業的特長,開始播下了興旺的種子。

    夏朝太康(大禹的孫子)時,后稷的後代不窋正處於夏朝衰敗時期。夏朝朝綱大亂,太康不注重農事,不窋也失去了農官的職位,遂率部族逃到了慶陽一帶。不窋為了保證在戎狄之間的族人安全,在今慶陽市管轄的慶城縣修建了不窋城。

    雖然處於戎狄之間,免不了後代夾雜氐羌血緣,但是周人還是沒有忘記自己的本業,依然重視農耕。

    到了不窋的孫子公劉時代,經過三代的發展,周人的人口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慶城縣之間的河流所沖刷的平原區域已經不能滿足周人的發展需求了。於是公劉帶領著族人又沿著涇水河谷一路南下到了邠(今彬縣、旬邑縣之間)。

    公元前1327年,周人在首領公劉的帶領下定居在涇水河谷已經傳了九代,已經到了古公亶父時期。

    這時候商王朝的君主正是第十九代王—帝小乙在位,這一年商王朝也延續了先祖好遷都的傳統又把都城遷到了黃河以北。而周人呢?他們很煩惱!!!

    不事生產,靠天吃飯的遊牧民族戎人頻繁的勒索周人,周人力量猶如滄海一粟,不能持續的抵抗戎人的攻擊。於是古公擅父帶領著族人出了涇水河谷來到了廣袤的關中平原,遷到了岐山附近的周原(岐山縣與扶風縣交界)。

    岐山一帶是古代渭河河谷最豐饒的地區,而易於耕種的黃土地和豐沛的水量更是促進了周人農業生產的迅速的發展,與之相附合的人口也成倍的增長。

    古公亶父改變了周人長期和戎狄雜居而養成的戎狄風俗,開始建築城市,讓人民定居下來。除此之外,周人還結好黃河流域的商王朝,商朝的君主順便把岐山一帶封給了周人立國。肥沃的土地,勤勞的周人。這支部落開始逐漸的強大起來。

    古公亶父三傳到了周文王又遷到了灃(西安市馬王村),文王的兒子武王即位後又遷到了鎬(今西安斗門鎮),周人由西而東,沿著渭水一步步的向東方發展。最後終於積累了足夠的實力!

    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大軍東出崤山一直開到了商朝的都城,滅商興周!

  • 3 # 苦茶庵

    周人興起於渭水中游的黃土高原上,主要活動在今陝西、甘肅東部一帶。其始祖是后稷,名字叫棄,姬姓,其母姜嫄,是有邰氏之女。關於后稷的出生也頗有神話色彩,其母在野外,踩在了巨人的足跡上,感而生棄。棄從小就生活在有邰氏的氏族中,反映出后稷時代尚未脫離母系氏族社會的階段,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從后稷開始,古文獻上所記載的周人世系都是男性的名字,這是周人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標誌。

    《國語·周語下》載:“自後稷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王始平之。這15代人排序的情況,《史記·周本紀》中有詳細記載:后稷——不窋——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文王。也有人認為后稷並非周族的始祖,而是上古時農官的通稱,周人假託其為始祖,周族的真實始祖應是不窋,其應該是夏朝時人。關於這些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公認的說法。《詩經》上說后稷長於種植,他種植的各種作物都長得十分茂盛。於是堯便任命他為農師即主管農業的官員。這些傳說反映出周人的耕作技術頗為發達,農業生產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周部族發展到公劉時期,遷居於豳(今陝西旬邑西)。在這裡建立廬舍,在靠近河流的原野上開墾土地,劃分疆場,繼續過著以農耕為主的生活。《詩經》還說公劉親自帶人渡過渭水,到終南山採掘石料,製成工具。由於周人的生產有了發展,附近百姓紛紛前來歸附。周人在豳居住了300年,因受到戎狄的逼迫,於是在古公亶父的率領下,又遷到岐山腳下的周原(今陝西內)。根據《詩經》的描寫,當時的周原土地肥美,長出的草也甘甜如糖。周人在這裡定居下來,開墾土地,修建家室,還修築了城,經濟生活進步很快。同時周人還設定了官員和機構,以治理人民,說明周族已開始向國家過渡。正因為古公亶父對周族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使國家粗具雛形,所以周人稱其為太王。

    遷到周原以後,周人開始和商朝發生關係。季歷時為了抵禦西方戎狄,周人與商人聯合起來。季歷也曾朝見商王武乙,武乙賜給季歷土地30裡,季歷還娶商女摯任氏為妻,並接受了商朝的官職季歷還打敗了西落鬼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等部族,基本解除了來自西北的遊牧部落的威脅,鞏固了其在渭水中游的統治。周人的強大,引起了商朝的不安,於是商王文丁殺死了季歷。

    季歷死後,其子昌立,即周文王。由於這一時期商人的實力遠遠大於周人,且文化與生產也比周人發達,所以文王還得強壓住殺父之仇,繼續和商朝保持往來,以便學習先進的商文化。與此同時,文王還十分注意發展生產,他生活儉樸,勤於政事。文王在注意整頓內政的同時,還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重點討伐與商關係密切的方國,如滅亡了崇國,使商在渭水流域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立足點。周原甲骨文中還有“伐蜀”“徵巢”等記載,說明周人的勢力已經延伸到了西南和南方。其次討伐西北的一些部族,如犬戎、密、邗等以擴大地盤,增強實力,同時也可解除後顧之憂。為了對商採取進取之勢,文王還把都城從周原遷到豐(今陝西西安灃河以西)。

    儘管周人的實力已有很大的增強,但文王認為還不足以對抗商朝,所以對商繼續採取了臣服的策略。商王帝辛曾一度把文王囚禁於羨裡(今河南湯陰北),周人也只能用寶馬、美女賄賂商朝,以求得文王的釋放。周族與商力量的根本改變發生在文王之子武王統治時期,在文王時期周人始終沒有擺脫商的控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每次離開農村的時候父母總要把好吃的都裝上後備箱?